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除磷论文-焦裕馨,王涛,王定城,贺玉萍,李奇儿

厌氧除磷论文-焦裕馨,王涛,王定城,贺玉萍,李奇儿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除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厌氧除磷,气态磷化物,低总磷浓度,生活污水

厌氧除磷论文文献综述

焦裕馨,王涛,王定城,贺玉萍,李奇儿[1](2018)在《传统工艺条件下城镇生活污水厌氧除磷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仅通过向传统AAO和Carrousel 2000工艺的厌氧池中投加填料,其余运行参数与传统工艺相同的前提下,对低进水总磷浓度(TP)生活污水厌氧除磷进行探究。试验表明在向厌氧池投加挂膜可悬浮填料条件下,厌氧池出水TP平均浓度低于进水,厌氧池出现磷损失,且这一现象可以长期且较稳定的存在。通过磷平衡分析发现,在厌氧条件下,投加挂膜可悬浮填料的系统存在一定量的磷损失,并测出顶空气体存在含磷物质。随后对厌氧污泥和填料进行了高通量测序,为今后优势菌种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0)

王涛,焦裕馨,王定城,邓尧,卢倩云[2](2018)在《厌氧除磷的影响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关厌氧除磷的研究很多,大多都是对产磷化氢的环境和磷化氢产生菌进行研究的,而鲜有以AAO工艺厌氧池为原型,对厌氧除磷的影响因素就行的研究。该试验以AAO工艺厌氧池为反应原型,采用控制变量的原理设计工况试验,研究进水TP浓度、悬浮填料投配比、有无活性污泥等情况对厌氧除磷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叁种因素均在不同程度影响厌氧除磷效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15期)

孟维,汪苹,唐文涛[3](2016)在《基于磷酸盐还原过程的食品发酵废水厌氧除磷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磷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对模拟的食品发酵废水进行厌氧除磷工艺研究。通过向厌氧反应器投加前期筛选得到的磷酸盐还原菌进行污泥驯化、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食品发酵废水厌氧除磷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2个周期的驯化,使投加菌株的污泥具有良好的生化和除磷性能,反应器出水CODCr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319.60 mg/L和13.58mg/L,相应去除率分别为69.43%和20.95%。厌氧除磷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培养温度30℃、p H值为7、氮源为蛋白胨+NH4Cl+Na NO3,总磷质量浓度为17.5 mg/L,总磷去除率可达37.96%,产生的PH3的磷含量占总磷去除量的24.61%。(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田延威,糜洵,严群[4](2016)在《改性硅酸钙对养殖废水厌氧除磷过程中污泥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沉淀-分散剂法制备改性硅酸钙(modified calcium silicate,MCS),以进一步提高养殖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同步脱碳除磷能力。首先,本研究采用沉淀溶解理论解析MCS磷吸附特性机理,再将MCS投加到厌氧反应装置中,并通过测定污泥的颗粒粒径、表面EPS和Zeta电位变化,以深入探讨MCS对厌氧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CS与磷酸钙的沉淀转化能力最强,平衡常数K值高达7.8×105,而且发生的吸附沉淀反应不受其他离子的干扰;MCS投加到反应装置中,污泥颗粒平均粒径和D80累计粒径增幅分别达到72.46%和72.97%、EPS量增加了约11%、Zeta电位值由-19.8 m V降到了-3.6 m V,因此MCS投加到反应器中不仅增大了污泥的颗粒粒径,还可缩短了污泥颗粒化的时间并增强污泥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田延威[5](2015)在《改性硅酸钙的制备及其在养殖废水厌氧除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养殖废水中的氮、磷带来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其中,磷对藻类的生长影响要远远大于氮,因此,去除养殖废水中的磷,已成为处理养殖废水的首要问题。目前,养殖废水除磷工艺的方法有很多,然而单一的化学或者生物除磷工艺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除磷效果。本研究结合化学吸附剂和生物厌氧工艺,通过将化学吸附剂投加到厌氧除磷装置中,最终达到将养殖废水中的限制性因素—磷高效去除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学沉淀+分散剂法制备改性硅酸钙(modified calcium silicate,MCS)吸附剂、优化MCS的制备工艺、MCS吸附性能和机制、MCS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等方面。旨在为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的结合提供参考和实践基础。首先,以传统的化学沉淀法为基础,选取分散剂量、反应温度、钙硅比、搅拌强度四种实验点,通过响应面优化法考察影响磷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确定最佳的制备条件,实现最大的磷吸附效果。数据表明,单因素中搅拌强度对MCS磷吸附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分散剂量、温度,钙硅比;在交互项中,温度和搅拌强度对MCS磷吸附量的影响最大,其他的次之。MCS最佳制备条件为:温度为50℃、搅拌强度为170 r·min-1、钙硅比为1.53、分散剂量为钙质量的3.54%。然后,实验采用FT-IR、XRD、SEM对MCS进行表征与分析。通过化学沉淀+分散剂法制备的MCS:表面呈蜂窝状的结构、平均粒径为200 nm、纯度较高、基本无杂质残留、为半结晶低有序度的硅酸钙单相,说明MCS属水合硅酸钙的一种。与普通硅酸钙相比,MCS的蜂窝状结构更有利于其对磷的吸附。其次,实验通过绘制吸附等温曲线和吸附动力曲线,拟合MCS的磷吸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Langmiur吸附等温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够更好的对MCS磷吸附进行描述,其吸附过程是介于单层和多层吸附之间,而且吸附表面较为均匀,主要的吸附过程包括颗粒外扩散、颗粒表面吸附和离子交换过程。另外,实验还应用沉淀-溶解原理,从理论上分析MCS与磷发生离子交换的特性机理,硅酸钙与阴离子发生反应优先顺序为PO43->F->CO32->C2O42->SO42->CrO42-。结果表明,MCS与磷酸根的结合能力最强,即MCS与磷的吸附沉淀反应并不会受到其他离子的干扰,因此可使得MCS的除磷效率达到最大化,MCS具有特殊的磷吸附(离子交换)能力。最后,MCS投加到厌氧反应装置中,反应器的平均出水COD和TP逐渐从702.4mg·L-1和22.7 mg·L-1降低到585.7 mg·L-1和0.4 mg·L-1;而平均COD和TP的去除率逐渐从91.1%和75.3%提高到92.6%和99.6%。说明MCS的投加大大提升了UASB的同步脱碳除磷的能力。同时,投加MCS后,污泥中相关微生物在MCS黏附作用下,相互粘结在一起呈网状团聚体,使污泥颗粒的平均粒径和D80的累计粒径明显增加,分别比反应运行初期增大了27.18%和32.16%。本研究还测定了污泥的EPS、产甲烷量和脱氢酶活性,并运用Zeta电位法分析污泥特性变化规律,发现,反应器U-2运行20天内,污泥的Zeta电位绝对值变化很大,从开始的19.8 mV迅速降到了10.8 mV,比同阶段的U-1中污泥Zeta电位降低了近3.5 mV;相比于U-1污泥,U-2污泥EPS、产甲烷量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1%、23%和3.5%。结果表明,MCS不仅增强了污泥的活性,增加了反应器的产甲烷量,而且MCS表面带有正的Zeta电位值,中和了污泥表面负的Zeta电位值,其吸附污泥而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长,加强了污泥完全成粒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06-01)

罗秋容[6](2013)在《厌氧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广州市良种猪场的猪粪为种源,在厌氧混合连续流反应装置内进行厌氧除磷试验,以探讨有利于厌氧除磷产生磷化氢微生物生长的最佳营养条件,并鉴定出厌氧除磷菌。(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3年04期)

吴浅容[7](2012)在《不同泥源对厌氧除磷影响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PCR-DGGE方法,对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不同泥源来源的5种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泥源的微生物种群差异较大,在相同的水质和运行条件下,其优势微生物种群也会表现不同。(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14期)

孟娜,张雁秋,李燕,李开滦[8](2012)在《多级厌氧除磷脱氮系统最佳工况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人工配水的多级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缺氧、厌氧、好氧脱氮除磷试验,采用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得到了在低碳源下系统的最佳运行工况。结果表明:在最佳工况下,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的去除率高达80%以上,铵态氮的去除率约99%,出水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刘晖,孙彦富,周康群,刘洁萍,王文豪[9](2011)在《厌氧除磷菌的富集及功能菌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富集厌氧除磷菌,并对功能菌的组成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厌氧连续流反应器,以养殖场新鲜鸡粪为种泥,控制和保持反应器内ORP为-337~-230 mV,pH 6~7,温度30~35℃,富集厌氧除磷功能菌。跟踪监测反应器进出水的总磷(TP)、磷酸盐(PO43--P)和氨氮(NH2-N)去除率。当TP的去除率达到60.89%时,取样进行PCR-DGGE分析,用MEGA 4.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鸡粪在反应器中连续培养140 d后,TP的去除率平均达到39.86%,大大高于文献报道的24.19%,PO43--P去除率平均达到40.82%,NH3-N的去除率平均达到34.39%;NH3-N与TP的去除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厌氧条件下可达到同时脱氮(去除氨氮)除磷(还原磷酸生成磷化氢)的效果;通过对样品的PCR-DGGE分析和进化树分析,获得一种具发酵功能的乳球菌属(Lactoccus)和一种具有发酵、固氮和厌氧除磷功能的梭菌属(Clostridium)。[结论]该研究可为厌氧除磷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0期)

张佩兰,荣宏伟,张可方,刘涛,曹勇锋[10](2011)在《不同泥源磷源对厌氧除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厌氧培养基试验,在厌氧条件下,考察始末总磷的浓度,研究了不同泥源、不同磷源、不同起始磷浓度对厌氧除磷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厌氧35℃避光培养条件下,以猪粪、鸡粪、具有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的污泥、SBR污泥、EGSB厌氧污泥、ASBR污泥、SBR污泥和具有同步脱氮生物化学除磷的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试验中,EGSB厌氧污泥和ASBR污泥为泥源的厌氧除磷效果最佳,且以ASBR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的除磷效果高于以EGSB厌氧污泥为泥源的培养基。以磷酸氢二钾为磷源时的磷去除效果最佳(高达43.1%),其次为磷酸二氢钾,最差为六偏磷酸钠。采用磷酸二氢钾为磷源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总磷的去除量增加,当总磷含量高于70 mg/L时,总磷去除量不随初始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维持在20 mg/L左右。(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1年01期)

厌氧除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有关厌氧除磷的研究很多,大多都是对产磷化氢的环境和磷化氢产生菌进行研究的,而鲜有以AAO工艺厌氧池为原型,对厌氧除磷的影响因素就行的研究。该试验以AAO工艺厌氧池为反应原型,采用控制变量的原理设计工况试验,研究进水TP浓度、悬浮填料投配比、有无活性污泥等情况对厌氧除磷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叁种因素均在不同程度影响厌氧除磷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除磷论文参考文献

[1].焦裕馨,王涛,王定城,贺玉萍,李奇儿.传统工艺条件下城镇生活污水厌氧除磷途径探讨[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2].王涛,焦裕馨,王定城,邓尧,卢倩云.厌氧除磷的影响因素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

[3].孟维,汪苹,唐文涛.基于磷酸盐还原过程的食品发酵废水厌氧除磷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6

[4].田延威,糜洵,严群.改性硅酸钙对养殖废水厌氧除磷过程中污泥特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

[5].田延威.改性硅酸钙的制备及其在养殖废水厌氧除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5

[6].罗秋容.厌氧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功能菌的筛选[J].能源与节能.2013

[7].吴浅容.不同泥源对厌氧除磷影响的微生物群落分析[J].广东化工.2012

[8].孟娜,张雁秋,李燕,李开滦.多级厌氧除磷脱氮系统最佳工况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

[9].刘晖,孙彦富,周康群,刘洁萍,王文豪.厌氧除磷菌的富集及功能菌组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张佩兰,荣宏伟,张可方,刘涛,曹勇锋.不同泥源磷源对厌氧除磷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1

标签:;  ;  ;  ;  

厌氧除磷论文-焦裕馨,王涛,王定城,贺玉萍,李奇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