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黄静蕊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黄静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大水旱灾害,粮食生产,粮食进出口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蕊[1](2016)在《重大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粮食产量受到水旱灾害的影响越来越重。本文首先通过1978年至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以及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水旱灾害对粮食产量的总体影响以及对于小麦、玉米和稻谷产量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水旱灾害对我国粮食价格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然后概述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并且分析了水旱灾害对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影响,以及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其他因素。最后运用Eviews软件计算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因素的相关系数,详细分析了我国重大水旱灾害与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26)

王惠芳[2](2012)在《中国海关粮食进出口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1903-1919)》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港口的被迫开放,中国海关商品贸易逐渐频繁,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并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原料,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从粮食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在传统社会虽然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近代却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1903-1919年间,粮食己发展为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商品种类,农产品种类不断扩大,粮食贸易额也有了较大提高,另外,从粮食贸易量的角度看,进口方面以稻米为主,出口以小麦为主,并且稻米进口量远高于小麦出口量,处于入超地位,中国也开始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但同时也应看到,作为农产品商品化的一种形式,粮食贸易的不断发展也势必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区域分布上,稻米进u贸易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地区,小麦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发展,在缓减当地粮食供求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商品化率,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城镇乃至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文章以1903-1919年间中国海关粮食进出口贸易为主线,考察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粮食商品种类、贸易口岸等,并通过分析粮食进出口贸易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虽然中国的粮食进出贸易,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一种经济侵略,但也不能否认,粮食贸易确实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瞿商,赵德馨[3](2011)在《中国大豆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与粮食安全——百年间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地位的逆转及其历史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年间中国大豆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形势可看出中国存在着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叁重困境。因此,从考虑中国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在认识上要消除比较优势理论、粮食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叁个误区,从而为中国的平稳改革和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切实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安全。(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黄雁[4](2010)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从进出口总量上看,我国粮食商品贸易量增长快速,其中进口的增长幅度更大,导致贸易差额呈下降趋势,尤其是 2004 年以来一直保持逆差。文章从国际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汇率、国际粮食价格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贸易良性发展,我国应该加大粮食政策支持,增大农业生产技术投入,积极寻找应对价格优势的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开放粮食贸易市场,适量增加粮食进口将成为基本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李静逸[5](2010)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消费大国,耕地仅占世界的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13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可以说,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世界粮价高位运行,粮食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主要粮食种类的贸易量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份额。本文将重点研究中国几种主要粮食贸易品种——玉米、大豆、小麦和大米是否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具有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且研究其原因及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大国效应”的理论基础,然后详细介绍了我国粮食贸易进出口结构与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玉米出口和大豆进口贸易的“大国效应”,总结了造成我国粮食贸易存在“大国效应”的国际和国内因素,重点剖析了粮食贸易“大国效应”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的文章结构如下: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大国效应”相关理论综述及论文创新点;第二章分析大国效应的理论框架;第叁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大国效应”是否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粮食贸易“大国效应”产生的原因;第五章重点阐述了“大国效应”对中国国内产生的经济影响;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大豆进口和玉米出口具有大国效应;二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论证了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大国效应产生的原因;叁是本文剖析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大国效应的正面和和负面影响,重点讨论了负面效应,并提出相关政策。(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高环玲[6](2009)在《全球高粮价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及进出口贸易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问题历来都是决策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以及粮食储备和燃料成本,生物燃料的兴起与持续上升的农业制品的需求,投机行为,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持续暴涨。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消费大国,且主要粮食种类的贸易量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份额,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将粮食定义为可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侯学煌教授1981年提出了“大粮食”概念,即“凡是能吃并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物质都是粮食”。扩展的粮食概念的提出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一新的思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字,本文将1998-2000年粮食价格指数规定为100,超过这一价格指数10%即定义为高粮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4年11月将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保障人类生存权的根本内涵始终未变。由于粮食问题的特殊性,农业弱质性产业理论和农业正外部性产业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指导。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战略从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前,对外贸易只是调剂余缺的辅助经济手段;从1979年夏粮上市开始,我国按照以调为主的改革思路,由以调整为主逐渐向调放结合转变;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加之在加入WTO的前后,我国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世界贸易规则来处理粮食贸易问题;入世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及农业贸易政策受多边贸易协定的限制,在农产品关税、关税配额、出口竞争和国营贸易等问题上,不得不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和承诺对现有的措施进行调整;2005年以来,为了防止由粮价的上升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确保国内食品供应,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遏制粮食出口增长的战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全球粮食贸易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整个八十年代。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粮食的价格和贸易收入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国际粮食贸易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产品协议”的达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在粮食贸易中继续保持先进位置;地区内粮食贸易比重增加,区域化不断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现今的国际粮食市场上,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全球性粮食危机日益扩大。非洲、亚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欧洲等的粮食安全均受到影响。全球高粮价对我国粮价和粮食进出口的影响主要呈以下特点: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玉米出口量锐减;粮食进出口贸易秩序被打乱。通过对国内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可以得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粮食价格总体走势基本一致,不同粮食品种的价格相关性强弱不一,呈动态性变化;国际市场粮价与国内粮价走势互为影响,前者大于后者,影响传播的时间缩短。近期来,全球经济衰退对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生产方面,粮食生产者将不会像以前那样容易得到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贷款;消费方面,经济危机会减少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增加对粮食的消费。同时,粮食价格上升导致贫穷国家饥饿人口大幅度增加。为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战略作出以下调整: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思路应是:加强粮食问题的研究;寻找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善于利用期货工具;提供适度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6-13)

曾琼[7](2009)在《1927-1936年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1936年是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日趋活跃。传统进口商品鸦片、棉纺织品、棉纱在进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而煤油、机器、染料、钢铁及其他金属以及棉花、小麦等农产原料的进口比重增长很快。粮食进口贸易的主要品种包括米谷、小麦和面粉,贸易额逐年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是豆类。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挤占粮田,影响了粮食生产,另外,人口的增加和不平等的税收政策也是其中的原因。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为了转嫁危机,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倾销剩余农产品,于是洋米、洋麦和洋粉大量进入中国,它们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和民族面粉工业。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大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日本占领东北使东北大豆出口减少。大豆出口的减少损害了农民利益,严重破坏了东北的农业生产。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市场倾销本国剩余农产品破坏极大,它引起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暴跌,使近代以来慢慢形成的农业危机急剧演变为空前的农业大萧条。总之,近代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权向中国倾销大米、小麦和面粉,掠夺中国大豆等农产品的不公平的国际贸易。(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09-05-01)

谷繁[8](2009)在《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莱斯特.布朗1995年发表的“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认为中国不断增加的粮食进口量,会引发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扬从而会对广大缺粮国家造成重大的安全威胁,由此引发了世界对中国粮食问题的关注与讨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之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农产品的需求及市场均是超国界的,利用国际市场并非是因为中国生产不出自己所需的粮食,而是有利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实现有效的粮食供给平衡。本文采用大量的数据分析,运用RCA理论对中国粮食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粮食缺少比较优势的结论,并针对中国粮食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刘李峰,武拉平,白晶晶[9](2006)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的发展及特征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类产品是中国传统贸易商品,进出口规模巨大、波动显着。在对中国粮食贸易入世前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进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国别特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重点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及贸易特征,最后还提出了优化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06年04期)

瞿商[10](2004)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50多年来,除50年代和1997年后中国是粮食连续净出口的年份外,在大多数年份里一直是粮食的净进口国。1997年是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后中国维持了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净出口局面。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本文来源于《粮食问题研究》期刊2004年01期)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港口的被迫开放,中国海关商品贸易逐渐频繁,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并大量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原料,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从粮食贸易的角度看,中国在传统社会虽然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近代却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1903-1919年间,粮食己发展为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商品种类,农产品种类不断扩大,粮食贸易额也有了较大提高,另外,从粮食贸易量的角度看,进口方面以稻米为主,出口以小麦为主,并且稻米进口量远高于小麦出口量,处于入超地位,中国也开始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但同时也应看到,作为农产品商品化的一种形式,粮食贸易的不断发展也势必会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区域分布上,稻米进u贸易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地区,小麦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发展,在缓减当地粮食供求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商品化率,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城镇与城镇乃至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文章以1903-1919年间中国海关粮食进出口贸易为主线,考察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粮食商品种类、贸易口岸等,并通过分析粮食进出口贸易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影响,指出虽然中国的粮食进出贸易,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一种经济侵略,但也不能否认,粮食贸易确实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黄静蕊.重大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2].王惠芳.中国海关粮食进出口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1903-1919)[D].山西大学.2012

[3].瞿商,赵德馨.中国大豆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与粮食安全——百年间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地位的逆转及其历史启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

[4].黄雁.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5].李静逸.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高环玲.全球高粮价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及进出口贸易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7].曾琼.1927-1936年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8].谷繁.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

[9].刘李峰,武拉平,白晶晶.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的发展及特征回顾[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

[10].瞿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J].粮食问题研究.2004

标签:;  ;  ;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论文-黄静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