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民族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民族特色

一、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谢春涛[2](202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最新成果。李长春曾经指出,关于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最重要就是回答了文化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和走什么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理念,也形塑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样态。本文将1978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文化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轨迹为考察对象,以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对关系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命题,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定位,解答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文化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这三对关系的认识变迁。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成就,相关研究较为充分,本文试图从文化发展道路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着手,历史性地梳理重要文献,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挑战时思想与理论的变迁。在思想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更加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复杂的历史互动中不断开拓与调试而形成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与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定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断地进行调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的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是恢复党风与社会风气,十二大报告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提出了“四有”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精神文明逐渐褪去了共产主义色彩。鉴于精神文明偏重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又在1990年代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聚焦文化艺术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并且更强调文化的中国特色。新世纪以后,胡锦涛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待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视角不断拔高,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是从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抵制腐朽思想的角度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则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综合国力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文化的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拥抱西方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彻底转变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中国共产党由于长期受到列宁“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划分,直到进入新时代才突破这种二元划分方法。在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始终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但整个社会在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倾向,如,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直到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强调文化自信,中国气派,中国的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逐步开始摆脱对西方的盲从。第三章围绕文化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主要探讨文化与政府、市场和人民三者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受众被赋予更多选择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扩大。而当时文化是政府包办的“事业”和“工作”,在“以文补文”等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文化市场供需矛盾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尊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生产的重要性。在理顺“两种属性”与“两种效益”的关系之后,中共中央对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和公益化的文化事业进行了区分,重新定义了文化领域中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和人民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关系。第四章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底线思维,对触及底线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和抵制,并且落实二为方针增强文化活力。但在变革时代,老经验不灵、新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社会思潮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教训。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共中央在以立为本的基调下,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工作方针,放弃了以往对意识形态进行刚性约束的办法,为如何处理主导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更为主动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共识形成。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理论建构新,本文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从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如何摆正政府、市场与人民的关系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探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辩证统一,能够更好地涵盖文化自身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更加全面论述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重点。二是材料相对较新,得益于报刊电子化和材料的公开,文章大量利用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刊材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党内外的观点。三是研究视角新,本文吸收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角度分析文化背景,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意义。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更加全面、更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替了偏重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效益”以及“两种属性”有了更加辩证统一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也探索出了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基本思路,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杨清[3](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教育,始终关心关爱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和贡献才得已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建设的进程中的战略定位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明确了具体发展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将青年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前的中国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需要作为核心人才力量的广大青年不懈奋斗,为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回应。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正是建立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上,是对当代青年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时代回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主要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国内和国外背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以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以及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等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习近平关于当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分别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和“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由九个要素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观念培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奋斗精神培育、创新精神的培育。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两个巩固原则;第二是以人为本原则;第三是两个相统一原则;第四是主动占领阵地意识原则。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最新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实践育人法;二是文化育人法;三是心理辅导法;四是榜样引领法。第四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主要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四点展开论述;实践价值则从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展开论述的。第六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以及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及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及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以个体教育为重点,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黄晶[4](2020)在《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并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的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观点。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主要包括民族主体意识、民族历史意识以及民族价值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历史意识;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表现了其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了其深厚的民族价值意识。在筹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其思考主线呈现出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阶级意识、创新意识、世界意识等多重意识错杂交织的图景,这凸显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殷慧敏[5](2020)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当今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其文化思想体系中论述了我国文化、经济、政治间的联系,指明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革,毛泽东文化思想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在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意义重大。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转变了当代文化发展方向,对开辟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跨时代意义。毛泽东文化思想是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它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化选择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保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中将重点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1926年到1949年期间的毛泽东文化思想做出了研究,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明确了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中先系统的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将其与习近平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思想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革命文化相结合,具备一定创新,具体来说,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列宁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步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思想、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第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实践途径,包含毛泽东早期文化思想的发展、内涵及本质特征,其中,毛泽东文化思想包含农民教育文化观、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观、政党文化思想、统战文化观,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特点,包含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论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民族性、革命性与策略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第三,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与文化自信的内涵,结合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建立了毛泽东文化思想与文化自信间的关系,包括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思想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升华两个内容。第四,阐述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毛泽东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促进了当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刘挚成[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蓬勃发展、历久弥新的强大精神支撑。近代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几经磨难、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看法,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科学道路,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从其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一脉相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系统衔接,总体上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其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拨乱反正和实行对外开放背景下,致力于重塑以往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基于此开始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探索。在其形成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现代化建设实践,充分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逐渐明确其相关概念,直至形成科学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在其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使其传承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其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逐渐受到重视,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不断被认可,其所内蕴的核心思想观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内涵逐渐被厘清。在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部署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具体措施等日益明确,更加具体化、科学化、系统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蕴含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我们应当辩证看待,通过创新转化和交流互鉴,使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历史传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是具有鲜明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世界眼光,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

王光明[7](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内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政党的政治品格、文化根基、价值追求,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标识。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大时代任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命题,形成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既是对我们党90多年自身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升华,又是着眼于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战略任务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来源于管党治党的实践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导向、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体系,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主要包括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具体形式,在凝聚思想共识、规范政治生活和净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魂”;传统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法治思想、选贤任能思想、修身律己思想和廉政思想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国外政党有序发展党内民主、重视政党法治、加强廉政建设、渐进推动政党改革和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政党文化,则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贯穿于管党治党实践活动始终。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奠基和探索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调试和曲折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修复和完善期。90多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程,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一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二是加强党内集中教育,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固本培元;三是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标识,在以政党-社会-国家为核心构成要素的政治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首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文化支撑,筑牢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其次,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具有明确政治方向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先进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党的政治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风向标”和“指明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再次,党内政治文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培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土壤;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创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念;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厚植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但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仍存在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面临不良政治文化的冲击等现实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封建思想、西方文化思潮等多元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挤压,以及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主客观因素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要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逻辑理路,自觉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和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系保障、思想保障、主体保障和制度保障。

赵佳[8](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赵开开[9](2020)在《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篇章,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看法,深化了对其本质内涵、价值功能、主体建设、方法路径的认识,把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指导和理论遵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凭借着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及经验,依据相关科学理论而作出的。首先,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依据本国历史环境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列宁关于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反对俄国经验神圣化的观点,毛泽东关于使马列主义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特性、坚持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推动中国革命经验理论化的观点,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江泽民关于坚持和扞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的观点,胡锦涛关于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党的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的观点等,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践是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在近百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时期先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坚持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历史实践,习近平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最后,习近平自身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等,则构成了其主体条件。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目标指向、理论动因、发展主体、成果形态、价值意义和主体建设以及原则方法等,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基本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目标指向上,习近平以宏观、大历史观的视角,阐述了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目标。在理论动因上,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从根本上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在成果形态上,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道路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在主体建设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因而要不断加强主体建设。其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要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其三,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要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原则方法上,习近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科学阐述了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在原则要求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坚持改革开放。在方法路径上,第一,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学习马列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第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既要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还要科学把握国际形势、世界局势的演变。第三,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实践是理论之源,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第四,中国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和提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第五,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要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这一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特点鲜明,具有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奏演、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等特点。在理论创新上,既是对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同时其本身还是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价值上,有利于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不仅如此,还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彰显出世界意义。

王梅琳[10](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在时代的大背景、国情的大前提、理论的大框架规定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与奋斗目标,显然需要在中国特色发展方式与现代世界发展模式二者融合中,突出中华民族内在本质的坚守。就此而言,系统而深入地挖掘、梳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饱含的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在对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寻求与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机制,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制度与实践过程之中,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重大的实践问题。本论文正是在这一问题的导向下展开的。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研究主题,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规定与实践逻辑,从机制层面探索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有效融入其中。论文总体上遵循理论探讨—现实分析—理念融入—制度融入—行为融入这一研究思路展开。这一思路的核心是一个一般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论文首先在对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机制的理论框架;其次,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挑战与本身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硕的治国理政资源与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系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明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再次,遵循“融入机制”的一般理论框架及其现实规定,分别从融入机制运行的柔性力量、刚性保障、行为实践三维架构出发,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制度设计与行为要求,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的机制;最后,基于整个融入机制的建构过程,从融入机制建构的主要原因、重点所在与预期结果,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给予我们的经验启示。在上述思路指引下,本论文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开展问题的讨论。本文共分八个部分展开: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一章着重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机制的相关概念与行动框架,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融入机制的概念,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观念、制度与行为三维框架,为本论文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坚实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二章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现代化面临的观念、制度与行为层面的挑战,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这些挑战过程中的效用。同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体与场域困境,论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可以为其提供主体保障与场域支撑,从而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要性;第三章从开放性和本土性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的吸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格,从观念、制度与行为层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治国理政资源,从思想观念与价值目标方面论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从而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可能性;其后的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观念、制度和行为三重维度的架构体系,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系统行动机制建构。上述机制的建构,需要明确融入的基本依据、主要内容、价值原则与可行路径,以保证机制建构的有效性和运行的可持续性;第七章统筹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机制建构的原因、重点与结果,提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注意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价值,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中国社会发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源而存在,它之于当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观念、制度与实践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不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潜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意向等形式而自发地存在并发挥规范作用。这是一种“自在的”行为。第二,以自觉的思维方式、制度建构与实践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中,从而达成中国之治,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第三,中国共产党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核心,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对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做出能动的选择与理性的接纳,科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机制系统建构。

二、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提出:转折与建构
    0.2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的研究
    0.3 研究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
    0.5 概念界定
        0.5.1 文化建设
        0.5.2 文化发展道路
        0.5.3 文化受众主体性
    0.6 研究思路
第1章 目标、任务与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
    1.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提出与目标设定
        1.1.2 1986 年“精神文明决议”指导思想的转变
        1.1.3 “四有”的概念提出及其演变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与精神文明的新定位
        1.2.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3 “文化强国”的概念形成
    1.3 文化的战略意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1.3.1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3.2 从服务于政治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1.3.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 小结
第2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1 批判封建主义与反思传统文化
        2.1.1 批判封建主义是反思“文革”的必然
        2.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价
        2.1.3 新启蒙主义思潮与传统文化危机
    2.2 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2.2.1 “思想政治斗争”视角下的传统文化弘扬
        2.2.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困
        2.2.3 超越“精华”与“糟粕”二元划分
    2.3 文化现代性的探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气派
        2.3.1 “西为中用”与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
        2.3.2 “体”“用”相关:盲目崇拜西方的问题由来
        2.3.3 中国气派: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性探索
    2.4 小结
第3章 政府、市场与人民:文化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1 “政府办文化”与文化受众的矛盾与调试
        3.1.1 政府包办下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式
        3.1.2 “以文补文”、“双轨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尝试
        3.1.3 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对文化受众主体性的忽视
    3.2 重新认识人民与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3.2.1 重新认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意义
        3.2.2 区分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与公益导向的文化事业
        3.2.3 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统一:全面改革的展开
    3.3 小结
第4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文化发展
    4.1 改革开放初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
        4.1.1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新界定
        4.1.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1.3 主体性觉醒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
    4.2 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新思路
        4.2.1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2.2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3 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发展
        4.3.1 信息技术革命与文化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4.3.2 网络文化建设与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4.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4 小结
结语: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新时代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3)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研究现状
    4.研究思路
    5.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1.1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1.2.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2.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3 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1.3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1.3.1 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1.3.2 发展历程: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阶段
第2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2.1.1 战略定位
        2.1.2 总体目标
    2.2 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2 传统文化教育
        2.2.3 法治观念培育
        2.2.4 思想品德教育
        2.2.5 理想信念教育
        2.2.6 家国情怀教育
        2.2.7 知行合一教育
        2.2.8 奋斗精神培育
        2.2.9 创新精神培育
    2.3 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
        2.3.1 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
        2.3.2 青年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3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3.1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1.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3.1.2 立足实际的实践性
    3.2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2.1 一脉相承的历史性
        3.2.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3.1 底蕴深厚的民族性
        3.3.2 和而不同的世界性
    3.4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4.1 逻辑严密的科学性
        3.4.2 叙事巧妙的艺术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开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4.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
        4.1.3 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1.4 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2.2 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4.2.3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
        4.2.4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5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5.1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5.1.1 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
        5.1.2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
        5.1.3 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5.2.1 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5.2.2 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5.2.3 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
    5.3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5.3.1 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
        5.3.2 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5.3.3 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5.4 以个体教育为重点
        5.4.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3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1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内涵与基础
    1.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基本内涵
        1.1.1 民族历史意识
        1.1.2 民族主体意识
        1.1.3 民族价值意识
    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理论渊源
        1.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指导
        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熏陶
        1.2.3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直接继承
    1.3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实践基础
        1.3.1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践
        1.3.2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第2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主要表现
    2.1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1.1 尊重中华民族历史,重视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2.1.2 发挥历史典籍的借鉴作用,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2.1.3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2.2 洋为中用:吸收和利用国外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2.2.1 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2.2.2 坚持在文化交流和融通中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2.2.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防止排外主义和全盘西化
    2.3 推陈出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3.1 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明确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2.3.2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怀
        2.3.3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第3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鲜明特征
    3.1 民族意识与时代意识双重凸显
    3.2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相互交织
    3.3 民族意识与创新意识相互作用
    3.4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辩证统一
第4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当代启示
    4.1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4.1.2 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1.3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
    4.2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民族意识的当代启示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4.2.2 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维护民族文化个性
        4.2.3 坚持文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4.2.4 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5)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化自信基本概念
    2.1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
        2.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2.1.2 文化自信的外延
    2.2 文化自信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关系
        2.2.1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思想的前提
        2.2.2 文化自信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升华
3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
    3.1 毛泽东文化思想理论来源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3.1.2 列宁文化思想
        3.1.3 中国传统文化
        3.1.4 革命文化
    3.2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
        3.2.1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思想
        3.2.2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3.3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发展时期
        3.3.1 团结农民以农民作为革命的先锋
        3.3.2 明确了革命文化发展方向
    3.4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成熟时期
        3.4.1 民主文化思想更加完善
        3.4.2 展现了文化思想科学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4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本质及特征
    4.1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
        4.1.1 农民教育文化思想
        4.1.2 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思想
        4.1.3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
        4.1.4 面向大众的文艺文化思想
        4.1.5 统战文化思想
    4.2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本质
        4.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核心
        4.2.2 以引人民大众文化思想为基本宗旨
    4.3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特征
        4.3.1 人民性
        4.3.2 民族性
        4.3.3 实践性
        4.3.4 科学性
5 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5.1 毛泽东文化的思想的历史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5.1.2 促进了当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5.1.3 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方向
        5.1.4 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头
    5.2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5.2.1 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5.2.2 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方向
        5.2.3 增强了文化自觉形成的动力
        5.2.4 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难点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相关概念
        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
        二、列宁传统文化观
        三、毛泽东传统文化观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相关历史经验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1978年12 月至1990年1 月)
        二、形成阶段(1990年1 月至2011年10 月)
        三、发展阶段(2011年10 月至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华传统美德
        三、中华人文精神
    第三节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原则
        二、结合新的时代内涵进行“扬弃继承”与“转化创新”
        三、“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民族性——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三、世界性——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源泉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现实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必须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政治文化
        (二)政党文化
        (三)党内政治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要素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相关论述
        (二)列宁建党思想的相关论述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阐释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启迪
        (一)民本思想
        (二)德治思想
        (三)法治思想
        (四)选贤任能思想
        (五)修身律己思想
        (六)廉政思想
    三、国外政党政治文化的合理借鉴
        (一)有序发展党内民主
        (二)重视加强廉政建设
        (三)塑造良好政党形象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
        (一)奠基与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二)调试与曲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三)修复与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三)强化党的制度建设,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根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筑牢建设“伟大工程”的价值根基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价值引领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党内政治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有利于强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保障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二)党内政治文化强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保证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一)培厚实践土壤: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二)创新建设理念: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三)厚植思想制度根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三)党内存在不良政治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多元文化冲突的挤压
        (二)政党内部原因:管党治党实效性有待提高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方法
        (一)坚持赓续传统和善于创新相统一
        (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文化力量
        (一)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
        (二)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夯实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
        (四)借鉴国外政党政治文化,拓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源泉
    三、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培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核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
        (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保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切实发挥党组织的关键支撑作用
    五、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涵养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学界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基础条件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二)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
        (四)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形成的主体条件
        (一) 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 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 突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价值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
        (一) 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二)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三) 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动因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一)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二)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三) 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不断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成果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成果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历史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
        (三) 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设论
    一、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力量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保障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
        (四)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守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二、培育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推动力量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双百”方针
        (二) 以研究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
        (三) 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教学、宣传全过程
    三、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力量
        (一)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 以“中国梦”奋斗目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
        (三)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总结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实事求是
        (二) 坚持问题导向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 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五)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
        (六) 坚持改革开放
    二、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一) 学习马列主义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
        (二) 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 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
        (四) 做到真学、常学、真懂、真用
    三、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 客观分析和准确掌握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
        (二) 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四、在实践探索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在关注和回答时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五、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
        (一) 经验的理论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二)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六、坚持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
        (一) 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 调查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环节之中
        (三) 重视、坚持和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根本方法
第五章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特点与价值意蕴
    一、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特点
        (一) 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凸显
        (三) 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与深刻隽永的理论内容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 对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 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化和创新
        (三) 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理论成果
        (二) 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实践成果
    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的世界意义
        (一) 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有益借鉴
        (二) 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中国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机制的概念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 文化
        (二) 传统文化
        (三) 优秀传统文化
        (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概念解读
        (一) 治国理政
        (二) 政党治国理政
        (三)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三、融入机制的概念内涵与行动框架
        (一) 融入的概念辨析
        (二) 机制的内涵剖析
        (三) 融入机制的框架建构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要性
    一、应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大挑战的现实需要
        (一) 回应观念挑战:形成中国特色治国理政观念
        (二) 因应制度挑战:推动中国善政良治目标达成
        (三) 应对行为挑战:塑造中国特色治国理政行为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 强大的主体保障: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
        (二) 广泛的场域支撑:治国理政的现实领域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可能性
    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吸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
        (一) 开放性特质:借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 本土性特征:彰显自我民族文化特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了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
        (一) 观念上的智慧:治国理政的观念文化
        (二) 制度上的精华:治国理政的制度文化
        (三) 行为上的精髓:治国理政的行为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多维契合
        (一) 思想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相融
        (二) 目标契合: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维观念
    一、观念融入的前提:形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先进观念的要求
        (一) 治国理政先进观念形成的历史启示
        (二) 治国理政先进观念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观念融入的内容:符合中国特色治国理政观念形成的要求
        (一) 从天人合一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
        (二) 从小康大同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
        (三) 从民惟邦本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
    三、观念融入的原则:遵循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内在规定
        (一) 把握方向性原则
        (二) 坚持创新性原则
        (三) 贯彻渗透性原则
    四、观念融入的路径:塑造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机制
        (一) 利益驱动机制
        (二) 制度驱动机制
        (三) 精神驱动机制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
    —、制度融入的前提:建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先进制度的要求
        (一) 中国之制形成的历史镜鉴
        (二) 中国之治开创的实践意蕴
        四、制度融入的路径:建构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的机制
        (一) 基本制度保障机制
        (二) 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三) 公共政策保障机制
    二、制度融入的内容:契合中国特色治国理政制度生成的需要
        (一) 从天下为公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
        (二) 从贵和尚中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
        (三) 从尚贤使能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
        (四) 从为政以德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
    三、制度融入的原则:遵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制度的内在规定
        (一) 遵循合理性原则
        (二) 遵照合法性原则
        (三) 遵从现实性原则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为实践
    一、行为融入的前提:规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行为的要求
        (一) 治国理政规范行为形成的历史启迪
        (二) 治国理政规范行为更新的现实需要
    二、行为融入的内容:切合中国特色治国理政行为养成的需求
        (一) 从富民安民到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行为
        (二) 从礼法合治到中国共产党政治治理行为
        (三) 从和合共生到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行为
    三、行为融入的原则:遵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为的内在规定
        (一) 坚定全方位原则
        (二) 坚守全程性原则
        (三) 坚持全员性原则
    四、行为融入的路径:构建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为的机制
        (一) 理论认知机制
        (二) 情感认同机制
        (三) 意志保障机制
        (四) 信仰树立机制
        (五) 实践养成机制
第七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价值
    二、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中国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978-2012)[D]. 谢春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21(12)
  • [3]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杨清. 南昌大学, 2020(02)
  • [4]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民族意识[D]. 黄晶. 湘潭大学, 2020(02)
  • [5]文化自信视角下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1926-1949)[D]. 殷慧敏.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研究[D]. 刘挚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王光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论述研究[D]. 赵开开.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机制研究[D]. 王梅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邓小平理论的民族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