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结构论文-马良慧,赵华山,尹杨林,王言龙,何双龙

岩性结构论文-马良慧,赵华山,尹杨林,王言龙,何双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钻测振测井,岩性识别,结构分析,数学模型

岩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马良慧,赵华山,尹杨林,王言龙,何双龙[1](2019)在《基于仰斜钻孔轴向加速度测井的岩性识别与岩体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取岩土体性质的方法包括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原位测试因测试条件、测试成本等要求较高仅在重要工程中采用,室内测试需要取样、运输、制样等环节,时间周期不可忽略。本文基于轴向加速度测井方法,从巷道内对煤层顶板岩层进行随钻碎岩加速度观测,并采用对比孔进行岩体结构、力学性质测试,建立了一套岩性识别与岩体结构分析的快速方法。通过对山寨煤矿二、叁采区煤层顶板进行了岩性识别和岩体结构分析,拟合出随钻测井能量与岩样抗压强度、压缩模量等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初步识别出影响冲击地压的关键岩层及其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试验和分析表明,随钻加速度测井获取的碎岩过程能量变化与岩石岩性和力学性质具有相关性,这种方法可在无取芯条件下完成冲击地压灾害的早期地质条件的快速识别,能够显着缩减测试分析的时间周期和减少岩样测试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虞佩媛[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地下水作为该区域的主要供水水源,影响着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表明,垂向交换为区域地下水主要循环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包气带作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传输的关键部分,其岩性结构对水分传输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流域径流和其他水分平衡分量的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性结构的制约。为研究岩性结构对补给的影响,本文将野外原位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以数理统计、土壤水动力学等作为理论基础,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野外长期动态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与验证,获取野外不同岩性土壤水力参数。以“大气降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主线,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典型岩性剖面特征,模拟研究多种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由于岩性的渗透性能决定了岩性结构的分布,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根据岩性颗粒的粗细将层状结构分为“上粗下细”和“上细下粗”两种层状结构进行叙述。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反演了野外条件下非饱和带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深刻认识非饱和带水分的迁移转化,研究不同岩性结构中降雨入渗补给通量变化建立了重要的参数基础。2.基于原位试验观测数据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控制着水分运移的深度和水分入渗滞后时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均质岩性结构,颗粒越粗,水分入渗越深,滞后时间越短;风积沙-风化砂岩和风积沙-淤泥质沙“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水分运移深度比均质岩性风积沙中水分运移深度浅,层状结构对入渗峰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在“上粗下细”岩性结构中下层岩性颗粒越细,水分入渗深度越浅,滞后时间越长。3.通过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对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模拟研究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量和降雨入渗滞后时间有较大的影响。在相同年降雨条件下,当地下水位埋深为5m,层状结构上覆岩性厚度为2.5m时,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风化砂岩、淤泥质沙-沙土和淤泥质沙的年降雨入渗系数分别为0.16、0.121、0.097、0.088、0.035、0.018、0.014和0.008;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和风化砂岩的年降雨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别为315d、317d、328d、333d、345d和350d。同时,上述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岩性颗粒越粗,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越短;(2)“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比“上细下粗”岩性结构更有利于降水的入渗,细质土控制水分的入渗过程;(3)均质岩性与层状岩性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大小具有以下关系: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细下粗”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4)当包气带为粗细交替的多层层状岩性结构时,最不利于水分的入渗。4.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在相同年降雨和同一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上层土的厚度对层状土中水分的入渗有明显的影响。当在均质风化砂岩岩性之上覆盖3cm~10cm厚的风积沙时,降雨入渗补给量比均质风化砂岩的降雨入渗补给量提高了6.07~7.34倍,相应的土面蒸发量减少了46%~59%。此种方法为提高降雨入渗补给量、减少土面蒸发量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虞佩媛,王文科,王周锋,宫程程,张在勇[3](2019)在《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区内包气带岩性结构影响着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试验以该区两组均质结构(风积沙、风化砂岩)与两组层状"上粗下细"结构(风积沙-风化砂岩组、风积沙-淤泥质沙组)中水势和水量变化情况分析不同岩性中降雨入渗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均质结构和层状"上粗下细"结构降雨入渗过程均呈线性变化过程,但是均质结构的累计入渗量为层状结构的1.5~3.0倍,更有利于降雨入渗;层状"上粗下细"结构中,岩性由粗到细水力梯度增大1.48~1.78倍,下覆细质土较大的水势梯度反映了其低渗性,且降水入渗过程与上覆粗质土无关,主要由下层细质土控制,下层细质土颗粒越细,入渗量越小,较细细质土的入渗量约为较粗细质土的0.66倍。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水资源评价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韩玉娇[4](2017)在《复杂岩性储层核磁测井孔隙结构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隙结构分类与评价是揭示储层储集特征和渗流机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复杂岩性储层,由于储集空间具有"成因多元化、类型多样化、组合多变化"的特征,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孔隙结构评价方法,对储层的储渗机理认识以及后续的油气开发造成极大的制约。本文以生物碎屑灰岩储层为例,从毛管力曲线资料入手,深入挖掘了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与孔喉连通性的对应关系,结合核磁共振T2谱特征明确了不同孔径组分的特征弛豫范围,通过刻度给出了储层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法,最终通过计算实现孔隙结构的测井分类。结果表明: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毛管力曲线主要呈现"上凸"、"下凹"两大类形态,上凸形态的岩石具有最好的储渗特性,下凹形态的岩石拐点出现位置从左至右储渗特性依次变差;核磁T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r的关系呈明显的四段式;利用孔喉半径0.15、1、5μm与核磁T2弛豫时间30、90、200ms能够有效的将生物碎屑灰岩孔隙结构划分为4大类;结合孔隙结构的渗透率参数计算精度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7)论文集》期刊2017-09-21)

牛宇辰[5](2017)在《沉积岩压缩、回弹特征与岩性、孔隙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油气盆地中沉积岩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是非常规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基础之一,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38组152块沉积岩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岩性、孔隙结构与岩石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前人有关盐岩应力应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力-应变特征与沉积岩岩性(基于矿物成分分类)、孔隙结构、岩石结构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了这叁个盆地中典型沉积岩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在同等轴向应力条件下对比不同岩性的压缩、回弹与破裂特征;对比相同岩性的孔隙度、渗透率数据;对比压缩、回弹及破裂特征相近样品的单偏光照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在同等轴向应力条件下,盐岩、碎屑岩、杂岩和碳酸盐岩的应变不同,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盐岩>碎屑岩>杂岩>碳酸盐岩。个别碎屑岩样品由于孔隙度较大,其应变值与盐岩接近。2、在同等轴向应力条件下,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碎屑岩应变较大,孔隙度、渗透率较低的碎屑岩应变较小;在碳酸盐岩、杂岩中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3、沉积岩岩石结构与破裂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垂向非均质性明显的样品,其破裂强度较小;而垂向非均质性不明显的样品,其破裂强度较大。4、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应变值的大小反映出该样品塑性变形能力的强弱,在盐岩与杂岩、盐岩与碳酸盐岩的组合中,盐岩表现出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在挤压盆地中该组合中的盐岩(或含膏盐岩)常形成透镜状构造,而在拉张盆地中该组合中的盐岩常形成“石香肠构造”。5、在孔隙度较高的砂岩与泥质岩的组合中,孔隙度高的砂岩表现出较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在挤压盆地中该组合中的砂岩主要发生塑性横向压实,而泥质岩常发生破裂并主要发育平行层面裂缝和斜向裂缝;在拉张盆地中该组合中的砂岩主要发生塑性横向伸展,而泥质岩常发生破裂并主要形成近垂直层面裂缝。(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窦仲四,沈书豪,翟晓荣[6](2016)在《恒源煤矿6煤底板岩性-结构类型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恒源煤矿勘探阶段和生产过程中的地质资料,对恒源煤矿6煤底板岩层岩性特征分析评价,划分出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在统计分析平面变形系数和断裂分维值的基础上采用灰色模糊评价法划分6煤底板岩体结构类型,综合底板岩性-结构类型将底板岩体稳定性分为4类,为该矿底板防治水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陈贤良,樊太亮,王宏语,聂文彬[7](2016)在《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岩芯、测/录井以及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梨树断陷裂陷期沉积充填的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规律,将梨树断陷裂陷期的沉积充填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I~III)和7个叁级层序(SQ1~SQ7),建立其层序地层格架,阐明其内部沉积特征。依据构造特征、气候变迁、沉积物供给和层序发育等进行综合研究,表明坡折带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及其体系域的构成,依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7个叁级层序分为对称型、非对称A1型、非对称A2型和非对称B型4种类型。非对称A1型和对称型层序坡折带之下的低位体系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湖侵体系域在二级坡折带之间地区有利于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易于形成地层圈闭。(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波[8](2016)在《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断裂岩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为中国地震局与科技部及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拟定于产生地表破裂的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上盘各个不同地方实施数口科学钻探群(600~3000m深度)。WFSD-4S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南坝镇中地区的映秀—北川断裂带断层上盘,完钻深度为1204.18m,此次钻探打穿了汶川地震的一条发震断裂—映秀-北川带。本文以WFSD-4S岩芯为研究对象,研究WFSD-4S所在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断裂岩特征,通过对岩芯的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岩芯编录研究,识别出该钻孔岩芯具有六段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邱家河组(0~534.63m)、油坊组(534.63~872.31m)、邱家河组(872.31~887.26m)、油坊组(887.26~891.69m)、邱家河组(891.69~895.51m)、油坊组(895.51~1204.18m),邱家河组地层以板岩、碳质板岩为主,油坊组地层是以变粉砂岩、变粉细砂岩、钙质变粉砂岩、碳质变粉砂岩为主的变质岩。依据断裂岩的组合特征可以将岩芯中断裂带的结构以断层泥为核部划分为两大类:对称型断裂带和不对称型断裂带。根据地表破裂带、岩性分层等因素,可推断WFSD-4S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应位于FZ1084或FZ1087之中。将4S孔主滑移带与映秀-北川断裂带对比,也可得知该滑移带与映秀-北川断裂相同,都有右行走滑运动。但与南段相异,南段为逆冲运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马丽婷[9](2016)在《2228XA岩性密度测井仪传动系统及推靠臂结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2228XA岩性密度测井仪的传动系统将井径臂和密度探测器推靠至井壁,用于测量井眼尺寸和地层的岩性密度。所用传统的螺旋传动系统存在螺纹卡死的隐患,另外在探头引臂结合部的下方,有井径总成、引臂总成,有联接推力杆和推靠臂于一体的联接架,空间狭窄而拥挤,推靠臂在开合过程中容易挤压埋设在引臂下方的导线束。根据维修CSU岩性密度及HH2530岩性密度推靠器积累的经验,在螺杆两端附加支撑,采用组合螺母能消除螺纹卡死的隐患,对壳体外部的结构、对固定支架结构、对密封帽进行改进,解决了导线束埋设空间的拥挤。对传动系统及推靠臂结构改造,使岩性密度测井仪探头的机械结构更趋合理,降低了仪器的维修频率。(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6年01期)

单亦先,劳海港,王永诗,陈建平[10](2016)在《岩性差异变化对断层带结构影响的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解和统计相结合的实验原则,逐步考察了影响断层带结构变化的地层因素。通过对砂、泥岩力学性质及含量进行变换,模拟砂、泥岩地层中可能形成的断层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泥岩泊松比、泥岩含量是影响断层带结构及其内部单元规模的2个重要因素。单一的砂岩泊松比并不直接影响断层带结构类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验中的砂岩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的结果;但砂岩含量是影响断层带结构类型的重要因素。在泥岩含量一定的情况下,砂岩泊松比的变化影响断层带的宽度,且两者比值在1~1.33之间时断层带发育二元结构;砂岩泊松比低于0.28、泥岩泊松比低于0.34时,断层带形成疏松的一元型结构;当砂岩泊松比高于0.35、泥岩泊松比高于0.38时,断层带为紧闭的一元型滑动面。(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岩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地下水作为该区域的主要供水水源,影响着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表明,垂向交换为区域地下水主要循环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包气带作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传输的关键部分,其岩性结构对水分传输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流域径流和其他水分平衡分量的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性结构的制约。为研究岩性结构对补给的影响,本文将野外原位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以数理统计、土壤水动力学等作为理论基础,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野外长期动态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与验证,获取野外不同岩性土壤水力参数。以“大气降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主线,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结合鄂尔多斯风沙滩地区典型岩性剖面特征,模拟研究多种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由于岩性的渗透性能决定了岩性结构的分布,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根据岩性颗粒的粗细将层状结构分为“上粗下细”和“上细下粗”两种层状结构进行叙述。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建立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反演了野外条件下非饱和带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深刻认识非饱和带水分的迁移转化,研究不同岩性结构中降雨入渗补给通量变化建立了重要的参数基础。2.基于原位试验观测数据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控制着水分运移的深度和水分入渗滞后时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均质岩性结构,颗粒越粗,水分入渗越深,滞后时间越短;风积沙-风化砂岩和风积沙-淤泥质沙“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水分运移深度比均质岩性风积沙中水分运移深度浅,层状结构对入渗峰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在“上粗下细”岩性结构中下层岩性颗粒越细,水分入渗深度越浅,滞后时间越长。3.通过建立饱和-非饱和带水分运移数值仿真模型,对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模拟研究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补给量和降雨入渗滞后时间有较大的影响。在相同年降雨条件下,当地下水位埋深为5m,层状结构上覆岩性厚度为2.5m时,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风化砂岩、淤泥质沙-沙土和淤泥质沙的年降雨入渗系数分别为0.16、0.121、0.097、0.088、0.035、0.018、0.014和0.008;风积沙、风积沙-沙土、沙土、风积沙-风化砂岩、风化砂岩-沙土和风化砂岩的年降雨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分别为315d、317d、328d、333d、345d和350d。同时,上述不同岩性结构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岩性颗粒越粗,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滞后时间越短;(2)“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比“上细下粗”岩性结构更有利于降水的入渗,细质土控制水分的入渗过程;(3)均质岩性与层状岩性降雨入渗补给能力大小具有以下关系: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均质粗颗粒岩性结构>“上细下粗”岩性结构>均质细颗粒岩性结构;(4)当包气带为粗细交替的多层层状岩性结构时,最不利于水分的入渗。4.对于风积沙-风化砂岩“上粗下细”岩性结构,在相同年降雨和同一地下水埋深条件下,上层土的厚度对层状土中水分的入渗有明显的影响。当在均质风化砂岩岩性之上覆盖3cm~10cm厚的风积沙时,降雨入渗补给量比均质风化砂岩的降雨入渗补给量提高了6.07~7.34倍,相应的土面蒸发量减少了46%~59%。此种方法为提高降雨入渗补给量、减少土面蒸发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良慧,赵华山,尹杨林,王言龙,何双龙.基于仰斜钻孔轴向加速度测井的岩性识别与岩体结构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19

[2].虞佩媛.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虞佩媛,王文科,王周锋,宫程程,张在勇.包气带岩性结构对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J].水利水电技术.2019

[4].韩玉娇.复杂岩性储层核磁测井孔隙结构评价方法研究[C].2017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7)论文集.2017

[5].牛宇辰.沉积岩压缩、回弹特征与岩性、孔隙结构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7

[6].窦仲四,沈书豪,翟晓荣.恒源煤矿6煤底板岩性-结构类型划分[J].煤炭技术.2016

[7].陈贤良,樊太亮,王宏语,聂文彬.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结构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J].地层学杂志.2016

[8].王波.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断裂岩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9].马丽婷.2228XA岩性密度测井仪传动系统及推靠臂结构改造[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6

[10].单亦先,劳海港,王永诗,陈建平.岩性差异变化对断层带结构影响的物理模拟[J].石油实验地质.2016

标签:;  ;  ;  ;  

岩性结构论文-马良慧,赵华山,尹杨林,王言龙,何双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