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物论文-张小雨

文化动物论文-张小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狼文化,翻译方法

文化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雨[1](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紧密相连。每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动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人类语言发展中自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便产生了各种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人民通常用此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中,笔者以目的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目的指导下各位译者对于《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相关的词汇内涵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从而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动物文化,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各个译本存在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梁英旭[2](2019)在《铸“器”象物——滇文化迭鼓形贮贝器上动物形象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收获颇丰,学界关注甚广,一时争相探讨,聚讼纷纭,而尤以贮贝器为着。迭鼓形贮贝器作为滇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器物,引起学者广泛兴趣,数十年来,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滇文化墓葬中共出土4件迭鼓形贮贝器。其中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3件,分别来自1956年第二次发掘的M6、M13以及1996年第五次发掘的M71;此外尚有江川李家山墓地M69出土1件[1]。(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9年22期)

宋艳波[3](2019)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生业经济研究——以动物考古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相比,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各遗址的脊椎动物构成无明显变化,说明在千年的时间内遗址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不大。软体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相比早期大大增加,显示出先民对软体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逐步增强。家畜饲养方面,先民仍然饲养狗和家猪,并未驯化其他动物,不同遗址之间的家猪饲养水平存在差异。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狩猎野生哺乳动物(鹿类动物)和捕捞鱼类(乌鳢和鲤鱼),不同遗址之间动物种属和数量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遗址中可能存在定期性规模较大的鱼类捕捞现象。(本文来源于《东南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王庆[4](2019)在《动物名词的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其中差异较明显的则是语言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不仅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更反应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就英汉文化而言,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从动物名词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了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0期)

李春凤,张荣,李蓉[5](2019)在《英汉文化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完全对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交流工具的语言也就与动物有了不解之缘。大多和动物相关的单词及短语除了本身指代外,人们往往赋予其文化内涵,本文中,笔者主要讨论英汉语言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完全对等型的情况。(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4期)

杜江[6](2019)在《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不同象征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西方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其在语言构建中对动物词汇的运用也形成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结合案例对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不同象征意义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这对于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促进文化沟通与交流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4期)

王安[7](2019)在《浅谈文化视域下汉英语言间的动物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隐喻作为语言的基石就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英语文化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动物隐喻,即把动物作为喻体的一种隐喻。拙文拟采用实例法和比较法从文化隐喻的角度谈动物隐喻翻译,笔者将汉英语言间的隐喻从文化视角下分为了四个部分:文化重迭文化半重迭、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缺。以期为动物隐喻翻译提供可行的策略依据,传播民族文化并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高煜芳,居·扎西桑俄[8](2019)在《从冲突到共存: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文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文化对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有不同认识。本文主要以雪豹与牧民之间的关系为例,对比当地人和保护工作者对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厘清"冲突""共存""共生"等相关概念。然后进一步阐述文化层面的思想观念、惯常做法和符号系统对不同人群理解人与野生动物关系构成的影响,呼吁保护工作者思考自身的文化立场,拥抱多元世界观,做反思型的实践者。(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马林,高萍[9](2019)在《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跨文化传播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文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电影恰恰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在上映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离不开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发展策略。本文以《疯狂动物城》为研究案例,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它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7期)

钱林,李卫鹏,欧德渊[10](2019)在《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南独特的地形与气候让当地少数民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侗族动物性食品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的查阅方式对侗族的动物性食品饮食习惯、动物性食品在少数民族节日与生活习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在侗族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文化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收获颇丰,学界关注甚广,一时争相探讨,聚讼纷纭,而尤以贮贝器为着。迭鼓形贮贝器作为滇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器物,引起学者广泛兴趣,数十年来,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滇文化墓葬中共出土4件迭鼓形贮贝器。其中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3件,分别来自1956年第二次发掘的M6、M13以及1996年第五次发掘的M71;此外尚有江川李家山墓地M69出土1件[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雨.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狼”这一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9

[2].梁英旭.铸“器”象物——滇文化迭鼓形贮贝器上动物形象刍议[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

[3].宋艳波.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生业经济研究——以动物考古学为视角[J].东南文化.2019

[4].王庆.动物名词的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差异[J].作家天地.2019

[5].李春凤,张荣,李蓉.英汉文化中动物意象文化内涵完全对等型[J].校园英语.2019

[6].杜江.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不同象征意义分析[J].校园英语.2019

[7].王安.浅谈文化视域下汉英语言间的动物隐喻[J].青年文学家.2019

[8].高煜芳,居·扎西桑俄.从冲突到共存: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文化分析[J].科学.2019

[9].马林,高萍.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跨文化传播策略[J].北方文学.2019

[10].钱林,李卫鹏,欧德渊.黔东南侗族动物性饮食文化初探[J].现代畜牧科技.2019

标签:;  ;  ;  ;  

文化动物论文-张小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