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严春艳,黄冰,邱红燕,于荣敏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严春艳,黄冰,邱红燕,于荣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培养基,诱导子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文献综述

严春艳,黄冰,邱红燕,于荣敏[1](2013)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诱导子对其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最优培养基,并考察诱导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绘制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在MS、1/2MS、B5和White 4种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考察不同培养基对其生长的影响;考察以MS作为培养基时,2种常见的诱导子水杨酸、茉莉酮酸甲酯对毛状根累积的影响。结果:从整个生长周期来看,毛状根在MS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高于其他3个;不同浓度的水杨酸、茉莉酮酸甲酯对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在高浓度盐的MS培养基中长势最优,2种诱导子对毛状根的累积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3年08期)

朱建华,于荣敏[2](2012)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青蒿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青蒿酸在何首乌毛状根中发生了转化反应,经GC-MS检测可生成多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了2个转化产物:异青蒿内酯(1)和3β-羟基青蒿酸(2),利用GC-MS鉴定了另外2个转化产物:去氧青蒿素B(3)和青蒿内酯(4)。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得到3个青蒿素类化合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化合物转化类型。(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2年06期)

刘玲,周良彬,张明华,于荣敏[3](2012)在《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长及其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何首乌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并研究其对毛状根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刺激作用。方法:将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加入到毛状根中,共培养特定时间后测定其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及生长量,并通过考察不同浓度和继代次数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结果:加入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时间为预培养第4天,最佳质量浓度为0.025 g.L-1,毛状根的生长量有较大提高,与对照组相比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增加4倍左右。结论: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非生物诱导子能够促进何首乌毛状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的累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梁艳,邓文娟,周良彬,严春艳,于荣敏[4](2011)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醚法合成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Ⅱ),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进一步探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体内酶系统的多样性。方法:Ⅰ在碳酸钾、碘化钾催化剂作用下与3-溴丙烯反应生成烯丙氧基产物Ⅱ,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将Ⅱ投入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共培养7 d后,利用TLC和HPLC进行产物检测,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确认。结果: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成功得到目标产物Ⅱ。Ⅱ在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及4-甲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结论:何首乌毛状根酶系统具有水解酶及糖基转移酶活性,是良好的生物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1年06期)

邓文娟,周良彬,于荣敏[5](2011)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瑞香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对瑞香素(I)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对其生物转化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其产物的时效曲线图。方法:将瑞香素投入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共培养36 h后,利用TLC和HPLC进行产物检测,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利用HPLC考察共培养时间对转化产物(Ⅱ)、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及分析转化产物降解的原因。结果:瑞香素在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鉴定出一个产物: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Ⅱ)。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转化生成Ⅱ的最佳共培养时间为36 h,总摩尔转化率为32.11%。蔗糖-水培养基(仅含有蔗糖和水)可以使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转化产率大幅增加,总摩尔转化率达72.44%。初步推断产物(Ⅱ)的降解与MS培养基中金属离子有关。结论:使用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可大量生物合成天然药材中含量极低的活性化合物——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胡显镜[6](2010)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对氯代香豆素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结合有机合成方法与植物生物转化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对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并对生物转化的转化条件、转化产量进行考察及对转化产物进行体外活性评价,有望为利用有机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工业化生产药用化合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论文首先通过Pechmann反应有机合成底物4-苯基-6-氯-7-羟基-香豆素(CBC01)和4-甲基-6-氯-7-羟基-香豆素(CC01),再利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对CBC01及CC01进行生物转化,通过TLC和HPLC方法检测转化体系中的转化产物;利用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转化产物;运用'H-NMR, 13C-NMR、MS等方法鉴定转化产物结构;同时通过HPLC的方法进行生物转化的共培养条件的考察,并通过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实验来评价生物转化产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生物转化产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4-苯基-6-氯-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CBCP1)及4-甲基-6-氯-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CCP1); CCP1及CBCP1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262.84 ug/ml、182.80 ug/ml,明显低于底物CC01及CBC01(CCO1及CBC01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90.12及大于400 ug/ml);何首乌毛状根培养体系对CC01及CBC01的生物转化产物主要集中在培养物中,产率较高,其中对CBC01的转化在共培养第七天时候转化率达65.4%,而对CC01的生物转化在共培养5 d后转化率已达90%以上,毛状根培养体系对CCP1及CBCP1的分泌率均较低。(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0-06-01)

董权锋,贾郡璋,朱建华,于荣敏[7](2009)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麝香草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国内外首次使用悬浮培养的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外源性底物麝香草酚并考察其在该转化体系中的生物转化情况。方法:麝香草酚和转化体系共培养5天后,通过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分离其转化产物,通过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测定其化学结构。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测定麝香草酚在该转化系统的时效曲线,探明其生物转化情况。结果:分离纯化得到了麝香草酚糖基化产物(DMP),并测定其结构为5-甲基-2-(1-甲基乙基)酚羟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分析测定了其时效曲线,结果表明转化产物在培养物和培养基中的分布随着共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并在共培养时间为5天的情况下,产物主要分布在培养基中。结论:芳香性外源底物麝香草酚首次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成功地进行了生物转化,得到其糖基化产物;时效曲线阐明了其转化产物与共培养时间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9年10期)

边婧[8](2009)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多糖类成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多糖组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本课题采用热水浸提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从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提取得到粗多糖,粗多糖经过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Sephacryl S-100凝胶柱层析分级纯化得到四个精多糖。经过凝胶过滤法、紫外光谱扫描、比旋度法验证,所得的四个精多糖为均一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精多糖HSWB-SB、HSWb-SD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7.25%和98.38%;采用凝胶过滤法测得HSWB-SB、HSWb-SD的分子量分别为11.81KDa和32.45KDa;采用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确定了这两个多糖的单糖组成:HSWB-SB由鼠李唐、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75:2.53:0.65:1.21:5.12;HSWb-SD为葡聚糖。经甲基化分析、完全酸水解、部分酸水解和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等化学分析方法并结合HPAEC-PAD、GC-MS、UV、FT-IR、NMR等仪器分析方法,推测出这两个多糖可能的一级结构:HSWB-SB主链是由(1→2,3)-α-Rha,(1→6)-α-gal,(1→6)-α-glc,(1→4,6)-α-glc,并由(1→3)-β-gal,α-ara,(1→3)-α-rha,(1→4)-α-glc,α-gal,α-xyl残基组成四条侧链分支;HSWb-SD主链是由(1→6)-α-glc,(1→6)-β-glc,(1→4,6)-β-glc,(1→3)-α-glc,(1→3,6)-β-glc构成,α-glc构成了侧链的末端。体外生物活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400μg/ml,HSWB-SB对MCF-7、K562具有最大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2.65%、34.25%;浓度为400、200μg/ml,HSWb-SD对MCF-7、K562具有最大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1.35%、36.12%。(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4-01)

严春艳,马娜,王金林,于荣敏[9](2008)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何首乌毛状根中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何首乌毛状根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3,5,4'-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甲酯(3)、3,5-二羟基苯甲酸(4)、丁香酸(5)、对羟基苯甲酸(6)、胡萝卜苷(7)、β-谷甾醇(8)、豆甾醇(9)、烟酸(10)、碳直链十七酸(11)、碳直链叁十一酸(12)。结论上述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5,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8年08期)

严春艳,马伟丽,梁建,吕华冲,张德志[10](2008)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对8种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对青蒿素等8种活性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研究。方法:分别向预培养9d的何首乌毛状根培养体系中加入底物,共培养7d后终止转化,通过TLC和/或HPLC检测转化产物,使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产物。结果:化合物呋喃橐吾酮(6)发生了生物转化,并分离得到两个转化产物;对苯二酚(7)被转化,分离并鉴定出1个转化产物;青蒿素(8)发生了转化,分离得到两个转化产物。结论: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悬浮体系中存在多种生物酶系统,可对外源底物进行糖基化、氧化、还原和羟基化修饰。(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青蒿酸在何首乌毛状根中发生了转化反应,经GC-MS检测可生成多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了2个转化产物:异青蒿内酯(1)和3β-羟基青蒿酸(2),利用GC-MS鉴定了另外2个转化产物:去氧青蒿素B(3)和青蒿内酯(4)。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得到3个青蒿素类化合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化合物转化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参考文献

[1].严春艳,黄冰,邱红燕,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培养条件优化及诱导子对其生长的影响[J].中药材.2013

[2].朱建华,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青蒿酸的研究[J].中草药.2012

[3].刘玲,周良彬,张明华,于荣敏.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长及其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

[4].梁艳,邓文娟,周良彬,严春艳,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的研究[J].中药材.2011

[5].邓文娟,周良彬,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瑞香素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

[6].胡显镜.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对氯代香豆素生物转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

[7].董权锋,贾郡璋,朱建华,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麝香草酚(英文)[J].中药材.2009

[8].边婧.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中多糖类成分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9

[9].严春艳,马娜,王金林,于荣敏.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

[10].严春艳,马伟丽,梁建,吕华冲,张德志.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对8种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

标签:;  ;  ;  ;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论文-严春艳,黄冰,邱红燕,于荣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