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演变论文-王曦,金钊

金融演变论文-王曦,金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演变,改革

金融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曦,金钊[1](2019)在《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革方向:1949—2019》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历程,将之区分为四大阶段,阐释不同阶段下货币供给机制及宏观调控效率,探讨体系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改革方向。"大一统"时期(1949—1984),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功能于一身,实行"统存统贷"式的计划指标管理;数量管理时期(1985—1997),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本质上仍实行信贷计划管理; 1998年之后进入间接调控时期,实行价格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综合间接调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传统货币政策失效的窘境,政策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的主旋律。纵观体系演变,可以发现其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制度特征,以市场化和间接化调控作为改革方向,并体现出明显的试错式渐进转轨特征。最后,结合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二次转轨和金融开放深化和广化的要求,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兰[2](2019)在《从经济周期理论到金融周期理论的演变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方经济周期研究的理论源流看,各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周期思想都是为当时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稳定宏观经济服务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周期开始从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产业背景的转变、科技进步及金融监管的放宽、法律制度对金融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共同推动了从经济周期理论到金融周期理论的演变。在金融科技加快重塑金融生态的当下,金融周期变得更为复杂,研究金融周期可为当局防控经济危机提供有效服务。(本文来源于《福建金融》期刊2019年08期)

王亚楠,蒙大斌[3](2019)在《京津冀地区金融联系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银行机构异地开设分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8—2018年京津冀13个城市银行机构异地开设分支的分布数据,通过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金融联系特征及演变进行测度,并利用QAP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京津冀金融联系的因素。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京津冀各城市间金融联系日益加强,已形成较为固定的金融发展格局,但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均的问题严峻;在综合因素影响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等会对京津冀间金融联系造成影响,教育程度的影响最明显。(本文来源于《天津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章屹祯,曹卫东,张宇,朱鹏程,袁婷[4](2019)在《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转移态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以2008、2016年我国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从业人数为研究数据,应用区位熵、热点分析、锡尔系数、动态集聚指数等方法,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转移态势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分别呈现"西密东疏"、"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异格局,并且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也存在显着差异;(2)东部地区的烟草制品、化学纤维等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对我国区域间与区域内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小,但有逐渐扩大的趋势;(3)制造业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方向是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层次具有较高的梯度性。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及转移相关理论,为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张国云[5](2019)在《警惕中美贸易战演变为金融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来中美两国元首在G20大阪峰会上正式会晤,达成重启贸易谈判的共识,对贸易战转机是一个极好机会;加之,美国国内100名"中国通"联名发表文章,呼吁特朗普不要与中国为敌,对于缓和中美关系起着积极作用。就在中美贸易磋商团队结束了第12轮谈判,双方已经声明磋商具有"建设性"之后,美国特朗普总统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中国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观察》期刊2019年15期)

孙大权[6](2019)在《“金融”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演变及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究了"金融"概念在中国近代的来龙去脉及其启示。1893年,中国出现了"金融"一词,它是借自日语的外来词。"金融"遇到了"融金"、"银根"等词的竞争,它完成本土化经历了23年。"金融"最初对译的西文词是Money Market,其后,"金融"又对译为Finance等词。"金融"的含义早期为货币市场的资金融通,后来加上了资本市场,再后又扩展为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金融"的近代由来支持了当代的"大金融"学科建设思想。(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峻峰,李巍,王绍博[7](2019)在《中国金融抑制水平测度及时空动态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测算区域性金融抑制水平,运用核密度和动态度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GIS技术采用四分位数分类方法展现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经济危机对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具有正向冲击作用,被冲击区域主要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危机时期的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②经济危机过后,政府政策使得各地金融发展水平逐渐恢复,金融抑制水平逐渐缓解;然而政府对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具有局限性,降低金融抑制水平需逐步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依靠市场促进金融发展。③依据经济危机前后金融抑制水平变化对比,尝试性提出金融抑制水平可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风向标。(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成韦,赵炳新[8](2019)在《金融集聚与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基于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运用国家2005、2010和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金融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2005-2015,金融集聚城市关联格局逐渐由部分省会城市构成的"轴辐"式布局向东、中部城市"全域"式网络布局发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金融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且多数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进行直接金融要素交流,逐渐减少对中介城市的依赖;大多数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小、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且城市对网络的影响力逐步拉大;逐步形成"分界线"轴带、东部沿海轴带和长江经济带轴带;城市组团格局在金融集聚进程中趋于均衡化和泛化、且子群内部自组织性和强度均在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杨肖[9](2019)在《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格局演变——基于ESDA和Markov链方法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评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差异及演化趋势,是推动普惠金融全面发展的基础。本文测算了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且结合ESDA方法和Markov链,分析其空间分布差异与演化趋势。得出叁点结论:(1)2010-2017年甘肃省IFI指数数值不断提升,即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IFI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相关性呈现由负到正变化,且相关性逐步加强;(3)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现象,高发展水平地市的空间影响力较大,但跨类型转移很少发生。(本文来源于《西部金融》期刊2019年05期)

姚远[10](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金融治理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不是一个新的现象。19世纪末以来,先后出现了叁个稳定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分别为古典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的差异和变化可从治理的主体结构、客体和治理模式叁个指标的变化中识别。治理的主体结构变化表现为全球金融治理的参与主体的变化,治理客体的变化表现为具体的治理目标的变化,治理模式的变化表现为参与主体间合作方式的变化。自古典金本位体系以来,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生了两次重要变迁。从治理主体结构的变化看,全球金融治理经历了由公私混合参与型治理,到国家主导型治理,再到公私混合参与型治理的演变。从治理客体的变化看,全球金融治理的具体目标经历了由“叁元悖论”中的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结合,到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自主性的结合,再到货币政策自主性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结合的演变。从治理模式的变化看,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化水平经历了由低到高,再回落的演变。本研究旨在捕捉两次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演变的具体表现并探究其演变逻辑。首先,本研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色以及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发展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逻辑对于理解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演变的助益。其次,提出了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将国际金融秩序的成型划分为国内社会层次的利益形成,国内政治领域的利益整合和国际体系层次的霸权秩序形成叁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国内资本和劳动间的权力、利益结构变化。在第二阶段,资本和劳动间的权力、利益结构变化将导致国家形态变化,后者具体表现为国家的国内承诺和国际承诺的变化。在第叁阶段,霸权国或体系内的主要国家通过推动国内秩序的国际化建立起霸权秩序。再次,根据提出的解释框架分析了 19世纪末以来的两次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演变。在古典金本位时期,立足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生产使资本具有更高的议价权,这一阶段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建立在自由主义国家形态的基础上。自由主义国家的国内、国际承诺统一于维持本币可兑换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私人资本的自我监管和国家间的相机型资金借贷合作足以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工人阶级的崛起导致的社会力量结构变化推动了自由主义国家向福利国家的转变。福利国家的国内、国际承诺分化促使其对私人资本的跨国活动施以限制,并借助高度制度化的超国家式治理模式管控国内、国际承诺之间的潜在冲突。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生产全球化造成资本和劳动间的社会权力结构失衡,导致福利国家向新自由主义国家转变。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国内、国际承诺高度重合。其把国内体制缺陷而非市场失灵视作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因而倡导国内和国际经济去管制以服务于资本的全球积累。资本的全球积累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治理能力,促进了私人金融权威的崛起。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意愿的下降共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模式向混合型治理转变。最后,本研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强调体系变化的国内根源,并指出,通过总结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中国具有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知识生产者和规范塑造者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金融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西方经济周期研究的理论源流看,各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周期思想都是为当时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稳定宏观经济服务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周期开始从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产业背景的转变、科技进步及金融监管的放宽、法律制度对金融产权的保护等因素,共同推动了从经济周期理论到金融周期理论的演变。在金融科技加快重塑金融生态的当下,金融周期变得更为复杂,研究金融周期可为当局防控经济危机提供有效服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融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曦,金钊.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革方向:1949—2019[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兰.从经济周期理论到金融周期理论的演变背景[J].福建金融.2019

[3].王亚楠,蒙大斌.京津冀地区金融联系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银行机构异地开设分支为例[J].天津经济.2019

[4].章屹祯,曹卫东,张宇,朱鹏程,袁婷.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转移态势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5].张国云.警惕中美贸易战演变为金融战[J].中国发展观察.2019

[6].孙大权.“金融”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演变及当代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峻峰,李巍,王绍博.中国金融抑制水平测度及时空动态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19

[8].王成韦,赵炳新.金融集聚与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基于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9

[9].杨肖.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格局演变——基于ESDA和Markov链方法的空间分析[J].西部金融.2019

[10].姚远.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D].南京大学.2019

标签:;  ;  ;  ;  

金融演变论文-王曦,金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