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语论文-姜国玲

苏美尔语论文-姜国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美尔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美尔文学,《学校之日》教工,人数,职能

苏美尔语论文文献综述

姜国玲[1](2012)在《论苏美尔语校园文学《学校之日》中的教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之日》是古巴比伦时期的一部校园文学作品。它生动地记述了一位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的学生在学校里一波叁折的境遇。美国亚述学家克莱默(Kramer)在其论着中,将文中塑造的各个校方人物形象等同于真实存在的教职工人员。之后,一些介绍苏美尔学校的书籍及文章,或是引用克莱默的观点,或是将这部文学作品不加考证,直接作为史料加以引用。本文试从校园遗址的考古发现、相关校园文学作品的记述以及作品本身叁个方面对文中塑造的11位校方人物形象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巴比伦时期学校中教工的人数和职能进行考察。(本文来源于《华西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王乐洋[2](2011)在《古巴比伦时期的学生是如何学习苏美尔语的》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美尔语在古巴比伦时期已经不是日常用语,但在学校里仍然是学生们的主要课程,因为苏美尔语作为宗教、法律和文学语言仍然被继续使用,苏美尔语还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本文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文学作品等方面的材料入手,分析古巴比伦时期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如何学习楔形文字的书写和苏美尔语口语的,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及教辅人员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王俊娜,吴宇虹[3](2010)在《乌尔第叁王朝贡牲中心出土舒勒吉新提王后贡牲机构苏美尔语档案文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第叁王朝的宗教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为了方便献祭,舒勒吉统治时期(公元前2092年—公元前2046年)建立了一个贡牲中心。本文根据伊拉克的德莱海姆村(Drehem)出土的贡牲中心的原始文献,对舒勒吉新提(Shulgi-simti)王后及其贡牲机构的八位收支官员的身份分别作了分析和研究,并对王后贡牲机构的收支形式、贡牲种类以及支出内容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深入探讨乌尔第叁王朝时期王室经济和宗教事务提供了原始史料。(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10年02期)

唐均[4](2009)在《苏美尔语格范畴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美尔语是曾经分布于今中东地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格和典型的作格形态表现为其语法结构的两大特征。随着苏美尔语楔文泥版在20世纪的大量译释,迄今为止已有国外多名学者对苏美尔语的语法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描写。这些论着都没有中文译本,本文从格范畴角度概述了十余部苏美尔语法论着的主要内容,然后特别对有关苏美尔语作格的论述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归纳。(本文来源于《华西语文学刊》期刊2009年00期)

唐均[5](2008)在《苏美尔语的格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格范畴是语言形态句法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从古代零散的语文学总结到近现代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阐发。本文主要利用形式句法理论对某一理想化的句法模型进行结构解析,又利用语言类型学理论对基于多种语言材料而发掘出的种种相关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提炼,以迄今最为古老的书面语言——苏美尔语为主线将这种普遍语法的研究模式作一尝试性的系统发挥。以往的苏美尔语语法研究,都是在结构主义框架之下对苏美尔语楔文文献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全面描写的结果,这为本文的解释性研究提供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的研究只涉及苏美尔语名词的格范畴,集中考察的是苏美尔语通格、作格、属格这叁个格位。通格是苏美尔语中无标的基本格位,在该语言的基本句法结构中只充任内论元。由此引发对系词、存在动词、自发动词、复合动词、小句套合等一些语法热点问题的普遍性考察,其中最核心的是在区分专任和兼任自发动词的基础上,将自发动词解析为非宾格动词兼并其内论元的结果。作格可算得上是苏美尔语的标志性格位。我们在详尽考察了中文“作格”术语的译介历史之后、在普遍语法的框架内对苏美尔语的作格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描述了苏美尔语作格的结构特征,提出苏美尔语作格在限定动词链上所参与的双重人称呼应实际上是普遍的作格人称呼应的一种简单加合形式——在此基础上重新给出普遍意义上的动词及物性分类系统;认为苏美尔语代词带有作格标记的主语形式是作格标记在一定条件下衍推开来的惯性结果;又在分析某些人称特殊的语气形态基础上指出诸如劝勉式、命令式等不应纳入作格性的考察范围,苏美尔语作格性的分裂除了VP方面之外还有在NP方面的体现;最后逐一考察作格标记和具格、属格、位格、与格标记趋同的归并情况,指出苏美尔语的作格归并属于作格标记和与格标记趋同这种相对并不常见的模式,继而提出作格和夺格标记归并的概念并基于此简单讨论了汉语“由”字句的某些特征。属格是苏美尔语中变化形式最为多样的格位。本文由简到繁逐一剖析了各种属格结构,指出了出现频率相对不高的前置属格结构其实正是普通属格结构的基本形式,后者实际上是前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句法层面的移位而产生的。外展领属结构是新近才有所揭示的苏美尔语的一种属格结构,本文在句法层面将其构成形式从属格结构基本模式中推演了出来,再参照多种语言材料初步分析了属格可分性层级的普遍意义。属格的特征还制约了苏美尔语反身代词的句法性质,也制约着关系结构的句法体现,这里初步区分了苏美尔语关系结构中名物化和关系化的不同,以多语种材料为背景给出了关系化结构提取NP格短语的层级序列。对似格和方位格的考察因为时间和资料的局限未能完全展开。本文只是在描述似格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剖析了似格的句法位置、介绍了其平比内涵的类型学背景、附带指出所谓副词格的构词成分性质(而不宜划归格助词)。其他充任附加语的各个格位在方位格的名义之下暂时得以统一处理,本文比较集中地剖析了苏美尔语以格助词为中心的虚词所形成的复合结构,再从语法学中的叁个热点话题——使役结构、受益结构和受损结构方面凸显苏美尔语方位格的类型学价值,指出了苏美尔语使役结构中与格助词和向格助词的基本属性,以轻动词为核心归并了使役结构和受益结构的句法类型,将受损结构中表达夺事的苏美尔语诸格位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夺事形态句法表现的类型学意义。本文对苏美尔语格范畴的探讨以格位为中心,相应的句法分析往往辅以类型学的背景,从而使基于苏美尔语的考察结果向语法的普遍性方向趋近;从这个角度上说,苏美尔语也不失为一种体现不少语法特征原始表现的模式语言,非常值得普遍语法研究者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08-06-01)

苏美尔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美尔语在古巴比伦时期已经不是日常用语,但在学校里仍然是学生们的主要课程,因为苏美尔语作为宗教、法律和文学语言仍然被继续使用,苏美尔语还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本文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文学作品等方面的材料入手,分析古巴比伦时期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如何学习楔形文字的书写和苏美尔语口语的,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及教辅人员等方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美尔语论文参考文献

[1].姜国玲.论苏美尔语校园文学《学校之日》中的教工[J].华西语文学刊.2012

[2].王乐洋.古巴比伦时期的学生是如何学习苏美尔语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王俊娜,吴宇虹.乌尔第叁王朝贡牲中心出土舒勒吉新提王后贡牲机构苏美尔语档案文献研究[J].古代文明.2010

[4].唐均.苏美尔语格范畴研究的历史回顾[J].华西语文学刊.2009

[5].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

标签:;  ;  ;  ;  

苏美尔语论文-姜国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