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籍的思考

关于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籍的思考

一、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的感想(论文文献综述)

丁东[1](2020)在《我的出版经历》文中研究指明我的自述可以分为三篇文章:着述经历、编辑经历、出版经历。本文只讲我与图书出版相关的经历。我1977年参加高考,录取到山西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史学成为我的专业。我参与出版的图书大多与20世纪的历史相关,诸如思想史、学术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

张晓琴[2](2018)在《顾准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经40个春秋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重温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缅怀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我们也不能不回眸最早研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顾准、孙冶方等理论先驱的探索足迹。作为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的顾准的理论贡献,更具有开拓性。新中国历经的磨难和顾准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对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挫折,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现的弊端和矛盾进行深刻思考,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顾准冲破计划经济教条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的观点,因而成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凯恩斯在其经典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后一章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认为自己不被知识分子左右的普通人,常常沦为一些三流经济学家的奴隶。掌权的狂人,将自己的意志充满了空间,他们的疯狂,正是借用无耻文人几年前的陈词滥调来彰显。我相信,相比于潜移默化的思想侵蚀,既得利益的权力被过度夸大了。……或迟或晚,对我们更加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本文梳理了顾准经济思想的四大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及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研究了顾准经济思想的五大组成部分: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顾准价格思想;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顾准的经济思想产生于他受难时期,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可以说顾准是“因罹难而思想”。他“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坎坷经历,也映射到他的全部经济思想体系之中。顾准经济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二补充”。所谓“一体”是指顾准市场经济思想;所谓“两翼”是指顾准“强国梦”思想及顾准现代化思想;所谓“二补充”是指顾准价格思想及顾准“糊口经济”思想。顾准市场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中。在计划经济全面启动,举国“跃进”的1957年,顾准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指出要市场化改革,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来调节经济生产与经济流通,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学界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一人”。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核算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经济核算的矛盾统一体及社会主义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三个方面。顾准价格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的“社会主义价格理论问题内部讨论会资料”之中。1963-1964年,薛暮桥陆续发表了三篇价格论文,其价格理论实际上是沿着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走的,是成本价格理论,或者是供给决定价格的理论。在讨论薛暮桥(余霖)三篇文章的会议上,顾准撰写了关于价格问题的发言稿——《和余霖同志商榷价格政策中的几个问题》,再次阐明“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的观点,并主张以资金利润率作为价格制定基准。顾准“把需求看作价格决定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写作了《粮价问题初探》。顾准经过对价格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价格不光取决于成本、供给,而且决定于需求。既然价格既与供给有关,也有需求的因素,也就与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有关。这是顾准在价格问题研究上的独特之处。顾准“糊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商城日记》中的记述。1959年3月至1960年1月共十个月,顾准同中国科学院的下放干部队伍一起在河南信阳的商城县进行劳动锻炼。《商城日记》详细记录了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期间顾准在商城劳动改造的所见所闻。此时间段正值我国1959-1961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院张曙光指出,对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形态,顾准提出的“糊口经济”,切中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本质和要害。不仅生动具体,惟妙惟肖,而且入木三分。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顾准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观察、研究与思考。尽管李慎之在《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中点明,“顾准的本行是经济学,到死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肯定在经济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思想记录大概都在“文革”抄家期间随他的笔记从抽水马桶中冲走了。”但是,在顾准日记及其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在“文革”期间,顾准也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振兴,热烈期待着“我们自己的‘神武景气’的到来”。顾准“强国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革期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的“中国世界中心”梦及坚信“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顾准现代化思想,是他与胞弟陈敏之讨论“娜拉出走后怎样”即革命胜利后应该怎样的问题的延续与深入。顾准自觉把现代化置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上的意识,使顾准超越了意识形态,用“现代化”一词来论述、研究近现代中国、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准所谓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顾准是抱着现代化问题意识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历史地研究,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现代化方式”(顾准,1971),他提出,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五十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中国选择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顾准现代化思想也包含了“以经济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的思想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想。最后,本文探讨了顾准及其经济思想在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顾准是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顾准是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顾准经济思想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内容。顾准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及建立具有深远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从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历经“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解答“娜拉出走后怎样”的必然逻辑。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4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不搞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这个出路实际上就是走市场经济之路——它是中国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顾准的经济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研究环境的局限性及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杨琳琳[3](2018)在《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七”干校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为贯彻毛泽东的干部下放参加劳动和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以走“五·七”道路为名,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大专院校教师、科技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类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体力劳动,改造世界观的场所。1969年8月,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系统在奉贤各自建立“五·七”干校,其中电影、新闻出版干校位于奉新,文化干校位于塘外。三所干校建校后很快投入到“斗批改”、“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反革命分子等政治运动中,在肃杀的政治气氛中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这种紧张的情况直到1971年上半年随着干校的任务由“斗批改”转为轮训在职干部,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有所缓和。上海市文教系统16个单位的“五·七”干校逐步并迁至奉新。1975年4月,在原上海市电影、新闻出版、文化“五·七”干校的原址之上,成立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按照文教组的构想要把所有文教单位的“五·七”干校都集中于此。但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五·七”干校生存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全国各级各地的“五·七”干校逐步撤销,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也于1978年11月停办。“五·七”干校打出的旗号就是以“五·七”指示为指针,以抗大为榜样,坚持把“学政治”“批判资产阶级”放在首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通过组织学员通过结合现实斗争认真看书学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锻炼这样三条途径,达到改造世界观的目的,即“三条途径,一个目的”,这成为“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加之干校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使得知识分子必然要放弃原有的业务工作,从事自己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这是全国干校的普遍状况。但由于上海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文教干校中的部分知识分子还是从事了一些业务工作,组建“翻译连”,从事“白皮书”的翻译工作;建立“外语培训班”,培养外语人才,这是上海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特殊之处。本文介绍了奉贤地区文教系统“五·七”干校出现的背景、并迁过程、办校概况,分析了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评价,试图还原在“文革”背景下,作为“五·七”干校的教育和改造对象的上海市文教单位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态图,深入认识上海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他们在价值取向和现实处境中的选择。

赵骞,宋秀云[4](2012)在《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以《顾准日记》为例》文中认为"潜在写作"是"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本文通过对《顾准日记》进行分析,认为顾准在极端年AI写作下的文字是历史再现,体现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思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种精神值得知识分子借鉴。《顾准日记》因创作过程和出版经历符合"潜在写作"的概念,应视作思想家的"潜在写作"。

王倩[5](2011)在《顾准自由主义思想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顾准自由主义思想包括多元主义哲学思想、民主政治思想、史学思想、个人主义思想。顾准的自由主义思想虽不具有外在的逻辑形式,但却具有内在的理论结构。从特征上看,可以将顾准的自由主义思想概括为四点:宏观性、比较性、批判性、超越性。所谓宏观性,是指顾准把整个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乃至整个西方民主政治思想都作为自己孜孜不倦的认识对象和研究对象,因而具有很高的概括性。所谓比较性,是指顾准在进行历史思考时,从来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狭隘地就中国史说中国史,或就西方史说西方史,而是把中西方历史放在一起加以系统比较,总是通过大量的、具体的中西方历史的比较来发现问题,来说明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说服力。所谓批判性,是指顾准在研究哲学思想时,从不迷信权威和传统认识,不管这权威是学术权威还是政治权威,他一律予以批判性的分析,决不盲从。所谓超越性,是指顾准的个人主义思想扞卫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只限定在私人领域,只是涉及自身的行为。顾准推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时,不损害社会利益,并且能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作出自己的贡献,最终使个人和社会共同富裕。他所倡导的重视商品价值规律,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完全实现,但他曾经研究过的不受制约的权力造成的危害、法治和人治的利弊、人民当家作主反映在政体上的恰当形式、理性主义政治哲学蕴涵的问题等,对于深化改革,对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前景,显然还是没有用尽的、宝贵的思想资源。顾准的思想丰富了当代中国思想,而且他的思想成果有突破、有创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运用于当前改革。

彭林祥[6](2010)在《新文学序跋研究》文中认为序与跋(简称序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类,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写作传统。至20世纪,无论序跋的数量、质量、种类,还是序跋作者等诸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此中尤以新文学作家的序跋最为灿烂耀眼。新文学序跋的大量存在,使得它有成为单独的研究对象之必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序跋的历史渊源出发,确立新文学序跋为“副文学”之一种,使其在20世纪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的文类地位。既有对序跋在20世纪中的发展演变进行本体上的研究,也有从“关系”出发,对序跋与作品、作家、译介和文学史等逐一进行探讨,还有对序跋文本内容的全面考察。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跨学科交叉研究。追求宏观与微观结合、基础与前沿并重、继承与创新齐辉的学术品格,把新文学序跋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考察序跋的历史以及新文学序跋的诞生。自西汉开始,序体正式确立。到了唐代,跋作为一种文类,开始出现。序和跋的位置定型,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清末民初,序跋经历了现代转型,不但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均有突破性的改变,而且在使用范围、表现形式等方面也有拓展。“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序跋随着现代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而诞生。由于新文学文类划分标准的建立,序跋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笔者把新文学序跋归属于“副文学”。第二章论及新文学序跋与作品(文本)之间的多层面关系。序跋相对于作品(文本),既有附属性,是文学外部和“内部”研究的联结点;也有独立性,序跋与作品(文本)之间建立了一种阐释关系,序跋体现的只是序者的意图,并不能代替文本(作品)的意图。文本学上看,序跋作为一种“副文本”,能使读者产生“期待视阈”、引导阅读、与正文本生成互文性等。从传播学看,序跋记录下了作品的出版、传播和接受情况。从版本角度看,序跋也是版本批评的重要资源。第三章以新文学序跋与作家的关系为出发点展开论述。首先,探讨新文学作家的序跋观。在大量的序跋写作实践中,新文学作家对有无序跋的必要性、功能、内容以及写作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次,从序跋角度来分析作家。从作家所写序跋中,不但可以考察作家的人生历程、创作历史、思想变迁和文艺主张,而且还能窥探作家与作家、批评家、报刊编辑、出版人等之间的友谊、论争、恩怨。最后,对新文学序跋见证或记录的与作家有关的逸事锁闻进行了分类梳理。第四章单独探讨译本序跋。新文学序跋包括新文学创作序跋和译本序跋两大部分。新文学译本序跋记录了中国新文学前辈借助域外文学参与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历史过程,见证了新文学作家的翻译实践,是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译本序跋有译介动机、目的的表白,是译介思想、翻译理论的载体,也翻译论证(批评)的平台,见证了文学翻译的历史。它是传播中外文学的窗口,也是译者进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尝试,记录了作家接受域外文学的过程,还能从译本序跋中看到文化、政治的过滤、误读。从译本序跋中,可以考察作家毕生的翻译活动,也可从中了解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探究译者在不同时期对译作的接受和评价等。第五章从新文学序跋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序跋的文学史意义。作为新文学的一面镜子,序跋与新文学历史具有共生性。如序跋与各体文学史、文艺思潮史、社团流派史、出版文化史紧密联系。序跋还参与了新文学历史的建构,如《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序跋)确立了新文学历史的分期、内容、述史模式、写史模式。新文学史上,还出现了一些着名的序跋,如《地泉》五人序、《现代小品十六家》的群序,这些序跋的问世本身就是文学史的重要事件。此外,新文学序跋研究本身也具有文学史意义。如提升了序跋的文类地位、确立的序跋的文类特性、促进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入、为文学史提供了历史细节等。总之,笔者希图在“大文学”观的指导下,在现有的文学分类、文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文学序跋以及序跋所连接的“关系千万重”的研究,重新审视新文学并确立起新文学本身具有的生命整体性、丰富性、复杂性。

张磊[7](2010)在《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结合社会历史批评和作家心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对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历史流变、干校学员们在干校期间的劳动生活状况、干校学员们对待干校生活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的干校记忆等做了学理上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和“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综述既往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论文的写作方向和研究思路。本论文选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的中国文化部“五七”干校——向阳湖“五七”干校作为研究对象。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当年全国“五七”干校运动中的一个个案,从中可以了解到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一个“改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下放来到这里的全是京城的文化人,探讨他们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思想变化的过程以及文学创作的文本,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们对于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研究表现出“史料搜集多,讨论问题少”的特点,多注重外部的研究,缺乏对于主体思想内部的梳理。因此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进去。本论文试图突破这种研究的局限,尽量去关注思想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这一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那些文化人遭遇了怎样的问题,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并表现出了怎样的回应历史变化的方式?支配他们做出选择的思想、文化逻辑是怎样的,并显露出了怎样复杂的精神史意义?等等。第一章主要是背景介绍,系统梳理了中国“五七”干校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了“五七”干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知识分子自身的原因。“五七”干校是在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于1968-1979年期间广大的党政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和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进行集中劳动、学习和思想改造的场所,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五七”干校之所以能在中国办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极左思想理论的发展、对知识分子属性的错误认识,安置被精简下来的干部,这是外部原因;而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的一些特质,与外在环境的改变一起,最终导致他们面对政治强权的“集体失语”,这是内在原因。第二章采取历史与心理的复合视角,考察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情况,重点探讨了文化人对待干校的心态及其变化。向阳湖“五七”干校一共存在了5年多时间,接纳了来自北京的中国文化部机关和下属机构的6000多名文化人。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进行思想改造,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文化人来干校的心态各不相同,大部分革命群众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这个当成光荣的“革命任务”,克服自身困难来这里继续革命;一部分原先犯过“错误”的“落后分子”怀着改正错误的愿望来此,真诚地希望与群众相结合;还有一部分是“无产阶级的异类”,他们将这里当成“避难所”。干校的艰苦生活和荒谬的政治斗争促使他们对“文革”和干校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开始反省和忏悔,以各种方式进行抗争。这是他们经历了痛苦的转变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对专制的回应。第三章通过分析干校记忆的特征与内容,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干校解散后,学员大多返回了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一部分人书写了自己对干校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表现出两种主要的模式——追思和见证;指向两种回忆的向度——控诉和反思。在对向阳湖干校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向阳湖文化”的内涵: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是“文革”灾难的见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角度来说,它承传了“五四”文学的特质,是“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第四章采用以考察作家创作心态为主,文本解读和非文本解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剖析了曾下放干校的四位作家以及他们的文本,意图展现“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干校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章选取了陈白尘、冰心、牛汉、臧克家四位作家进行个案研究。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是新时期较早对向阳湖“五七”干校进行回忆的散文作品,出版后反响强烈;冰心作为年龄最大的干校学员,始终保持着超然平和的心态,《致家里人》正是这种心态的极好样本:牛汉作为“潜在写作”的代表人物,他的干校诗歌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的灵魂和顽强的创作生命:臧克家的《忆向阳》出版后就争议不断,也让我们对于文学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向阳湖文学”的多样性。在全文的基础上,结语部分在回顾前文的基础上,概要地比较了向阳湖“五七”干校与中国传统的文人贬谪,西方知识分子流放之间的关系,力图将向阳湖“五七”干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予以展现。

张苹[8](2007)在《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图书承袭了图书自产生以来的种种符号凝结,根据不同符号特征显现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沿袭传统图书的符号,以传播作者思想观点为主的图书,包括学术专着、自费出版物和传达政府意识形态的政策资料性读物;二是承接近代大众图书符号,以传递科技知识、人文关怀为主的实用性书籍,包括各类教材、教辅及专业图书;三是关注社会热点,消费大众欲望,制造符号霸权以谋取利润的畅销书。其中畅销书及畅销书现象是当代文化向消费转型最突出的代表,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对畅销书的研究却没有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研究做得深入。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畅销书是大众图书商业操作的成功范例,只是大众图书的冰山一角,与整个图书文本的研究牵连太多;而且畅销书的主题此起彼伏,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致使文本过于分散,研究文本难以确定;二是畅销书运作涉及的环节太多,一本书能否畅销,文本只占三分之一的因素,此外还与出版编辑、装帧设计、营销宣传、物流、商流等诸多环节相关,业外人士很难把握。在信息泛滥,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图书生产面临越来越残酷的竞争:既要面对几十万个品种对图书市场的分割,又要面对报刊、影视和网络对人们注意力的分散。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图书传播最大化,成为名利双收的畅销书,是业界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实呼唤对图书畅销模式的深入研究!但目前对畅销书的研究还大都停留在一些个案分析的表象上。畅销书是图书生产与传播的最高级阶段,凝聚了图书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在现代消费社会,又显示出文化消费品的种种特点。为了动态地全面把握畅销书和畅销书现象,本研究将图书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符号,将之置于历史的、社会的大语境中,关注不同历史阶段的图书的符号特征,着重研究从传统经典图书到近代大众图书再到当代畅销书符号的转型的实现过程,力求寻找图书符号的产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对应关系;探讨图书符号对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和对社会文化的构建的辩证关系,深入理解畅销书符号消费与社会流行思潮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寻出图书畅销的规律。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共分八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是论述了对图书符号转型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一节概述了我国当前大众出版面临的困境以及畅销书的研究对书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节说明畅销书是符号消费的典型,引出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畅销书及畅销书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节综述了图书特别是畅销书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图书研究的局限;第二节介绍研究文本的来源以及对这些文本的选取运用的方法;第三节对研究方法——符号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介绍了罗兰·巴特的符号阐释学和鲍德里亚的符号经济学理论和成果,对在研究中进一步使用符号学打下基础。第四节提出本研究的学术创新点和难点,指出本研究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第五节搭建了本研究的框架结构。第三章对我国古代图书符号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一节分别从文明的发展需求、生产力技术的提高和文化教育的普及等角度论述了图书发展的历程,指出图书是社会文明的符号。第二节对古代主要的经典图书、启蒙读物和休闲读物分别进行了描述,以便对古代图书的文本的总体情况进行大致勾勒。第三节论述了古代图书生产和传播的概况,并从文教政策和文官制度详述了社会政治制度对图书符号的打造之功,并以《西厢记》的传播为例,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第四节对传统图书承载的主要价值观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书写风格、内容分布和阅读方式进行总结,获得了传统图书的基本符号特点。第四章是对传统图书向大众图书的转型过程进行分析。第一节介绍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对新式出版物进行了分类描述,使我们对近代图书出版状况有大体的认识。第二节分别从近代图书创作主体的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推广以及图书生产目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图书大众化的过程。第三节归纳了近代图书实用性、世俗化、多元政治性和交流互动性等符号特点,讨论了近代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与图书符号转型之间的关系。第四节详细论述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并从其对大众读者的培养、对大众文化环境的构建着手对图书符号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描述,说明图书符号的转变是与社会语境的构建紧密相关的。第五章是对中国都市人阅读轨迹的梳理。第一节对畅销书排行榜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述,对其符号意义做了分析,指出它对畅销书文本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对1995~2004年历年的畅销书排行榜加以归纳整理,直观展示了中国畅销书的发展轨迹,并对每一年的畅销书形势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畅销书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第六章是对人物类畅销书和经管类畅销书进行的符号学的分类研究。第一节按社会角色分类对人物类畅销书人物符号的消费热点进行剖析,归纳出现代人眼中“成功人士”的标准的转变过程。第二节通过对不同阶段经济类畅销书蕴涵的财富观的分析,寻找出现代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认识。由此得出畅销书符号消费主要源于人们对于价值观转化社会认同的需要。第七章是对畅销书运作过程中的符号策略进行的分析。第一节论述了在畅销书文本的生产、宣传和销售环节中符号策略的运用。第二节以《富爸爸穷爸爸》为例,说明符号在畅销书营销中的巨大威力,揭示出畅销书是出版者、传播者和读者在符号传播机制下共同创造的神话。最后是结语,归纳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指出畅销书研究对书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图书营销传播中符号学的使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在整个研究中,第二、三、四章是对图书符号的纵聚合进行历时性的研究。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和评述上,并利用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传统图书、近代图书和以及现代畅销书的符号特征。第五、六、七章是我研究的重点,着重从当代社会文化经济的角度对畅销书符号和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这是对畅销书符号横组合的共时性研究,力求寻找出各种社会因素在流行文化的系统中,如何互相影响;作者、媒介和读者如何在符号机制下,共同建构出畅销书的神话。所以我的整个研究分两条主线进行:首先将图书置于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图书这一人类文化心理符号的消费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的内在关联;再将畅销书现象作为研究当代图书符号的范例,研究近十年畅销书主题的变化,研究它们如何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从生产、宣传和销售这三个环节中去剖析和总结它们如何被编码,如何被解码,如何被接受,找出符号运用与图书畅销的关系,由此印证文化消费与现代人们的审美价值的同质同构关系,揭示在图书推广传播中人类审美价值概念化的符号运作模式。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符号学这一融会了社会学、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的方法,借用了罗兰·巴特符号学分析理论和鲍德里亚符号经济学的成果,并结合内容分析、现象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图书符号、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突出图书符号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从文本创作、宣传、营销等角度对畅销书制作提供有益的思路。本研究开创了图书营销传播符号学的先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现代消费社会,在人们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时,只有图书生产者、传播者充分了解并掌握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才有可能将图书生产传播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厘清,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审美心理与价值观的变迁,才能充分利用符号学的原理策划出契合人们需要的选题,增加其符号内涵,加速其传播,促进人们对图书的接受和解读,实现图书销量的最大化。因此本研究的成果更具现实意义。

贺桂梅[9](2000)在《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热的文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一、缘起:历史记忆的浮现似乎是从1994年《顾准文集》的出版开始,世纪未的中国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与知识分子历史人物和历史史料相关的“解禁书籍”,并在1998年形成图书热点和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首先是伴随着世纪末,人们对历史的习惯性检视和随之产生的“怀旧”感,而形成的回顾历史的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内,50—70年代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革”历史,曾经被作为图书出版业和文化市场上的热

程韶荣[10](2000)在《中国日记研究百年》文中研究表明

二、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的感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的感想(论文提纲范文)

(1)我的出版经历(论文提纲范文)

最初的尝试与教训
有关思想史的几种书
有关学术史的两种书
关于传记、回忆录及其他

(2)顾准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顾准着作的文献述评
    第二节 顾准人物及其思想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文献述评
第二章 顾准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顾准的生平简介
    第二节 顾准的探索研究
    第三节 顾准的哲学观及方法论
        一、顾准的哲学观
        二、顾准的方法论
第三章 顾准经济思想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经济思想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肌体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二节 列宁的混合经济思想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转变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调节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
        一、斯大林商品经济思想的两个阶段
        二、斯大林计划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
        一、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二、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第四章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
    第一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经济学界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大讨论
        三、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四、从价值规律到“市场取向”
    第二节 顾准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存在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三节 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比较
        一、顾准对孙冶方的启发
        二、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
        三、顾准与孙冶方的市场经济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 顾准价格思想
    第一节 需求因素在价格决定中的重要性
        一、消费品价格与需求因素
        二、生产资料价格与需求因素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合理基准
        一、计划价格的制定
        二、资金利润率定价原则
        三、资金税制度
        四、关于工农产品比价
    第三节 粮食价格问题
        一、粮食价格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维持“粮价不动”的观点
        三、关于“粮价调高”的思想
        四、关于“粮价不动”与“粮价调高”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
    第一节 “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一、“糊口经济”的概念阐释
        二、“糊口经济”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糊口经济”中的工农业状况
        二、“糊口经济”的生产关系
        三、“糊口经济”的生产目的
        四、“糊口经济”中的人口规律
        五、改变“糊口经济”现状的办法
第七章 顾准“强国梦”思想
    第一节 顾准在“文革”期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构想
        一、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与新技术
    第二节 顾准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评价
        一、南斯拉夫经济体制
        二、苏联经济体制
    第三节 顾准“强国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顾准“强国梦”思想的基础
        二、“中国世界中心”梦
        三、“天命中国雄飞世界”的梦想
第八章 顾准现代化思想
    第一节 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一、现代化的概念
        二、顾准对“现代化”的评述
    第二节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问题
        一、对资本主义的定义
        二、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问题”
        一、内部制度变迁
        二、外部竞争压力
        三、“更广泛”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顾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思想
第九章 顾准及顾准经济思想评价
    第一节 对顾准的评价
        一、新中国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第一人
        二、新中国市场经济的启蒙者
        三、极大丰富了“文革”时代经济思想史的内容
    第二节 对顾准经济思想的评价
        一、顾准市场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二、顾准价格思想与中国价格改革
        三、顾准“糊口经济”思想的启发
        四、顾准“强国梦”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
        五、顾准现代化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
    第三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顾准的“预言”
        二、顾准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顾准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一、时代的局限性
        二、研究环境的局限性
        三、认知判断的局限性
第十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发端(1969-1973)
    第一节 毛泽东的理想王国
        一、《“五·七”指示》溯源
        二、知识分子的工农结合之路
        三、《“五·七”指示》与“文革”的发动
    第二节 奉贤境内的文教“五·七”干校
        一、“文革”在上海
        二、上海市新闻出版、电影、文化“五·七”干校
    第三节 奉贤文教“五·七”干校中的知识分子
        一、生存状态
        二、苦中作乐
第二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调整(1973-1978)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之后
        一、“五·七”干校面临危机
        二、“五·七”干校的整顿
    第二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并迁
        一、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成立
        二、完成合并
    第三节 上海文教系统干校中的外语培训班
        一、背景
        二、上海师范大学“五·七”干校外语培训班概况
        三、办学评价
    第四节 上海市文教系统干校中的翻译连
        一、翻译连的产生
        二、翻译机器
第三章 上海市文教“五·七”干校
    第一节 建章立制
        一、组织体制及干部配备
        二、“三条途径、一个目的”
    第二节 基础建设
        一、建筑房屋
        二、道路、用水
    第三节 七次轮训
        一、第一期轮训
        二、第二期轮训
        三、第三期轮训
        四、第四期轮训
        五、第五期轮训
        六、第六期轮训
        七、第七期轮训
第四章 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的结束
    第一节 走向衰落
        一、“文革”落幕
        二、干校的困难与挽救
    第二节 干校停办
        一、中央的拨乱反正
        二、干校的正式撤销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一、毛泽东1966年7月8 日写给给江青的信
        二、上海市文教系统“五·七”干校亲历者访谈实录
        三、上海市文化“五﹒七”干校创作,组歌《“五﹒七”干校赞歌》
        四、“五·七”干校题材期刊论文目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以《顾准日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5)顾准自由主义思想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动机与意义
    1.2 顾准生平及思想演进
    1.3 研究综述
第二章 顾准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内容
    2.1 自由主义的内涵
    2.2 多元主义哲学思想
    2.3 民主政治思想
    2.4 中西比较史学思想
    2.5 个人主义思想
第三章 顾准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
    3.1 顾准民主政治思想的宏观性
    3.2 顾准史学思想的比较性
    3.3 顾准哲学思想的批判性
    3.4 顾准个人主义思想的超越性
第四章 顾准自由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4.1 顾准思想对当代中国思想的影响
    4.2 顾准自由主义思想对当前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文学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20世纪作家序跋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研究意义及研究角度
第一章 序跋源流及新文学序跋的诞生
    第一节 序跋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序跋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新文学序跋的范围及分类
    第四节 新文学序跋的文类辨析
第二章 新文学序跋与作品
    第一节 序跋与作品(文本)关系阐释
    第二节 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第三节 序跋与作品的出版、传播和接受
    第四节 作为版本批评资源的新文学序跋
第三章 新文学序跋与作家
    第一节 新文学作家的序跋观
    第二节 新文学序跋视野下的作家个体
    第三节 新文学序跋与作家文事交际
    第四节 新文学作家序跋佚事谈屑
第四章 新文学序跋与译介
    第一节 新文学译本序跋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译本序跋与翻译文学研究
    第三节 译本序跋与中外文学交流
    第四节 微观视阈下的译本序跋研究例论
第五章 新文学序跋与文学史
    第一节 序跋与新文学历史的共生
    第二节 序跋与新文学史的建构
    第三节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序跋事件"
    第四节 新文学序跋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大文学"观下的序跋研究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7)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结构方式
第一章 "五七"干校的知识学谱系
    第一节 "五七"干校溯源
        一、何谓"五七"干校
        二、"五七"干校兴办的历史背景
        三、作为办校方针的"五七指示"
    第二节 当代文化人的政治悲剧
        一、文学环境的一体化
        二、源于文化精神和专制政治的"思想改造"
        三、作家姿态与知识分子人格
第二章 仓皇促迫的人生转折
    第一节 历史上的向阳湖"五七"干校
    第二节 怨也向阳念也向阳
    第三节 人生转折中的复杂心态
第三章 向阳湖干校记忆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干校记忆的心理机制
        一、追思与见证——干校记忆的两种模式
        二、控诉与反思——干校记忆的两种向度
    第二节 "向阳湖文化"及其内涵
        一、两次论争的回顾
        二、"向阳湖文化"的内涵
        (一) "文革"灾难的见证
        (二)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标本
        (三) 新时期文学的源头之一
第四章 多样态的向阳湖文学
    第一节 陈白尘:笑傲坎坷人生路
    第二节 冰心:"逆来顺受"与爱的哲学
    第三节 牛汉:永不停歇的歌者
    第四节 臧克家:五七路上"忆向阳"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书业的现状和畅销书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书业的现状
        一、大众出版的兴盛
        二、大众出版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畅销书的崛起
        一、畅销书的概念
        二、我国现代畅销书出现
        三、畅销书是典型的符号消费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 畅销书研究现状
        一、我国图书研究历史综述
        二、畅销书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文本对象的选取
        一、文本的来源
        二、文本的使用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畅销书与大众文化研究
        二、文化研究的历史源流
        三、本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学术难点
        一、研究思路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突破
        三、研究难点
    第五节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三章 传统图书的符号解读
    第一节 图书是文明的表征
        一、图书载体的进化
        二、图书印制工艺的发展
        三、传统图书的生产与经营主体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概述
        一、传统的经典图书
        二、古代的启蒙读物
        三、古代的休闲读物
    第三节 图书神圣地位的确立
        一、古代图书的生产和传播
        二、历代文教政策
        三、历代文官制度
        四、文化政治制度对图书符号的塑造
        五、从《西厢记》看科举制对图书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图书的符号意蕴
        一、传统图书承载的主流价值观
        二、传统图书是精英趣味的体现
第四章 近代大众图书的兴起
    第一节 我国近代的图书出版概况
        一、近代图书的定义
        二、近代图书符号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我国近代图书出版概貌
    第二节 图书大众化的过程
        一、生产主体——近代知识分子的崛起
        二、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生产目的的转变
    第三节 近代图书符号的特点
        一、从“文以载道”到“格物致知”
        二、神圣性被世俗化消解
        三、从一元统治的工具到多元政治的媒介
        四、从思想控制到文化交流
    第四节 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图书大众化的实现
        一、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
        二、大众传媒对我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三、大众传媒对近代图书符号转型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 十年排行榜:都市人阅读轨迹
    第一节 我国畅销书排行榜概况
        一、畅销书排行榜的发展史
        二、我国畅销书排行榜的符号意义
        三、本研究对畅销书排行榜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1995年—2005年畅销书排行榜描述与分析
        一、1995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二、1996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三、1997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四、1998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五、1999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六、2000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七、2001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八、2002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九、2003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十、2004年畅销书排行榜分析
第六章 从符号分析看畅销书转型
    第一节 对人物类畅销书的符号学分析
        一、图书主体人物符号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流行人物符号与“成功”观念转型
        三、人物类图书符号的变迁轨迹
    第二节 经管类畅销书的符号学分析
        一、不同阶段的财富符号
        二、经管类图书:从财富符号到心灵符号
第七章 畅销书运作与符号学运用
    第一节 畅销书运作的模式
        一、文本的生产
        二、宣传造势
    第二节 畅销书经典案例分析
        一、从《富爸爸穷爸爸》看图书的整体符号营销
        二、畅销书是共谋的神话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四、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的感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我的出版经历[J]. 丁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1)
  • [2]顾准经济思想研究[D]. 张晓琴. 深圳大学, 2018(09)
  • [3]上海市文教系统奉贤“五·七”干校研究[D]. 杨琳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论顾准的“潜在写作”及知识分子人格——以《顾准日记》为例[J]. 赵骞,宋秀云. 作家, 2012(06)
  • [5]顾准自由主义思想初步研究[D]. 王倩. 安徽工业大学, 2011(04)
  • [6]新文学序跋研究[D]. 彭林祥. 武汉大学, 2010(05)
  • [7]历史在这里沉思 ——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研究[D]. 张磊. 武汉大学, 2010(10)
  • [8]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 张苹. 四川大学, 2007(06)
  • [9]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热的文化分析[J]. 贺桂梅. 上海文学, 2000(04)
  • [10]中国日记研究百年[J]. 程韶荣. 文教资料, 2000(02)

标签:;  ;  ;  ;  ;  

关于编辑《顾准日记》等书籍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