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稳定性论文-谢淦澄,彭俊彪

发光稳定性论文-谢淦澄,彭俊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光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稳定性

发光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淦澄,彭俊彪[1](2019)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量子效率(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简称EQE)超过20%的高性能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简称PeLEDs)的问世,标志着PeLEDs在器件效率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稳定性问题仍然是限制PeLEDs走向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根据电致发光器件所用钙钛矿材料的维度,包括叁维、二维和零维,分别介绍和分析了PeLEDs器件在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杨小慧[2](2019)在《钙钛矿发光稳定性研究——专访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彭俊彪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显示器件研究的科学家,2003年主持了高分子发光平板显示器件技术研究,2008年开始OLED显示驱动材料研发,2013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块稀土掺杂氧化物TFT的AMOLED柔性全彩高清显示器件,相关成果2017(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赖良德,李晨,许虞俊[3](2019)在《硅基OLED微显示器像素发光电流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电流稳定性,提出了一种6T1C型像素电路,该电路既可以减小驱动管阈值电压V_(th)的偏移,又补偿了OLED发光层电流衰减。利用HSPICE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阈值电压偏移量为-7.25 mV~7.12 mV和OLED内部电阻偏移量为0~8 MΩ时,该像素电路的发光电流偏差分别为-0.144 LSB~0.416 LSB和-0.48 LSB~0.6 LSB,电流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为了保证像素电路能精确反映OLED的电流-电压特性,提出了基于TCLC理论的OLED等效电路模型,该OLED等效电路的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4期)

武超[4](2019)在《MW_(1-x)Mo_xO_4:Eu~(3+)(M=Ca~(2+),Mg~(2+),Sr~(2+),Ba~(2+))的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LED具有绿色环保、光效高、寿命长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已经逐步替代了荧光灯和白炽灯成为绿色照明光源。然而,能有效被近紫外光激发的红色荧光粉仍然缺乏,红光部分的缺失,导致白光LED显色指数较低,色温低,难以满足照明需求且存在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稀土钨钼酸盐系列的荧光粉,合成方法简单,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近紫外光有较强的电荷转移吸收带,可发射出612 nm左右的红光。为了得到高效红色荧光粉,我们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 Eu3+激活的Mw1-xMoxO4:Eu3+(M=Ca2+ Mg2+、Sr2+、Ba2+)荧光粉,通过第二主族Ca2+、Mg2+、Sr2+、Ba2+的微量和多量掺杂来探究固溶成分变化对材料发光特性的影响,并对掺杂后的钨钼酸盐荧光粉的热猝灭效应进行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实验主要以WO3、MoO3、CaCO3和Eu2O3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钨钼酸钙荧光粉,选择Li+,Na+,K+叁种电荷补偿剂做对比,首先Li+,Na+,K+叁种电荷补偿剂的加入并没有改变钨钼酸钙的结构,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比,可以看出选择Li+作为钨钼酸钙电荷补偿剂效果最好。(2)确定Li+为电荷补偿剂的基础上改变MoO42+的摩尔百分数(0%、25%、50%、75%、100%),使MoO42+/替换WO4O2-。通过XRD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钨钼比例的改变并不影响钨钼酸钙的晶体结构,仍为四面体的白钨矿结构。且钨钼比为3:1时,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最高。(3)选择第二主族Mg2+,Sr2+,Ba2+替换Ca2+,探究固溶体成分变化对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Sr2+,Ba2+的加入并没有对基质材料的晶格结构产生影响,但由于Mg2+、Ca2+、Sr2+、Ba2+离子半径不同,钨钼酸盐体系样品在λcm=612 nm的激发峰峰位产生明显的蓝移现象。各个样品的色坐标都比较接近理想的红色荧光粉,其中掺杂Ca2+钨钼酸盐荧光粉色坐标为(0.640,0.352)与NTSC标准值(0.67,0.33)较接近,这说明我们制备的样品色纯度比较高。并且对样品的热猝灭现象进行分析,Ca2+的热稳定性在150℃的发光强度为25℃时的72.70%,热稳定性相对较好,而Mg2+的发光强度与温度呈现正相关趋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热猝灭现象,热稳定性较好。(4)在掺杂微量Mg2+的同时,样品的激发峰在352 nm形成一个新的宽带谱,使得在复合激发光和发射光发光时,发光颜色更接近理想红色。微量掺杂Mg2+的CaEu0.1Li0.1(WO4)0.75(MoO4)0.25荧光粉的发光热猝灭现象严重。(5)通过发光强度,热稳定性以及色纯度对比,选择CaEu0.1Li0.1(WO4)0.75(MoO4)0.25作为基质材料,选择第二主族微量的Mg2+,Sr2+,B a2+替换Ca2+,探究微量固溶体成分变化对红色荧光粉热稳定性影响,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比发现,掺杂微量Sr2+在294 nm光激发下,浓度为1%时红光发射最强。掺杂微量100%Mg2+的色坐标(0.643,0.350)与NTSC 标准值(0.67,0.33)较接近。Sr2+掺杂的 CaEu0.1Li0.1(WO4)0.75(MoO4)0.25荧光粉的发光热稳定较好,当温度为150℃时,3%Sr2+掺杂的相对发光强度为93.87%。(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赵海霞,王新伟,李如雪,王登魁,方铉[5](2019)在《衬底钝化处理对CsPbBr_3量子点薄膜发光稳定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量子点因具有发光谱线窄、发光效率高、发光波长可调谐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照明、显示、激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其中,钙钛矿材料在空气中受潮易分解的不稳定性尤为突出,这将严重影响其发光性质。为此,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手段来改善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将一些具有疏水性的聚合物材料(例如POSS, PMMA等)引入到钙钛矿纳米晶中,或将钙钛矿纳米晶嵌入到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中,避免钙钛矿纳米晶暴露于空气中破坏其结构,以此来增强钙钛矿材料的发光稳定性。此外,钝化处理钙钛矿纳米晶表面,也是改善钙钛矿发光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钙钛矿的发光稳定性,但是在与有机物合成的过程中不免会引入其他有机官能团,介孔二氧化硅的引入,其处理方式相对复杂,而对钙钛矿纳米晶表面的钝化处理会破坏材料的原有结构。以上问题,都会影响钙钛矿的发光性质,不利于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硅(Si)具有低成本、大尺寸、高质量、导电好等优点,常被选作钙钛矿量子点光电器件的衬底材料。但是,由于Si衬底长时间暴露于空气,其表面易形成一层具有硅烷醇基团(Si—OH)的亲水性薄膜,这将对硅基钙钛矿器件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对Si表面进行钝化处理,破坏其表面Si—OH键,可以降低衬底表面的亲水性,增强疏水性,从而提高钙钛矿材料在器件中的稳定性。本研究使用氢氟酸(HF)对Si衬底表面进行钝化处理,发现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与水的接触角由50.4°逐渐增大至87.7°,表明Si衬底表面由亲水性逐渐转变为疏水性。利用场致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发现,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变粗糙,并且其表面上的CsPbBr_3量子点(CsPbBr_3 QDs)相对于未处理表面的分散性较好。利用光致发光(PL)光谱研究不同钝化处理时间的Si衬底表面上的CsPbBr_3 QDs薄膜的发光性质。其中,处理与未处理的Si衬底表面上CsPbBr_3QDs薄膜的PL积分强度随功率变化拟合值分别为1.12和1.203,表明其发光机制为激子发光。温度依赖性的PL光谱分析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10~300 K),由于晶格热膨胀使CsPbBr_3 QDs带隙增大,发光峰位逐渐蓝移。并且,随着衬底钝化处理时间的增加, CsPbBr_3 QDs薄膜的发光热稳定性逐渐增强,最佳热稳定性可达220 K。而时间依赖性的PL光谱则进一步说明,钝化处理后的Si衬底表面CsPbBr_3QDs薄膜发光的时间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发光时间稳定性可达15 d。因此,通过简单而有效的对Si衬底表面进行钝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了Si表面亲水基团,提高CsPbBr_3QDs薄膜的发光稳定性,为增强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稳定性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6期)

马晨宇,马春林,翟章印,程菊,周越[6](2019)在《Sm~(3+)掺杂Na_(0.5)Bi_(0.5)TiO_3无铅压电陶瓷的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制备了一系列的Sm~(3+)掺杂Na_(0. 5)Bi_(0. 5)TiO_3无铅压电陶瓷(NBT∶x Sm~(3+),0. 005≤x≤0. 04)。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对NBT∶x Sm~(3+)陶瓷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光致发光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纯的叁方钙钛矿结构。样品的激发光谱在480 nm有很强的激发峰,与蓝光LED芯片匹配。发射光谱包含位于563 nm、597 nm、645 nm、709 nm处的四个发射峰,分别归属于Sm~(3+)的4G5/2→6HJ/2(J=5、7、9、11)跃迁,其中发射主峰位于597 nm,呈现橙红色发光。当Sm~(3+)含量为0. 02 mol时发光性能最佳。当温度范围在30~210℃之间时,NBT∶0. 02Sm~(3+)陶瓷样品的发光性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科养[7](2019)在《具有水稳定性的发光稀土金属有机骨架的构建及其对小分子/离子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含有众多的离子和小分子,它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含量偏高或偏低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多巴胺(D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学习和记忆等精神活动相关,DA可以作为一些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铁离子(Fe3+)和抗坏血酸(AA)是人体内重要的两种物质,但是Fe3+和AA在人体中的含量异常与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有关。此外,Fe3+和AA共存会通过金属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自由基,并可能进一步诱导血小板活化导致心血管疾病。PO43-在体内信号转导、能量存储和基因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浓度的PO43-会引发严重的高磷血症,另一方面,Al3+对人体的健康有害,体内PO43-和Al3+形成的AlPO4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因磷酸盐的缺失而引起低磷酸血症。因此,构建能够对这些小分子/离子进行检测的功能材料对早期检测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采用季铵盐型多羧酸构筑了叁个具有良好水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并将其运用于多巴胺的检测,以及Fe3+和抗坏血酸、PO43-和Al3+的连续性检测。主要结果简述如下:一、利用季铵盐型两性羧酸配体H3CmdcpBr(H3CmdcpBr =N-carboxymethyl-(3,5-dicarboxyl)pyridinium bromide)与镧系金属铽(Ⅲ)、铕(Ⅲ)和钐(Ⅲ)成功构筑3个具有良好水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MOF{[Ln(Cmdcp)(H2O)3]2(NO3)2·5H2O}n(Ln = Tb(1),Eu(2),Sm(3))。化合物1(16.7%/750 μs)比2(14.9%/303 μs)和3(2.8%/178 μs)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或更长的荧光寿命。因此选择化合物1应用于多巴胺、Fe3+和抗坏血酸、P043-和Al3+的连续性检测。二、根据MOF1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富有芳环体系的结构特点,利用MOF 1实现了对多巴胺(DA)的检测,其检测限为0.41 μM。多巴胺(DA)在碱性条件下能够自组装形成聚多巴胺(pDA)并吸附在化合物1表面,pD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MOF 1的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重迭,说明pDA通过竞争性吸收MOF 1的激发和发射能量导致其荧光淬灭实现其检测。叁、根据MOF1孔洞中分布着游离的NO3-离子的结构特点,MOF1实现了可逆连续性检测Fe3+和AA,对Fe3+和AA检测限分别为4.0 μM和5.9μM,检测时间分别为1和2分钟,优于一些文献中报道的MOF。我们通过实验和DFT理论计算阐明了检测机理,即连续性检测通过Fe3+竞争性吸收MOF 1的激发能量和氧化还原过程(AA)实现。四、根据MOF 1结构中含有游离的NO3-和配位水的Tb3+结构特点,MOF 1实现了可逆连续性检测PO43-和Al3+,对PO43-和Al3+检测限分别为1.2 μM和7.3μM,检测时间分别为2和1分钟,优于一些文献中报道的MOF。我们通过实验阐明了检测机理,即对PO43-和Al3+的连续性检测通过置换MOF 1中NO3-及置换后的PO43-与Tb3+弱相互作用(PO43-),以及置换后的PO43-与Al3+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6)

王恩胜[8](2019)在《高稳定性钙钛矿量子点/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与稳定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各类光电材料中,钙钛矿量子点以其优异的性能脱颖而出。相对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量子点,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IPQDs)的稳定性更高。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具有光吸收系数高、发射光谱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高、组成与尺寸可调、发射光谱可调、以及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特性而备受关注。诸特性使之成为当前最具潜力的光电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s)、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激光等领域。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光机理不够明确,需要大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来揭示其优异光电性能背后的内在机制。2.CsPbCl_3量子点的荧光量子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3.成分铅具有毒性。铅在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中的角色需要进一步剖析,为进一步发展无铅或少铅的钙钛矿材料奠定理论基础。4.量子点表面的长链绝缘配体不利于晶粒间电荷迁移。在充分钝化量子点表面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配体对电荷迁移的阻碍是发展高效LEDs的有效途径。5.为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6.稳定性差。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在极性溶剂中极易分解或团聚,对光、氧气、水和温度的稳定性差,易发生阴离子交换。本文主要从亟待解决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中采用高温热注入法合成了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卤素组成来调控其发光性质,并研究了不同的后处理过程对其发射光谱的影响。另外,通过原位吸附法制备了一系列氧化物/量子点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荧光量子效率、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和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质,并采用变温光谱研究了它们的发光热稳定性。其中,枝状二氧化硅/量子点和多级氧化铝/量子点复合材料均展现出显着的热稳定性改善。此外,Al_2O_3/CsPbBr_3复合材料不仅拥有80%的高荧光量子效率,还展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CsPbBr_3量子点与Al_2O_3界面间显着的电荷转移引起两部分间静电吸附作用增强和CsPbBr_3量子点内在的稳定性改善。这些发现有望为进一步理解和设计用于稳定、可调谐光电器件的新型钙钛矿复合材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志恒[9](2019)在《基于较小单-叁线态分裂能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经过叁十多年的发展后,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全彩显示与照明技术。目前,基于第一代传统荧光和第二代重金属磷光材料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其红光和绿光器件的效率、寿命方面已经达到了商业应用的要求。然而,上述两代材料存在低效率或高成本方面的不足制约着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近几年,基于较小单-叁线态分裂能(ΔE_(ST))的新型材料由于具有材料成本低、高效率而被寄予厚望。为此,本论文着重围绕较小ΔE_(ST)能量差的新型材料与器件开展稳定性研究,具体包括新型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激基复合物主体以及纯有机白光器件结构设计叁方面内容。在第二章,我们开发出一系列以9H-thioxanthen-9-one-S,S-dioxide(SOXO)或thioxan thone(TXO)为受体单元的高效新型热活化延迟荧光发光材料。通过改变硫原子的价态调控分子内的电荷转移作用和分子共轭链长度,成功让分子的光色实现从蓝光至橙黄光的全彩覆盖。在这些分子中,SOXO受体与单边咔唑给体构成的D-A型绿光CzSOXO分子获得了高达13.6%的最高外量子效率,CIE色坐标位于(0.37,0.57)。在1000 cd m~-~2高亮度下效率仍保持在8.8%,体现对效率滚降的有效抑制作用,这一优势是由于砜基单元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反向系间穿越的上转换过程,使激子之间的湮灭作用受到了良好控制。此外,蓝光的TXO系列分子也获得了超过11%的高效率,但是器件在高亮度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效率衰减。通过叁线态-叁线态湮灭作用(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TTA)下的效率滚降模型拟合后发现,上述热活化延迟荧光器件的效率滚降主要来源于叁线态-叁线态激子之间的相互湮灭作用,TXO系列分子较长的激子寿命和缓慢的反向系间穿越上转换过程将导致发光激子被严重淬灭。在第叁章,我们利用分解活化能算符ΔE_A与激子动力学之间存在的联系建立一种低成本但有效的分子稳定性理论预测方法。从分子在传输基态、激发态、极化子-激发态以及高能激发态下的分解衰减行为预估激基复合物主体在发光器件中的稳定性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分子老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主体分子中的空穴传输单元将在激发态(高能激发态)和极化子-激发态下出现明显的弱键,容易造成芳香胺上的C-N键或C-C单键发生断裂分解并产生对应的分解产物。幸运的是,利用快速能量转移方式把主体上不稳定的高能激子迅速转化为稳定态激子将大幅度的提升分子的稳定性。所预期具有长寿命性能的BCzPh:SF2-TRZ和NPB:T2T主体,其激基复合物主体发光器件成功获得了长达10169 h和9051 h的T_(50)(1000 cd m~(-2)初始亮度下的半衰期时间)长寿命。进一步研究器件老化机制与分子衰减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分子在激发态(高能激发态)和极化子-激发态下的衰减分解行为将分别形成器件激子淬灭中心和空穴捕获中心。在第四章,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中间隔离层结构mCBP:Bepp2/Bepp2,利用中间隔离层对发光层激子的调控能力以及热活化延迟荧光辅助主体4CzPN的上转换作用实现高效率、长寿命的纯有机白光器件。发光层激子浓度分布和动力学分析指出,中间隔离层将发光层的复合区域调控至黄光层与中间层界面处附近,避免了长程叁线态激子被蓝光层中的荧光分子所捕获和淬灭。基于上述的设计策略,在二元色和叁元色的白光器件中成功实现了高达15.1%(48.9 lm W~(-1))和14.7%(38.4 lm W~(-1))的优异效率性能,并且器件在高亮度下的效率衰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进一步探究发光层与周边阻挡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白光器件寿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处发生的激基复合物作用将带来界面老化与激子淬灭作用,使器件工作寿命下降。为了消除这一不利因素,使用宽带隙的电子阻挡层代替传统的TCTA阻挡层成功把二元色和叁元色白光器件的T_(50)寿命提升至~2000 h,这是目前关于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实现高效长寿命纯有机白光器件的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杨瑞臣,耿小丕,范志东,李旭,马蕾[10](2019)在《SiNWs:Tb~(3+)的光学稳定性及Si纳米线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纳米材料不但具备纳米材料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标记、离子识别、荧光免疫分析、光学成像和医学诊断等方面。因此,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分析和荧光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获得发光强度大、荧光量子效率高和制备过程可控的Si基荧光纳米材料,实验进一步研究了Si纳米线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和样品的光学稳定性。首先,基于固-液-固生长机制,在反应温度为1 100℃、 N_2气流量为1 500 sccm、生长时间为15~60 min等工艺条件下,分别以"抛光"和"金字塔"织构表面的单晶Si(100)为衬底,生长出不同长度和分布的Si纳米线;以Au或Au-Al合金膜层作为金属催化剂,生长出密度分别约为10~8和10~(10) cm~(-2)的Si纳米线;然后,利用L4514自动控温管式加热炉,基于高温固相法,在温度为1 100℃、掺杂时间为60 min和N_2气流量为1 000 sccm等工艺条件下,以高纯Tb_4O_7(99.99%)粉末为稀土掺杂剂对不同Si纳米线衬底进行稀土掺杂,制备一系列的荧光纳米材料SiNWs:Tb~(3+)样品;室温下利用Hitachi F-46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固定激发光波长为243 nm、激发光狭缝为2.5 nm、发射光狭缝为2.5 nm、扫描波长范围为450~650 nm、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lube, PMT)电压为600 V等参数下,测量了不同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最后,实验测试了该荧光纳米材料的光学稳定性,如时间(0~30 d)、温度(300~500 K)、酸碱(pH 1和11)、抗光漂白(0~120 min)等稳定性以及水溶性和分散性。结果显示,在衬底为"金字塔"织构表面上、生长时间为30 min、以Au为金属催化剂等条件下制备的Si纳米线为Tb~(3+)掺杂衬底时, SiNWs:Tb~(3+)的绿光发射强度较大,其发光强峰值位于554 nm,属于能级~5D_4→~7F_5的跃迁,另外在波长为494, 593和628 nm出现了叁条发光谱带,它们分别属于能级~5D_4→~7F_6,~5D_4→~7F_4和~5D_4→~7F_3的跃迁。另外,样品展示出了优异的时间、温度、酸碱和抗光漂白等光学稳定性,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分散性。如温度升高到500 K时,光发射强度仅降低了约8.9%左右;抗光漂白能力较强,用波长为365 nm、功率为450 W的紫外光源照射120 min,样品的绿光发射强度无衰减;酸、碱稳定性好,在pH 1的强酸(HCl)溶液中120 min未见衰减,在pH 11的强碱(NaOH)溶液中15 min内衰减较小,随后发光强度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当60 min后,样品的发光强度变得极其微弱。分析认为,在SiNWs:Tb~(3+)表面有一层SiO_2包覆层,而NaOH溶液容易和SiO_2发生化学反应,随着时间延长SiO_2层被破坏,故样品发光强度降低;样品溶于水中放置30 d未见沉淀物,发光亮度均匀且分散性较好。在研究了制备温度、气体流量和掺杂时间等工艺条件之后,深入研究了Si纳米线自身变化对Tb~(3+)绿光发射的影响。该材料展示出了良好的光学稳定性、水溶性和分散性,使其作为荧光标记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3期)

发光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彭俊彪教授是我国较早从事显示器件研究的科学家,2003年主持了高分子发光平板显示器件技术研究,2008年开始OLED显示驱动材料研发,2013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块稀土掺杂氧化物TFT的AMOLED柔性全彩高清显示器件,相关成果201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光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淦澄,彭俊彪.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研究进展[J].光电子技术.2019

[2].杨小慧.钙钛矿发光稳定性研究——专访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教授[J].光电子技术.2019

[3].赖良德,李晨,许虞俊.硅基OLED微显示器像素发光电流稳定性的研究[J].电子器件.2019

[4].武超.MW_(1-x)Mo_xO_4:Eu~(3+)(M=Ca~(2+),Mg~(2+),Sr~(2+),Ba~(2+))的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赵海霞,王新伟,李如雪,王登魁,方铉.衬底钝化处理对CsPbBr_3量子点薄膜发光稳定性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6].马晨宇,马春林,翟章印,程菊,周越.Sm~(3+)掺杂Na_(0.5)Bi_(0.5)TiO_3无铅压电陶瓷的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9

[7].吴科养.具有水稳定性的发光稀土金属有机骨架的构建及其对小分子/离子的检测[D].南方医科大学.2019

[8].王恩胜.高稳定性钙钛矿量子点/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质与稳定化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王志恒.基于较小单-叁线态分裂能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杨瑞臣,耿小丕,范志东,李旭,马蕾.SiNWs:Tb~(3+)的光学稳定性及Si纳米线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标签:;  ;  ;  

发光稳定性论文-谢淦澄,彭俊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