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主体论文-文平

金融生态主体论文-文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融生态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发展,影响

金融生态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文平[1](2018)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主体发挥巨大作用。农村金融主体的发展需要依赖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却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主体发展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何珊[2](2017)在《关于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城商行主体优化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金融生态引入了仿生学的概念,将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环境和模式紧密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主体和环境之间通过一定的运行模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有机的动态平衡,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城商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其经营发展不仅受到其他主体、环境以及运行模式的影响。反之,城商行经营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其他主体、环境以及运行模式的改善。本文对城商行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城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化方案,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持续改善与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金融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王妃,何思涵[3](2016)在《重构金融生态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消息( 王妃 实习生 何思涵)7月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暨军民到永康调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级试点工作。他强调,要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提振信心,抢抓机遇,强化担当,大力推进以“去杠杆”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省级试点工作,重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金华日报》期刊2016-07-31)

周建荣[4](2016)在《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发展及其关系探析——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其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基本路径,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法律诚信环境、政府行为与经济基础而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2005—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区分东、中、西部叁大区域,对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的叁大构成要素均与区域金融主体发展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叁大构成要素中政府行为要素对于区域金融主体发展的刺激效用最大,法律诚信环境次之,最后为经济基础。未来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将有助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尤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非制度性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在规范金融市场、助力金融主体效率提升上具有直接的正向刺激效用;同时应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本区域与外部的交流,营造更为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6年11期)

李东建[5](2016)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发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生态包括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叁个组成部分。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生态主体是核心,是金融生态的供给者。本文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吴桢[6](2015)在《金融生态环境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为经济活动提供着多样资金融通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自身存在潜在风险。然而,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原因调查发现:因行政干预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约占30%;由政策要求国有银行支持而导致国有企业违约的不良资产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的不良资产约占10%;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所导致的不良资产约占10%;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仅占20%。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不仅来自于金融部门自身,还更广泛地来自于金融部门的外部运行环境。由此,学界提出金融主体(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发展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金融生态”研究应运而生,众多学者据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涌现出了较多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研究,仅集中于生态学角度分析金融生态系统、金融主体及其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鲜有以其它新角度出发探讨“金融生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涉及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发展关系的具体理论研究稍感不足,就此提出的相应建议亦尚不足以系统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发展机制。为此,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以自组织“新叁论(DSC)”分析金融生态系统,界定金融生态环境概念;其次,分析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社会信用、政府行为与经济基础构成因素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利用2005~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样本,就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发展作用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考察。本文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本文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自组织系统开放、动态平衡的关键所在,并对金融主体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法律制度与社会信用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最终通过影响交易费用对金融主体发展产生作用;经济基础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通过经济规模与经济运行质量两方面影响金融主体发展;政府行为则贯穿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其它构成因素作用来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第二,从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的评价发现,2005~2012年间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呈现显着的“东高西低”状况。同时,叁大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均存在问题,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更显突出,主要是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行政干预力度过大。第叁,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法律制度对叁个区域金融主体发展的作用均不显着;政府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金融主体发展的作用不显着;经济开放度对西部地区金融主体发展作用不显着。这一现象与上述影响要素自身发展滞后,以致对金融主体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相关;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依然偏低,因此,政府干预对中西部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最为显着,而东部政府干预的影响则相对弱化。第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协调发展度均不高,其31个省份中有21个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于金融主体发展。从我国叁大区域层面看,东中西区域两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为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和中度失调衰退型叁种状态,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部条件对金融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生态环境的法信环境(法律制度与社会信用)、政府行为、经济基础与金融主体的协调发展度也均不理想。鉴于上述状况本文认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尚属落后,并未能与金融主体同步和谐发展。为此,需要完备法律制度体系、提高社会信用程度、规范政府行为并加强经济质量建设,为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的同步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尤其迫在眉睫,需要高度关注。同时本文还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需依据各地区不尽相同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只有适合不同区域差异的金融生态环境,才可能对区域金融主体发展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杨志刚[7](2014)在《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生态主体功能区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市场资源配置和经济杠杆作用,已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关键媒介。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积极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在促进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个过程也存在一些瑕疵和制约因素,限制了金融支持的效能。本文着眼于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问题,并就(本文来源于《银行家》期刊2014年08期)

陈向南[8](2014)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四元主体协调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1世纪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序衔接,其中资金流的协调是供应链能够循环维系的核心环节。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商业信用为依托,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乃至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协调提供了可行方案。供应链金融具备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参与主体在供应链中基于共生关系原则进行合作与协调。研究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四元主体的协调度,既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的趋势,也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实务的需要。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界定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四元参与主体:供应链节点企业、金融机构、支持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构建四元主体的关系结构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系统中各方的协调关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某汽车类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考查系统参与主体的协调程度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业务显着改善了供应链中成员企业资金短缺的状况,使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的关系趋于稳定,提高了供应链的活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提高利润收入,创新业务形式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持型机构的辅助作用以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上述四元参与主体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4-05-26)

王东明,黄飞鸣[9](2013)在《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生态环境中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差异决定了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依据新、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本文以信贷渠道为切入点,从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和银行、企业的异质性视角,探析区域效应的微观形成机理,并运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1985-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成原因。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生态环境中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以及制度与诚信环境和各地区货币政策的产出脉冲响应峰值相关系数最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比重和法治环境指数相关性也较高,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和银行异质性是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形成的重要因素,前者尤为显着。此外,地区间企业特征差异也是导致区域效应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3年06期)

陈子牧,胡萍[10](2013)在《担保机构在微金融生态中应发挥独特主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金融是什么?微金融生态圈与传统金融业态的区别是什么?担保机构在微金融生态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根据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如何在微金融生态中创新服务思路、提升服务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并实现担保机构在微金融生态中的主体作用?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3-10-17)

金融生态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金融生态引入了仿生学的概念,将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环境和模式紧密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主体和环境之间通过一定的运行模式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有机的动态平衡,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城商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其经营发展不仅受到其他主体、环境以及运行模式的影响。反之,城商行经营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其他主体、环境以及运行模式的改善。本文对城商行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城商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化方案,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持续改善与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融生态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文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主体发展的影响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

[2].何珊.关于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城商行主体优化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7

[3].王妃,何思涵.重构金融生态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N].金华日报.2016

[4].周建荣.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主体发展及其关系探析——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6

[5].李东建.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发展浅析[J].经济论坛.2016

[6].吴桢.金融生态环境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杨志刚.金融支持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J].银行家.2014

[8].陈向南.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四元主体协调度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

[9].王东明,黄飞鸣.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J].经济评论.2013

[10].陈子牧,胡萍.担保机构在微金融生态中应发挥独特主体作用[N].金融时报.2013

标签:;  ;  ;  ;  

金融生态主体论文-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