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组交换论文-李珉璇

光分组交换论文-李珉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分组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分组交换,光开关,四波混频,信号再生

光分组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李珉璇[1](2018)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通信带宽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光网络承载的传输容量需求、业务量及复杂度急剧上升的背景下,光网络经历了从第一代基础光传输网络迈向第二代具有路由机制及智能控制功能的动态智能光网络的发展历程,肩负着在光网络节点处海量数据交换的巨大压力,因此,光交换网络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全光分组交换技术以细小的颗粒度、灵活的路由交换方式等优势成为高速光交换网络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及核心节点结构出发,分析了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节点关键技术,针对其中的光交换矩阵中光开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应用于支持多跳路由的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基于四波混频效应的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思路。通过对该技术方案的原理研究、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技术思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介绍了光网络的历史背景,叙述了两代光网络的发展进程,阐述了第二代光网络中的叁种光交换技术:光电路交换、光突发交换和光分组交换,重点介绍了光分组交换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2.光分组交换网络及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组成。进而,通过分析网络架构和协议,阐述了将光分组交换技术与软件定义光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基于OpenFlow协议的软件定义光分组交换网络的优势。通过分析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核心节点结构,详细研究了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一项关键节点处理技术:光开关技术。针对光分组交换网络核心节点处光交换矩阵中的光开关插入损耗导致光数据信号在网络中交换跳数受限的问题,引出了本文第叁章中提出的一种基于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的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的技术思路。3.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系统仿真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二级级联四波混频效应的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方案。基于OptiSystem仿真平台,开展该技术方案的仿真分析和研究,通过参数优化,在泵浦光波长和泵浦光功率两个参量的较大调节范围内,得到了性能良好的光交换再生信号,该信号与不经性能提升的交换输出信号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品质因子和更低的误码率。4.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系统实验研究。开展交换节点信号性能提升系统实验研究,分析交换输出光信号经性能提升系统后的再生信号质量,研究结果表明,信号光波长位于C波段(1535 nm~1565 nm)时,通过基于级联四波混频效应的信号性能提升技术可实现交换输出信号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方案在未来光分组交换网络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李珉璇,冯欢,汪欢,谢小平[2](2018)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增益光开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光开关插入损耗导致交换跳数受限的问题,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提出了一种两级级联的增益光开关技术思路,可以有效实现光交换后输出信号的增益补偿及形状再生,提高信号质量.利用Opti System仿真平台,优化系统参数,在泵浦光位于信号光中心波长±4 nm范围、泵浦光功率在(3~15)d Bm区间内,增益光交换输出信号通过增益补偿和形状再生相较于一级交换输出信号可实现增益大于25 d B、误码率从10-5提高至10-18、Q因子从4.16提高至8.71的大幅度质量改善.该技术在多跳光分组交换网络中有较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羽,胡积宝,董甲东[3](2017)在《基于Kautz图和OPS的多层光分组交换网络调度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跳光网络是满足日益增长的互联网服务应用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将常规的Kautz图从一层扩展为多层,以产生更多架构上的变化。相邻层之间采用常规Kautz图的系统连接方式,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的路由算法。采用光无源星形耦合器来实现新的拓扑结构。为了解决中间节点争用问题,评估并比较了叁个调度准则,主要原则是它们提高可用性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7年22期)

杨柳[4](2017)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分组交换网络(OPS)具有交换效率高、数据格式灵活透明等优点,可以克服光电转换中“电子瓶颈”,成为下一代互联核心网络的关键技术。本论文围绕高速光通信网络中的全光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结合国家863项目“全光交换技术”和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针对全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网络结构,先进调制格式、标签加载技术、以及正交调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调制器,用于实现40Gb/s频移键控(FSK)信号的产生。此种新型调制器由于无需利用高频射频信号来实现载波抑制的双边带信号,因此减少了射频信号对于光信号的影响,减小了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具有系统稳定、成本低等优点,利用该调制器仿真的FSK信号经过50km传输的功率代价仅仅为0.2dB。通过仿真详细讨论了采用此种调制器产生FSK信号的传输性能,并分析了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带宽,色散以及色散补偿方案等对于FSK信号产生机制和传输性能的影响,为构建OPS传输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新型光学调制器产生FSK信号的方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光分组交换网络的正交调制方案——频移键控和Manchester的幅移键控(FSK/ASK)调制机制。采用净荷为40Gb/s的ASK信号,标签为2.5Gb/s的FSK信号。针对正交调制模式中FSK信号和ASK信号串扰严重、需要严格控制ASK信号的消光比以及消光比低的缺点,本论文提出的FSK/ASK正交调制模式中ASK信号由于采用了 MC编码方案,MC信号为二进制相位编码格式,仿真结果证明此方案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了 FSK信号和ASK信号的串扰,将信号的消光比提高了 6.1dB;并且在合适的消光比下,同时极大地提高了 ASK信号和FSK信号的传输性能。此外本论文仿真验证了传输系统中的入纤光功率、色散等参数对于ASK/FSK调制格式的影响,为选取适宜的系统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采用单个调制器同时实现FSK标签和ASK净荷调制的方案,该方案中,仅采用一个双臂MZM调制器,比原有的调制方案至少减少了一个调制器,优化了调制方案,可以使MC净荷传输性能提高1 dB。通过仿真验证了采用此方案产生的正交调制信号的传输性能,并详细讨论了信号带宽、调制深度等因素对信号的传输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宋俊峰,李齐良,陈心[5](2016)在《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全光分组交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全光分组交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环谐振腔的双稳特性,通过一个铌酸锂调制器将一组随机序列调制到偏置信号上,设置一个重置信号,使得输入的数据信号以低透射态输出,设置信号输入时,数据信号输出路径发生改变,以高透射态输出,且设置信号和重置信号的脉冲宽度大于谐振腔电场建立时间.另外考虑了频率啁啾引起脉冲前后沿的脉冲波形振荡及对系统输出的影响,最终,实现了数据的分组交换.(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杜婧妮[6](2016)在《新型光分组交换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经济迅猛发展起来,其覆盖范围更广,用户和合作伙伴数量显着增加,对业务管理的需求相应增多,也对数据通信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具有灵活、高效、速率高、数据传输透明、支持多粒度服务等优势的光分组交换(Optical Packet Switching,OPS)网,被视为未来承载IP等数据业务的理想平台,得到广泛研究。OPS是一种网络结构,以分组交换和光交换技术为基础。相较于传统网络,光分组交换网络资源利用率高,对突发数据和信息的适应能力强,能够实现全光分组交换,光通信网也必然会取代电通信网成为最主要的通信方式。虚拟专用网(Visual Private Network,VPN),是一个以公共网络为基础的专用网络,以通信基础设施为传输介质,通过认证和加密技术对私有数据进行处理,在各通信节点中搭建具有专用性、封闭型的网络环境,用于私有信息的传输。基于光分组交换(OPS)与虚拟专用网(VPN)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一代光网络将是下一代网络中一项重要的交换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一种光分组交换虚拟专用网的技术。首先,对网络交换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其次,分析光分组交换网络的结构体系,详细阐述光分组交换的核心技术,虚拟专用网的定义、内涵和实现方法。最后,以VPN虚拟专用网和OPS光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搭建了光分组交换网络,对网络及节点模型进行分析,并且设计一种层次标签交换的方法。通过对虚拟专用网VPN、MPLS VPN探讨,以及光分组虚拟专用网络研究,设计了光分组交换VPN的基本网络拓扑。该拓扑主要由客户边缘设备、提供商网络边缘设备、提供商网络核心设备组成。传输过程中,为OPS-VPN数据包添加MPLS标签,以此作为唯一标识,根据通道和结点路径进行信息传输。MPLS的引入能减轻网络转发的负担,建立安全可靠连接,对于光分组交换网络有重要意义。本文用OPNET软件建立OPS-VPN仿真模型,对链路、节点和子网进行合理设置,建立节点模型,进行OPS-VPN核心及边缘节点仿真设计,并对参数进行分析。该模型下,OPS能够显着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节约带宽资源,随着OPS包的减小,端到端时延相应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10-01)

刘凯南[7](2016)在《试分析有线数字电视光分组交换网络物理层协议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电视发展以提供个性化数字电视与全数字电视广播的传输与接入服务为目标,与此同时,有线数字光分组交换网络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处于核心地位。文章将针对光分组产生、光分组再生等几个方向进行深入研讨,并以光分组交换物理层协议配置为分析的重点,力求为新一代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6年25期)

徐赐坚,罗风光,王敬华[8](2016)在《光分组交换系统中载波抑制光标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带宽利用率和大容量的光分组交换系统,对载波抑制调制原理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载波抑制调制光标签的方案,并对基于载波抑制调制的光标签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载波抑制光标签的中心载波抑制比达到21.3d B;在622Mbit/s和1.25Gbit/s的标签调制速率下,系统传输距离超过40km时,依然能保持低于10-10的误比特率;以误比特率10-10为标准,在传输距离为40km时,两种标签调制速率的功率代价分别为1.7d B和1.9d B。此结果说明载波抑制光标签在光分组交换系统中具有串扰小、功率代价低等特点,信号质量好,适合远距离传输。(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张福鼎[9](2015)在《异步光分组交换接入网安全传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步光分组交换(AOPS)技术的高带宽与细粒度利用率使其在下一代光接入网中成为主流,然而随着AOPS技术的发展,相应的安全问题也纷至沓来,安全传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一种用于AOPS光接入网安全传输的路由算法,在两种不同攻击模式下对网络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此路由算法可以提升网络安全性能,降低网络丢包率。随着负载的增加,网络总体丢包率最大降低0.3%;随着攻击节点数目的增加,网络总体丢包率最大降低3.6%。(本文来源于《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接入网、固网与移动的融合专辑》期刊2015-12-18)

陈富军[10](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叁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光分组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光开关插入损耗导致交换跳数受限的问题,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提出了一种两级级联的增益光开关技术思路,可以有效实现光交换后输出信号的增益补偿及形状再生,提高信号质量.利用Opti System仿真平台,优化系统参数,在泵浦光位于信号光中心波长±4 nm范围、泵浦光功率在(3~15)d Bm区间内,增益光交换输出信号通过增益补偿和形状再生相较于一级交换输出信号可实现增益大于25 d B、误码率从10-5提高至10-18、Q因子从4.16提高至8.71的大幅度质量改善.该技术在多跳光分组交换网络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分组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李珉璇.全光分组交换网络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8

[2].李珉璇,冯欢,汪欢,谢小平.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增益光开关技术研究[J].光子学报.2018

[3].郑羽,胡积宝,董甲东.基于Kautz图和OPS的多层光分组交换网络调度准则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7

[4].杨柳.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5].宋俊峰,李齐良,陈心.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全光分组交换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杜婧妮.新型光分组交换网络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7].刘凯南.试分析有线数字电视光分组交换网络物理层协议配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

[8].徐赐坚,罗风光,王敬华.光分组交换系统中载波抑制光标签的研究[J].激光技术.2016

[9].张福鼎.异步光分组交换接入网安全传输性能研究[C].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接入网、固网与移动的融合专辑.2015

[10].陈富军.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光分组交换论文-李珉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