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疗效

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疗效

一、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药效(论文文献综述)

马英豪[1](2021)在《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延边州主推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并筛选出高效杀螨剂,以12个延边州主推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大豆品种3个时期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分析营养物质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关系;模拟截形叶螨的生存条件建立截形叶螨在12个不同大豆品种的种群生命表;再根据室内药效及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了2种对截形叶螨的高效的杀螨剂。其结果如下:12个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抗性最高的是合农61和合农69,而对截形叶螨抗性最低的大豆品种是合农75和绥农36。不同的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营养物质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在开花结荚期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在鼓粒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也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在不同的大豆品种上,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着差异,截形叶螨的发育历期、若螨的存活率、成螨的寿命、雌成螨的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等越低或越小,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越有抑制作用,如大豆品种合农69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相反,以上指标越高则越促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吉育401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种群加倍时间和平均世代历期越长,说明截形叶螨在大豆品种上的适应性越差,反之则说明截形叶螨在此大豆品种上的适应性越强,而截形叶螨在合农69上的适应性较差,在吉育401上的适应性较强。试验用的9种杀虫剂,先通过实验室内的培养皿叶碟法筛选出6种药效较好的杀虫剂,后在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出3种效果更好的杀虫剂,最后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防效最好的杀虫剂是阿维菌素,田间防效达到96.16%;其次是联苯菊酯,田间防效也达到了93.26%。综上所述,12个大豆品种中合农61的抗螨性最好,其次是合农69,而合农69的幼若螨存活率、繁殖力、内禀增长率、净值增值率、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其他主推品种,且平均世代周期及种群加倍时间长于其他品种,其次是合农61,为了截形叶螨的防治,最好选用合农69和合农61。在截形叶螨发生时首选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

李静静[2](2021)在《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中华通草蛉是我国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蚜虫、蓟马等多种害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在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施用后不仅会对靶标害虫造成致死作用,同时捕食性天敌昆虫等非靶标生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草蛉幼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对草蛉2龄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明确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指型管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性,其LC50值为54.66 mg/L。确定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开展唑虫酰胺对草蛉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三种亚致死浓度分别为3.84 mg/L、9.56 mg/L和18.45 mg/L。2.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化蛹率、蛹重、蛹羽化率、成虫成活率以及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蛹期、幼虫的发育历期显着延长;LC10浓度下草蛉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显着增加,平均单雌产卵量为949.65±27.15粒,与对照组的857±21.57粒相比增加了10.74%;而LC20、LC30浓度下显着降低,其中LC2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661.05±43.95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2.86%,LC3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596.9±35.78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0.35%。试验记录了草蛉从羽化到死亡整个产卵历期的日均单雌产卵量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处理后产卵高峰均有所提前。LC20和LC30处理组的日均最大单雌产卵量和产卵历期均有所下降和缩短,而LC10处理组草蛉的最大单雌产卵量虽有所降低,但是产卵历期明显延长;另外对草蛉幼虫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3.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捕食量下降,捕食速率降低,寻找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蚕豆蚜密度为20头/皿时,LC10处理组的草蛉捕食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着,其他处理组,各处理浓度在蚕豆蚜密度不同的情况下,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HollingⅡ反应模型。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LC10、LC20、LC30处理后,瞬时攻击率分别减少了8.8%、48.95%和64.89%;处理猎物时间分别延长了0.56倍、1.69倍和1.71倍;另外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降低了10.55%、62.79%和63.07%。4.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的物质含量变化和保护酶、解毒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靶标酶与ATP能量合成情况,草蛉幼虫体内的ROS和MDA含量整体有增加的趋势,在同一时间内,随唑虫酰胺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ROS和MDA在草蛉体内积累越多。同时,三种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升高。不同时间段内ATP含量与线粒体呼吸传递链复合体Ⅰ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处理2天、4天、5天时,LC20浓度处理组的MRCCⅠ及ATP含量均最低,并且在处理后第4天开始急速下降。综上,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繁殖以及捕食能力造成了显着影响,并且造成了活性氧、丙二醛等有害物质在草蛉体内的积累,诱导了保护酶、解毒酶活力的升高,对草蛉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并抑制了唑虫酰胺靶标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减少了机体能量的提供,影响了草蛉正常的生命活动。

王秀平[3](2019)在《氧化石墨烯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杀虫剂增效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在医学领域作为抗癌药物的增效剂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GO作为农药的增效剂用于植物保护领域鲜有报道。本文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和两种重要叶螨二斑叶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截形叶螨为T.truncates Ehara为研究对象,来探究GO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为GO作为农药的增效剂在植保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然而,在GO作为杀虫剂增效剂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研究GO本身对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GO本身对昆虫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 GO对鳞翅目昆虫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将GO添加在人工饲料饲养亚洲玉米螟后,GO能显着提高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存活率、幼虫重和蛹重,显着的缩短幼虫期。GO促进玉米螟生长可能的分子机制是GO通过促进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提高了消化率;通过促进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提高了幼虫的解毒能力。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纳米材料对昆虫的表型、生理和分子水平影响,为GO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2)研究了 GO与杀虫剂复配对防控鳞翅目昆虫亚洲玉米螟的增效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GO对三种杀虫剂β-氟氯氰菊酯(β-cyfluthrin,Cyf)、杀虫单(Monosultap,Mon)和吡虫啉(Imidacloprid,Imi)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将GO与杀虫剂复配后所形成的复合物GO-Cyf、GO-lVMon和GO-Imi表现出比Cyf、Mon和Imi高2.1、1.51和1.83倍的触杀活性。这种增效机制可能是:(i)GO尖锐的片层结构可机械的损伤昆虫的体壁,造成昆虫迅速失水;(ii)损伤的体壁为农药对昆虫体壁的穿透提供新的通道;(iii)吸附了农药的GO可沉积到玉米螟的体壁上,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3)叶螨也是玉米的重要农业害虫,其与亚洲玉米螟有截然不同的体壁形态,GO与杀虫剂复配防治叶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增效作用和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重点探究GO与杀螨剂复配对叶螨的防治效果与作用机制。选取生产上常用的杀螨剂哒螨灵(pyridaben,Pyr)、毒死蜱(chlorpyrifos,Chl)和Cyf,以生产上危害较为严重的叶螨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了 GO与Pyr、Chl和Cyf复配对两种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GO能提高三种农药对两种叶螨的活性。与杀螨剂单剂相比,GO-Cyf、GO-Pyr和GO-Chl混合物对截形叶螨的触杀活性提高了 1.77、1.56和1.55倍,对二斑叶螨的触杀毒性提高了 1.50、1.75和1.78倍。SEM结果表明,农药可以吸附在GO表面。其增效机理可能是GO可以作为农药的载体,吸附在螨的体壁表面,从而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黄婕[4](2019)在《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Malus pumila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受到山楂叶螨Amphitetranychus viennensi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等害螨的严重危害。长期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但会提高害螨的抗药性、杀死天敌生物、影响果品质量安全,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以捕食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明确2种商业化捕食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北方果园害螨的控制潜能,研究了室内条件下2种捕食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作用及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控效果,并测定了2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药剂的药敏性,研究结果如下:1.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5.5992,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49.4993;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74.1886,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65.6637。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卵的捕食能力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是对山楂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巴氏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山楂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17P-0.4134和E=0.0466P-0.1967。2.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加州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7.7575,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5887;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89.6953,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55.4759。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但对二斑叶螨其他螨态的捕食能力均低于加州新小绥螨。两种捕食螨都对二斑叶螨的卵、幼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二斑叶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效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720P-0.3285和E=0.0654P-0.3235。3.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作用在25℃条件下,测定了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各个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成螨的捕食量很少,无法拟合功能反应方程。加州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卵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9.6629,其次是对幼螨,捕食能力参数(a/Th)为37.0619;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幼螨的捕食能力最强,捕食能力参数(a/Th)为27.3125,其次是对卵,捕食能力参数(a/Th)为17.0224。加州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能力均高于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苹果全爪螨的卵、幼螨、第一若螨具有嗜食性(Q>1);两种捕食螨在捕食苹果全爪螨时均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效应,且加州新小绥螨的种内干扰响应更大,干扰模型分别为E=0.0496P-0.5436和E=0.05135P-0.43554.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8种果园常用药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室内叶片残毒法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进行了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联苯肼酯、螺螨酯、吡蚜酮、噻虫嗪、氯虫本甲酰胺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均无明显毒杀作用;哒螨灵、虫酰肼、阿维菌素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24 h内有明显毒杀作用。三种有毒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虫酰肼>哒螨灵,LC50分别为:14.686mg/L,18.348mg/L,33.765mg/L;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大小为:阿维菌素>哒螨灵>虫酰肼,LC50分别为81.407mg/L,176.011mg/L,232.26mg/L,且巴氏新小绥螨对这三种药剂的LC50均高于加州新小绥螨。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中等风险性,虫酰肼对加州新小绥螨表现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哒螨灵和虫酰肼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中风险性。5.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对山楂叶螨的防治效果在北方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的一个月后,对照区的山楂叶螨数量开始回升,而释放加州新小绥螨生防区的山楂叶螨数量持续为0,说明加州新小绥螨能够有效控制山楂叶螨,而且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对本土捕食螨的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陈义娟[5](2017)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Acarina:Tetranychidae)是一种杂食性害螨,寄主植物超过100多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难防治的世界性农业害螨之一。目前该螨类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合成农药,然而化学合成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抗药性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天然的植物资源中寻找具有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或活性化合物用于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13种植物材料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的测定,筛选出具有显着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香樟叶提取物。对香樟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活性化合物-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利用解剖镜连续动态观察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形态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相关保护、代谢和靶标酶的影响以及对与靶标酶相关的生物胺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分别配制成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并经过苗期盆栽试验以及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其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发现香樟叶提取物杀螨活性最高,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香樟叶提取物处理7天后其防效可达78.3%。2)采用植物化学手段与生物活性示踪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获得活性组分F112和F123,然后通过GC-MS以及与标准品比对鉴定出5种化合物,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5种化合物对朱砂叶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具有最高杀螨活性。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两种活性化合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7天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850.94和2481.65 mg kg-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料液比1:75,提取时间30 min,提取3次。通过对我国九个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部位香樟中两种活性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发现,两种活性化合物在香樟各部位的叶中含量相对较高;秋季采集的香樟叶中含量最高;且广西香樟叶中2,4-二叔丁基苯酚的含量最高,为458.8 ng g-1叶片干重,而油酸乙酯的含量最高的产地为上海,含量为61.38 ng g-1叶片干重。3)针对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成螨、幼螨和卵都具有显着的触杀效果,并且对朱砂叶螨若螨的触杀活性最高,其次是卵,而对朱砂叶螨成螨活性最低。除触杀活性外,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也表现出显着的驱避和抑制产卵作用以及良好的残毒活性,而胃毒和内吸作用不明显。此外,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相对稳定,且2,4-二叔丁基苯酚更加稳定。但是,高温、酸性、长时间的光照和紫外照射可明显影响油酸乙酯的杀螨活性,需在使用和储藏过程中应注意避光、低温储藏;碱性环境对2,4-二叔丁基苯酚的活性影响较大,最好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使用和储藏。4)研究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两种活性化合物处理后朱砂叶螨的连续动态观察,发现朱砂叶螨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像如兴奋、抽搐、痉挛和麻痹。另外,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对单胺氧化酶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与此同时,采用UPLC-3QMS测定朱砂叶螨体内七种生物胺含量结果显示,除苯乙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和章鱼胺(油酸乙酯)之外,经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后朱砂叶螨雌成螨体内生物胺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因此,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显着的杀螨活性很可能是由于对单胺氧化酶或类似单胺氧化酶活性的酶的抑制作用或是作用于某个或某些生物胺偶联G蛋白受体,从而导致朱砂叶螨神经系统中生物胺含量的累积,进而引起螨虫表现出抽搐、痉挛等典型的神经毒害症状。除此之外,该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ATP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2,4-二叔丁苯酚对Ca2+-Mg2+-ATP酶作用最为显着,油酸乙酯对Na+-K+-ATP酶的抑制活性最突出。因此,Ca2+-Mg2+-ATP酶和Na+-K+-ATP酶也有可能分别是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靶点。5)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分别配制出稳定的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确定了通过GC-MS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检测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室内离体和苗期生测结果显示:这两种杀螨制剂对朱砂叶螨都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并明显提高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防治效果。在苗期盆栽试验中,用药处理7d后,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497.22和770.30 mg kg-1,比单纯使用两种活性物质时防治效果显着提高。温室试验和三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对各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朱砂叶螨都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高浓度的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在用药14d后防效在83.28-97.76%和81.63-98.86%,优于或等同当地常用化学对照药剂-联苯肼酯、哒螨灵和溴虫腈。急性毒理学测试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经口、经皮、吸入毒性都属于微毒类,对家兔眼及家兔和豚鼠皮肤无刺激性,属弱致敏物。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发现活性植物提取物,分离纯化鉴定出活性化合物和提取工艺的优化,到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再到安全、高效和稳定制剂的研制和田间药效试验,充分证实了香樟叶提取物及其活性化合物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源杀螨剂,为以城市绿化废弃物香樟叶为原料进行植物源生物杀螨剂的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勇[6](2017)在《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疆抗虫棉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蚜、棉叶螨等刺吸性害虫的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给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棉蚜和棉叶螨在棉田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不会出现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块棉田同时严重发生的现象。本论文以棉田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为线索,以被为害棉花代谢物质为出发点,研究了棉蚜、棉叶螨及其两者混合种群不同温度、不同起始密度、生殖力的差异性、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在二者竞争取代过程中保护酶的变化及棉花叶片受害后防御酶的变化等因素对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揭示棉蚜、棉叶螨在抗虫棉上的种间竞争的生态机制。1、截型叶螨与二斑叶螨种间竞争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大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小于其单独种群,截形叶螨的内禀增长力(rm)为0.0474,二斑叶螨的rm为0.0793,竞争前后二斑叶螨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截形叶螨;二斑叶螨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叶绿素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棉蚜为害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叶螨为害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混合种群为害的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变化不大。棉蚜或者棉叶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内部自生应激性反应产生的代谢物,能够抑制另一种群数量的发展。3、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体内防御酶(CAT、POD、PPO、LOX)活性发生了变化,棉花被为害后最先对棉叶螨种群做出防御性反应,最不敏感的是棉蚜种群;诱导产生防御酶量最多的是混合种群,最少的是棉蚜种群。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前后棉蚜混合种群3种保护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棉叶螨,棉蚜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4、棉蚜、棉叶螨不同起始密度种间竞争研究表明先为害及起始密度占优势的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后为害及起始密度低的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相同密度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会发生干扰,双方种群数量都受到了影响。5、在20℃棉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叶螨种群受到了抑制;在34℃叶螨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蚜种群数量受到了抑制;在26℃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相差不大。6、少量棉蚜对棉叶螨的产卵量有促进作用,当棉蚜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对棉叶螨是抑制作用;少量叶螨对棉蚜产仔量起促进作用,棉叶螨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受到了抑制;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抑制作用。7、棉蚜、棉叶螨在使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棉蚜LD50)处理后,棉蚜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棉叶螨种群数量和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棉蚜的初始密度不会对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造成抑制作用,反而由于棉蚜数量的减少到一定程度后,棉叶螨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增加。

田亚静[7](2017)在《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及加州新小绥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是一种寄主广泛、危害严重、防控难度较大的农业害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隶属于植绥螨科Phytoseiidae、新小绥螨属Neoseiulus,由于对叶螨等农业害螨捕食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以及抗逆性强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生物防治潜力的天敌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旨在为保护天敌、制定合理高效的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测定了 6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不同螨态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4h内,除螺螨酯和乙螨唑对朱砂叶螨雌成螨毒力较低外,乙唑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螺螨酯、哒螨灵和乙螨唑对朱砂叶螨所有螨态均有较高的毒力,且随药剂种类,施药方式和处理螨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卵、幼螨、若螨、雌成螨(玻片浸渍法)和雌成螨(叶片残毒法)的 LC50 分别为 1.472μg/mL、0.378μg/mL、0..329μg/mL、0.410μg/mL、0466μg/mL和 11.123μg/mL、0.863μg/mL、2.172μg/mL、2.026μμg/mL、2.683μg/mL。此外,除了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卵、雌成螨和乙唑螨对卵毒力较强(24hLC50分别为9.424Lμg/mL、126.721μg/mL和4.324μg/mL)外,加州新小绥螨卵和雌成螨对所有杀螨剂均不敏感(药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处理卵的孵化率99.00%—100%,雌成螨存活率 24h 均为 100%、48h 为 99.33%—100%、72h 为 97.33%—99.67%)。同时试验过程中发现螺螨酯、乙螨唑、哒螨灵均对幼螨的存活或蜕皮存在负面影响。2.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卵和雌成螨对F0和F1代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乙唑螨腈(LC10、LC30)和丁氟螨酯(LC10、LC30)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与对照相比,F0代产卵率显着降低、产卵期前期显着延长、每雌产卵量显着减少(由对照处理的26.06粒/雌降至药剂处理组的12.53粒/雌、5.40粒/雌、10.42粒/雌、4.79粒/雌)、寿命显着缩短(由对照处理的9.14d缩短至药剂处理的6.89d、4.44d、6.06d、3.85d);其F1代雌螨所有螨态发育历期,除乙唑螨腈处理组的卵期和后若螨期外均显着延长,寿命(8.37d、7.63d、8.48d、7.38d)、生命周期(20.35d、19.66d、20.67d、19.84d)、产卵期(5.36d、4.78d、5.40d、4.69d)、每雌产卵量(23.57粒/雌、20.88粒/雌、23.04粒/雌、18.05粒/雌)与对照处理寿命(11.85d)、生命周期(23.57d)、产卵期(8.65d)、每雌产卵量(43.55粒/雌)相比均显着缩短或减小,而产卵前期则显着延长;同时F1代内禀增长率rm(0.166、0147、0.164、0.145)、周限增长率λ(1.180、1.158、1.178、1.156)、净增殖率R0(14.96、11.02、16.02、11.5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rm(0.209)λ(1.232)和R0(32.74),且随着浓度升高而显着降低。两种药剂同种剂量影响差异不显着。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卵对朱砂叶螨的发育速率影响较小,仅显着延长了卵期和未成熟期,且仅丁氟螨酯LC100组显着降低了寿命和生命周期;但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均显着小于对照。3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直接处理和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F0及F1代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直接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卵或雌成螨,F1代仅改变了个别螨态的的发育历期,整体上对发育速率、寿命、生命周期和种群世代周期的影响不大。但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直接处理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不仅显着缩短或降低F0代的寿命、产卵期、每雌产卵量、F1代成螨率和雌性比例,F1代产卵前期显着延长、产卵期和产卵量显着缩短或降低,而且F1代内禀增长率rm(0.233、0.230)、周限增长率λ(1.263、1.258)、净增殖率R0(15.91、14.93)则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的rm(0.290)、周限增长率λ(1.336)、净增殖率R0(27.37)。而直接处理卵,除两个药剂处理后产卵期缩短和丁氟螨醋处理后每雌产卵量、净增殖率显着小于对照外,两种药剂处理卵对繁殖情况和生命表参数没有显着影响,对照、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处理卵后,F0代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92、0.277、0.269,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338、1.319、1.309,净增殖率R0分别为28.50、24.56、21.78,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11.49d、11.55d、11.44d。加州新小绥螨取食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的朱砂叶螨后,F0代产卵前期均显着延长、寿命、产卵期和每雌产卵量均显着缩短或减少,且均随浓度不同发生变化;所有处理组F1代各螨态历期和未成熟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F1代雌螨乙唑螨腈(LC10、LC30)、丁氟螨酷(LC10、LC30)的寿命分别为 29.21d、24.21d、26.26d、22.89d,生命周期分别为 34.21d、29.48d、31.25d、27.96d,与对照处理的雌螨寿命(31.51d)和生命周期(36.13d)相比,除乙唑螨腈LC10处理变化不显着外,其他处理均显着缩短;乙唑螨腈(LC10、LC30)、丁氟螨酯(LC10、LC30)处理F1代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78、0.243、0.275、0.247,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319、1.275、1.316、1.280,净增殖率R0分别为 28.02、18.13、24.62、17.56,世代平均周期 12.01d、11.91d、11.66d、11.62d,与对照处理的 rm(0.289)、λ(1.335)、R0(28.71)、T(11.61d)相比,T 无显着影响,rm、λ、R0变化趋势为LC10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LC30处理组则均显着低于对照。4.研究了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直接处理和处理猎物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作用还是处理猎物,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未发生变化,但相关参数随着药剂种类、浓度、作用方式以及螨态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乙唑螨腈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后,对卵和若螨的功能反应参数a/Th分别增加27.39%和74.54%,而对幼螨和成螨的功能反应参数a/Th分别下降19.71%和18.98%。而丁氟螨酷直接处理后对卵、幼螨、若螨的瞬时攻击率a和处理猎物时间Th有不同程度降低,对成螨则均表现为增加;对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a/Th分别增加了 85.31%、34.10%、10.52%和61.82%。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后,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所有螨态瞬时攻击率a均增大,且以成螨增幅最大;对处理猎物时间Th的影响较小,仅乙唑螨腈处理组对成螨Th明显高于对照;对于功能反应参数a/Th,除幼螨变化较小外,药剂处理组对其它螨态的a/Th均表现为增大。

姚永生[8](2017)在《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棉蚜Aphis goss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iphon gossypii是新疆棉区棉花上的共存种。棉长管蚜散生无群集现象,密度相对较低,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而棉蚜由于种群异质性大、适应力强、增殖迅速等特性,极易暴发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和棉蚜在南疆棉田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间格局,棉花出苗至现蕾期前后以棉长管蚜为主,中后期棉蚜为优势种,早期发生的棉长管蚜滋生和培养的天敌对中后期棉蚜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长管蚜在棉田早期适宜温度条件下种群下降,而棉蚜已成为棉花整个生育期的单优蚜虫种群,危害呈加重趋势,同时依赖化学防治也加剧了与传统生物防治的矛盾。本文以新疆南部转基因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两种蚜虫的种间竞争为线索,重点从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发育与繁殖、种群动态、天敌作用及不同害虫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方面,探讨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竞争优势演变的机制,以期了解二者在新疆南部棉区的演替规律以及棉蚜发生危害加重与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综合全文研究内容,得到如下结果:(1)新疆南部各植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占比例进一步提高,2016年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比例已占79.69%,较2013年提高13.69%。结果显示新疆南部植棉区棉花生长前期棉蚜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棉长管蚜种群明显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而棉田采用化学防治后,转Bt基因抗虫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三个品种处理区棉蚜有再猖獗现象,其平均密度分别提高19.37%、14.07%和9.67%。(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转Bt基因抗虫棉等三个不同棉花品种的取食选择无明显差异,三个棉花品种上棉蚜单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均显着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新陆中54上内禀增长率最高,但不同棉花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棉蚜增长潜力也明显大于棉长管蚜,棉蚜最高密度在Bt棉、常规棉和新陆中54棉花品种上达到2138头/株、2243头/株和2310头/株,分别是棉长管蚜最高密度的8.65倍、8.38倍和8.85倍。两种蚜虫高密度条件下的竞争对棉长管蚜种群的逆密度制约效应大于其种内竞争。(3)棉长管蚜和棉蚜在Bt棉、亲本常规棉和新陆中54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42 d、8.42 d、8.22 d 和 5.68 d、6.27 d、6.39 d,存活率分别为 84.29%、81.31%、82.88%和 83.07%、80.52%、82.29%,品种间差异不显着。棉长管蚜和棉蚜相比,在Bt棉等三个棉花品种上棉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平均历期、种群加倍时间大于棉蚜,而种群的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显着小于棉蚜,棉蚜比棉长管蚜具有更强的繁殖力。(4)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a uudecimpunctata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捕食潜力较大,α/Th综合指标显示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蚜的a/ah值分别为1.21、53.65、71.75、148.30、143.33,1-4龄幼虫和成虫对棉长管蚜的α/Th值分别为2.08、46.83、46.07、36.59、112.01,除1龄期外,对棉蚜控制力大于棉长管蚜,捕食选择指数随密度升高选择效应增加,且成虫比幼虫具有更高的选择效应。(5)田间控制试验显示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和完全排除天敌相比,在Bt棉和亲本常规棉2个品种上棉蚜最高种群密度为52600头/百株和53333头/百株,分别是保留自然天敌处理区棉蚜密度的30.06倍和23.95倍,证明自然条件下棉蚜种群受到自然天敌的重要制约作用。Bt棉田天敌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田相似,自然天敌具有较强的生物防治功能。(6)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长管蚜的LC50均明显小于棉蚜。吡虫啉对南疆3个地方棉蚜种群的LC50分别为22.31 mg/L、20.42 mg/L和15.53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3.1倍、3倍和2.9倍,啶虫脒处理其LC50分别为42.35 mg/L、45.63 mg/L和30.27 mg/L,是对应地区棉长管蚜种群的5.6倍、5.1倍和7.1倍;吡虫啉和啶虫脒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F1代种群平均历期缩短、净生殖率降低、内禀增长率提高、种群加倍时间缩短,两种农药对棉蚜和棉长管蚜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庞晓燕[9](2016)在《三种植物活性提取物水乳剂对蚜虫和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文中认为本文评价了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作物的敏感性,筛选出了具有显着增效作用的增效剂,并测定了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危害果树和蔬菜的蚜虫及叶螨的室内毒力与田间药效,表明了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几种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增效剂效果明显:(1)采用盆栽培养法,对7种作物进行敏感性评定,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小麦、高粱、黄瓜、辣椒、豇豆、小白菜安全,但4.5%XAP、GTW水乳剂对西红柿有轻微的急性药害,三种水乳剂对7种作物株高抑制率均≤5.0%;四硅氧烷对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的增效作用最为显着,对4.5%XAP水乳剂、4.5%GTW水乳剂、4.5%ANX水乳剂的增效倍数分别为60.1倍,63.3倍,86.5倍。(2)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苹果绣线菊蚜LC50分别为0.034 mg/kg,0.233 mg/kg和0.263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增效作用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增效倍数为34倍。4.5%GTW水乳剂对苹果绣线菊蚜的防效最高,75 mg/kg和150 mg/kg三个浓度的最佳防效分别为57.92%,67.97%,71.79%;增效剂较单剂处理差异达显着性水平,最高田间防效为83.63%。(3)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核桃黑斑蚜LC50分别为0.444 mg/kg、1.248 mg/kg和,0.247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增效作用差异达显着性水平,增效倍数为9.1倍。三种水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效均较低,仅4.5%GTW水乳剂150mg/kg防效最高,达63.33%,增效剂较单剂处理差异达显着性水平,最高防效为82.28%。(4)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枣树截形叶螨LC50分别为48.131mg/kg、51.731 mg/kg和42.534 mg/kg。四硅氧烷对4.5%GTW水乳剂增效作用显着,增效倍数为9.7倍。三种水乳剂对枣树截形叶螨的田间防效均低于50%。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核桃土耳其斯坦叶螨LC50分别为12.263mg/kg、18.392 mg/kg和27.402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和4.5%GTW水乳剂具有较显着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为6.5倍和8.1倍。三种水乳剂对核桃土耳其斯坦叶螨田间防效均低于55.01%。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茄子土耳其斯坦叶螨LC50分别为310.711mg/kg、318.553 mg/kg和322.678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增效作用达4.1倍。三种水乳剂对危害茄子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田间防效低于51.47%。(5)4.5%XAP、4.5%GTW、4.5%ANX水乳剂对棉蚜LC50分别为0.556 mg/kg、0.321mg/kg和0.542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和4.5%ANX水乳剂增效作用差异达显着性水平,增效倍数分别为4.3倍和4.0倍。4.5%ANX水乳剂对棉蚜的防效最高,150 mg/kg防效达70.02%,四硅氧烷增效剂处理较单剂处理差异达极显着性水平,最高防效为81.26%。4.5%XAP、GTW、ANX水乳剂,对桃蚜LC50分别为0.729 mg/kg,1.097 mg/kg,0.417 mg/kg。四硅氧烷对4.5%XAP水乳剂起到了显着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为9.0倍。4.5%XAP水乳剂对桃蚜的防效最高,150 mg/kg防效为71.61%,增效剂较单剂处理差异达极显着性水平,最高防效达84.40%。

时婷[10](2016)在《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文中提出由于叶螨寄主范围广,繁殖速度快,世代周期短,孤雌生殖等特性,易对药剂产生抗性。目前化学防治是主要手段,但叶螨危害隐蔽,寄主多,常规喷雾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杀死天敌,污染环境,影响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筛选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拟为建立新型叶螨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以我国重要植食性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为对象,依次采用喷雾法、浸叶法、水培法和土培法测定了13种药剂对两种叶螨的活性,采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时空分布动态,以探寻其传导规律,为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结果如下:1.首先,采用田间广泛使用的乐果为参照药剂,根据文献报道选定12种对螨虫具有活性的农药,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其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500 mg/L喷雾处理后48 h,对照药剂乐果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12%和77.78%,溴虫腈、呋虫胺、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苯菌灵、吡蚜酮、丁醚脲和噻虫嗪对二斑叶螨的活性均高于乐果,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6.66%、93.99%、93.67%、83.14%、77.62%、72.51%、65.00%和63.36%;溴虫腈、苯菌灵、氟啶胺、嘧啶氧磷、螺虫乙酯和噻虫嗪对朱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95.41%、92.75%和79.26%,均高于乐果的77.78%。2.在喷雾法测定基础上,采用浸叶法对两种叶螨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48 h,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为3.68和77.18 mg/L,与乐果的166.24mg/L存在显着差异;而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朱砂叶螨LC50值分别为1.64和16.17mg/L,活性明显优于乐果的29.85 mg/L。3.从上述结果中选取两种活性最高的溴虫腈和嘧啶氧磷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棉花为供试植株,采用水培法测定了其对两种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溴虫腈对二斑叶螨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1.17、0.57和0.56 mg/L,嘧啶氧磷的为21.22、8.22和5.27 mg/L,而乐果则的为50.14、17.57和6.49 mg/L。这3种药剂对朱砂叶螨的3、5和7 d的LC50值分别为0.69、0.52和0.14 mg/L;9.77、5.81和3.81 mg/L;16.67、6.20和4.02 mg/L。说明通过水培给药,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毒力均高于乐果,可将其作为根区施药防治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备选药剂。4.再进一步采用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处理后3、5和7 d乐果对二斑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10.75、6.26和4.43 mg/kg,而嘧啶氧磷的为2.64、1.16和0.94 mg/kg,溴虫腈为1.10、0.60和0.32 mg/kg;溴虫腈对朱砂叶螨的LC50值为0.58、0.20和0.17 mg/kg,嘧啶氧磷的为1.65、0.83和0.73 mg/kg,乐果的为23.73、12.30和8.94 mg/kg。因此,土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对两种叶螨的活性依然高于乐果,并且表现出了可从棉花根部进入,防治叶部螨虫的特性。5.采用棉花水培,对棉花叶片正面、背面、棉花植株上部叶、下部叶进行药剂(溴虫腈、嘧啶氧磷和乐果)涂抹,测定其分别对棉花叶片背面、正面、棉花植株下部叶、上部叶上叶螨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具有植株下部施药防治上部螨虫的特性,嘧啶氧磷和乐果具有一定的植株上部施药防治下部螨虫的特性,溴虫腈则没有。6.以棉花为供试植物,采用根部施药法测定了溴虫腈和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两种药剂在棉花植株内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施药后2 d,溴虫腈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嘧啶氧磷则为5 d,植株体内药剂含量根部>茎部>叶部,30 d棉花植株内两种药剂依然能被检测到。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其茎与叶中溴虫腈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比值,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越来越大,可高达1.31.5倍;嘧啶氧磷则随着施药浓度的降低,其在茎与叶中含量占根中药剂含量的基本持平为0.10.3倍。此结果表明,溴虫腈和嘧啶氧磷灌根施药后,药剂能经植物根作用持续地在地上部叶片累积,在棉花植物体内持效期较长,可对叶螨持续有效,能更好的防治棉花上的叶螨。

二、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药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药效(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截形叶螨的形态特征
    1.2 截形叶螨为害
        1.2.1 截形叶螨的分布
        1.2.2 为害植物种类
        1.2.3 截形叶螨为害方式及症状
    1.3 截形叶螨发生和消长规律
        1.3.1 消长规律
        1.3.2 发生条件
        1.3.3 国内发生情况
    1.4 截形叶螨的防治
        1.4.1 农业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化学防治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研究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不同大豆品种的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2.2.1 供试大豆品种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3 试验用试剂
        2.2.4 大豆叶片处理
        2.2.5 各个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2.3 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3.1 供试材料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3 试验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供试杀虫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研究
        2.4.1 供试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研究
        3.1.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两两组合的选择性
        3.1.2 截形叶螨24h后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
    3.2 不同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内营养物质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相关性分析
        3.2.1 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3.2.2 不同大豆品种主要物质含量
        3.2.3 营养物质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相关关系
    3.3 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3.3.1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的发育历期
        3.3.2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幼若螨存活率
        3.3.3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繁殖力
        3.3.4 组建种群生命表
    3.4 供试杀虫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研究
        3.4.1 室内试验结果
        3.4.2 温室试验结果
        3.4.3 田间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
    4.2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种群生命表
    4.3 供试药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测定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华通草蛉概述
        1.1.1 生物特性
        1.1.2 越冬和滞育
        1.1.3 捕食功能
    1.2 天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3 农药对草蛉的研究现状
    1.4 农药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的相关研究
        1.4.1 对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4.2 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1.4.3 对天敌功能反应的影响
    1.5 生物体内的氧化胁迫指标
        1.5.1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概述
        1.5.2 农药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1.5.3 丙二醛(MDA)的概述
        1.5.4 农药对昆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1.6 唑虫酰胺及其靶标研究现状
        1.6.1 唑虫酰胺的理化性质
        1.6.2 唑虫酰胺的杀虫活性
        1.6.3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供试虫源及饲养
    2.3 室内毒力测定
    2.4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2.5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
        2.5.1 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测定
        2.5.2 捕食能力的测定
        2.5.2.1 蚕豆蚜的饲养
        2.5.2.2 草蛉2龄幼虫捕食量的测定
        2.5.2.3 草蛉2蛉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测定
        2.5.2.4 草蛉2蛉幼虫捕食速率的测定
        2.5.2.5 草蛉2蛉幼虫寻找效应的测定
    2.6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2.6.1 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6.2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2.6.3 作用靶标酶MRCCⅠ及ATP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 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3.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
        3.2.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3.2.1.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化蛹率及蛹重的影响
        3.2.1.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蛹期及蛹羽化率的影响
        3.2.1.3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成活率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3.2.1.4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成活率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1.5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繁殖力的影响
        3.2.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捕食能力的影响
        3.2.2.1 对草蛉捕食量的影响
        3.2.2.2 对草蛉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3.2.2.3 对草蛉捕食速率的影响
        3.2.2.4 对草蛉寻找效应的影响
    3.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3.3.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ROS含量的影响
        3.3.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2.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SOD活性的影响
        3.3.2.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OD活性的影响
        3.3.2.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T活性的影响
        3.3.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MDA含量的影响
        3.3.4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3.3.4.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r E活性的影响
        3.3.4.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GST活性的影响
        3.3.4.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3.3.5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作用靶标酶MRCC Ⅰ及ATP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4.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
    4.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氧化石墨烯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杀虫剂增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石墨烯概述
        1.1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
        1.2 GO的生物学效应
        1.2.1 GO对细胞及微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1.2.2 GO对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1.2.3 GO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
        1.3 GO的应用
        1.3.1 GO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3.2 GO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1.3.3 GO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1.3.4 GO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农药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 本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GO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与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2.1.2 GO的制备
        2.1.3 供试亚洲玉米螟
        2.1.4 GO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2.1.5 亚洲玉米螟食物的消耗与利用
        2.1.6 亚洲玉米螟肠壁细胞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
        2.1.7 GO促进亚洲玉米螟生长的转录和蛋白质组学机制
        2.1.7.1 亚洲玉米螟的RNA提取
        2.1.7.2 亚洲玉米螟的RNA-seq测序、注释和de novo基因表达
        2.1.7.3 蛋白制备、消化和iTRAQ标记
        2.1.7.4 LC-MS/MS蛋白质组学分析
        2.1.7.5 蛋白和mRNA表达的相关性
        2.1.8 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脂肪含量的测定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GO的制备与表征
        2.2.2 GO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GO对亚洲玉米螟幼虫食物消化率的影响
        2.2.4 GO被亚洲玉米螟消化并吸收
        2.2.5 GO在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上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机制
        2.2.6 GO对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2.3 结论
第三章 GO对杀虫剂的多功能增效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GO的制备与特性
        3.1.3 亚洲玉米螟及其饲养
        3.1.4 杀虫剂
        3.1.5 GO-杀虫剂复合物的制备
        3.1.6 GO-杀虫剂的触杀活性测定
        3.1.7 亚洲玉米螟形态结构变化的观察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GO-杀虫剂的表征
        3.2.2 GO-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
        3.2.3 GO对亚洲玉米螟体壁结构的影响
        3.2.4 GO与亚洲玉米螟体壁的相互作用
    3.3 结论
第四章 GO对杀螨剂增效作用与机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GO-杀螨剂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1.3 叶螨的饲养
        4.1.4 GO-杀螨剂的杀螨活性
        4.1.5 GO-杀螨剂的温室毒力测定及对植物的毒性
        4.1.6 螨形态结构的观察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O-杀螨剂对截形叶螨的杀螨活性
        4.2.2 GO-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杀螨活性
        4.2.4 GO可以被吸附在螨的体壁上
        4.2.5 GO可以作为杀螨剂的载体
    4.3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4)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园害螨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1.1 山楂叶螨
        1.1.2 二斑叶螨
        1.1.3 苹果全爪螨
        1.1.4 主要防治措施
    1.2 果园害螨的生物防治方法
        1.2.1 果园生草
        1.2.2 植物源杀螨剂
        1.2.3 利用捕食螨防控果园害螨
    1.3 我国对捕食螨的研究和应用
        1.3.1 国外引进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1.3.2 国内本土种类的研究和应用
    1.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1 加州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1.1 分类地位
        1.4.1.2 分布及栖息
        1.4.1.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4.1.4 替代饲料的研究
        1.4.1.5 加州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1.4.2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现状
        1.4.2.1 分类地位
        1.4.2.2 分布及栖息
        1.4.2.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4.2.4 替代饲料的研究
        1.4.2.5 巴氏新小绥螨的释放与应用
    1.5 化学药剂对捕食螨的影响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2 供试螨源
        2.1.3 供试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叶盘的制作
        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2.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2.2.2.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选择
        2.2.2.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2.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4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2.2.5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药敏性测定
        2.2.6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2.2.6.1 试验地点
        2.2.6.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1.1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功能反应
        3.1.2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1.3 两种捕食螨对山楂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3.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2.1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3.2.2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2.3 两种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干扰反应
    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作用的测定
        3.3.1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
        3.3.2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选择
        3.3.3 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全爪螨捕食干扰反应
    3.4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3.4.1 两种捕食螨对果园常用8 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3.4.2 三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3.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4 讨论
    4.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4.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选择
    4.3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捕食干扰
    4.4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果园常用8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4.5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5 结论
    5.1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的功能反应
    5.2 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对3种苹果园害螨捕食能力的比较
    5.3 果园常用8种药剂对加州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敏感性测试
    5.4 苹果园释放加州新小绥螨控制山楂叶螨的试验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论文发表情况

(5)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朱砂叶螨的研究进展
        1.1 朱砂叶螨的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分子鉴定
        1.2 朱砂叶螨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1.3 朱砂叶螨的防治
        1.3.1 防治现状及主要问题
        1.3.2 生态控制
        1.3.3 农业防治
        1.3.4 生物防治
    2 植物源杀螨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源杀螨剂的植物资源
        2.2 植物源杀螨剂的活性成分
        2.3 植物源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2.3.1 作用方式
        2.3.2 作用机理
        2.4 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利用
        2.4.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4.2 植物源杀螨剂的应用前景
    3 香樟的研究进展
        3.1 化学成分研究
        3.2 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3.2.1 医学药理作用研究
        3.2.2 在农业方面研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害螨及寄主
        1.1.3 试剂及药品
        1.1.4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粗提取物的制备
        1.2.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2.3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1.2.4 香樟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与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1.2.5 各地区香樟及香樟各部分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1.2.6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3 种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2 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
        2.3 香樟叶提取物萃取后各溶剂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2.4 活性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2.5 活性组分中主要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2.7 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检测
        2.8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提取工艺的优化
        2.9 各地区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含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及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触杀活性测定
        1.2.2 叶片残毒活性测定
        1.2.3 胃毒活性测定
        1.2.4 内吸性试验
        1.2.5 驱避活性测定(有选择测试)
        1.2.6 抑制产卵活性测定(无选择测试)
        1.2.7 稳定性试验
        1.2.8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不同形态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
        2.2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叶片残毒活性
        2.3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胃毒作用
        2.4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内吸性
        2.5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趋避活性
        2.6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抑制产卵活性
        2.7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稳定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和行为的动态显微观察
        1.2.2 朱砂叶螨的酶活性测定
        1.2.3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测定
        1.2.4 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的动态观察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保护酶的影响
        2.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代谢酶的影响
        2.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靶标酶的影响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2.3.1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3.2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验证
        2.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2.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形态的影响
        3.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3.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剂型研究与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害螨及寄主
        1.1.2 试剂及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的配制
        1.2.2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有效成分测定
        1.2.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2.4 急性毒性与稳定性试验
        1.2.5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效果的影响
        1.2.6 苗期盆栽试验
        1.2.7 温室药效试验
        1.2.8 田间药效试验
        1.2.9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中有效成分检测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室内药效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的急性毒性和稳定性
        2.4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活性的影响
        2.5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苗期药效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温室药效
        2.7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田间药效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件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申请公开的专利

(6)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种群竞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种内竞争
        1.1.2 种间竞争
    1.2 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现状分析
        1.2.1 新疆棉蚜棉叶螨的为害及种间效应
        1.2.2 棉蚜棉叶螨种间互作机制
    1.3 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种间竞争的作用
        1.3.1 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在种间竞争中作用
        1.3.2 害虫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能力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
    2.1 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保护酶系活性的测定
        2.1.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2.2.2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单独种群、混合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化
        2.2.3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种间竞争前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棉花叶片防御酶及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种群动态
        3.2.2 棉蚜、棉叶螨为害棉花叶片CAT酶活性变化
        3.2.3 棉花POD活性变化
        3.2.4 棉花PPO活性变化
        3.2.5 对棉花LOX活性影响
        3.2.6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生殖力竞争
    4.1 试验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4.2.2 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起始密度和温度对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和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5.2.2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的种群抑制率变化
        5.2.3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叶螨种群抑制率变化
        5.2.4 不同温度下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5.3 讨论
第6章 化学药对棉蚜、棉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3 方法与步骤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施用杀虫剂条件下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6.2.2 吡虫啉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测定
        6.2.3 吡虫啉对棉蚜和棉叶螨种群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棉蚜、棉叶螨为害对棉花营养物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7.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7.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7.2.3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
        7.2.4 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7)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及加州新小绥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朱砂叶螨的分类地位、分布和发生危害
    2 国内外对农业害螨防治的研究概况
        2.1 化学药剂防治
        2.2 生物防治
        2.3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协调
    3 杀虫(螨)剂对害虫(螨)和天敌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概况
        3.1 亚致死效应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3.2 杀虫(螨)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虫(螨)的影响
        3.2.1 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2.2 对行为的影响
        3.2.3 对抗性影响
        3.3 杀虫(螨)剂亚致死剂量对天敌的影响
        3.3.1 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3.2 对捕食行为的影响
        3.3.3 对抗性的影响
    4 加州新小绥螨的研究与应用
        4.1 分布、食性、捕食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4.2 加州新小绥螨对药剂的敏感性
        4.3 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中的应用
    5 两性生命表概况
    6 乙唑螨腈与丁氟螨酯简介
    7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章 6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各个螨态的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螨源
        1.1.2 供试仪器
        1.1.3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毒力测定
        1.2.1.1 玻片浸渍法
        1.2.1.2 叶片残毒法
        1.2.2 朱砂叶螨幼、若螨的毒力测定
        1.2.3 朱砂叶螨卵的毒力测定
        1.2.4 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的毒力测定
        1.2.5 加州新小绥螨卵的毒力测定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各个螨态的室内毒力
        2.2 6种杀螨剂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和卵的室内毒力
        2.3 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及加州新小绥螨不同螨态的亚致死剂量
    3. 结论与讨论
        3.1 杀螨剂对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
        3.2 杀螨剂对加州新小绥螨的室内毒力
第三章 乙唑螨腈和对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亚致死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螨源
        1.1.2 供试仪器
        1.1.3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2.2 对朱砂叶螨卵当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1.2.3 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繁殖和F_1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卵的亚致死效应
        2.1.2 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卵对F_0代发育繁殖的影响
        2.1.3 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卵对F_0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2.1.4 处理朱砂叶螨卵对F_0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2 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影响
        2.3 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对F_1代的影响
        2.3.1 对F_1的发育繁殖的影响
        2.3.2 对F_1代的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2.3.3 对F_1代的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卵对F_0代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动态的影响.
        3.2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对当代和F_1代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动态的影响
第四章 乙唑螨腈和对丁氟螨酯对加州新小绥螨亚致死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螨源
        1.1.2 供试仪器
        1.1.3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的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2.2 药剂亚致死剂量直接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卵对F_0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1.2.3 药剂处理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对F_0代存活、繁殖和F_1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1.2.4 药剂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繁殖和F_1代发育、繁殖的间接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1.1 药剂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卵对F_0代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动态的影响
        2.1.1.1 对加州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1.1.2 对加州新小绥螨F_0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2.1.1.3 对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1.2 药剂直接处理加州新小绥螨成螨对F_0代存活、繁殖的影响
        2.1.3 药剂直接处理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对其F_1代的影响
        2.1.3.1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2.1.3.2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2.1.3.3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2 药剂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对加州新小绥螨F_0及F_1代的间接影响
        2.2.1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0代存活、繁殖的影响
        2.2.2 对加州新小绥螨F_1代的影响
        2.2.2.1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2.2.2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
        2.2.2.3 对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F_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乙唑螨腈和对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螨源
        1.1.2 供试仪器
        1.1.3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的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2.2 药剂业致死剂量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对其捕食作用的影响
        1.2.3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猎物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作用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对其捕食量的影响
        2.1.1 乙唑螨腈处理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量的影响
        2.1.2 丁氟螨酯处理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量的影响
        2.2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量的影响
        2.2.1 乙唑螨腈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量的影响
        2.2.2 丁氟螨酯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量的影响
        2.3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对其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2.3.1 乙唑螨腈处理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2.3.2 丁氟螨酯处理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2.4 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间接影响
        2.4.1 乙唑螨腈处理朱砂叶螨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2.4.2 丁氟螨酯亚致死剂量处理朱砂叶螨后对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
致谢

(8)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生态安全影响
        1.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趋势
        1.1.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生态学机理
        1.1.3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1.1.4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天敌的影响
    1.2 昆虫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
        1.2.1 植食者间的相互关系
        1.2.2 昆虫种间竞争与竞争取代
        1.2.3 种间竞争及竞争取代的影响因素
    1.3 新疆棉花蚜虫的抗药性现状
        1.3.1 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1.3.2 杀虫剂对棉蚜的亚致死效应
    1.4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关系
        1.4.1 新疆棉区蚜虫的发生概况
        1.4.2 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
        1.4.3 影响棉蚜与棉长管蚜的种间竞争关系的因素
    1.5 结语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目的意义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南疆Bt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疆棉区转Bt基因抗虫棉种子现状调查
        2.1.2 南疆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调查
        2.1.3 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014-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陆地棉转Bt基因种子份额分析
        2.2.2 2015-2016年南疆不同植棉区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
        2.2.3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2.2.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选择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长管蚜和棉蚜对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性
        3.2.2 棉长管蚜和棉蚜转在Bt基因棉等不同品种上的种间竞争
    3.3 讨论
第四章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棉花品种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繁殖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捕食功能与选择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捕食功能测定
        5.1.3 选择效应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
        5.2.2 十一星瓢虫对棉长管蚜和棉蚜的选择效应
    5.3 讨论
第六章 转Cry1Ac+CpTI基因抗虫棉对天敌调控棉蚜作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供试昆虫
        6.1.3 田间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区主要节肢动物种类及总数量
        6.2.2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棉蚜种群密度
        6.2.3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瓢虫类种群密度
        6.2.4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蜘蛛类种群密度
        6.2.5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寄生蜂类种群密度
        6.2.6 2013年6月-8月两个品种四种不同笼罩处理其它天敌种群密度
        6.2.7 2013年6-8月Bt棉和常规棉及不同笼罩处理天敌总量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两种蚜虫的敏感性及亚致死效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室内毒力测定
        7.1.3 吡虫啉与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亚致死效应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南疆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
        7.2.2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棉蚜和棉长管蚜成蚜的亚致死效应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三种植物活性提取物水乳剂对蚜虫和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源农药的起源及活性成分
    1.2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
    1.3 水乳剂的概述
    1.4 增效剂
    1.5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作物的敏感性评价及增效剂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果树和蔬菜叶螨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两种危害蔬菜蚜虫的毒力及田间药效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
    7.1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作物的敏感性评价及增效剂的筛选
    7.2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7.3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核桃黑斑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7.4 三种植物提取物水乳剂对果树和蔬菜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7.5 三种植物水乳剂提取物对两种危害蔬菜的蚜虫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叶螨的种类介绍
    1.2 叶螨的危害
    1.3 叶螨的防治方法和现状
        1.3.1 二斑叶螨国内外发生及防治现状
        1.3.2 朱砂叶螨的国内外防治研究现状
    1.4 叶螨防治方法的研究
    1.5 筛选药剂的气相检测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供试材料
        2.4.1 供试害螨
        2.4.2 供试土壤
        2.4.3 供试植物
    2.5 活性测定方法
        2.5.1 喷雾法
        2.5.2 浸叶法
        2.5.3 水培法
        2.5.4 土培法
    2.6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移动及分布
        2.6.1 药剂处理
        2.6.2 溴虫腈的分布
        2.6.2.1 采样时间
        2.6.2.2 前处理
        2.6.2.3 检测方法
        2.6.3 嘧啶氧磷的分布
        2.6.3.1 采样时间
        2.6.3.2 前处理
        2.6.3.3 检测方法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活性测定
        3.1.1 喷雾法
        3.1.2 浸叶法
        3.1.3 水培法
        3.1.4 土培法
    3.2 药剂在棉花植株中传输
        3.2.1 叶片内部的移动
        3.2.2 叶片之间的移动
    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中的分布动态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溴虫腈传导检测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3.3.3 溴虫腈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3.4 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动态
        3.4.1 标准曲线绘制
        3.4.2 嘧啶氧磷残留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
        3.4.3 不同施药量的嘧啶氧磷在棉花植株内的分布动态
4 讨论
    4.1 防治棉叶螨高效根部施药药剂的筛选
        4.1.1 药剂的选择
        4.1.2 药剂的测定结果
        4.1.3 筛选方法
    4.2 根部施药防治叶螨体系建立的可能性
    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内容
    4.4 创新之处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情况

四、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药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D]. 马英豪. 延边大学, 2021
  • [2]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D]. 李静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氧化石墨烯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杀虫剂增效性能研究[D]. 王秀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4]两种捕食螨对苹果园害螨的控害潜能研究[D]. 黄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D]. 李勇. 塔里木大学, 2017(05)
  • [7]乙唑螨腈和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及加州新小绥螨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田亚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新疆南部棉区棉蚜与棉长管蚜种间关系的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姚永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9]三种植物活性提取物水乳剂对蚜虫和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D]. 庞晓燕.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10]适于根区施药的杀螨剂筛选及其在棉花中的分布[D]. 时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九种内吸杀虫剂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的疗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