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土壤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Malus,pumila,Mill.,地布覆盖,水热环境

土壤水热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1](2019)在《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2016年,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苹果示范基地,以6年生"烟富3号"苹果(Malus pumila Mill.)树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采用了田间调查、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布覆盖后,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布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1年减少用工60%;用工成本减少222元/667 m~2,省工效果显着。地布覆盖处理起到了在高温时降温,低温时保温,温差变化不剧烈的作用,稳定了土壤热环境。地布覆盖处理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极显着高于不覆盖处理,显着改善了土壤水环境。地布覆盖和不覆盖处理的平均单果质量分别为287.54 g、256.08 g,果实单株产量分别为43.12 kg、40.95 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5.53%、14.36%,地布覆盖处理的平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不覆盖处理。(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郑海峰,米俊珍,周永利,刘景辉[2](2019)在《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矿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岱沟煤矿不同植被复垦地为基础,研究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情况,旨在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复垦植被类型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植被均提高了土壤贮水量,以杨树、松树、山杏、苜蓿及柠条混交模式总贮水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1倍。不同植被复垦在3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温度均低于对照(裸地),在10 cm处不同植被间差异最大,且以松树、披肩草和苜蓿混作模式温度最低。说明乔灌牧草混作模式复垦后土壤具有较好的水热环境。(本文来源于《露天采矿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航,李超,黄俊雄,杨胜利,胡浩云[3](2019)在《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覆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土壤含水量与地膜透光率成反比,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土壤含水量无显着差异;土壤温度与地膜透光率的关系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较高时,透光率越高的地膜覆盖土壤温度越高;相反,气温较低时,透光率越低的地膜覆盖土壤保温性越好,综合考虑时,有色地膜覆盖土壤墒情优于白色和透明地膜,有利于作物生长。(本文来源于《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8年)》期刊2019-06-01)

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4](2018)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覆膜方式中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糜子增产机制。【方法】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露地条播(CK)相比,两年间在糜子生育期内,A1、A2、A3、A4处理5—25 cm土层平均温度变化及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效果。糜子生育期内,丰水年份(2015年)A1、A2、A3、A4处理较CK贮水量分别提高94.7、67.9、58.0、21.0 mm,而耗水量表现为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均衡;严重干旱年份(2016年)A1、A2处理较CK贮水量提高83.9、57.4 mm,而A3、A4较CK降低27.1、25.3 mm,耗水量表现为A3>A4>A1>A2>CK,其中,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 cm土层水分的利用,且播种至苗期4种覆膜方式较CK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不同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差异,A1、A2、A3、A4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5.2—5.5、3.4—3.5、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结论】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增产潜力依次为A2>A4>A3>A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韩凡香[5](2018)在《旱地覆盖种植对夏秋作物土壤水热环境及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我国西北旱作区最主要作物,覆盖种植是西北旱地高产稳产、高效用水的主要栽培方式。覆盖种植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秸秆覆盖是较地膜覆盖更加节本环保、有利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保墒培肥相结合的可持续生产技术。传统的秸秆覆盖采取粉碎后全地面覆盖方式,该方式在西北广大热量不足区,会因过度降低土壤温度而影响出苗和延缓生长,有时会造成小麦和玉米严重减产。为了解决秸秆覆盖保墒和降温的矛盾,我们研发提出了利用玉米整秆局部带状覆盖的技术,在旱地冬小麦上保墒增产显着,但在马铃薯和玉米上应用效果如何,尚未开展试验研究。冬小麦和两种秋作物生长季节的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对水热的需求特性和反应也不同,但在西北相同环境和覆盖栽培条件下,目前尚未开展叁种作物对覆盖的土壤水热响应差异、产量的差异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研究将为揭示覆盖增产机制、改进覆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研究分平水年和丰水年2个年度重复进行。大田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地膜全地面覆盖、地膜局部覆盖、不同地膜材料(黑膜和白膜)、无覆盖露地种植等栽培处理。冬小麦和马铃薯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玉米以目前主推的全膜双垄沟(白膜)为对照。冬小麦秸秆带状覆盖在覆盖度相同前提下,进一步根据两带带幅、播种行数不同,分设了3种带状覆盖模式(SM1、SM2、SM3)。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叁种作物的产量、产量结构因素、生长发育等重要农艺指标具有显着影响(P<0.05)。冬小麦和马铃薯覆膜和覆秆较露地种植(CK)增产显着(P<0.05)。秸秆带状覆盖在冬小麦和马铃薯上可以达到全膜覆盖产量水平,马铃薯和玉米全膜覆盖和局部覆膜(PMP)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后者更加节本高效。玉米的秸秆带状覆盖较两种覆膜都显着减产,减产主要与玉米对温度比较敏感、覆秆导致地温下降、粒重降低有关。2.从产量结构因素剖析产量差异机制,覆盖增产冬小麦主要是提高了穗数,马铃薯覆主要是提高了单薯重,玉米粒重对产量高低的影响大于穗粒数,小麦粒重和马铃薯结薯数在栽培方式间较稳定。马铃薯单薯重对前期结薯数不足具有强烈补偿效应,这是西北旱作水分不稳定区马铃薯实现稳产增产的重要机制。叁种作物的高产都建立在良好营养生长基础上,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间收获指数比较稳定。进一步剖析营养生长对产量高低的影响机制表明,良好的营养生长可显着提高小麦穗数、小麦和玉米穗粒数、玉米粒重、马铃薯单薯重,而对小麦粒重、马铃薯结薯数影响较小。3.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都能显着改善叁种作物土壤墒情。覆盖对全生育期2m土体的增墒效果秸秆带状覆盖大于覆膜、冬小麦和马铃薯大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较覆膜土壤供水较充足,除覆秆具有明显保墒效果外,还与它增加降水入渗率、降温抑蒸、将生育期推移到降水集中季节有密切关系。虽然总体来讲,覆膜和覆秆都较不覆盖具有明显增墒效果,但随着生育进程和土层不同,也同时存在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叁种作物覆盖的增墒效应大于降墒效应,增墒效应覆秆大于覆膜、冬小麦依次大于马铃薯和玉米,丰水年大于平水年、前期和中期大于后期。覆膜会明显加剧土壤水分在时期间的波动。改善土壤供水状况可促进生长和产量结构因素形成,是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叁种作物产量与全生育期2m土体平均含水量、大多生育时期和土层的含水量都呈正相关,各产量结构因素与对应形成时期的含水量也大多正相关,产量和营养生长指标对水分的相关应答趋势基本一致。同时发现,深层供水对提高小麦粒重和马铃薯单薯重具有显着作用。玉米的产量和粒重与0~20cm表层土壤水分高度正相关,但玉米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对2m土体水分的整体反映没有马铃薯和小麦敏感。冬小麦和马铃薯的高产和良好营养生长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而玉米耗水量与产量和营养生长量相关较弱。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间阶段性耗水比例差异较大。覆秆由于降低了地温,可显着降低叁种作物前期耗水比例,同时也降低冬小麦中期和增加后期耗水比例,相反会增加马铃薯和玉米中期耗水比例,这有利于当地雨热季节变化与夏秋作物生长需求相匹配,是秸秆覆盖增产的重要机制。相关分析发现,阶段性耗水的差异通过显着影响营养生长和,最终影响产量的高低。阶段性耗水的差异与同期产量结构因素的形成、营养生长量及产量高低的关联趋势一致,干旱会提高叁种作物收获指数。叁种作物对2m土体水分都有明显消耗,但耗水主要集中在0~120cm范围,覆盖和干旱会提高对120cm以下深层贮水调用比例。小麦覆盖栽培对深层耗水的影响大于两种秋作物。4.覆盖明显影响叁种作物土壤温度。与CK相比,覆秆具有普遍降温效应,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但随着时期和土层不同,叁种作物覆秆和覆膜也都同时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覆秆的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覆膜则相反。覆秆的降温效应和覆膜的增温效应在马铃薯上较冬小麦更明显。冬小麦覆秆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覆秆在马铃薯和玉米上的降温效应前期大于后期。地温日变化监测表明,地温随气温的变化存在“滞后效应”,覆盖可降低冬小麦和马铃薯地温日较差,但加大了玉米日较差。土壤温度明显影响产量形成和生长。覆盖增加冬小麦越冬期地温,有利于安全越冬,可极显着提高产量。提高小麦拔节期地温有利于提高成穗数,但降低灌浆期地温可显着增加小麦粒重;覆秆降低马铃薯苗期~淀粉积累期地温,可明显提高单薯重和产量,但块茎形成期地温高低对结薯数影响不明显;覆秆降低玉米地温、尤其是降低灌浆期地温是导致粒重下降、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5.土壤温度和水分存在明显互作。耕层温度通过传导会显着影响25cm以下深层水分的运移和消耗。覆秆降低冬小麦0~25cm土壤温度,有利于减少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提高2m土体的贮水量,马铃薯则相反;玉米0~25cm土壤温度和水分也呈正相关,但与2m土体水分显着负相关,表明维持上层较高水分以深层补水为代价,这与玉米根量和株体庞大、蒸腾拉力和水分调用能力较强有关。水温互作的方向和大小因时期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较少,覆秆的降温抑蒸对土壤水分多寡影响明显,而秋作物马铃薯和玉米耕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出现正相关,这与秋作物生育期雨热同季,覆秆的保墒和增加入渗效应远大于降温抑蒸效应有关。6.覆膜和覆秆较CK可显着提高小麦和马铃薯生长速率,但玉米生长速率覆膜大于覆秆;覆秆显着提高小麦花前贮备对籽粒的贡献率,促进氮、磷的吸收利用,减少花前茎叶钾素累积在花后的流失。秸秆带状覆盖节本环保,在小麦和马铃薯上可以实现全膜覆盖产量水平。应用于青贮饲用玉米种植,可维持收获期秆青叶绿,饲草品质高,同时可缓解收贮加工季节过于紧张,因此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娇,郭鑫年,梁锦秀,陈刚,张国辉[6](2017)在《不同覆膜时期对宁南山区土壤水热环境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南山区雨养条件下,以马铃薯庄薯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裸地平种、播前覆膜、早春覆膜、秋覆膜处理下2013-2015年间马铃薯产量及其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裸地平种相比,不同覆膜时期下尤其是秋覆膜可增加马铃薯地土壤表层温度,增加幅度可高达1.0℃。秋覆膜处理增加了早春时期土壤温度、降低马铃薯苗期土壤日温差。不同覆膜时期尤其是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苗期土壤贮水量增加41.5 mm,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20~60 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且在平水年和欠水年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秋覆膜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可达34543 kg/hm~2,增产40.8%。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达到77.5kg/(hm~2·mm),增加23.5%。相关性分析发现马铃薯产量与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显着(P<0.05)正相关,与马铃薯播种时期土壤温度显着负相关。综上,秋覆膜可通过提高早春时期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后土壤耗水量来增加马铃薯产量,秋覆膜是本研究区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最佳覆膜时期。(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刘天鹏,何继红,董孔军,任瑞玉,张磊[7](2017)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覆膜栽培技术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广泛应用于不同作物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可显着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糜子生产中覆膜对其环境效应和增产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对此本研究在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半干旱旱作区普遍应用的4种覆膜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年间A1、A2、A3、A4在糜子生育期内5-25cm土层平均温度较CK高1.7—2.6、2.0—2.2、0.9—1.6、1.9—2.1℃,生育期内5、10、15、20、25cm各土层及5-25cm 8:00、12:00、16:00、20:00土壤平均温度较CK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现象,且各处理间5-25cm土层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及各土层平均温度增温效果表现为A2>A4>A3>A1。糜子生育期内,2015丰水年份A1、A2、A3、A4较CK贮水量高出94.7mm、67.9mm、58.0mm、21.0mm,而耗水量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间耗水较均衡;2016严重干旱年份A1、A2较CK贮水量高出83.9mm、57.4mm,而A3、A4较CK降低27.1mm、25.3mm,耗水量A3>A4>A1>A2>CK,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cm土壤深层水分的利用,且4种覆膜方式较CK播种至苗期的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苗期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微变化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影响,A1、A2、A3、A4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kg·hm~(-2)·mm~(-1)、5.2—5.5 kg·hm~(-2)·mm~(-1)、3.5 kg·hm·mm~(-1)、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一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说明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但不同覆膜方式间保温、集雨贮水及耗水的差别,使糜子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存在差异,据此糜子4种覆膜栽培方式的优劣次序为A2>A4>A3>A1。(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王超华[8](2016)在《黄土丘陵区水蚀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蚀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是导致土壤碳流失及碳循环过程改变的重要诱因。明确侵蚀条件下坡面土壤环境及有机碳组分变化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区水蚀坡面为对象,通过对坡面不同侵蚀部位土壤进行采样测定,结合土壤水热环境要素原位动态监测,研究了不同有机碳水平侵蚀坡面土壤理化属性、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温湿度的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同土壤有机碳水平下侵蚀与坡面土壤之间的“压力-响应”关系,为科学认识土壤侵蚀对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以及区域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侵蚀改变了坡面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分布格局,各坡面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表现为沉积区>对照区>侵蚀区的分布规律。侵蚀对坡面有机碳与全氮的再分布作用与坡面有机碳水平有密切关系,中等有机碳水平的坡面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的分布更易受侵蚀的影响。2.侵蚀坡面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垂直方向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的变化规律;水平方向上,呈现沉积区>对照区>侵蚀区的分布特征。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这种空间分布还有与坡面有机碳水平有关,当有机碳水平较高或较低时,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空间变异较小;中等有机碳水平的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对侵蚀压力的响应更敏感。3.侵蚀坡面0~20cm土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差异。随有机碳水平的提高,坡面>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且增加的主要是>5mm团聚体的含量,同时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增强。4.侵蚀坡面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差异程度与坡面有机碳水平有关。坡面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沉积区>侵蚀区,中等有机碳水平下土壤水分差异最大,对侵蚀的响应最敏感。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持水性随有机碳水平的提高而增强。5.侵蚀坡面0~10cm土层不同部位土壤热量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侵蚀区土壤温度高于沉积区。土壤热容量随有机碳水平的提高而增大。降雨使坡面土壤温度降低,降低值随着有机碳水平的增加有逐渐变小的趋势,雨过天晴后坡面土壤温度回升1℃所需要的时间随着有机碳水平升高而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东伟,李明思,刘东,吕谋超,贾艳辉[9](2015)在《膜下滴灌土壤湿润范围对棉花根层土壤水热环境和根系耗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膜下滴灌土壤湿润范围对棉花根区水热环境及棉花根系耗水的影响,设置滴头流量1.69(W169)、3.46(W346)和6.33 L·h-1(W633)3个水平,观测分析了棉花生育期土壤基质势、土壤温度及棉花根系生长和耗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土壤温度主要受光照影响;不同类型土壤湿润区之间的土壤温度差异不明显,不同土壤湿润区的膜下土壤温度对棉花根系耗水也没有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土壤湿润区由窄深型向宽浅型过渡,棉花根区土壤基质吸力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更趋于均匀,而棉花根系耗水强度主要受土壤基质吸力分布的影响.宽浅型土壤湿润区(W633)的棉花膜下内、边行根系耗水强度差值平均为0.67 mm·d-1,有利于内、边行棉株生长整齐;窄深型土壤湿润区(W169)的内、边行根系耗水强度差值平均为0.88 mm·d-1,不利于内、边行棉株均匀生长.可见,膜下滴灌技术设计中,土壤湿润区不应小于覆膜宽度,应使膜下土壤整体湿润.(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侯慧芝,吕军峰,郭天文,张国平,张平良[10](2014)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大面积应用于密植作物栽培的关键增产技术,可显着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作物生产力,但目前对其增产机制和环境效应缺乏系统研究分析。在2011—2013年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研究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苗期FMS在0—2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比CK提高1.4—3.5℃,但孕穗到灌浆期正午地表地温比FM和CK分别降低5.3—6.4℃和3.1—4.3℃。FMS和FM使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33.1和29.3 mm,且可促进小麦对深层水分(100—200 cm)的利用,FMS成熟期10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比播前下降44.4—69.6 mm,较CK高8.4—145.5%,但FMS在休闲期补充土壤水分77—127 mm,分别较FM和CK增加4.5%—40.9%和12.8%—109.5%;FMS的休闲效率为30.5%—52.6%,比CK高12.8%—109.5%,比FM高4.5%—40.9%。基于对土壤水热环境和作物耗水的影响,FMS的产量达1750—318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5.5—11.5 kg hm-2mm-1,分别比CK增加40%—220%和27%—239%,而且干旱年份的增加幅度更高。因此,FMS改善了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水热条件,调节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耗水强度,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并提高降水休闲效率,使小麦生育期耗散的土壤水分在休闲期得到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9期)

土壤水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黑岱沟煤矿不同植被复垦地为基础,研究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情况,旨在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复垦植被类型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植被均提高了土壤贮水量,以杨树、松树、山杏、苜蓿及柠条混交模式总贮水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1倍。不同植被复垦在3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温度均低于对照(裸地),在10 cm处不同植被间差异最大,且以松树、披肩草和苜蓿混作模式温度最低。说明乔灌牧草混作模式复垦后土壤具有较好的水热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热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郑海峰,米俊珍,周永利,刘景辉.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矿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J].露天采矿技术.2019

[3].张航,李超,黄俊雄,杨胜利,胡浩云.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C].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8年).2019

[4].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5].韩凡香.旱地覆盖种植对夏秋作物土壤水热环境及生长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

[6].孙娇,郭鑫年,梁锦秀,陈刚,张国辉.不同覆膜时期对宁南山区土壤水热环境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7

[7].刘天鹏,何继红,董孔军,任瑞玉,张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8].王超华.黄土丘陵区水蚀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李东伟,李明思,刘东,吕谋超,贾艳辉.膜下滴灌土壤湿润范围对棉花根层土壤水热环境和根系耗水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

[10].侯慧芝,吕军峰,郭天文,张国平,张平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

标签:;  ;  ;  ;  ;  ;  

土壤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