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机理论文-朱富强

行为机理论文-朱富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为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性观,《道德情操论》,现代主流经济学,为己利他

行为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朱富强[1](2019)在《如何理解斯密人性悖论?——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内在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经济学往往将经济人假设追溯到斯密的分析,但斯密所理解的自利人与现代经济学所设定的经济人果真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斯密认为,市场可以利用人性的自利来整合人类活动,这种"自利"人性使得人们显得相互关心,通过增进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密的自利人根本上体现为"为己利他"人,是内含特定社会伦理关系的社会人而非原子化抽象的"经济人"。同时,尽管斯密以"无形的手"原理来解释孤立的个体行为之间的预定协调,但实际上,斯密的自利根本上以"克己"而非放纵为条件。由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斯密的市场观加以阐释:一方面,在个人性东(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王瑞权,邱葭菲,程勤华,陈云祥,黄海军[2](2019)在《镁合金半固态差异化演变方式与行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经MgCO_3细化处理后的AM60B镁合金在610℃半固态等温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结果表明,镁合金原始组织晶粒大小不同,其半固态演变方式有很大差异;粗大晶粒演化过程包括最初的树枝晶、枝晶合并、溶质扩散、晶粒块状化和最后的球化五个阶段;对于细小晶粒,一颗原始细小等轴晶一般最终形成一个初生α晶粒。(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刘红霞[3](2019)在《新农人驱动江西乡村旅游创新的行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毋庸置疑,新农人是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本课题从进化生物学视角对新农人驱动的江西乡村旅游创新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新农人驱动乡村旅游的创新过程表现为遗传、变异和协同进化的过程,叁方面互为包容,相得益彰。互惠共生是实现乡村旅游遗传、变异和协同创新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9期)

崔佳咪,高仕红,汤洋,胡唐超[4](2019)在《变压器瞬态行为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压器在合闸通电的时候,由于铁芯饱和,引起励磁涌流.励磁涌流对变压器自身和对电网中的电能质量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别分析了变压器在空载合闸和负载合闸时励磁涌流的机理,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变压器空载合闸与负载合闸时励磁涌流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平台对励磁涌流的理论分析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空载合闸与负载合闸励磁涌流的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曾莹莹[5](2019)在《比特币价格行为机理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比特币价格行为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交易者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得出结论:(1)交易者的非理性情绪能对比特币价格波动产生较大影响;(2)噪声交易者对比特币价格有助涨助跌效应;(3)挖币成本上升推动了比特币市场价格上涨;(4)重大信息(事件)为比特币价格带来冲击效应,使得比特币价格更容易出现"暴涨暴跌"、"波动聚集"等现象。最后,运用上述机理模型,研究比特币交易对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并提出比特币交易与监管等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张玉龙[6](2019)在《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行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然而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断蔓延,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已引起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食品质量的信用品特性和信息不对称,寻求适当可行的途径来强化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多角度监管,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供应模式,促进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信息的有效传递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食品安全的外部性理论、食品安全的公共产品理论、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和计划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行为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可追溯信息传递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综述了食品可追溯信息传递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了可追溯信息传递的相关理论基础,从整个食品供应链出发,基于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叁个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构建了以了食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与食品生产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为参与主体的叁组博弈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的制约因素。其次,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关假设,并构建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理论模型。再次,以结构方程为分析工具,通过设计量表、整理调研数据、模型原理介绍,对影响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对前文可追溯信息传递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主要结论有:第一,传递意愿对传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第二,从行为态度类因素看,企业管理人员关于可追溯信息传递重要性认知、企业规模、收益和品牌声誉提升程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正向激励作用;第叁,从行为控制类因素看,技术复杂程度、新旧系统衔接难度、信息查询难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负向激励作用;第四,从行为规范类因素看,追溯赔偿程度、传递标准执行难度、产品认证和生产过程认证难度对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产生负向激励作用。此外,根据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食品安全规制和企业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促进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有效传递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期刊2019-06-07)

郝森森[7](2019)在《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在大数据理念的推动下,整个社会向着更加重视数据价值的方向发展,大数据背后的商业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现今企业新的业务增长引擎,这在助力企业营销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导致消费者隐私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引发了企业对个人隐私信息的需求和个人隐私信息顾虑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消费者隐私信息以满足自己营销活动的需要,采取了多种获取消费者隐私信息的策略,其中,企业移动App由于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强大的用户数据库而备受企业青睐,成为企业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最有效的渠道之一。但近年来不断被媒体曝出的隐私信息越轨行为和信息泄漏事件将企业移动App推向了信息安全的风口浪尖,虽然已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强调了中国境内网络运营者对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所应承担的保护责任和违规处罚措施,网络信息环境得以改善,但用户心中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用户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保持较高的隐私关注程度,这大大阻碍了企业通过移动App获取用户隐私信息进而发挥数据价值的脚步,因此,在不违背隐私保护条例和信息伦理的前提下,企业采取一定措施对企业移动App用户加以引导,促进其隐私信息披露行为,使企业能够收集到更多的用户隐私信息,这对企业移动App营销活动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客户服务升级,从而使用户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因此,现今针对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展开,对其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回答叁个问题:(1)相较于其他网络环境,在企业移动App环境下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何特点?(2)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怎样的作用路径?(3)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在移动App营销过程中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首先对网络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本研究情境对文中涉及的叁个主要概念——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和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特点。接下来,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发展出本研究情境下的新理论,另外,在分析访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移动App属性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作用路径符合S-O-R理论研究范式,因此,本研究基于S-O-R理论研究范式搭建了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理论模型框架,并进一步结合原始访谈资料内容和已有相关文献提出了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假设,主要包括企业移动App属性影响用户内在状态的作用关系假设、用户内在状态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作用关系假设、用户内在状态在企业移动App属性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用户信任在用户内在状态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四个方面,并最终构建出了本研究的关系假设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在此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叁个方面的工作:(1)开发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企业移动App属性和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测量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对实证研究做了周密设计,主要对本研究实证方法的选择和调查样本数据的收集过程做了详细描述,为实证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利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首先,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掌握了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以及初步判断变量间的共同变化关系;其次,通过德尔菲法、因子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方法对本研究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证明了企业移动App属性对用户内在状态以及用户内在状态对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对企业移动App属性影响用户内在状态以及用户内在状态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的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奖励属性、社区属性和服务属性对用户价值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功能属性、奖励属性、社区属性和服务属性对用户沉浸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用户价值感和沉浸感对用户提供披露和授权披露两种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证实了用户内在状态在企业移动App属性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价值感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户价值感在奖励属性、社区属性和服务属性影响提供披露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功能属性、奖励属性、社区属性和服务属性影响授权披露的过程中同样具有中介作用;用户沉浸感在奖励属性影响提供披露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在功能属性、奖励属性、社区属性和服务属性影响授权披露的过程中也同样具有中介作用。(3)证明了信任在用户内在状态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层回归分析方法对信任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所有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用户信任在用户价值感和沉浸感影响其提供披露的过程中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在用户价值感和沉浸感影响其授权披露的过程中同样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即用户信任能够增强用户内在状态与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中的刺激因素仅选取了企业移动App属性方面的因素,全面性存在不足;在实证研究中,研究样本存在偏重性问题以及缺少对控制变量的深入分析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从因素考虑的全面性、样本选择的普适性、内容分析的深入性等方面予以弥补和完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钱鸿昌[8](2019)在《高盐环境典型钢铁材料嗜盐古菌微生物腐蚀行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能源开采逐渐向着极地、深海等极端自然环境中发展,这类环境中大量栖息的古菌微生物势必会给金属材料的安全服役构成威胁。此外,部分古菌微生物已被用于沼气制备、生物浸矿和废水处理等。因此,开展古菌微生物腐蚀(MIC)研究对于保障和提升能源开采与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埋地管线和交通设施需穿越大面积盐碱土、盐湖的实际情况,本文围绕高盐环境中主体微生物——嗜盐古菌影响金属腐蚀的问题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碳钢和不锈钢在嗜盐古菌Natronorubrum tibetense影响下的腐蚀行为,并分析了溶解氧浓度和NaCl浓度两个关键环境因素对碳钢MIC过程的影响。最后结合SECM技术揭示了过氧化氢酶的电子迁移媒介作用,总结了MIC机理模型。主要结果如下:浸泡实验中,与无菌条件下的缓慢均匀腐蚀不同,在N.tibetense影响下,Q235碳钢表面展现局部腐蚀行为,且随浸泡时间延长腐蚀坑快速扩展。14天后有菌条件下腐蚀失重达到0.051 g/cm2,约为无菌条件下腐蚀失重的2倍。N.tibetense生物膜在碳钢表面非均匀的局部聚集分布引发氧浓差电池,诱发局部腐蚀。同时,N.tibetense细胞可以将金属铁作为能源物质进行直接消耗。铁能源消耗行为和氧浓差电池的耦合作用促进了碳钢的腐蚀。304不锈钢在无菌条件下浸泡14天后仍无明显点腐蚀痕迹。而有菌条件下浸泡14天后,不锈钢钝化膜屏蔽性显着下降,表面展现较为严重的点蚀,最大点蚀坑深度达5.0μm。除了生物膜引起的氧浓差电池效应外,N.tibetense新陈代谢能够改变不锈钢钝化膜的化学成分。此外,N,tibetense细胞同样能够利用不锈钢作为能源物质进行消耗。叁种作用的结合加速了钝化膜的溶解破损,促进了不锈钢点腐蚀的发生。随溶解氧浓度(DOC)增加,无菌条件下碳钢均匀腐蚀逐渐加剧;有菌条件下碳钢局部腐蚀增强,随后转变为均匀腐蚀,DOC为3.0ppm时腐蚀最严重。DOC为0.5ppm~3.0ppm时,DOC提升促进了N.tibetense细胞数量的扩增,强化了N.tibetense对碳钢的MIC影响,局部腐蚀加剧。DOC为5.0ppm时,生物量继续扩增,有限的有机能源供应迫使大量细胞在碳钢表面粘附以获取充足能源,导致生物膜的相对均匀覆盖,削弱了氧浓差电池效应,生物膜的增多也加强了对溶解氧扩散的阻碍作用,因此腐蚀反而有所减弱。随NaCl浓度的提升,无菌条件下碳钢均匀腐蚀先增强后减弱,NaCl浓度为0.1g/mL时腐蚀最严重;有菌条件下碳钢先出现均匀腐蚀,后转为局部腐蚀,局部腐蚀随NaCl浓度提升先增强后减弱,NaCl浓度为0.25g/mL时局部腐蚀最严重。低NaCl浓度时N.tibetense生存困难,此时MIC影响微弱。高NaCl浓度促进N.tibetense的快速生长增殖,其MIC作用得以体现并占据主导,局部腐蚀产生,碳钢腐蚀被促进。NaCl浓度过高时(0.3 g/mL),碳钢表面C1-的大量吸附排斥了腐蚀电化学阴极区溶解氧的吸附和还原,反而削弱了局部腐蚀。无菌和有菌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增多均会促进金属腐蚀,且有菌状态下促进影响更为显着。作为非能源物质的过氧化氢酶,与金属试样共同存在更有利于N.tibetense细胞增殖。在MIC进程中,过氧化氢酶成为电子迁移媒介,通过自身催化阴极氧还原作用和催化H2O2分解的歧化作用,借助O2与H202的循环转化,将金属腐蚀阴极区电子加速运输至溶液中的游离N.tibetense细胞,完成N.tibetense能量摄取过程,进而促进腐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9)

叶育伟[9](2019)在《改性石墨烯基环氧复合涂层耐蚀行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作为单层碳原子,因其出色的稳定性,大长径比和极好的抗渗透性能而被认为是抗腐蚀领域中前景广阔的材料。到目前为止,通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的覆盖可以大大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但是,如果缺陷产生,其诱导的电偶腐蚀将会促进金属的失效,这将对工程及装备的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威胁。作为替代,将石墨烯分散至涂层中能有效地避免电偶腐蚀发生,同时又能保持石墨烯独特的阻隔性质和有机涂层的易加工性。不幸的是,石墨烯层间的范德华力极易导致其在涂层中团聚。因此,本文以解决石墨烯在涂层中的高效分散为起点,提出了用硅氧烷及苯胺低聚物修饰石墨烯的方案,探讨了功能化石墨烯基复合涂层在3.5 wt%NaCl中的防腐行为。具体如下:通过一步缩合反应合成了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POSS-GO),且解决了其在许多有机溶剂中高效分散的问题。之后,将该填料分散至环氧涂层中,并讨论了其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摩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POSS-GO是有效的防腐润滑添加剂。与环氧涂层相比,在添加0.5 wt%POSS-GO后,环氧涂层的阻抗模量提高了2个数量级,摩擦系数及磨损率均得到显着下降。这种优异的防腐润滑效果主要归因于POSS-GO有效的屏蔽效应及良好的润滑性能。在高效分散的基础上,通过八氨基POSS与GO之间的反应制备出多孔结构的石墨烯载体,然后将缓蚀剂BTA负载到多孔结构中,最后添加至环氧涂层中并讨论其在不同pH值下的自修复性能及3.5 wt%NaCl溶液中的长效防腐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从改性石墨烯载体中释放的BTA可以恢复缺陷涂层的防护能力。此外,较之于纯环氧涂层,改性后涂层的长期防护性得到了大大提高。经分析发现,涂层有效的愈合过程涉及两个条件:其一,从石墨烯载体中释放的BTA可以在暴露的金属表面上形成吸附层;其二,抗渗透的石墨烯极大阻碍了腐蚀介质的渗透和缺陷周围的腐蚀延伸。这种新型的石墨烯基载体赋予了聚合物涂层高效的自愈功能和持久的防腐性能。利用甲苯二异氰酸酯为载体,实现了POSS-NH2与苯胺低聚物连接,得到POSS改性苯胺低聚物,并通过石墨烯与苯胺低聚物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结合超声剥离,实现了石墨烯在无水乙醇中的高效分散。且通过制备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研究了其在3.5 wt%NaCl环境中的耐腐蚀性。结果表明,经POSS改性苯胺低聚物插层的石墨烯在环氧树脂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石墨烯和POSS改性苯胺低聚物对涂层的防护性能起到协同增强作用,仅添加0.5 wt%的改性石墨烯就能使涂层具有较好的防腐性能。通过异氰酸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修饰后苯胺低聚物在一定条件下去分散石墨烯,并研究功能性石墨烯/水性环氧涂层的耐蚀行为。结果表明,硅烷化苯胺低聚物在石墨烯表面发生水解形成链状,然后通过苯胺低聚物与石墨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吸附于石墨烯表面,显着提高了有机溶剂中石墨烯的分散能力以及石墨烯与环氧基质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通过添加适当的硅烷化苯胺低聚物改性石墨烯(0.5 wt%)大大提高了环氧涂层的长期抗腐蚀能力并赋予其一定的自修复性。其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归因于两部分:(1)良好分散的石墨烯可以充分发挥其阻隔性能;(2)具有完整电活性的硅烷化苯胺叁聚体可诱导金属基体表面形成钝化膜。以正硅酸乙酯和硅烷化苯胺低聚物为前驱体,通过电沉积法在Q235钢表面沉积了一种新型苯胺低聚物改性二氧化硅杂化涂层作为预处理涂层,并在其表面覆上一层硅烷化苯胺低聚物改性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结果表明,与电沉积二氧化硅涂层和溶胶凝胶苯胺低聚物改性二氧化硅涂层相比,电沉积苯胺低聚物改性二氧化硅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同时,苯胺低聚物改性二氧化硅涂层保持了苯胺低聚物原有的氧化还原特性。通过添加苯胺低聚物改性二氧化硅预处理层后,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体系的耐蚀性能得到了巨大地提升。其防腐机理是预处理涂层中无机二氧化硅的阻隔性和有机苯胺低聚物的特殊电活性的协同效应,有效抑制了腐蚀介质的渗透,诱导了钝化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5)

梁丽芝,吴倩[10](2019)在《基于利己、利他统一视角的公务员激励行为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务员激励变迁是一个与时代需求、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渐进、动态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管理者层面激励意图的变迁和公务员个体层面四种潜在行为模式的变迁。公务员"为己利他"行为产生的社会基础源于公务员个体在变和博弈中的合作倾向性。因而,构建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公务员激励模式,要综合管理者激励意图的变迁规律和公务员个体行为机理的演变逻辑,从重塑价值理念、嵌入合作理念、优化制度效应、拓展激励渠道着手,实现激励效应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行为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经MgCO_3细化处理后的AM60B镁合金在610℃半固态等温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化。结果表明,镁合金原始组织晶粒大小不同,其半固态演变方式有很大差异;粗大晶粒演化过程包括最初的树枝晶、枝晶合并、溶质扩散、晶粒块状化和最后的球化五个阶段;对于细小晶粒,一颗原始细小等轴晶一般最终形成一个初生α晶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为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朱富强.如何理解斯密人性悖论?——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内在统一[J].社会科学文摘.2019

[2].王瑞权,邱葭菲,程勤华,陈云祥,黄海军.镁合金半固态差异化演变方式与行为机理[J].铸造技术.2019

[3].刘红霞.新农人驱动江西乡村旅游创新的行为机理研究[J].南方农机.2019

[4].崔佳咪,高仕红,汤洋,胡唐超.变压器瞬态行为机理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曾莹莹.比特币价格行为机理及其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6].张玉龙.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信息传递的行为机理研究[D].山东工商学院.2019

[7].郝森森.企业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钱鸿昌.高盐环境典型钢铁材料嗜盐古菌微生物腐蚀行为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9].叶育伟.改性石墨烯基环氧复合涂层耐蚀行为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10].梁丽芝,吴倩.基于利己、利他统一视角的公务员激励行为机理探讨[J].云梦学刊.2019

标签:;  ;  ;  ;  

行为机理论文-朱富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