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容性理论论文-陈颖,范竹青

相容性理论论文-陈颖,范竹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容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医思维,中医教学,理论相容性

相容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范竹青[1](2017)在《从中西医理论相容性探讨西医院校中医思维的培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这给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造成很大障碍。尽管为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但西医院校学生的授课效果并不乐观,学生中存在抵触和排斥现象。消除思想上的壁垒,这应该是中医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接纳、理解中医思维,进而形成中医思维能力;同时促使年轻学生形成对不同学术思想开放、融合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7年11期)

张力冉,王栋民,李娟,王芳,张伟利[2](2015)在《基于多级絮凝结构理论研究水泥助磨剂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超塑化剂种类(聚羧酸、萘系塑化剂),测定水泥(掺加不同种类助磨剂磨制)浆体的自由水量与流变特性,并运用新拌水泥浆体多级絮凝结构理论解释水泥助磨剂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粉体助磨剂、传统液体助磨剂磨制水泥的流动度小,自由水量少,触变环面积大,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的相容性有不利影响,而使用合成高分子助磨剂磨制水泥的流动度大,自由水量多,触变环面积小,改善了PC与水泥的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魏庆华,汪焰恩,杨明明,柴卫红,张映锋[3](2015)在《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共混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微观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从微观分子相互作用的层面研究了PAM/PVA共混体系,分别从组分间的相容性、结合能以及对相关函数分析3方面阐述了共混体系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本质,通过对组分不同质量配比体系的静态力学分析,研究了组分不同质量配比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M与PVA组成的共混物相容性极好,而体系中单组分间的结合能随着PVA含量的增加反而减小,主要原因是质量相同的PAM链所含极性官能团的数目要高于PVA链;此外,对相关函数分析表明,单组分间主要是通过氢键形成相互作用,且共混体系中酰胺基(—NH2)、羰基(—CO)、羟基(—OH)官能团与周围H原子形成氢键的可能性关系为O(-C=O)>O(-OH)>N(-NH2),这也是酰胺基(—NH2)、羰基(—CO)、羟基(—OH)官能团极性强弱关系的反映;单组分不同质量配比模型的静态力学分析表明,随着共混体系中PVA组分含量的增加,体系弹性系数、各项工程模量、柯西压值均呈上升趋势,即PVA含量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善PAM的力学性能及其延展性。(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5年15期)

袁眉[4](2015)在《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语言学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近年来二者之间的结合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相容性,突出表现在语言观的一致、研究视角的靠拢、学习观的认同和对学习对象的共识。由于二语习得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而语言理论又很难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因此造成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日趋广泛,但针对习得的实用性有限,从而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以致混淆了习得与使用的界限。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例,现有的理论尚需回答个体的语言能力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蒲玲玉[5](2014)在《意义整体论关照下的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范畴的研究,争议较大的是经典理论和原型理论。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二者不相容,肯定其一,就得否定另一个。而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地考察分析指出,在意义整体论关照下,这两种理论并非完全相左,而是能够相容。具体表现为两种范畴分别涵盖知识网络中的不同部分,互为补充,且对范畴理论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全面认知范畴概念。本文首先讨论并分析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实质。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前的时期,经典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范畴观,它认为:范畴成员具有共享的二分性属性且地位平等,范畴界限清楚。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该理论被奉为至理并广泛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是指Wittgenstein后逐渐被接受的一种范畴观,该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不具有普遍属性,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此外,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种抽象之物,特征是事物的客观标志和本质,是划分范畴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观点实质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本质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思想。而原型理论认为心理主张是范畴确立的基础,这种心理主张来源于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这点体现了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观点。由此可知,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了两种理论的差异。经典理论坚持本质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古典哲学传统,而原型理论遵循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思想。进而不难理解,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两种理论的态度较分明,要么肯定经典,要么肯定原型。但本文通过引入Quine意义整体知识网络的思想,并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这两种范畴理论能够相容,不能偏取其一。Quine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首次系统阐释了意义整体论的思想,集中体现为其对知识网络理论的叙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信念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形似一个庞大的蜘蛛网。该网络各部分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建构了一个网络整体。位于该网络中心的是如数理逻辑一类的深刻的原理知识,居于边缘的则是直接面对外部世界考验的经验内容,而处在中心和边缘之间则是一些如化学、地理等的应用科学和一般科学知识。通过分析这叁大部分知识的特点,类比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的理论内容,本文指出实际上这两种范畴类型分别处在知识网络中的不同位置。那些满足经典范畴理论要求的范畴类型,最有可能符合知识网络中位于内部,即包括中心以及中心与边缘之间的部分的知识特点。而那些满足原型范畴理论要求的范畴类型则最有可能符合位于知识网络边缘部分的知识特点。结合对两种理论的考察,本文指出这两种范畴之所以分别适用于知识网络中的不同部分,正是基于二者迥异的理论特点和哲学思想。且随着对范畴类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考察具体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范畴理论互为补充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解释范畴的全貌。(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贺晓丽,折延宏[6](2015)在《粗糙逻辑中理论相容性的拓扑刻画》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文献将计量化方法应用于粗糙逻辑之中,建立起了用以处理近似推理问题的粗糙逻辑度量空间理论。拟借助于粗糙逻辑度量空间理论,从拓扑学的角度给出粗糙逻辑理论相容性的等价刻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5年02期)

韩金祥[7](2013)在《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相容性和可转化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比较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渊源、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等,提示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思维工具具有较强的相容性,都蕴含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取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觉、灵感思维等。中医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平行性,中医理论的思维过程基于实践经验,主要通过取象思维、经验思维,达到辩证思维,揭示人体甚至整个宇宙的物质关系及其规律。量子理论的思维过程是基于实验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经验思维、灵感思维达到系统思维,揭示微观世界的物质本质和运动规律。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的研究范围趋同,量子理论的思维方式比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更具先进性,用量子理论转化中医理论可行而且必要。(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廖建文,陈文伟[8](2012)在《信息系统相容性和属性约简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属性约简贯穿知识发现的整个过程,对知识发现的结果和精度都有很大影响.以信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信息系统相容性和属性约简若干严格的数学概念,对信息系统的条件属性进行了严密的分类,且给出了一些判别法则,以及信息系统相容性判别算法和具有线性计算复杂度求极小属性约简的算法.(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杨永华[9](2011)在《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理论。从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性,抑或商品经济与私有制相容性理论,或者得出社会主义非商品经济论,或者得出改革私有化论,这样就不可能有改革。从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理论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理论结论,奠定了中国改革的理论基础。改革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深化。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命题应该深化为商品经济与某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相容,或者商品经济与某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不相容的理论结论。探索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中国模式的理论精华。(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张进铭,高雪萍[10](2010)在《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的相容性——以哈耶克法治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秩序有利于人类自由本性的实现,是人全面发展的保障。本文以哈耶克法治理论为视角来分析自发秩序的本质及其与建构秩序的关系:由法治来限制建构秩序的作用范围以防止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假借正义之名侵犯社会公正与自由,但自发秩序的抽象普遍性特性和外部性的存在要求建构秩序发挥辅助作用,二者互不可缺;两种秩序的融合以情境为联结点,判断建构的新的规范或制度是否能融入现行自发秩序的标准是一种情境主义标准。(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相容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改变超塑化剂种类(聚羧酸、萘系塑化剂),测定水泥(掺加不同种类助磨剂磨制)浆体的自由水量与流变特性,并运用新拌水泥浆体多级絮凝结构理论解释水泥助磨剂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粉体助磨剂、传统液体助磨剂磨制水泥的流动度小,自由水量少,触变环面积大,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的相容性有不利影响,而使用合成高分子助磨剂磨制水泥的流动度大,自由水量多,触变环面积小,改善了PC与水泥的相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容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颖,范竹青.从中西医理论相容性探讨西医院校中医思维的培养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17

[2].张力冉,王栋民,李娟,王芳,张伟利.基于多级絮凝结构理论研究水泥助磨剂对超塑化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3].魏庆华,汪焰恩,杨明明,柴卫红,张映锋.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共混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微观理论研究[J].功能材料.2015

[4].袁眉.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蒲玲玉.意义整体论关照下的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容性[D].电子科技大学.2014

[6].贺晓丽,折延宏.粗糙逻辑中理论相容性的拓扑刻画[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

[7].韩金祥.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相容性和可转化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8].廖建文,陈文伟.信息系统相容性和属性约简理论[J].应用科技.2012

[9].杨永华.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容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张进铭,高雪萍.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的相容性——以哈耶克法治理论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0

标签:;  ;  ;  

相容性理论论文-陈颖,范竹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