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陈红新,刘建,蒋世全,牛海峰

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陈红新,刘建,蒋世全,牛海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换器,耦合,补偿,频率分叉,品质因数

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新,刘建,蒋世全,牛海峰[1](2009)在《串-串补偿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串-串补偿的松耦合谐振变换器进行了研究。在忽略谐波的条件下,根据正弦等效原理,推导出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式,利用归一化的分析方法并借助Matlab仿真软件,计算得出工作频率、负载和耦合系数对输出电压的关系曲线。推导并计算出系统发生频率分叉现象时次级品质因数的临界值,得出重载时该变换器会发生频率分叉现象,并给出在某种情况下补偿电容和工作频率的合理选择。最后,基于实验样机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9年10期)

刘建[2](2008)在《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全桥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综合运用电磁感应耦合技术、高频变换技术以及电力电子等高新技术,安全、可靠、高效、灵活地实现了电能的无接触传输,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照明、矿井和水下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中、大功率的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的应用场合中,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全桥谐振变换器应用广泛,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的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松耦合变换器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原副边的补偿进行了研究,从系统视在功率的角度和提升系统传输能力的角度分析了原边补偿电容和副边补偿电容各自的作用。接着对应用最为广泛的串串补偿和串并补偿的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导了输出电压的归一化公式、原边阻抗角的归一化公式和系统不发生频率分叉现象的条件,并借助Matlab对所推导的公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发生频率分叉和不发生频率分叉时系统电压传输特性的差异和影响系统发生频率分叉现象的因素。还分析并给出了在某种情况下补偿电容和工作频率的合理选择。最后,对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如何实现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PFM控制和频率跟踪控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文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给出试验结果,并实现了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PFM控制和频率跟踪控制,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1-01)

刘建,王慧贞[3](2007)在《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基于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全桥谐振变换器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文中以原副边均采用串联补偿为例进行分析,通过Matlab仿真计算,得出了这种情况下补偿电容的变化、负载的变化对原边谐振频率和传输特性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发生频率分叉现象时工作频率该如何选择,并利用反映阻抗的概念分析了变换器的功率传输能力。最后,基于实验样机对文中的分析与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电源世界》期刊2007年07期)

张峰,王慧贞,姜田贵[4](2007)在《电压型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原理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次级同为串联谐振的松耦合感应传输方式的全桥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补偿参数的选取进行了详细推导,给出了谐振时电路的模态分析。最后,基于一台1kW样机实验,验证了其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变换器获得了恒压源特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7年04期)

张峰,王慧贞,秦海鸿,姜田贵[5](2007)在《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原理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Loosely Coupl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简称LCIPT)技术的全桥谐振变换器;理论分析了次级不加补偿电路,而初级加补偿电路的工作原理;对比了串联补偿和并联补偿方式的特点;得出性能良好的串并联补偿电路;给出了该电路的详细理论分析,并与传统串联补偿电路进行了性能对比。基于实验样机对两种补偿方式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进而证明了分析及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7年02期)

张峰[6](2007)在《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耦合理论、现代电力电子能量变换技术及控制理论于一体的新型能量传输技术。该技术实现了供电线路和用电设备之间无物理连接下的能量传输。本文选取全桥谐振变换器作为主电路拓扑对松耦合能量传输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验。首先,文中对松耦合感应能量传输方式的特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予以介绍。并对这种新型传输方式在大功率汽车充电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影响变换器性能、系统效率及功率传输能力的松耦合变压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松耦合变压器绕组绕制方案,并基于ANSYS仿真环境对这种优化绕法方案进行了仿真,同时给出实验测试结果,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分析。变压器原副边磁芯间大气隙的存在会增加开关管的电压电流应力,影响功率传输能力和系统效率。通过合理的补偿并辅以适当的控制可以很大弥补因气隙较大而造成的功率传输受限等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功率传输的目的。但因补偿电路的加入,使系统为多阶系统,很可能出现频率分叉的不稳定现象,在频率分叉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避免系统出现分叉需满足的条件。除松耦合联接的变压器外负载的变化也是影响变换器性能及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采用不同补偿拓扑时的负载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给出对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各种补偿拓扑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最后,制作了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全桥谐振变换器样机,给出了各种情况下变换器的功率传输能力与系统效率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对比说明,从而验证了文中的理论分析及结论。(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7-01-01)

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综合运用电磁感应耦合技术、高频变换技术以及电力电子等高新技术,安全、可靠、高效、灵活地实现了电能的无接触传输,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照明、矿井和水下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中、大功率的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的应用场合中,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全桥谐振变换器应用广泛,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的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松耦合变换器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原副边的补偿进行了研究,从系统视在功率的角度和提升系统传输能力的角度分析了原边补偿电容和副边补偿电容各自的作用。接着对应用最为广泛的串串补偿和串并补偿的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导了输出电压的归一化公式、原边阻抗角的归一化公式和系统不发生频率分叉现象的条件,并借助Matlab对所推导的公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发生频率分叉和不发生频率分叉时系统电压传输特性的差异和影响系统发生频率分叉现象的因素。还分析并给出了在某种情况下补偿电容和工作频率的合理选择。最后,对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如何实现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PFM控制和频率跟踪控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文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给出试验结果,并实现了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PFM控制和频率跟踪控制,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新,刘建,蒋世全,牛海峰.串-串补偿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09

[2].刘建.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全桥谐振变换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刘建,王慧贞.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传输特性研究[J].电源世界.2007

[4].张峰,王慧贞,姜田贵.电压型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原理分析与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7

[5].张峰,王慧贞,秦海鸿,姜田贵.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原理分析与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7

[6].张峰.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标签:;  ;  ;  ;  ;  

松耦合全桥谐振变换器论文-陈红新,刘建,蒋世全,牛海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