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恬•愉”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浅议“恬•愉”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陈帮发1张定戎2

(1贵州省余庆县关兴镇卫生院564402;2贵州省赤水市中医医院中风科5647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81-02

中风病是中医以“喁僻不遂”为主的疾病,类似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工作的疾病,致残率大于70%。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该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居于现代三大疾病之列,而且趋于年轻化,复发率很大。怎样预防复发和促使后遗症患者康复是现代医学一大课题。

中风病后遗症患者常表现失语、肢体废用、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基本生活行为能力。这一症状,必然导致中风病人最关心几个问题。1、瘫痪肢体的健康。肢体废用,必定整日焦虑不安、情绪紧张、日久忧思伤脾、血运不畅、免疫力下降、并发症日增。2、年轻人担心婚姻。3、老年人担心久病无孝子。因此调畅患者的气机、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是影响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医家的“恬愉”思想恰恰是针对这类患者的指导思想。“恬”者,恬淡也。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泼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本是一种通过自我疗伤、自我安慰,最后达到自得其乐的一种能力,也指生活活泼、质朴、心境平和宁静,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志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原是道家尊奉的养生学说,强调“至虚极、守静笃”。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神经机能活动的表现,突如其来的中风,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到损伤,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加之中老年患者身体各脏器功能渐衰,储备减少,对突发事件缺乏足够的的适应能力,一些老年人就会表现出悲哀、沮丧、情绪低落甚至自闭、绝望等中风后心境障碍。多发生于中风后三个月内,不加以干预治疗,则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程,重者再次诱发中风。因此,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是同一性。如果保持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的面对各种事物,平淡无欲无求,则精神容易满足,心也极其自由。如果时时欲望过多,不能满足,就会极其痛苦。“恬淡”是讨论虚静的主观意识对身心能动的调理作用,以修养情操,陶冶身心。当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时,人先天被赋予的真气就会随着指挥它的“神“去运作,去从之,则负面因素就不能乘虚而入,中风患者病情不再恶化。

“愉”者“恬”相对也,二者相互为用。中风后遗症患者不仅情绪低落,而且肢体废用、言语蹇涩等身体障碍。如果只是保持恬淡,而不积极精神振作、积极进取,残障的身体不可能自愈。因此强调“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恬愉”为务,实是精神上的动静结合。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一员,不可能逃避自然、社会而生存。自然与社会事物每时每刻都通过人的感官施加影响,使之不停地做出反应。这种不断的影响和做出反应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活动的推动力。如果一个人处于毫无任何自然的、社会的影响的环境中,那他的生命力就会很快萎缩、活不下去的。因而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必须要使患者努力达到“愉”的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要积极采取措施。一是“正思虑以养神”。《医学入门》,即把精神用于正当的、积极的思考,以获得愉快,调养精神。它意味着不奸诈邪恶、不曲运神机,自然心境明洁、神情坚定、生机稳固,起到养神的作用。二是“安性自娱”。《吕氏春秋.季己》所言“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所以养性”是指各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歌曲,爽目的颜色,有趣的文娱活动等吧,能使心境愉快、抑情舒展、气血流畅、生机活泼,因而能有效地抵消沮丧、忧虑、消沉、紧张等负面因素,达到养性调神的目的。

中风后遗症患者大多心理低沉脆弱、易激惹,不配合医生及家人,乃是心理落差较大、自暴自弃,而中医医家取儒道之长,“以恬愉为务”,恰是对此类患者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本科室经十年研究,凡患者心态平和,家人关心,患者积极配合者,疗效较好,复发率较低,远期寿命较长。因此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积极而自信是影响中风患后遗症患者康复的根本因素。我们临床医务人员必须配合患者家属积极达到“愉悦”的心态,促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  ;  ;  

浅议“恬•愉”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