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乌托邦论文-李睿

希望与乌托邦论文-李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希望与乌托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与希望的乌托邦》,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希望与乌托邦论文文献综述

李睿[1](2019)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评《资本批判与希望的乌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当代哲学家安德烈·高兹(AndréGorz,1924—2007)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高兹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综合运用存在主义和法兰克学派的批判理论,构建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体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帮助。201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湖北工业大学冯旺舟副教授的新着《资本批判与希望的乌托邦》。该书围绕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展开研究,分别论述了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来源、时代背景,劳动解放理(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10期)

薛萌[2](2019)在《布洛赫乌托邦精神论与希望哲学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布洛赫,通过对各类思想文化以及不同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建构出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解读,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文章将着重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叁者对布洛赫思想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5期)

祁东方,侯怀银[3](2018)在《构建“解放”与“希望”的教育乌托邦——吉鲁和弗莱雷的相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批判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吉鲁和弗莱雷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莱雷在被压迫教育中为自由而战,而吉鲁则在"差异"与"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激进批判教育,他们在各自的教育"叁部曲"中共同指向了充满"解放"与"希望"的教育乌托邦的构建,期望通过教师角色的多重定位、课程内容的有效设置以及批判性语言的运用,推动教育公共价值的实现。他们对教育的批判性分析和未来设想,为审视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许鹏[4](2018)在《“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体系中,新人本主义主导框架显得十分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通病在布洛赫"希望哲学"中也有着同样的表现,比如削弱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战斗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了"实践精神"等。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铺就的对未来积极进取与富有挑战的哲学图景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乌托邦"相比,既有交融也有明显区别,其中的某些思想元素值得我们参考。不过,"希望"作为一种动力的原发,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终归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具体乌托邦"。(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影[5](2017)在《乌托邦·末世论·希望——恩斯特·布洛赫对基督教神学的文化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赫对基督教神学的文化批判是他继承基督宗教遗产的方式。通过寻觅乌托邦的精神,布洛赫探索了弥赛亚主义的内涵,彰显了乌托邦精神的救赎性与归家情怀。这种宗教弥赛亚主义指向末世论,布洛赫挖掘圣经中携带末世精神的上帝形象,颠覆了基督教历史的线性发展,将原点从创始的开端挪向末世的希望。通过言说希望中的宗教维度,布洛赫使希望承接了上帝已死后并非消弭殆尽的宗教特征,并把乌托邦精神、末世论与希望联结成为一个充满张力的有机体。(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二辑)》期刊2017-06-01)

安德鲁·米尔纳,周晓燕[6](2016)在《希望之旅的资源:雷蒙·威廉斯的乌托邦、反托邦研究及其科幻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蒙·威廉斯对科幻小说抱有持久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确证:首先,他的两篇发表在《科幻小说研究》期刊上的文章探讨的都是这个类型;其次,他为人所熟知的一些着作中也大量引用了与科幻小说相关的内容,比如《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乔治·奥威尔》和《乡村和城市》;第叁,他本人还创作了两部"未来小说",分别是《志愿者》和《为曼努德而战》,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看,前者显然是科幻小说,而后者的科幻色彩则相对弱一些。本文将会对威廉斯相关科幻类型的引用和论述加以总结,并研究威廉斯其它的一些更为普遍和关键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感觉结构"和"选择性传统"理论,因为它们可能更适合用于分析科幻题材。最后,本文认为,就科幻小说研究的中心目的而言,相比其它公然宣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例如达克·苏恩文的《科幻小说变形记》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以及他们所运用的批判方法和观点,威廉斯所寻求的用以替代"描述"和"阐释"的"社会学"转向,应该是一种更富有成效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克雷格·布朗,孙海洋[7](2016)在《希望、批判与乌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评估希望范畴在何种程度上有助于保存并重塑社会批判理论中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希望在社会批判理论诸范畴中从未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其间或得到相当的关注。我将证明,当前对社会希望的哲学的和日常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在表达一种因当代的苦难和被蔑视的经历而寻求社会转型图景时的无能为力。这些体验的背景是诸种结构化变迁,这与全球化的不公正、资本主义想象的动员以及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相关。通过联结规范性原则与时间取向,希望范畴有助于维系批判理论的乌托邦主义。但是,当前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诸多悖论进一步解构了进步的观念。由于希望范畴的神性背景构成了一种主要的限制,批判的乌托邦取向在与社会希望转向的二律背反以及哈贝马斯话语理论之潜能的关联中得以阐明。虽然卡斯托里亚迪斯对希望范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是当前社会分析中希望范畴的使用与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6年09期)

付佳[8](2016)在《劳伦斯《羽蛇》中的反乌托邦与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羽蛇》是英国小说家戴·赫·劳伦斯一部鲜为人称道却自认为极为重要的作品。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这部小说旨在宣扬羽蛇教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变革力。小说通过生动描绘两种活跃在墨西哥社会的社会变革力——基督教和政治社会变革力——导致的反乌托邦从反面衬托了变更其代表的单一支配力量的思维模式的必要性。羽蛇教通过其独特宗教仪式恢复人们二元竞争平衡的思维模式,进而一个没有压迫、关系平衡和谐的新世界呼之欲出。小说着重关注了叁对在西方基督教、政治乌托邦单一变革力影响下备受摧残的二元关系,即文化对人性,物质性对心理性,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劳伦斯对西方意识形态下产生的基督教-政治变革力的完全失望是他一生追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一个乌托邦社区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在这一探寻的过程中,他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诊断西方文明的弊病,也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求可能逃避西方文明侵袭的居所。二者的失败使他清醒意识到单一支配力占主导的思维模式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唯有通过创造出拥有可以不断激发生命力的思维模式的理想乌托邦居民才能引领一个崇拜并维系生命力的新世界。(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5-25)

周惠杰,李继锋,孙芳[9](2016)在《开放、解放与希望的“异托邦”——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乌托邦的一个理论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柯"异托邦"理论中,通过"疯人船"及其精神错乱的乘客实现了"异托邦"理论的构建,乌托邦的反讽。对福柯来说,"异托邦"与乌托邦相反,表征一种在他者场域存在的真实空间,植根于每一个文化中。"异托邦"具有文化反思与人的解放功能,是比现实更美好、更真实的生活方式。空间的开放、解放和希望是"异托邦"的叁个主要特征。它意味着,所有既成的空间在性质上仅具有动态的暂时性意义。由此,在未来的空间问题上,福柯的"异托邦"理论与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殊途同归。(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6年05期)

陈小伟[10](2015)在《从抽象乌托邦到具体乌托邦: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文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进行文本研究。乌托邦原本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人对圆满生活抽象的向往,包含着照亮人类社会的希望之光;另一方面,作为“抽象乌托邦”又被看作对不切实际的空想的狂热,具有批评的意味。积极意义上的乌托邦可以溯源至希伯来文化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但乌托邦在当今社会却过多地承受它所不应该遭受的批评和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藩篱,尤其是布洛赫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中乌托邦研究的集大成者,对乌托邦的研究集中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希望哲学,有助于我们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对于乌托邦的当代性理解。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独特性体现在从“抽象乌托邦”转向“具体的乌托邦”:“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特征,也是一种存在论现象。人的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的人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通过希望哲学,布洛赫对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刻的剖析,力图让人们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导下摆脱生存困境,追求美好生活。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同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的“冷流”和对社会人文关怀的“暖流”,所以它是“具体的乌托邦”。单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够使社会达到“自由王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经济基础,还要关注上层建筑,包括观念的上层建筑——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人们的信念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最终达到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本文分为一个“导言”和四个部分。“导言”主要是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现状,并确定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部分对布洛赫的思想历程做了梳理,交待了希望哲学从萌发到成型的过程;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对希望哲学的主要文本《希望原理》一书的结构和细节进行了必要的阐述,诠释了希望哲学的四个重要范畴:具体乌托邦、尚未存在、尚未意识、家园;第叁部分探讨了希望哲学的当代价值;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一个提纲挈领性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5-07-01)

希望与乌托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布洛赫,通过对各类思想文化以及不同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建构出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他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解读,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文章将着重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叁者对布洛赫思想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希望与乌托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睿.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评《资本批判与希望的乌托邦》[J].学术交流.2019

[2].薛萌.布洛赫乌托邦精神论与希望哲学的形成[J].时代报告.2019

[3].祁东方,侯怀银.构建“解放”与“希望”的教育乌托邦——吉鲁和弗莱雷的相遇[J].教育研究.2018

[4].许鹏.“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5].陈影.乌托邦·末世论·希望——恩斯特·布洛赫对基督教神学的文化批判[C].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二辑).2017

[6].安德鲁·米尔纳,周晓燕.希望之旅的资源:雷蒙·威廉斯的乌托邦、反托邦研究及其科幻小说[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

[7].克雷格·布朗,孙海洋.希望、批判与乌托邦[J].国外理论动态.2016

[8].付佳.劳伦斯《羽蛇》中的反乌托邦与希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9].周惠杰,李继锋,孙芳.开放、解放与希望的“异托邦”——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乌托邦的一个理论进路[J].世纪桥.2016

[10].陈小伟.从抽象乌托邦到具体乌托邦: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文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标签:;  ;  ;  ;  

希望与乌托邦论文-李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