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1](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获取的90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OSCC组)和45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两组标本中PTEN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TEN蛋白、 VEGF蛋白阳性表达差异。结果:OSCC组标本中PTEN、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6%、75.56%,对照组标本中PTEN、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31.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期和Ⅳ期、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Ⅰ期和Ⅱ期、高分化和中分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期和Ⅳ期、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期和Ⅱ期、高分化和中分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闵玉涛,宋彦显,马庆一,刘鑫[2](2019)在《猪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提取、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血为原料,采用丙酮沉淀、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透析及反渗透等方法使之部分纯化,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纯化后的PTP1B酶活力明显提高,其中70%透析酶的比活力为434.5 U/mg,高于60%(402.1 U/mg)和80%(154.7 U/mg)时的比活力,是粗酶比活力的3.36倍,可作为试验用酶。纯化后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_m为4.25 mmol/L。在35~42℃温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温度为37℃;在pH 5.50~7.67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pH为7.20。反应速度与酶量、底物浓度的关系均符合酶促反应动力学。(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3](2019)在《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研究磺胺类化合物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作用模式,建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方法:通过分子对接(Surflex-Dock)研究阐明磺胺类化合物与PTP1B的结合模式,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进行3D-QSAR研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可以与PTP1B酶的Site A位点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交叉验证系数(q~2)为0.516,Co MSIA模型q~2为0.503。结论:该类化合物可与PTP1B酶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和Co MSIA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该类化合物的下一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9期)

孔娇,龙亚秋[4](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由Ptpn11基因编码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通过RAS-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并参与PD-1/PD-L1通路控制免疫监视,已成为有突破意义的抗癌新靶标。然而,靶向SHP2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因选择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最近,通过稳定SHP2非活性构象的变构抑制剂成功克服成药性问题,进入临床实验,为SHP2的可成药性药靶提供了临床证据。综述SHP2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发现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SHP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和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张广浩,姚维成,吴宁,王凤霞[5](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肿瘤中的两面性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严重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一种典型的非跨膜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不同肿瘤中发挥不同作用,在一些肿瘤中PTP1B作为抑癌基因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但在另一些肿瘤中PTP1B作为促癌基因存在。本文对PTP1B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调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田洪哲[6](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肾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现象,贯穿于器官获取、器官运输、移植手术以及术后恢复全过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脏中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一类无菌性炎症反应,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或凋亡坏死为显着性特征,临床上可表现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或急慢性排斥。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缺血缺氧环境较为敏感,且又是肾脏结构组成中的主要细胞单位。研究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损伤和修复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和机制,将有可能是解决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途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属于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负向调控造血细胞的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维持自身稳态的必要方式。当机体受到环境刺激压力时,激酶发生级联激活,抗压基因表达上调来应对环境压力;磷酸酶则使底物磷酸根基团发生水解反应以去除,使之回到静息状态,最终使得机体维持稳态。SHP-1的功能首次在SHP-1基因缺陷小鼠的异常表型中得到阐释,即SHP-1缺失后表现为炎症过度激活不受控制,最终小鼠死于自身免疫反应。随后SHP-1被证明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均有关,调控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信号传导。然而,SHP-1在非造血细胞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了探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本研究使用SHP-1基因突变缺失型小鼠,构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比同窝野生型小鼠,我们发现SHP-1缺失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显着增多。这提示SHP-1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凋亡信号通路相关,且有可能是一种保护作用。在进一步检测其他凋亡指标后,更加明确了SHP-1缺失使得小鼠面临更为严重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即确认了SHP-1可能通过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然而,SHP-1具体是作用于何种细胞而发挥功能尚未可知。SHP-1既有可能是抑制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实质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据此,我们设计了巨噬细胞清除实验来评估巨噬细胞在其中发挥的功能。通过对野生型和SHP-1缺陷小鼠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和对照试剂(PBS liposome),我们发现清除巨噬细胞后,肾损伤都有所减轻,即明确了巨噬细胞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但通过进一步深入比较清除巨噬细胞带来的保护作用,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在两种基因型小鼠中相当,即清除巨噬细胞带来的保护作用与是否缺失SHP-1表达无关。与此同时,我们将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SHP-1表达阳性的细胞与AQP-1(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征性表达的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位置一致,而与F4/80(巨噬细胞特征性表达的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位置不同,因此我们更加确信地将SHP-1发挥功能的细胞单位聚焦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为了揭示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如何发挥抗凋亡的作用,我们继续构建了体外细胞模型,以求探索SHP-1作用的机制。根据文献中的方法,我们使用CoCl_2来模拟细胞缺氧损伤,进而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诱发凋亡。经过时间和浓度的摸索,我们发现TCMK1受CoCl_2刺激产生的凋亡效应是受时间和浓度依赖的。使用合适的浓度(200μmol/L)和时间(24 h)刺激TCMK1,相比于对照组,CoCl_2刺激后细胞凋亡水平和凋亡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皆上调,这些结果明确了细胞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了验证SHP-1在细胞模型中的抗凋亡特性,我们构建出了SHP-1过表达质粒,并且包装成慢病毒感染正常培养的TCMK1细胞。经过后续的嘌呤霉素筛选和表达验证,我们拿到了具有稳定过表达SHP-1能力的TCMK1单克隆细胞株(简称TCMK1OV)。我们立即开展了TCMK1 OV功能实验,即使用CoCl_2以同样刺激浓度和刺激时间分别刺激TCMK1 OV和感染空载对照病毒的细胞,评估凋亡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的细胞相比,TCMK1 OV凋亡发生率显着降低。为了全面评估凋亡水平,我们使用流式染色方案、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免疫印迹等实验方法,这些结果均一致性地表明,过表达SHP-1显着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应对缺氧所诱导的凋亡损伤。为全面论证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我们补充了将SHP-1基因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敲除或敲低之后的功能实验。我们发现SHP-1表达下调后,应对CoCl_2刺激凋亡显着增多,与体内动物实验结果也相吻合。据此,我们得出结论,SHP-1通过抑制凋亡的方式保护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述的细胞功能实验与动物实验结果相呼应,一致性地表明SHP-1抗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我们在动物和细胞中检测了凋亡的启动开关——caspase 3的剪切活化,结果均表明SHP-1抗凋亡效应是通过调节caspase 3的剪切活化来实现。但SHP-1如何更具体地调节caspase 3的剪切活化,目前尚未知晓。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挥功能的亚细胞定位目前不明。它既有可能在胞浆中行使常规的磷酸酶功能,也有可能如少数文献所述的入核发挥作用。为了辅助判断,我们使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予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SHP-1是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胞浆分子发挥磷酸酶的作用,这一结论也为下一步的作用机制探讨提供了方向。为了能明确SHP-1在胞浆中的作用靶点,我们筛选了凋亡信号通路中潜在的SHP-1作用底物。Caspase 3的活化剪切是凋亡信号通路最终活化的重要标志,在筛选SHP-1可能作用的靶点时,我们也将能调控caspase 3剪切活化的分子作为筛选标准之一。MAPK信号通路分子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和凋亡等过程,且有文献报道其参与活化caspase 3的信号网络。MAPK是经典的叁次级联信号激活模式,即MAPKKK/MAPKK/MAPK。其中,MAPK中与凋亡存在明确调控关系的是JNK。ASK1属于MAPKKK家族的一员,同时是JNK的上游调控分子。我们通过文献,发现了ASK1分子与SHP-1之间存在联系。我们检测了不同表达状态下的SHP-1所对应的ASK1的表达量,我们发现在mRNA或蛋白水平上SHP-1的表达与ASK1的表达无关联性。在排除SHP-1在表达上对ASK1的调控作用,并结合SHP-1酪氨酸磷酸酶的功能进行推测,结果表明SHP-1过表达后可以显着抑制ASK1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即SHP-1调控的ASK1翻译后的修饰。进一步地,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确认了SHP-1可以与ASK1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了更加明确SHP-1和ASK1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我们分别根据各自蛋白结构构建了不同的截短体,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SHP-1的羧基端磷酸酶结构域是结合ASK1的必要条件,而ASK1的中段的激酶结构域是结合SHP-1的必要条件。最后,我们回归到信号通路分子的验证环节,我们发现SHP-1敲除的稳转细胞株与空载对照细胞株相比,经CoCl_2刺激后ASK1的下游JNK磷酸化程度也增高。即SHP-1直接抑制ASK1的磷酸化,从而间接抑制了JNK的活化和后续的caspase 3的剪切活化,最终减轻凋亡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探索了SHP-1在造血细胞之外,以肾小管上皮为代表的非造血细胞中的重要功能。我们明确了SHP-1在肾I/R损伤中的的抗凋亡作用和其作用机制,指出了SHP-1作用的靶分子——ASK1,同样存在酪氨酸磷酸化的修饰方式,为将来研发药物有效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3)

姜成,任莉,黄蕾,张轩,林吉进[7](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6对心脏HERG钾通道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阐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6(tyrosine protein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6,PTPN6)是否对心脏HERG钾通道电流具有调控的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构建pcDNA3.1-PTPN6-EGFP质粒;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各种质粒转染进入HEK293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pcDNA3.0-HERG单独转染HEK293细胞)、PTPN6过度表达组(pcDNA3.0-HERG和pcDNA3.1-PTPN6-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以及抑制剂组(pcDNA3.0-HERG和pcDNA3.1-PTPN6-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并加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正钒酸钠)的HERG钾通道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尾电流最大电流密度以及去激活时间常数Tau等。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PTPN6-EGFP质粒,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序列正确,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EK293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检测发现,PTPN6过度表达组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36.42±2.76)pA/pF]、尾电流最大电流密[(84.73±7.18)pA/pF]均较对照组[(45.92±3.18)pA/pF、(108.43±7.98)pA/pF]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制剂组脉冲电流最大电流密度、尾电流最大电流密度[(47.10±2.96)pA/pF、(110.52±7.87)pA/pF]均较PTPN6过度表达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N6过度表达组失活时间常数Tau[(785.59±90.05)ms]较对照组[(440.7±49.49)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PN6过度表达能使HERG钾通道的电流密度降低,且这一作用能被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逆转,提示PTPN6能通过催化HERG钾通道去磷酸化而发挥负性调控HERG钾通道电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车环宇,赵凌志,孙连双,董洪坤,滕国生[8](2019)在《刺五加根茎活性成分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刺五加根茎乙酸乙酯层中的降糖活性成分,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无畸变极化转换技术(DEPT)、质谱(MS)等方法分析各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并与相关文献比较,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对其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为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6~8为松脂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9,10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化合物1,5,7,8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活性,化合物2,4,9对蛋白磷酸酶(PP1)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9,10对牛痘H1相关磷酸酶(VHR)的抑制活性作用较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沈芳,马永涛,张雄辉,李瑶[9](2019)在《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的重要靶点,与肥胖、肿瘤也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专利分布和布局的角度出发,选择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作为主题,使用关键词对全球专利数据库中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得到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对上述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分类,重点对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态势作了研究分析,以期能够为该领域药物的开发与仿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磊[10](2018)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甲基化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在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八位,是全球第六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鳞状细胞癌(SCC)和腺癌(AC)是食管癌的两种主要组织学类型。在发达国家,食管腺癌约占食管癌患者的叁分之二,而在发展中国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占食管癌病例的90%。ESCC是中国主要的食管癌类型。尽管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ESCC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ESCC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特点,在一些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山西、河南与河北省接壤的地区。虽然已经确定一些肿瘤抑制因子和癌基因在ESCC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ESCC发生和发展的确切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人PTPN6基因位于染色体12p13上,编码相对分子量为68,000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N6基因被认为是血液和实体恶性肿瘤中的候选肿瘤抑制因子,且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表达下调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然而,PTPN6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ESCC发病机制中的详细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TPN6在ESCC组织和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检测了CpG岛高甲基化在PTPN6失活中的作用,旨在阐明PTPN6在ESCC发生和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和预后意义。并通过体外过表达PTPN6基因,研究其对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PTPN6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研究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PTPN6在E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不同食管癌细胞系、71例E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ESCC恶性表型之间的关系,分析PTPN6蛋白表达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人食管癌细胞系TE1、TE13、Eca109、Kyse150、Kyse170、Yes-2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保留并传代,以人食管上皮细胞(HEEpiC)作为对照;组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原发性食管癌患者71例。每例组织均取癌组织原发灶及距癌旁边缘大于5cm处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的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不同食管癌细胞系和对照组中PTPN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3.分别应用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ESC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4.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按ESCC组织中PTPN6的蛋白表达情况分为PTPN6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根据ESCC患者临床生存期资料分析PTPN6表达与ESC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食管癌细胞系中PTPN6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PTPN6 mRNA在六株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在Eca109和Yes-2细胞中表达低于其它四株细胞。PTPN6蛋白在六株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在Eca109和Yes-2细胞中表达低于其它四株细胞。2.ESCC患者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PTPN6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qRT-PCR的方法检测E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71例ESCC组织中PTPN6 mRNA的表达量显着低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1.000±0.001 vs 1.815±0.386,t=13.533,P<0.05)。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1例E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PTPN6蛋白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2.4%(23/71)vs77.55(55/71),χ~2=29.128,P<0.05]。ESCC组织中PTPN6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浸润深度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无关(P>0.05)。1.PTPN6蛋白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PTPN6蛋白表达与ESCC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在PTPN6蛋白阳性表达的ESCC患者中,5年生存率为39.1%,而PTPN6蛋白阴性表达组中5年生存率仅为18.4%(χ~2=3.391,P<0.05,Log-rank test)。小结:1.PTPN6的mRNA和蛋白在食管癌细胞系和ESCC组织中表达显着降低,且其mRNA和蛋白表达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PTPN6基因可能与E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表型相关。2.PTPN6的蛋白表达与ESCC患者的生存期显着相关,提示PTPN6可能作为判断ESCC患者预后的一个分子指标。第二部分ESCC中PTPN6第二启动子区P2甲基化状态检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目的:观察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药物处理前后PTPN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应用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法(Bisulfite Genomie Sequencing,BGS)检测5-Aza-dC处理前后细胞PTPN6基因P2启动子区CpG位点甲基化频率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甲基化CpG位点的分布情况设计引物,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的方法检测PTPN6在ESCC中的甲基化状态,并进一步验证PTPN6表达下调与甲基化的关系。方法:1.细胞培养及药物处理选取叁株PTPN6表达较低的食管癌细胞系常规培养,分别用浓度为5μmol/L的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dC对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处理,培养48小时,期间每24小时更换培养液一次,处理完毕后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用以后续的DNA、RNA及蛋白提取。2.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5-Aza-dC处理前后不同食管癌细胞系中PTPN6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3.利用亚硫酸氢盐基因组测序(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BGS)的方法检测3株不同食管癌细胞系5-Aza-dC处理前后PTPN6 P2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4.利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的方法检测不同食管癌细胞系和E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ESCC组织中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组和甲基化阴性组与ESC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5-Aza-dC处理前后PTPN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qRT-PCR方法检测5-Aza-dC处理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70、Yes-2后PTPN6的mRNA表达情况,发现PTPN6表达明显上调。且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其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2.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检测利用BGS的方法对-167bp到-326 bp的CpG位点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Aza-dC处理前食管癌细胞系中Cp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均高于相应处理后的食管癌细胞。3.5-Aza-dC处理前后PTPN6在不同食管癌细胞系中的甲基化状态应用5-Aza-dC处理前Eca109、Kyse170、Yes-2叁株食管癌细胞均呈高甲基化状态,5-Aza-dC处理后Eca109和Yes-2细胞中PTPN6的甲基化程度均降低,表现为非甲基化状态。5-Aza-dC处理后PTPN6在Kyse170细胞中有非甲基化条带扩出。4.ESCC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检测PTPN6 P2启动子区在ESCC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63.4%(45/71),显着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16.9%,12/71)(P<0.05)。并与ESCC患者的TNM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PTPN6甲基化阴性组,其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PTPN6甲基化阳性组的mRNA表达量(P<0.05)。在PTPN6甲基化阴性组,其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5.4%(17/26),显着高于PTPN6甲基化阳性组的蛋白表达阳性率(13.3%,6/45),(χ~2=20.386,P<0.05)。5.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与ESCC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与ESCC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在PTPN6 P2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的ESCC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为15.2%,而该基因P2启动子区甲基化阴性组中5年生存率为42.3%(χ~2=5.383,P<0.05,Log-rank test)。小结:1.PTPN6 P2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2.PTPN6 P2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作为食管鳞癌的预后因素,有望成为判断ESCC患者临床预后的检测指标之一。第叁部分PTPN6对体外培养食管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构建PTPN6过表达载体pcDNA3.1-PTPN6,分别瞬时转染Eca109和Yes-2细胞,观察过表达PTPN6基因后对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1.选取PTPN6相对表达最低的Eca109、Yes-2两株食管癌细胞系,应用瞬时转染表达载体pcDNA3.1-PTPN6和pcDNA3.1的方法分别转染Eca109和Yes-2细胞,并利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转染效率。2.MTS和克隆形成实验方法检测过表达PTPN6后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转染后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板,测定各孔的吸光度值;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转染后细胞分别接种于6孔板,常规培养一周,结晶紫染色,并计算菌落数,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3.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PTPN6后对食管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转染后细胞分别接种于6孔板,培养24h后,用20μl移液器吸头垂直于孔底划一条直线,于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细胞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迁移距离。4.应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PTPN6后对食管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转染后细胞分别接种于加好Matrigel胶的上室中,常规培养24h后,染色固定,制成载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穿膜细胞数判断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1.转染过表达载体pcDNA3.1-PTPN6后转染效率的检测在第一研究部分中,我们发现PTPN6在食管癌细胞系Eca109和Yes-2中表达最低。因此选取这两株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转染后Eca109和Yes-2细胞PTPN6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Eca109细胞和转染了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pcDNA3.1-PTPN6组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Yes-2细胞和转染了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pcDNA3.1-PTPN6组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测在两株细胞的转染效率均高,可以进行后续功能试验。2.过表达PTPN6后对Eca109和Yes-2食管癌细胞系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MTS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PTPN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PTPN6基因后导致Eca109和Yes-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3.过表达PTPN6基因后对Eca109和Yes-2食管癌细胞系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食管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显示,过表达PTPN6基因后食管癌细胞Eca109和Yes-2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4.过表达PTPN6后对食管癌细胞Eca109和Yes-2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表明,过表达PTPN6能够抑制Eca109和Yes-2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小结:PTPN6过表达后抑制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能在食管癌的恶性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1.PTPN6在食管癌细胞系及ESCC组织中表达下调与食管癌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且其P2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该基因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之一。2.PTPN6蛋白表达及P2启动子区甲基化可作为ESC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有望成为ESCC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3.PTPN6过表达后可能会抑制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猪血为原料,采用丙酮沉淀、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透析及反渗透等方法使之部分纯化,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纯化后的PTP1B酶活力明显提高,其中70%透析酶的比活力为434.5 U/mg,高于60%(402.1 U/mg)和80%(154.7 U/mg)时的比活力,是粗酶比活力的3.36倍,可作为试验用酶。纯化后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_m为4.25 mmol/L。在35~42℃温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温度为37℃;在pH 5.50~7.67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pH为7.20。反应速度与酶量、底物浓度的关系均符合酶促反应动力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闵玉涛,宋彦显,马庆一,刘鑫.猪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提取、纯化[J].食品工业.2019

[3].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师.2019

[4].孔娇,龙亚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

[5].张广浩,姚维成,吴宁,王凤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肿瘤中的两面性作用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6].田洪哲.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7].姜成,任莉,黄蕾,张轩,林吉进.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6对心脏HERG钾通道的调控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9

[8].车环宇,赵凌志,孙连双,董洪坤,滕国生.刺五加根茎活性成分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抑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9].沈芳,马永涛,张雄辉,李瑶.合成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专利现状分析[J].药学研究.2019

[10].刘磊.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甲基化状态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论文-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