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李涵霄,王越文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李涵霄,王越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化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电子治理,认可度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涵霄,王越文[1](2019)在《河北省城市居民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认可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配合政府建立及完善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城市居民进行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认可度调查,探究公众对电子化公共服务的认知情况、使用情况、意愿偏好以及认可程度,以从公众角度出发,为提升电子化公共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电子治理绩效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孙晓燕[2](2018)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供给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升级带动传统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互联网与公共服务正在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不仅给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是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制度、意识、机制等各方面也比较滞后,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水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在新形势下,积极利用互联网相关工具来转变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究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和界定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内涵、外延及特点入手,在综合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对象。由于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电子化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政府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电子化供给状况来探讨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现状的研究,首先肯定了互联网对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推动作用,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整合度不高、完备度不高、供需错位明显、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对策:转变政府理念、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体制体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公民参与、优化政府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等,以此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锐昕,李健[3](2018)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筹划和策略安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和服务供给的基本要素,本文从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四个维度筹划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并以公正为基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应的策略安排,目的是为进入"互联网+政务服务"阶段我国政府进行前瞻式管理提供战略与战术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李健,张锐昕[4](2017)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共性问题分析——基于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调研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网络调研、模拟用户、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除台湾省之外的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进行了研究。数据采集时段自2017年6月29日起至2017年10月29日止。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在服务对象和手段方面,对象分类不尽一致,手段并用未予提供,难以达成用户良好体验;在服务功能和内容方面,无法做到彻底的在线服务,一些服务内容仍需依赖实体大厅人工办理;在服务过程及其成果方面,鲜有行进轨迹及成果呈现,全流程可视、追踪和问责机制阙如;在服务产出及其形式方面,仍有栏目无效、链接无效、产出无效现象,难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解决上述共性问题,应从思维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模式上找原因,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政务》期刊2017年12期)

李健[5](2017)在《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之所以选择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缘于以下原因:一是互联网现已成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渠道,国家正在推进的“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人们选择和享用公共服务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是电子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全球电子政府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伴随一些公众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绩效和质量的需求的不断攀升,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应用空间在持续拓展;叁是各级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已由规划设计进入实施阶段,由政策推动解决服务输入端信息重复录入问题、服务过程中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问题以及服务输出端个性化精准推送问题,为社会公众能够真正共享信息化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使人们坚信以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梦想有望变成现实。笔者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逻辑模型、目标策略等的系统研究,为国家实现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一体化、智能化供给,促成政府电子公共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合作以及保障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健康化、有序化发展等提供理论资源和操作指引。基于上述缘由和目的,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网络调研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遵循“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演进脉络和“理论层面→规范层面→方法层面”的叙事框架,从研究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切入,总结概括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家已经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建设准备好的、或正在建设的、或计划拟建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可资利用的技术条件,得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再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作为实施依据,据此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开发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设计必须共同遵守的操作和实施规范,将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用户能够接受的叁类应然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应然逻辑模型的标准化和规范性约束进路,分析目前中国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实际进展状况与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所筹划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目标,探讨推进趋向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愿景目标的可行策略,以图为达成方法层面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系统的物理模型做出理论贡献。论文除绪论和结论之外,主体部分分为五个论证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一、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内容范围和主要特点叁个部分。其中,内涵界定主要是从供给主体的角度考虑,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大体归结为广义的、相对狭义的和更为狭义的叁类,在具体阐明笔者不赞同后两种内涵界定的理由之后,提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应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或安排其他组织提供的,或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合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结论;内容范围部分是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方面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外延予以分类阐述;主要特点包括供给主体的去中心化、服务规程的标准化、服务过程的可控性、服务结果的无差别性、服务需求的可预测性、服务提供的精准化。二、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基础涵盖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治理理论、项目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观点、知识和方法;技术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等内容。叁、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需求模型、关系模型和过程模型叁个部分,主要遵循“对系统目标有用”的原则和逻辑进行设计,为“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怎么提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四、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状描述、问题分析两个部分。选取除台湾省之外的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近乎全样本的网络调研,分析它们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对象和手段、服务功能和内容、服务过程及其成果、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寻求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效能难以有效发挥的深层原因,对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居于前列、有典型意义的深圳市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旨在摸清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获得有关问题成因的权威性解答。五、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愿景目标和策略选择两个部分。首先,从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描绘了愿景目标。其次,针对前瞻性愿景目标探讨可行、有效的策略,提出的具体路径包括“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本文的创新点:其一,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建立在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学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创新意义在于:充分汲取了学术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元素,又大胆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元素,并对相关提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说明。已就此撰写和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专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其二,关于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的讨论,总括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发展阶段、服务平台、服务性质、服务提供方式、服务提供过程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服务涉及的部门等多个方面的分类,是在对国内外有关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方面的成果进行广泛搜集、比较的基础上所做的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创新价值在于,在论述中系统运用了互联网时代最先进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成果,与国家“互联网+”行动策略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互联网+”行动方案出台之前,说明该项研究走在了实践探索之前。其叁,在从概念模型到物理模型转换的过程中,逻辑模型是其中的转换工具和嫁接桥梁,逻辑模型的构建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其所聚焦的解决方案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逻辑模型建立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涉及到工程化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融合在一起运用,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和多学科的融合,有相当的难度。虽然笔者所做的模型设计尚属简要,但其贡献在于找到了“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提供怎样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以及为什么提供和如何提供”问题的路径。这对于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学者和具体实践的工作人员实际开发模型具有参考价值。其四,以我国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为调研对象,通过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要素——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功能、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成果、服务产出、服务形式的系统全面的调研、阐述,全面分析了除台湾省之外的近乎全样本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权威性解答,并针对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以服务对象和手段的包容性、服务功能和内容的彻底性、服务过程及其成果的可及性、服务产出及其形式的有效性为愿景目标,以“以公平为基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配以多样化手段,提供包容性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配置功能内容,针对个性化需求,输出彻底性服务”、“以流程为主线追溯数据运行轨迹,实施监督控制问责,保障过程及其成果可视可控”、“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产出形式,依靠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推送有效性服务”等为路径的可行策略,这是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和整合后取得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肖慧[6](2017)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集中体现,公共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但与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非常有限。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访谈的方法来研究目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别从电子政务的供给方城市基层政府和需求方社区居民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城市基层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以下问题:对电子政务的内涵认识不足;相应的基础设施缺乏;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政府网站建设存在"空壳"现象;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缺失。社区居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网上参政议政的意识和上网的技能缺乏。最后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林庆[7](2016)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如约而至,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的电子公共服务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国内环境来看,电子公共服务迅猛发展的趋势已不可改变,而目前80%以上的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政府能否尽快适应这种新趋势,利用电子政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为公众提供公正、快捷、有质量的电子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成为衡量政府是否称职的一条重要标(本文来源于《机构与行政》期刊2016年06期)

臧超,李婷[8](2015)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理念已经与各个传统行业相融合,同时,也包括政府。在构建电子政府和建设电子政务的进程中,要以互联网+为契机,更应厘清电子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5年32期)

张锐昕,李健[9](2015)在《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式、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供给的基础力量,还承担着提供财政支持以及安排、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为使"政府主导、多元合作"这一创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网络空间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形态高质高效地运作,亟须引入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良性互动、业务协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厘定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达成各方共识,为系统建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概念体系、逻辑框架和实践模型创设条件,亦为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大力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支撑。(本文来源于《行政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彭丽[10](2015)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完善,政府开始职能改革,逐步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成为重要工程。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上升,政府门户网站成为电子政务的显着代表,也成为公众与政府沟通的重要纽带。由于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政府在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时必须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用户需求分析,为用户提供有用的、可靠的信息与服务,让公众能够获取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公共服务。文章研究的重点是从公众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公众接受度模型,研究影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度的因素,提出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为了确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学者有关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现状进行总结。为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阐述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的内涵、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概念、特点、分类、对象、内容结构和功能定位以及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理论等。然后通过借鉴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期望差异值理论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选取内部相关变量: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信任感、公众互动参与,外部相关变量:社交影响、宣传培训、服务质量、计算机自我效能、信息共享质量和政府信任;提出相关理论假设,构建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度模型,并进行相关量表设计。最后选取常德市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验证模型,提出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通过研究结果显示,除了社交影响和政府信任因素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没有得到验证,文章选取的其余变量均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公众接受度,本次研究的结果对于政府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众接受度和政府形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5-30)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供给的主要渠道。在国家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升级带动传统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互联网与公共服务正在进行有效的融合,这不仅给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是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习惯和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制度、意识、机制等各方面也比较滞后,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水平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在新形势下,积极利用互联网相关工具来转变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强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究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和界定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内涵、外延及特点入手,在综合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对象。由于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电子化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政府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电子化供给状况来探讨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现状的研究,首先肯定了互联网对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推动作用,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整合度不高、完备度不高、供需错位明显、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对策:转变政府理念、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体制体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公民参与、优化政府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等,以此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涵霄,王越文.河北省城市居民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认可度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孙晓燕.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3].张锐昕,李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愿景筹划和策略安排[J].中国行政管理.2018

[4].李健,张锐昕.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共性问题分析——基于33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调研结果[J].电子政务.2017

[5].李健.中国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肖慧.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

[7].林庆.“互联网+”时代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机构与行政.2016

[8].臧超,李婷.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研究[J].科技资讯.2015

[9].张锐昕,李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J].行政论坛.2015

[10].彭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公众接受度模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5

标签:;  ;  ;  ;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论文-李涵霄,王越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