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文化论文-吴越齐

染色文化论文-吴越齐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染色教学,课程设计,岭南文化

染色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越齐[1](2019)在《体验、传习、解构、创新——基于岭南文化的植物染色工艺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染色工艺的本科教学一直围绕着学习传统与继承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广州美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地理特点,正视地域工艺、学生经历、市场环境等各要素,将岭南文化合理融入植物染工艺课程各要素中。通过多层的课程组织设计与工艺分解教学,将田野考察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工艺解构思考纳入到课程教学实施中,提出创新传统工艺的启发式教学。(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9年07期)

郎青[2](2018)在《草木染色中东方智工和巧工的文化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丝绸文化有着深远的积淀,染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古人的造物思想和审美观也体现在草木染色造物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色彩应用除了具有装饰生活当中的物以彰显视觉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深层次的含义,是人﹑物﹑天﹑地﹑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这些关系决定了对民间色彩使用的自上而下的约限。而中国传统智慧非凡的创造性的将固化的色彩等级演绎出了生动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8年11期)

王艺璇[3](2017)在《紫色系中国传统服用色文化、染色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传统时代(天然染色时代)紫色系中国服饰色彩为研究对象,在紫色系色名系统、紫色系色彩文化及色彩制度、紫色系流行现象、紫色系传统染色技术、紫色系传统色彩设计特征这五个方面,对单一色系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及分析。紫色系色名系统研究,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从语言学、历史学角度进行分析。紫色系传统染色研究,通过对重要传统紫色系植物染材、染色方法进行史料梳理、多变量染色实验研究,推断历史上紫色的染色与应用情况,并得到与传统色名对应的色相数据。紫色系色彩文化、制度、流行传播,则主要借助文献研究,按照历史脉络进行纵向梳理和比较,梳理历代紫色在服制中的运用情况,提炼出社会思想等因素对紫色色彩文化的影响。紫色系传统设计的研究,通过分析纺织品文物样本中的图形设色,归纳传统紫色系的搭配方式。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历史中紫色是一个具有矛盾象征意义的色彩。汉族民间自然崇拜及道家、道教文化推崇紫色,以紫色象征宇宙间最崇高的存在,并设有一系列紫色图腾;儒家给色彩赋予伦理评价和主次之序,形成正间色概念,视紫色为夺正的间色,赋予其负面意义。在上千年的服制演变中,两种价值观的影响力起伏导致了紫色在服制中截然不同的等级象征。中国紫色文化兴盛的隋、唐、宋时期,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紫色文化的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染紫染材主要有紫草、苏木、蓝靛、红花等,各有其对应的色相、影响染色的相关条件。不同染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价值侧面反映出历史中紫色流行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4-25)

张凤霞[4](2016)在《论学术论文翻译的“学术性”与“可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基于翻译实践的报告,译者受人委托,翻译一篇题目为《“格义”:Logic汉译的文化染色》的中文(社科类)学术论文,该论文阐述的是由于中西方传统逻辑思想的差异,通过“格义”理解西方Logic,必然带来对它理解上的偏见或偏误,造成Logic染上中国文化的色彩。论文着重从Logic汉译的儒家染色、道家染色和墨家染色这叁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客户要求在叁个月内完成翻译,要求译文准确、简洁,符合标准。在翻译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译者以译前,译中和译后叁个阶段为时间点,结合论文文本特征,读者特征,依据相关的翻译理论,以兼顾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性”为目标,探讨社科类论文专业名词,文言文引语和一些复杂长句的翻译难点,分析总结实现学术论文译文的“可读性”与“学术性”平衡的翻译策略。这篇翻译报告共有五章,第一章是介绍,包括任务描述、任务目标和翻译过程;第二章是译前准备,包括文本分析、翻译资源和相关文献;第叁章是论述翻译过程中论文“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平衡问题,分别从术语翻译、古文引语翻译和复杂长句翻译进行分析;第四章是译后审校,包括自我审校和客户评价;第五章是总结,包括发现和不足。在术语翻译中,译者分别采用约定俗成、译回源语和音译的方法;在古文引语翻译中,译者分别采用直译、重组和释意的翻译方法;在复杂长句翻译中,译者分别采用被动语态、拆译和逆译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2)

淳于步[5](2014)在《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贵州少数民族植物染色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植物染色,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项非物技艺中,传承着许多人类生存的技能。它包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对不同染色植物、防染植物、媒染植物和培养剂作用植物的识别、提炼和应用等。贵州少数民族在传承先辈们植物染色技艺的同时,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所赐予的植物,创造并发展了运用不同的植物防染、媒染和培养剂进行染色的生态智慧。他们虽然不知道这些植物的化学成分,但却很好地、有效地应用了它们。这种耦合关系,不仅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依附,也体现了山地民族在生存背景较为恶劣的情况下,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这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能够遗传的必备的原始基本素质。(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任光辉,廖雪林[6](2011)在《“桑基鱼塘”中诞生的丝绸染色技艺——香云纱的文化遗产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基鱼塘"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香云纱生产技术就是从这个生态系统中逐渐催生演化出来的独特染色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随着"桑基鱼塘"式的生产方式在佛山地区日渐消失,香云纱的生产和销售举步维艰,这种独特丝绸染色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探讨香云纱的染色技艺,发掘其内在价值,使其重放异彩。(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1年06期)

赵丰[7](1989)在《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国古代(以东周秦汉魏晋时期为限)的染色文化为现象,力图从染料应用、染色工艺等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染色文化的区域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1989年01期)

染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丝绸文化有着深远的积淀,染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古人的造物思想和审美观也体现在草木染色造物过程中。中国古代的色彩应用除了具有装饰生活当中的物以彰显视觉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深层次的含义,是人﹑物﹑天﹑地﹑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这些关系决定了对民间色彩使用的自上而下的约限。而中国传统智慧非凡的创造性的将固化的色彩等级演绎出了生动的文化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越齐.体验、传习、解构、创新——基于岭南文化的植物染色工艺教学实践[J].装饰.2019

[2].郎青.草木染色中东方智工和巧工的文化精神[J].新美术.2018

[3].王艺璇.紫色系中国传统服用色文化、染色及应用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4].张凤霞.论学术论文翻译的“学术性”与“可读性”[D].东南大学.2016

[5].淳于步.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贵州少数民族植物染色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

[6].任光辉,廖雪林.“桑基鱼塘”中诞生的丝绸染色技艺——香云纱的文化遗产与保护[J].丝绸.2011

[7].赵丰.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

标签:;  ;  ;  

染色文化论文-吴越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