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倪洪涛,张文彬,丁广洲

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倪洪涛,张文彬,丁广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纳米技术,纳米粒子,纳米材料

植物遗传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倪洪涛,张文彬,丁广洲[1](2019)在《纳米材料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毒性。为了解世界纳米材料对植物基因水平的双向影响,能够为植物、可持续农业及食品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笔者从金属(及氧化物)纳米粒子、碳纳米、量子点、氧化石墨烯和富勒烯烟灰纳米材料及纳米基因载体方面综述了纳米材料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遗传毒性,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罗雪婷,蔡绮君,赵博,陈伟民,陈晓[2](2016)在《紫荷植物固体饮料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紫荷植物固体饮料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限量法,设雌雄2组,每组10只SPF级昆明小鼠,累积剂量为10 g/(kg·d)。Ames试验,采用平板掺入法,设5 000、1 000、200、40、8μg/皿共5个剂量组;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设2 000、1 000、500 mg/(kg·d)剂量组;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设2 000、1 000、500 mg/(kg·d)剂量组。3个遗传毒性试验均另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结果:在14 d观察期内受试动物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根据急性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级。Ames试验结果显示,该固体饮料属无致突变性。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小鼠染色体畸变率(0~1.6%),与阴性对照组(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雌雄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固体饮料未见遗传毒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紫荷植物固体饮料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和遗传毒性。(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6年04期)

毛蕾,金彩霞,司晓薇,郭桦[3](2014)在《3种磺胺类兽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植物遗传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传统的人工合成抗菌药,是以磺酰胺为代表的各种衍生物的总称,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通常作为添加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因其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的疗效,是我国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兽药之一。但由于细菌对磺胺较容易产生抗药性,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量便越来越大,而这些磺胺类药物不会被动物体完全吸收,约有50%以上的药物随粪便等代谢物从动物体内排出进入土壤中。目前,对磺胺类药物产生的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表面上的生态效应、迁移转化,和对土壤中一些物质的影响,而很少有人关注其遗传毒性方面。为了研究磺胺类药物对植物根尖细胞是否产生遗传毒性效应,采用浓度分别为1、5、10、50、100、200mg/L的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对小麦、玉米、蚕豆根尖进行处理,观察并统计其微核率。结果发现,3种磺胺类药物对植物的根尖细胞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发植物根尖微核效应,说明3种药物对植物根尖细胞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不同植物对3种磺胺类兽药的敏感性不同,磺胺嘧啶处理组中,蚕豆的微核率要高于玉米和小麦。当磺胺嘧啶浓度为10mg/L时,蚕豆的微核率达到最大值;浓度至50mg/L时,玉米的微核率达到最大值;浓度至200mg/L时,小麦的微核率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磺胺嘧啶的处理下,3种植物的敏感性分别为:蚕豆>玉米>小麦。磺胺间甲氧嘧啶处理组中,小麦在100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而蚕豆和玉米则是在50mg/L时达到最大值,但同一处理浓度下,蚕豆的微核率大于玉米,这说明,在磺胺间甲氧嘧啶处理下,3种植物的敏感性为:蚕豆>玉米>小麦。磺胺甲恶唑处理组中,蚕豆在50mg/L时微核率达到最大值,小麦在100mg/L时达到最大值,而玉米随浓度升高微核率的增长并不明显,在浓度到达200mg/L时才达到最大,这说明,磺胺甲恶唑处理下,3种植物的敏感顺序为:蚕豆>小麦>玉米。不同兽药复合对植物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单一兽药,磺胺嘧啶在与另外2种复合时其作用占主导地位,磺胺间甲氧嘧啶与磺胺甲恶唑的复合作用受兽药浓度高低的影响,在1-10mg/L浓度范围内,磺胺间甲氧嘧啶的作用较为明显;当浓度大于50mg/L,磺胺甲恶唑则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1)

古绍彬,杨彬,贺嘉怡,吴影,杨剑波[4](2013)在《应用SOS/umu测试筛选抗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植物源细胞保护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筛选抗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植物提取物的体系和方法。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 TA1535/pSK1002以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SOS/umu测试评价菊花、大蒜、生姜、银杏叶、人参、葡萄籽、绿茶、灵芝、刺五加、大豆10种植物提取物及部分提取物组合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大蒜、葡萄籽、绿茶、刺五加、大豆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突变能力,刺五加提取物1.5 g/L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达67.12%;这5种植物提取物两两组合的抗细胞畸变能力明显优于单个提取物,尤以刺五加-绿茶和刺五加-葡萄籽两种组合的作用最强,其中刺五加-绿茶组合物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最高达83.2%。小鼠体内实验显示,刺五加-绿茶显着降低经丝裂霉素C作用的小鼠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明显提高小鼠胸腺指数。结论 SOS/umu测试不仅是一种快速评价植物提取物的抗突变能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快速筛选模型对候选植物提取物或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3年06期)

孟真,蔡德雷,宋松,吴惠岭,严峻[5](2013)在《4种植物型染发剂的遗传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4种植物型染发剂的遗传毒性作用,掌握其潜在的健康危害。方法通过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V79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检测4种染发剂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基因水平和染色体水平的诱变性。结果 Ames试验结果显示,1号和2号染发剂在高剂量5000μg/皿时,在添加和未添加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TA97、TA98和TA100的菌落回变数异常增加,结果为阳性;3号和4号染发剂在添加和未添加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各剂量组菌落回变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结果为阴性。与阴性对照组比较,4种植物型染发剂各剂量组均未引起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V79细胞HGPRT基因突变频率明显增加(P>0.05),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3号和4号染发剂未显示遗传毒性。1号和2号染发剂尽管在真核细胞水平的试验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十分谨慎评价其潜在的健康危害。(本文来源于《浙江预防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陈丽萍,曹慕岚,马丹炜[6](2008)在《入侵植物加拿大蓬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L.)原产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是一种典型的入侵植物.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加拿大蓬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加拿大蓬水浸提液干扰了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水浸提液使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微核率升高,蚕豆根尖细胞出现染色体桥、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滞后、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水浸提液对蚕豆根尖的影响存在显着的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加拿大蓬的水溶性化感物质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周晓奎,马丹炜,周全全,何薇,苍鹏[7](2008)在《入侵植物紫茉莉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茉莉原产热带美洲,目前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入侵植物。首次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研究了入侵植物紫茉莉水浸提液的遗传毒性,探讨其化感作用与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茉莉水浸提液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微核率升高,细胞中出现了微核、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染色体滞留等多种染色体畸变,表现出明显的遗传毒性,水浸提液对有丝分裂的抑制效应表现为处理时间和水浸提液浓度的双重依赖。其地上部分的化感效应大于地下部分的化感效应。在紫茉莉的入侵过程中,其水溶性化感物质可能通过淋溶或根系分泌进入环境,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成为其迅速扩散的机制之一。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检测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司良燕[8](2006)在《亚硒酸盐对植物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是自然界硒循环生态链中的关键环节,是人体获得硒的直接或间接来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硒已经成为潜在的有风险的环境污染元素。那些生长在硒污染环境中的植物会在体内聚集高浓度的硒,并有可能被人和动物食用。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富硒产品的出现,亚硒酸盐被大量用作补硒添加剂。但人体若长期接触或摄入过量的硒,就会引起硒中毒。因此,研究硒化合物的毒性效应非常重要。 运用植物根尖细胞监测环境有毒物质的遗传毒性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实验技术。因此,我们选用蚕豆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亚硒酸盐对植物的遗传毒性效应。 运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分别研究亚硒酸钠(0.001~10.0mg/L)和亚硒酸氢钠(0.001~50.0mg/L)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经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或亚硒酸氢钠处理后,蚕豆体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受到破坏,根尖细胞微核率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显着增加;亚硒酸钠表现出了较亚硒酸氢钠更强的毒性作用。与此同时,亚硒酸盐能阻滞根尖细胞分裂,降低分裂指数。对微核的诱导与分裂抑制效应呈现对处理浓度的剂量依赖。 较高浓度亚硒酸钠处理能抑制蚕豆幼苗生长,幼根和幼芽的生长速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慢,表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6-06-01)

寇宇,袁振华,查捷,项华,章晓玲[9](2004)在《市售防蛀剂(含对二氯苯)对植物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上有各种防霉防蛀剂 ,所含成分不同 ,近年来使用对二氯苯 (para -dichloroenzene ,p -DCB)为原料生产的防蛀剂较多。对二氯苯有肝、肾毒性 ,也可能损害甲状腺〔1〕,是肯定动物的致癌物〔2〕,其遗传毒性报道不一。蚕豆叶尖微核(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陈世伟[10](1999)在《植物活力素的遗传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植物活力素进行了小鼠微核、精子畸形与 Am es等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活力素对小鼠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本文来源于《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期刊1999年03期)

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紫荷植物固体饮料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评价。方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限量法,设雌雄2组,每组10只SPF级昆明小鼠,累积剂量为10 g/(kg·d)。Ames试验,采用平板掺入法,设5 000、1 000、200、40、8μg/皿共5个剂量组;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设2 000、1 000、500 mg/(kg·d)剂量组;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设2 000、1 000、500 mg/(kg·d)剂量组。3个遗传毒性试验均另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结果:在14 d观察期内受试动物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根据急性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级。Ames试验结果显示,该固体饮料属无致突变性。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小鼠染色体畸变率(0~1.6%),与阴性对照组(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雌雄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固体饮料未见遗传毒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紫荷植物固体饮料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和遗传毒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倪洪涛,张文彬,丁广洲.纳米材料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遗传毒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罗雪婷,蔡绮君,赵博,陈伟民,陈晓.紫荷植物固体饮料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6

[3].毛蕾,金彩霞,司晓薇,郭桦.3种磺胺类兽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植物遗传毒性的研究[C].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4].古绍彬,杨彬,贺嘉怡,吴影,杨剑波.应用SOS/umu测试筛选抗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植物源细胞保护剂[J].中草药.2013

[5].孟真,蔡德雷,宋松,吴惠岭,严峻.4种植物型染发剂的遗传毒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

[6].陈丽萍,曹慕岚,马丹炜.入侵植物加拿大蓬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7].周晓奎,马丹炜,周全全,何薇,苍鹏.入侵植物紫茉莉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

[8].司良燕.亚硒酸盐对植物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9].寇宇,袁振华,查捷,项华,章晓玲.市售防蛀剂(含对二氯苯)对植物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

[10].陈世伟.植物活力素的遗传毒性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9

标签:;  ;  ;  ;  

植物遗传毒性论文-倪洪涛,张文彬,丁广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