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分解论文-杨轩

根系分解论文-杨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系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根系生产力,根系分解

根系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杨轩[1](2019)在《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生产力及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末开始,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同时植物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地下根系部分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宁南山区云雾山封育保护区进行野外试验,选取5个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的典型植物群落,利用内生长法进行根系生产力试验,并选取该地区3种典型植物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细根,采用分解袋法进行根系分解试验,研究植被恢复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地下生产力特征和根系分解特征,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以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贡献,以期为植物与土壤间的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群落组成、根系生物量随封育年限变化明显。封育1年是以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5年是以百里香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10年是以长芒草、厚穗冰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25年是以铁杆蒿、长芒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30年是以长芒草、大针茅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之后植物群落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在不同封育阶段,根系生物量均主要分布在0-15cm土层,且随封育时间的增加,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也逐渐增加。(2)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BNPP)逐渐增加。封育5年样地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为:61.54 gC·m~(-2)·yr~(-1),封育25年左右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明显升高:140.23 gC·m~(-2)·yr~(-1)。在组成BNPP的两个成分中,根源碳所占的比例(57%~81%)大于根系生物量碳所占的比例(19%~43%)。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根源碳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封育时间越长根系生物量碳对BNPP的贡献越大。(3)根系分解过程质量损失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分解前45天,属于快速分解阶段,45天之后,为慢速阶段。分解360天后,根系残留率在49%~87%之间。植物根系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呈正相关,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叁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速率为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在原位样地分解与撂荒地分解根系的质量变化基本一致。(4)根系分解过程,碳一直呈现释放状态,而氮、磷呈现先释放后富集的变化。这是因为分解过程根碳大量损失,质量浓缩,所以氮磷富集。叁种根系中,铁杆蒿根碳养分保持率下降最快。并且根系在原位样地分解与撂荒地分解养分保持率动态基本一致。(5)根系分解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土壤全氮、全磷影响较小。根系分解对原位分解样地土壤有机碳的提高作用表现在0~45天,对撂荒样地的提高作用表现在45~90天,集中在分解试验的前期。根系对0-5cm土层有机碳的提高量大于5-10cm土层。(6)根系分解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但对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影响较小。土壤活性碳氮组分对环境比较敏感,呈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而言,土壤活性碳氮组分中,0-5cm土层MBC受根系分解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君,陈书涛,张婷婷,刘仲旺,殷梓絮[2](2019)在《增温对冬小麦根系残体及秸秆分解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增温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系数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探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长期响应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研究一个生长季的昼夜连续增温对冬小麦根系残体及秸秆分解系数以及分解后土壤酶活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采集田间经过一个生长季昼夜增温处理的根系残体(W-根)和秸秆(W-秸秆)以及不增温处理(对照)的根系残体(CK-根)和秸秆(CK-秸秆),设置W-根、W-秸秆、CK-根、CK-秸秆的4个添加处理,每个处理设置4个添加水平(0.3、0.6、0.9、1.2g),将这些根系残体和秸秆添加到土壤中进行培养瓶培养,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CO_2排放量及培养后的pH、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量与残体添加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线性方程的斜率即代表了不同残体的分解系数。W-根的分解系数为(0.269 9±0.008 0) mg?g~(-1)?g~(-1),显着高于CK-根的分解系数(0.240 7±0.009 0) mg?g~(-1)?g~(-1);而W-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7 3±0.003 0) mg?g~(-1)?g~(-1),CK-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8 7±0.015 0) mg?g~(-1)?g~(-1),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随土壤pH的增大而极显着(P<0.001)减小,随土壤DOC含量的增大而极显着(P<0.001)增大。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与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存在极显着(P<0.001)的自然对数回归关系,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可解释75.7%(R~2=0.757)、80.3%(R~2=0.803)、92.7%(R~2=0.927)的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异。研究表明,增温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根系残体的分解系数,但对冬小麦秸秆的分解系数无显着影响。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所释放的CO_2量与酶活性存在自然对数回归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凯,陶建平,何丹妮,黄科,王微[3](2019)在《林下植物根系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进入凋落物层生长的林下植物根系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解袋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生物量多花黑麦草根系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四川山矾凋落叶分解中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解的240 d进程中,无根(N)、少根(L)、多根(M)3种处理下凋落叶表面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多根>少根>无根处理,并且不同根生物量处理对真菌群落组成和数量的影响较细菌更为显着.随着多花黑麦草生长季结束,生长进入分解袋中的活根生物量逐渐减少,根系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减小.同一分解阶段,凋落叶表面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有根条件下均高于无根条件.表明根系的生长能够改变微生物群落组成与数量,并提高微生物胞外酶活性,从而对分解产生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轩,李娅芸,安韶山,曾全超[4](2019)在《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能够丰富和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机制,为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循环提供依据。连续2年研究了宁南山区3种典型植物(长芒草、铁杆蒿和百里香)根系的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芒草、铁杆蒿和百里香根系年分解指数(K)分别0.00891、0.01128、0.01408,分解速率依次表现为百里香>铁杆蒿>长芒草。分解16个月后3种典型植物根系释放大量养分,其中碳的释放量在57.05—124.39 g/kg;氮的释放量在0.12—0.47 g/kg。3种典型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试验结束时,0—5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0.17—0.35 g/kg,5—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0.26—0.35 g/kg。相关性分析可知,植物根系养分释放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当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时,根系会增加养分释放量进行补充。由此可知,根系分解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有效的促进了养分在根系-土壤中的循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肖玖金,赵波,周开伦,廖扬羲,彭彩云[5](2018)在《野青茅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多年生草本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采用分解袋法对野青茅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野青茅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个体数分别为1321头和958头,类群数分别为37个和25个.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各多样性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分解过程的持续而呈波动递减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出波动递增的趋势.野青茅分解部位对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丰富度指数影响显着(P<0.05);分解部位和月份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多样性特征影响均不显着(P> 0.05),但对类群数影响显着(P <0.05).气温和降水显着影响根系和叶的分解,并对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产生显着影响,与优势度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野青茅根系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参与的类群和数量均较叶高,水热条件是影响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庄丽燕[6](2018)在《川西亚高山根系分解及腐殖化特征:林窗和径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窗是森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途径,林窗的形成通常引起大量林木根系组织死亡,同时,林窗对光温水的再分配可能改变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进而改变林窗中根系分解过程。但迄今为止,关于根系分解特征对林窗的响应尚未引起重视。根系作为森林凋落物的重要组成,根系分解也是森林土壤C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关于根系分解的研究更多关注细根库,而对粗根分解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两个优势针叶树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3个径级根系(0-2 mm,2-5 mm and 5-10 mm)质量损失、元素释放和腐殖化特征及其对林窗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根系质量残留率受树种、径级和采样时间的影响,3个径级根系损失均随径级增大而减小,且冬季显着促进了各径级根系质量的释放,冬季根系失重率占两年失重率的56.18%-80.45%。同时,林窗显着影响不同径级根系质量残留率,根系分解常数k值的范围为0.11-0.17。林窗显着增大了粗枝云杉2-5mm和岷江冷杉0-2 mm根系的分解常数,而减小了两个树种5-10 mm根系的分解常数。2.林窗和林下2个针叶树种3个径级根系碳氮磷含量均随时间而显着变化。两个针叶树种不同径级间碳浓度差异显着,但在不同树种间并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分解两年后,0-2 mm根系碳浓度低于2-5 mm和5-10 mm根系。粗枝云杉和岷江冷杉3个径级根系氮浓度随分解进行逐渐增大,并在树种和径级间差异显着,即两年分解后根系氮浓度随径级增大而降低。根系磷浓度在不同树种和径级同样表现出显着差异,分解末期,根系磷浓度在不同径级之间总体表现为,0-2 mm>2-5 mm>5-10 mm。3.根系碳在分解过程中始终处于释放过程,林窗对根系碳残留率的影响不显着,林窗对根系碳残留率的影响因时间而异,即抑制中粗根(2-10 mm)第一年生长季碳释放。根系氮在经过第一年冬季快速释放,之后逐渐积累,林窗对3个径级根系氮释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长季。根系磷在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的模式,林窗对两个树种根系磷释放率表现为促进作用。4.在两年分解过程中,根系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在树种、径级和时间上均呈显着差异。3个径级根系腐殖质含量均在冬季显着升高而在生长季有所下降,经两年分解后0-2 mm和2-5 mm根系腐殖质浓度显着高于5-10 mm。两个针叶树种根系胡敏酸含量在分解初期和末期较高,分解两年后,胡敏酸含量随径级增大而减小。粗枝云杉和岷江冷杉根系富里酸含量在第一年分解过程中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升高直至第二年冬季,且不同径级间差异不显着。5.根系腐殖质累积均发生在冬季而在生长季表现为释放,林窗显着影响根系腐殖质累积量,主要体现再粗枝云杉0-2 mm根系分解后期,而对2-5 mm根系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在两年分解实验中,根系胡敏酸始终处于富集状态,林窗对胡敏酸累积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根系富里酸随分解进行总体表现为释放,且林窗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富里酸释放。此外,林窗对不同径级根系胡敏酸/富里酸比值的影响显着,林窗中根系胡敏酸/富里酸比郁闭林下大。两个树种根系在分解前期过程腐殖化度呈增长趋势,而在第二年生长季逐渐下降。综上所述,林窗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川西亚高山森林根系分解、元素释放率及腐殖化特征。林窗能促进根系分解和腐殖化过程,但林窗效应与根系径级和分解时期密切相关;0-2 mm细根比粗根(2-5 mm和5-10 mm)分解更快,冬季分解及腐殖化比生长季节更为强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岩[7](2018)在《小兴安岭3种森林群落根系分解及根系生物量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和养分循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埋袋取样法对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蒙古栎次生林、白桦次生林和云臭冷杉红松林中的主要建群种蒙古栋(Quercusmongolica Fisch.exLedeb)、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不同径级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解率和养分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树种均是分解初期重量保持率下降较快(0-64d),后期相对较慢(65-451d)。计算年分解系数k,结果表明:蒙古栎根系分解率均显着高于白桦和臭冷杉(P<0.05),蒙古栎根系分解率基本是随着根系径级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白桦和臭冷杉根系分解率则基本上是随着根系径级增加而减少、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层和根系径级对根系分解有显着影响(P<0.05)。在根系的分解过程中,蒙古栎、白桦、臭冷杉各径级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解过程中,C浓度大体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总体呈现先略有增加(0-123d),后保持基本不变(123-349d),最后上升(349-451d)的趋势;N浓度分解初期先呈迅速上升(0-123d),后保持平稳略有下降(123-451d)的趋势。采用土钻取样法对蒙古栎、白桦和臭冷杉在不同深度(0-10cm、10-20cm、20-30cm)的根系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蒙古栎总根系生物量最高,是7.47t/hm2,显着高于白桦和臭冷杉(P<0.05),后二者总根系生物量相近,依次是5.80t/hm2、5.77t/hm2。3个树种均是细根生物量最高,说明细根在根系生物量中占有重要位置。3个树种总根系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在0-20cm 土层中蒙古栎、白桦和臭冷杉根系分别为其总根系生物量的78.06%、69.01%和82.47%。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总有机C含量、全N含量、容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总有机C和全N、容重降低,pH值越适中而升高。(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唐仕姗[8](2016)在《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加明显。凋落物分解过程主要受气候、凋落物质量和土壤生物群落叁者的综合调控,且叁者作用大小依次为:气候>凋落物质量>土壤生物,由此可见,全球气候变化势必对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产生强烈的影响。根系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系分解往往成为地下养分和有机质输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根系结构复杂且取样困难,目前有关根系分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研究非常有限。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海拔梯度(3580 m和3037 m)模拟增温,研究川西亚高山森林3种优势林木(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不同径级≤(2 mm、2-5 mm和≥5 mm)根系分解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在两年试验期间,两个海拔样地土壤温度季节动态变化基本一致,但土壤温度在两个海拔间差异明显。不同的季节,海拔之间土壤温度差异有所不同。高海拔(3580 m)的年平均土壤温度比低海拔(3070 m)低,分别为3.06℃和4.53℃。低海拔土壤温度在第一个冬季、第一个生长季节、第二个冬季、第二个生长季节比高海拔分别高1.3℃、2.8℃、1.7℃和2.5℃。2)树种类型、径级及其交互作用对根系初始基质质量产生了极显着影响。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初始碳浓度、C/N、C/P、木质素/N和木质素/P大于红桦根系,红桦根系氮、磷浓度和N/P大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氮、磷浓度、木质素含量、N/P和木质素/纤维素逐渐降低,而碳浓度、纤维素含量、C/N、C/P、木质素/N和木质素/P逐渐升高。3)经过两年的分解,海拔模拟增温降低了根系质量残留率;根系分解常数k值的范围为0.079-0.177,平均k值为0.133。低海拔分解常数大于高海拔;根系分解速率同时受树种类型、径级及采样时间的影响。阔叶树种分解常数大于针叶树种,细根分解常数大于中根和粗根;根据不同的采样时间,第一年根系失重率占两年失重率的72.70%-76.86%,而第一年冬季占第一年的59.61%-69.98%。4)两年分解过程中,两个海拔3种林木3个径级根系碳组分和养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3种林木不同径级根系碳浓度变化不显着,海拔增温降低了根系碳浓度。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3个径级根系氮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而红桦根系氮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波动变化,海拔之间氮浓度差异随分解时间而不同。3种林木根系磷浓度均先升高后降低,海拔对磷浓度影响不显着。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木质素含量呈缓慢升高的趋势,而红桦根系木质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波动变化,海拔效应因分解时间而不同;除红桦细根和中根纤维素含量波动起伏以外,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纤维素含量变化不明显,且海拔效应亦随分解时间而异。5)两年分解过程中,两个海拔3种林木3个径级根系养分和组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释放或降解。根系在分解过程中碳元素一直处于缓慢释放状态,且低海拔碳释放率大于高海拔;岷江冷杉、粗枝云杉3个径级根系和红桦粗根氮元素在分解过程中表现为富集-释放交替模式,而红桦细根和中根则一直为释放模式,海拔间氮释放率差异因分解时间而异。3种林木3个径级根系磷元素在分解期间均为富集-释放交替模式,海拔间差异同样因分解时间而异。木质素在分解过程中均为降解-累积交替模式,海拔对木质素降解影响不显着。纤维素降解模式因树种和径级而存在较大差异,且海拔效应不明显。综上所述,土壤温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西亚高山森林根系分解速率,增温效应因树种、径级及季节而不同;根系分解速率随根系径级增加而下降;红桦根系分解速率通常高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非生长季节(冬季季节性雪被时期)分解比生长季贡献更大;基质(树种类型、根系径级)导致的分解差异高于温度引发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娅芸[9](2016)在《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土高原,因其复杂的自然条件、恶劣的生态环境、强烈的水土流失以及世界最大的黄土沉淀区,从而受到广泛关注。自20世纪末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禁伐禁牧、截沙造林等一系列措施,用以恢复该地区的植被及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选取黄土丘陵区温带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地区3种典型植物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根系作为实验材料,研究草地生态系统根系分解速率的快慢以及影响根系分解速率的因素、根系分解的过程中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确定该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期望为草地植被生长恢复和土壤肥力变化提供依据,并丰富和完善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根系的不同分解阶段,根系的质量损失量增加快慢有差异。分解结束后,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根系的质量损失量分别为9.22、12.57和12.47g,失重率分别为18.44%、25.14%和24.94%。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3种植物根系分解50%所需时间分别为66.95、48.34和44.13月,分解95%所需时间则分别为317.78、245.14和206.97月。相关性分析显示,根系P含量与分解速率常数k成显着正相关(r=0.935),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常数k成极显着负相关(r=-0.961),根系P含量和木质素含量能够较好的预测根系分解速率。根系分解结束时,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根系有机碳和全氮均表现为释放过程,有机碳释放量分别为103.34、57.05和124.40g/kg,全氮释放量分别为4.77、2.93和0.19g/kg。根系P元素在分解的前90天快速下降,但是在整个根系分解过程中却是发生了富集作用。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绝对含量分别在分解的第135和第305天达到最小值,在分解第470天和第425天达到最大值。(2)在整个模拟分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根系分解1年后,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分解初期的0.81-0.85倍,5-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分解初期的0.86-0.92倍;0-5cm土层覆盖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根系处理比空白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0.33、0.53和0.22g/kg,5-20cm土层覆盖根系处理比空白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0.36、0.11和0.06g/kg,根系分解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根系分解一年后,0-5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是分解初期的1.03-1.06倍,5-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是分解初期的1.02-1.05倍,覆盖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处理比空白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高出0.032、0.035和0.019g/kg,说明根系分解对土壤全氮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覆盖植物根系处理与空白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覆盖根系处理比空白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出0.34-1.09mg/kg,表明根系分解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着植物根系的分解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除了分解的前45天外,覆盖根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低于空白处理,经过1年的分解,覆盖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根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低194.02、197.10和258.87mg/kg。根系分解对0-5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提高主要集中分解前期(5月份-8月份),而5-20cm土层覆盖根系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持续高于空白土壤,说明了根系分解有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生物量氮。(4)覆盖根系处理与空白处理的土壤脲酶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分解前期,0-5cm土层覆盖根系处理土壤脲酶活性略高于空白处理;分解后期,0-5cm土层与5-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相似;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变化,在根系分解次年的3月份达到最小值,而在根系分解次年9月份达到最大值。在根系分解的过程中,覆盖根系处理和空白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规律,但0-5cm土层和5-20cm土层则表现出不同的规律;0-5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大多在分解前期缓慢升高,之后呈现波动性变化,而5-20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分解前期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降低,在达到最小值后又开始缓慢上升,直至达到最大值。0-5cm土层土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在根系分解次年3月份和5月份达到最大值,5-20cm土层土壤磷酸酶活性在根系分解第一年7月份达到最大值。(5)通过Miseq测序的方法探究根系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7%相似水平下,土壤样品细菌共检测到30个门,78个纲,131目,222个科,344个属;土壤样品真菌共检测到个18门,32个纲,56目,72个科,76个属。细菌优势菌群是放线菌门,占细菌数列的38.35-45.39%;真菌丰度最高的菌门是子囊菌门,占真菌序列的46.42-54.19%。添加根系处理在门的水平上群落结构是相似的的,但是数量不同,覆盖根系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放线菌门的数量,减小了土壤中蓝细菌门类的数量;对真菌来讲,覆盖根系处理降低了土壤中子囊菌门的数量,提高了球囊菌门的数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荣立利[10](2015)在《辽东3种农田防护林凋落叶和根系分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辽东山区3种典型农田防护林凋落叶和根系分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以及室内混合分解实验分析红松、板栗、榛子凋落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凋落物分解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有降低作用,榛子林地土壤速效磷受根系分解影响无明显变化,其他速效养分在分解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种防护林凋落叶和根系分解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农林复合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5年18期)

根系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增温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系数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探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长期响应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研究一个生长季的昼夜连续增温对冬小麦根系残体及秸秆分解系数以及分解后土壤酶活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采集田间经过一个生长季昼夜增温处理的根系残体(W-根)和秸秆(W-秸秆)以及不增温处理(对照)的根系残体(CK-根)和秸秆(CK-秸秆),设置W-根、W-秸秆、CK-根、CK-秸秆的4个添加处理,每个处理设置4个添加水平(0.3、0.6、0.9、1.2g),将这些根系残体和秸秆添加到土壤中进行培养瓶培养,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CO_2排放量及培养后的pH、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量与残体添加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线性方程的斜率即代表了不同残体的分解系数。W-根的分解系数为(0.269 9±0.008 0) mg?g~(-1)?g~(-1),显着高于CK-根的分解系数(0.240 7±0.009 0) mg?g~(-1)?g~(-1);而W-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7 3±0.003 0) mg?g~(-1)?g~(-1),CK-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8 7±0.015 0) mg?g~(-1)?g~(-1),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随土壤pH的增大而极显着(P<0.001)减小,随土壤DOC含量的增大而极显着(P<0.001)增大。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与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存在极显着(P<0.001)的自然对数回归关系,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可解释75.7%(R~2=0.757)、80.3%(R~2=0.803)、92.7%(R~2=0.927)的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异。研究表明,增温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根系残体的分解系数,但对冬小麦秸秆的分解系数无显着影响。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所释放的CO_2量与酶活性存在自然对数回归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系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杨轩.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生产力及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王君,陈书涛,张婷婷,刘仲旺,殷梓絮.增温对冬小麦根系残体及秸秆分解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胡凯,陶建平,何丹妮,黄科,王微.林下植物根系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杨轩,李娅芸,安韶山,曾全超.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肖玖金,赵波,周开伦,廖扬羲,彭彩云.野青茅根系和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6].庄丽燕.川西亚高山根系分解及腐殖化特征:林窗和径级效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8

[7].刘岩.小兴安岭3种森林群落根系分解及根系生物量特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8].唐仕姗.川西亚高山3种优势林木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6

[9].李娅芸.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10].荣立利.辽东3种农田防护林凋落叶和根系分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5

标签:;  ;  ;  ;  

根系分解论文-杨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