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陆地,孙巍

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陆地,孙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收入分布差距,消费不平衡,均值差异,分配差异

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文献综述

陆地,孙巍[1](2019)在《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中国居民消费区域非均衡问题,利用CFPS家庭调查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将区域间收入分布差距分解为"均值差异"与"分配差异",以此分析其对区域消费非均衡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间相对收入均值差距减小,但是其分布比例不平衡程度增强;收入分布离散化水平提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各收入水平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收入分配不均会对总消费产生抑制。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消费效应差距主要来源于"均值差异",即区域间整体收入水平差距,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结果;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组群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分配差异"作用程度增强,说明"分配差异"对中高端消费效应具有更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期刊2019-11-01)

徐娜[2](2019)在《财政支持、教育消费与区域收入差距——基于GMM估计的省域动态面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对教育的倾斜会加大教育公共设施投资,增加居民教育消费便利性,教育的长期投入影响了地区收入差距。根据这一逻辑,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支持、教育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构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分别采用最小二乘(OLS)和广义矩估计(GMM)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整体以及东、中、西叁大区域的财政支持、教育消费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就全国和东部而言,财政支持、教育消费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中、西部地区教育消费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9年17期)

熊康,徐家楠[3](2019)在《区域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构建的静态面板模型与门槛面板模型,研究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叁大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对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性不断缩小。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性。第叁,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为中部收敛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第四,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越强。(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关会娟,李昕,谭莹[4](2019)在《教育投入、交易成本与区域收入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具有多维特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章将交易成本内生化,在理论拓展新经济地理学一般均衡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含中介效应的空间模型实证检验了交易成本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教育对缓解区域不平衡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并非人力资本集聚或产业集聚而是交易成本,是导致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矛盾;第二,将交易成本内生化后,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中得到有关教育有助于缓解区域收入差距的一致结论-增加教育投入既可以通过促进劳动者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降低区域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改善区域收入差距;第叁,教育投入对缓解区域收入差距不存在空间异质性,可视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然而,各级教育投入对缓解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不同。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投入效果更加显着。综上,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程锐[5](2019)在《企业家精神与区域内收入差距:效应与影响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证促进企业家精神与缩小收入差距之间的互补性关系,即二者是统一的。研究表明:第一,企业家精神显着抑制收入差距,即表明企业家精神越活跃,企业家数量越多,收入差距越小。通过替换收入差距指标、企业家精神指标和利用滞后30年的国企职工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该结果依然稳健;第二,相比于1995—2002年时期,2003—2015年期间,企业家精神显着抑制收入差距;第叁,相比于收入差距的高分位点,企业家精神对收入差距低分位点的抑制效果更显着;第四,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和减贫效应而抑制收入差距;第五,高质量型企业家精神具有扩大总体收入差距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作用,但能抑制城镇收入差距。因此,尊重企业家、降低企业家准入门槛、营造良好的企业家市场竞争环境,以促进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时,也需加速城市化进程,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于洋[6](2019)在《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事实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学领域既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入的合理分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基础,因而受到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长期关注和普遍重视。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能,激发了发展的活力,“增量改革”的发展路径赋予了区域发展以巨大激励,使中国实现了崛起与富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要素和发展模式不断演化的过程,在区域经济的分析视角和现实语境下,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同的制度和发展模式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不断变化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地区间差距的协同演变过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盛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在经历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面临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迫压力。但无论外在或内在的形势发生怎样的改变,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影响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这样的重要时点上,对这一问题的梳理与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学界被普遍认为是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区域收入差距究竟表现出怎样的相关性?变动的特征是什么?哪些因素是导致这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的视角包括储蓄与投资对劳动力转移及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收入变动对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地区间差距的缩小是否具有正向积极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是否有利于产业在地区间转移从而带动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都相对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基于新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不同,区域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尺度”特征,所分析的“区域”的大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可能得到的结论,为了阐释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变动特征,本文分别以全国和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全国的研究上,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基于1997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及收入分配理论的有关分析工具建立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侧重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阐释我国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变动事实,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描绘其影响因素的变动和收入与分配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在东北地区的研究上,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侧重于对每一区域个体变动特征的描述,重点采用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的方法,阐释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的一个特殊局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并将其与宏观分析所得结论进行对比,从而探寻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差距协同变动的规律性特征。全文共分七章。除导论(第一章)和研究结论(第七章)外,主体部分论证了如下内容:(1)对已有关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使用1997-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极值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广义熵指数及拟基尼系数在内的多维指标体系,详细刻画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及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倒U型变动趋势,并从城乡视角对我国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3)基于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EM)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论证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是否存在β收敛,并且借鉴MRW的收敛回归方程,利用面板数据分别考察1997年-2005年及2006年-2016年省际人均GDP的收敛特征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4)基于多维指标体系,分别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我国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并利用Shapley值分解的方法考察其内在作用机制。同时对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供给侧各类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5)以地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以前述的计量经济方法为基础,但侧重于区域层面的空间解析,以区域个体为着眼点,重点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的变动事实与相互关系,并将东北地区的变动关系与全国尺度上的研究进行验证和对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1)无论是对全国的研究还是对东北地区的研究,无论是计量经济方法还是基于区域个体变动的空间解析,都观测到了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的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2)这种稳定关系在不同的时间跨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式,全国层面上是双重“倒U型”的协同变动,东北地区层面上则是波动性的“双重收缩”,两者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尺度和时间跨度下所呈现出的具体形式。如果将空间尺度继续缩小、将时间跨度继续改变,就能够发现更多样的相关关系特征。(3)全国和东北地区的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变动要早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的变动,同时,经济增长变动的速率要快于收入分配变动的速率。(4)虽然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变动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都呈现出大体相似的协同变动特征,但其影响因素和作用强度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不同的变动阶段,影响因素的类型和作用机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基于全国和东北地区等两个尺度的分析,在不同的分析尺度上分别侧重于经济学的计量分析和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并将两种尺度和不同研究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寻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区域差距协同变动的规律性特征。多空间尺度分析的相互比较与印证,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体现了区域经济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色,也是本文创新性的核心体现。(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惠惠[7](2019)在《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我国区域间城乡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不均衡的事实。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进行研究,其对促进我国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机理。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变量以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医疗支出,人均迁移支出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用城乡收入比来衡量,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和收入差距的现状,最后运用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了结论:一是从整体角度看,城乡的医疗投资,教育和迁移投资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并且城乡的人均医疗支出、教育支出,迁移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在城乡人均医疗,教育和迁移支出比中,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小。二是从微观角度看,中部地区城乡人均医疗支出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城乡人均教育支出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东部地区城乡人均迁移支出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因此,为了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应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性保护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本转移性保护体系;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徐世海[8](2019)在《教育投入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引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06-201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教育投入与区域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入对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存在着显着引致效应,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下,其所产生的引致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这一影响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则会加剧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改善农村的教育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宋建,王静[9](2019)在《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性与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的视角,采用1997—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东部收敛速度慢于中部而高于西部,且中部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周期的动态收敛看,整个周期内无论是绝对收敛速度还是相对收敛速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走势。进一步分析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发现,人口迁移能够显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通过户籍城镇化机制发生作用;迁入人口若能顺利转变为城镇人口,则可缩小收入差距。目前,我国迁移人口难以顺利取得城市户籍,人口迁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1期)

黄甜甜[10](2018)在《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1—2011年的数据,采用Eriksson"条件收入弹性"中间变量法考察了东、中、西部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父子代际收入流动性最差,东部和中部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皆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东、中、西部的职业因素贡献率都处在较高水平,这表明中国市场分割特征依然很突出。(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财政对教育的倾斜会加大教育公共设施投资,增加居民教育消费便利性,教育的长期投入影响了地区收入差距。根据这一逻辑,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支持、教育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构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分别采用最小二乘(OLS)和广义矩估计(GMM)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整体以及东、中、西叁大区域的财政支持、教育消费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就全国和东部而言,财政支持、教育消费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中、西部地区教育消费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参考文献

[1].陆地,孙巍.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分布差距与消费非均衡效应[C].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2019

[2].徐娜.财政支持、教育消费与区域收入差距——基于GMM估计的省域动态面板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9

[3].熊康,徐家楠.区域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关会娟,李昕,谭莹.教育投入、交易成本与区域收入差距[J].财经研究.2019

[5].程锐.企业家精神与区域内收入差距:效应与影响机制分析[J].经济管理.2019

[6].于洋.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地区间差距:变动事实与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7].杨惠惠.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8].徐世海.教育投入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引致效应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9].宋建,王静.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性与影响因素探究[J].经济经纬.2019

[10].黄甜甜.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区域间收入差距论文-陆地,孙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