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鲁妮娜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鲁妮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基地,生态旅游,生物景观,地文景观,基地建设,生态体验,碧峰峡,生态博物馆,连香树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文献综述

鲁妮娜[1](2019)在《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全国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5日,从天全县林业局获悉,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办公室公布的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名单中,我市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全国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据了解,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天全县北部,距离天全县城40公里,与海螺(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19-05-07)

刘永嘉[2](2017)在《浅析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森林公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风景资源趋同化、分区技术理论简单、风景区城市化严重等重大问题,如何在严格保护的原则下进行持续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是本文深入分析和讨论的重点。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二郎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森林公园的分区规划以及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设施的控制建设等方面去探讨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郎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森林公园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按照功能划分为了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四大区域,其中对于一般游憩区作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活动区域又再次分为了喇叭河景区的漩峰峡游览区、二郎山景区的门坎山游览区、二郎山游览区,红灵山景区南部的红灵山游览区四个游览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挖掘和科学的区域而划分,强化了自然资源保护,支撑了森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文化传播,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理性分析认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到的人类破坏少,发展本底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理念落后、缺乏特色资源等问题,提出几点可持续发展建议:把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大背景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结合在一起;把森林林公园的发展理念和人们对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的认知结合在一起。(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韩光伟[3](2008)在《四川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面积来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是把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废弃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积来表述,从而有助于对旅游活动的旅游需求和环境影响的理解,以评价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本文选取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3S技术、采用实地调查和数学统计的方法,根据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和旅游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森林公园内旅游生态足迹、本底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动态变化情况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总体生态足迹为1381.897hm~2,均衡后总体生态足迹1626.013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在总体生态足迹中占88.67%,均衡后旅游生态足迹占90.6%。从生态足迹总量上比较,旅游生态足迹占绝对优势。2、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旅游生态足迹分为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和娱乐6个方面,总计1473.020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0.0167hm~2,旅游餐饮的生态比重最大,占26.00%。与其他景区比较,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处于较高水平。3、2004年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本底生态足迹152.993hm~2,人均本底生态足迹0.654hm~2,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同类景区比较,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本底生态足迹比黄山和青城山低,分别是黄山的47.9%,青城山的31.68%;比庐山高,是庐山人均生态足迹的1.85倍。4、2004年,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总生态容量为33494.714hm~2,除去生物多样性保护12%,可利用生态容量为29475.349hm~2,居民人均可利用生态容量为125.963hm~2,居民人均可利用生态容量是该区域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与本底生态足迹的“迭加”)的186.86倍。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居民人均可利用生态容量是庐山573倍;是黄山市100.6倍;是青城山152.6倍,表明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生态环境相对较好。5、2004年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11607元·hm~(-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4倍,高于同类景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平均生态效率为10515元·hm~(-2),旅游生态效率是平均生态效率的1.1倍。6、2004年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8.84×10~4人次,人均逗留2.12d,游客人次是本地居民的172.3倍,对旅游生态足迹进行年度转化,其值为6.096hm~2,是当地人均生态足迹的9.32倍,表明旅游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高消耗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旅游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表明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影响景区旅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力度加大,游客数量将会继续增加。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对资源的消耗必将进一步增大,使该区域对其他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增强。因此,提高自然资源的储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态效率,改善现有粗放经营模式,合理规划、开发,是促进景区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杜文东[4](2008)在《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始于1998年,为评价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给景观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研究区1996年和2007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植被景观占绝对优势,冷杉林、岩裸地、灌丛地和栲树林分布最为广泛,对区域景观格局影响最为明显,控制着整个研究区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1996-2007年,研究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46个百分点,达到75.97%。四种景观基质面积有所下降,占研究区景观面积比例从1996年的87.8%下降到2007年的86.31%,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控制有所削弱。(2)研究区景观类型斑块形状差异较显着。整体景观平均斑块面积从0.596 km~(2)下降到0.542km~(2),平均斑块周长从3.73km下降到3.52km,边界密度从6.26 km/km~(2)增加到到6.49 km/km~(2),主要景观类型类斑面积标准差和类斑变异系数有所增加,说明景观斑块整体规模在缩小,同时景观斑块规模之间的差距在增加。大多数景观类型和研究区整体景观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少数景观类型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3)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差异较显着,主要分布与低海拔地区的景观类型由于地形条件相对简单,斑块形状相对也比较简单,而分布于中海拔地区的景观类型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十分明显,斑块形状也相对复杂,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景观类型斑块规模巨大,因此斑块形状也相对简单。类斑形状指数变化较为明显的是A2和A3,分别从1.443增加到1.984和1.471增加到1.901,其他景观类型变化较小。斑块形状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A2和A3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受道路、景点等基础设施修建影响,很多斑块被分割,使这些景观类型斑块规模变小,同时形状更为复杂,高海拔地区景观斑块形状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变化也相对较小,有些景观类型斑块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4)研究区两年度景观多样性分别为2.427和2.486,均匀度分别是0.677和0.693,景观要素优势度分别是1.903和1.861,表明研究区景观被少数几种景观类型所控制,景观异质性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景观要素优势度有所下降,表明研究区景观有丰富化的趋势,研究区被少数几种景观类型所控制的程度有所削弱,景观异质性程度有增加的趋势。(5)研究区整体景观破碎度为相对较小,表明研究区景观保护状况相对良好。各景观类型景观破碎度差异仍十分显着,高海拔地区由于斑块规模较大,景观类型破碎度相对较小,中低海拔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人类活动频繁,景观破碎度相对较大。研究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出现增加的趋势,景观整体破碎化指数从1996年的0.0268上升到2007年的0.0294,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破碎程度有所增加。各景观类型景观破碎度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高海拔地区的景观类型破碎度有减小的趋势,而中低海拔地区的大部分景观类型破碎度均出现了上升。(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廖韵[5](2008)在《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以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实体,应用3S技术进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通过描述景观斑块类型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多样性等特征,研究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系列人为活动对森林公园景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别景观安全格局及其等级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林地、疏林地和裸岩地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其中有林地为景观基质。这3种主要景观类型的总面积和周长分别占研究区面积与周长的81.15%和55.8%,景观类型斑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均极不平衡。从总体趋势分析,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中面积大的景观类型拥有的周长亦较大,但从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来看,景观斑块数分布与面积、周长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2、人类活动是造成景观破碎度、分散化的重要原因。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等结果均显示有林地景观斑块破碎度和分离程度很小,景观连通性好,公路用地的景观破碎度最大、分散程度最高,符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特征。3、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1990~2004年间,研究区总体景观格局变化较小,这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严格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密切相关。但局部分析发现仍存在因开展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轻微破坏现象,集中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中低海拔区域。4、选取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叁个分别反映森林景观美景度、森林植被垂直地带性和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易达性的因子,拟定了阻力因子系数和相应的权重。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cost distance分析方法,计算建立了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叁个单因子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迭加技术(weighted overlay)构建了叁个单因子的综合最小累积阻力面。采用数理统计的二分之一方差间隔分类法,对各最小累积阻力面进行阻力等级分类并统计计算各阻力等级的栅格数量(面积),据此分析确定了影响控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最小累积阻力阈值。根据最小累积阻力阈值,探讨了高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高适宜区)、中等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中适宜区)与低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低适宜区)的划分,表明中高度景观生态安全区域是未来一段时期规划和开发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杜文东,李梅,王景燕,余勇[6](2007)在《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均匀度、景观破碎度和分离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指标,对雅安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具有良好的开展森林游憩和生态旅游的自然资源,经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严格保护可以将其打造为以休闲观光、修学科考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7年06期)

马茂江,郭朝霞,李春艳,杨春艳[7](2007)在《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自然条件复杂,因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气候、人文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对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评价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07年02期)

赵丽丽[8](2006)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森林公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系统开发进行研究,并以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对象进行例证说明。除前言和结论外,全文共分四部分内容阐述。 第一、二部分,为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首先对生态旅游和森林公园的基础理论与发展现状进行概述,探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其中详细分析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双向责任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态势,并指出其发展方向,应是更高层次的、包含“人与自然的协调”生态观的森林生态旅游。 第叁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明确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开发程序之后,论文对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构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进行了环境条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研究,在详细论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旅游承载力的应用效果之后,从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功能分区和产品开发几个方面对生态旅游开发过程展开剖析,并提出生态旅游的管理措施。最后建立了责任模式反馈机制,以促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以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例研究。将上述系统理论应用到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当中,确定其发展战略框架为依托两大资源、扎根一大意象、构筑五大板块、推出六大产品,并分别进行阐述,最后简要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实施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的森林公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风景资源趋同化、分区技术理论简单、风景区城市化严重等重大问题,如何在严格保护的原则下进行持续合理的开发利用,为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是本文深入分析和讨论的重点。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二郎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森林公园的分区规划以及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设施的控制建设等方面去探讨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郎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森林公园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按照功能划分为了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四大区域,其中对于一般游憩区作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活动区域又再次分为了喇叭河景区的漩峰峡游览区、二郎山景区的门坎山游览区、二郎山游览区,红灵山景区南部的红灵山游览区四个游览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挖掘和科学的区域而划分,强化了自然资源保护,支撑了森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文化传播,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理性分析认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到的人类破坏少,发展本底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理念落后、缺乏特色资源等问题,提出几点可持续发展建议:把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大背景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结合在一起;把森林林公园的发展理念和人们对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的认知结合在一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参考文献

[1].鲁妮娜.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全国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N].雅安日报.2019

[2].刘永嘉.浅析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D].四川农业大学.2017

[3].韩光伟.四川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4].杜文东.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5].廖韵.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6].杜文东,李梅,王景燕,余勇.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7

[7].马茂江,郭朝霞,李春艳,杨春艳.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J].四川林业科技.2007

[8].赵丽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鲁妮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