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药用论文-阎颖,孙渭歌

葡萄药用论文-阎颖,孙渭歌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药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用药频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相关性分析

葡萄药用论文文献综述

阎颖,孙渭歌[1](2018)在《抗菌药用药频度对下季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抗菌药用药频度与下季度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药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季度为单位,调查某院2013年1月~2017年3月治疗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用药频度(DDDs)及SA的耐药率,分析抗菌药使用对下季度SA耐药率的影响。结果:该院治疗G+球菌感染常用的抗菌药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SA对阿奇霉素、头孢西丁、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与莫西沙星、头孢硫脒的DDDs有相关性(P<0.05);阿莫西林、莫西沙星的DDDs均与SA对青霉素耐药率呈独立的负相关(P<0.05),头孢呋辛的DDDs与SA对青霉素耐药率呈独立的正相关(P<0.05);头孢唑林的DDDs与SA对莫西沙星、青霉素耐药率均呈独立的正相关性(P<0.05);阿奇霉素的DDDs与SA对莫西沙星耐药率呈独立的负相关(P<0.05);头孢硫脒的DDDs与SA对四环素耐药率呈独立的正相关(P<0.05);克拉霉素的DDDs与SA对克林霉素耐药率呈独立的负相关(P<0.05)。结论:抗菌药的使用与SA耐药率存在相关性,规范合理的使用抗菌药,对减少SA耐药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药物流行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王一涵[2](2016)在《葡萄科药用植物叁叶崖爬藤的亲缘地理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隶属于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属(Tetrastigma Planch.),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药用植物,俗称“叁叶青”。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地区,在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岛屿(海南岛、台湾)也有少量分布,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典型广布成分。常绿阔叶林为中国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它起源古老,自晚第叁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植被变迁历史。古植被重建研究认为这一植被类型在末次盛冰期时完全退居至南部热带地区,全新世气温回暖后从南部避难所向北回迁;而有限的亲缘地理学研究案例则一致揭示了物种在冰期原地居留在多个避难所,冰后期仅存在有限的扩张。因此,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组成物种对历史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目前仍不甚清楚,亟需选择该森林植被的典型的广布成分,并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常绿阔叶林下的重要藤本类型叁叶崖爬藤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的野外资源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结合亲缘地理、系统发育、生物地理以及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了第叁纪以来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谱系分化、群体动态历史和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开发了物种特异性SCAR分子标记,为叁叶崖爬藤药材的科学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种内谱系分化和群体动态历史基于叁个cpDNA片段(petL-psbE,trnK-matK,rbcL),对叁叶崖爬藤的20个群体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共检测到20个叶绿体单倍型。在物种水平,叁叶崖爬藤具有较高的叶绿体遗传多样性(hT=0.918:πT:2.110×10-3)和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NST=0.851,GST=0.795,P<0.05).系统发育分析和TCS构建的单倍型谱系关系均支持叁叶崖爬藤种内存在两大地理谱系:西南谱系(SW)谱系和中东部谱系(CSE).CSE谱系可进一步划分为海南岛、中国中部和东南部叁大分支。对上述四个地理分支(中国西南,中部,东南部,海南)进行分层次的AMOVA分析揭示:67.9%的变异存在于地区间,19.5%存在于地区内群体间。基于cpDNA序列和多化石点校正的BEAST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谱系和CSE谱系在上新世早期(c.5.07 Ma)开始分化。CSE谱系内部叁个主要分支的分化时间均在上新世晚期,其中,海南岛分支最早分化(c.2.78 Ma),中国中部和东南部两大分支的分化时间较晚(c.2.12Ma)。基于叶绿体数据的祖先分布区重建结果揭示了,上新世早期的全球变冷和地质变化引发的地理隔离事件导致了叁叶崖爬藤祖先群体压缩到中国西南部和南部两个避难所,进而分化形成两个独立的地理谱系,西南地区群体长期居留原地,而中国南部群体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经历了两次独立的由南向北的拓殖事件。失配分析结果也证实了SW谱系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历史,仅在CSE谱系及其中部分支检测到了群体扩张信号,扩张事件发生在更新世早期到中期(CSE:0.81 Ma;中部分支:0.71 Ma)。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第四纪前的东亚的环境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遗传结构的长期影响。(2)微卫星水平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地区间基因流本研究基于双重抑制法发开了8对有多态性的叁叶崖爬藤特异性微卫星引物。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叁叶崖爬藤群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地理分组,分别对应于中国西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海南),这一模式反映了更新世后期该物种被压缩到至少四个独立的避难所。基于MIGRATE的地区间基因流检测结果表明,叶绿体地理分支(西南部、中部、海南、东南部群体)间存在中等或较低水平的基因流;个别地区间,如海南和东南部大陆群体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基因流。生态位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时叁叶崖爬藤的适宜分布区向西南方向有一定的迁移,但是并没有完全退缩到南部热带地区,南部大陆地区保留了稳定的适宜生境并进一步扩展到南海大陆架区域,因此更新世冰期路桥的形成很可能为海南岛和大陆群体间的二次接触提供了迁移通道。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物种在末次冰期-间冰期循环中相对稳定的群体历史,对前期古植被重建提出的“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末次盛冰期完全退居至中国南部热带地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3)比较转录组和单拷贝核基因开发通过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叁叶崖爬藤CSE谱系和SW谱系个体进行转录组测序,运用de novo从头组装的方法,分别获得了52,838和65,197条unigenes,其中89%以上的unigene可以比对到公共蛋白库中。基于序列相似性,我们共找出6692对谱系间直系同源基因,其中有10对基因的Ka/Ks值显着大于0.5,可能经历了较强的正向选择或松散的净化选择,有3734对基因的Ka/Ks比值显着小于0.5,表明受到了强烈的净化选择作用。从谱系间的直系同源基因中我们共定位了286个EST-SSR位点,有78个位点在谱系间可能存在长度多态性。基于叁种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共鉴定了1018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约78%的位点在谱系间存在中等或高水平的遗传分化(Pairwise identity≤99.5%)。通过与葡萄基因组比对预测内含子-外显子边界,本研究成功开发了12对外显子锚定的核基因引物,其中8对在叶绿体单倍型个体间具有较高的多态性(hT:0.909-0.993;πT:7.32--16.01×10-3),为后续基于多位点的统计亲缘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功能基因标记。(4)叁叶崖爬藤(叁叶青)的分子鉴定本研究从100对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了12条多态性适中、条带清晰和重复性好的引物,发现引物UBC843的扩增结果中在1800bp左右出现的条带为叁叶崖爬藤样品所特有的,而崖爬藤属其他近缘种和伪品土圞儿均不存在此条带。经实验验证,针对此特异性条带设计的SCAR分子标记,只在叁叶崖爬藤样品中才能扩增出单一、清晰的目标长度条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扩增产物的有无和片段大小将叁叶崖爬藤与同属近缘种和市场伪品进行准确区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9-01)

夏叶[3](2016)在《蛇葡萄属药用植物DNA分子鉴定及化学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ITS2序列及psbA-trnH序列对葡萄科蛇葡萄属药用植物及其近缘种21个物种、125份实验样品进行鉴定,并通过对所得序列进行序列变异、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邻接树分析,评估此两种序列对蛇葡萄属药用植物及其近缘种的鉴定效率,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实验样品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序列验证,最终获得了65条ITS2序列及122条psbA-trn H序列;蛇葡萄属大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及乌蔹莓属、葡萄属样品存在ITS2序列扩增困难现象。(2)蛇葡萄属样品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均为243bp,崖爬藤属样品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51~254bp;蛇葡萄属大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43~287bp,而该属其他物种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353~359bp,葡萄属样品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334bp,乌蔹莓属样品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324bp,崖爬藤属样品psbA-trnH序列比对后长度为316~319bp;蛇葡萄属物种两个序列的变异位点皆较少且不稳定。(3)计算遗传距离,蛇葡萄、异叶蛇葡萄、叁裂蛇葡萄、牯岭蛇葡萄ITS2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分别为0.021、0.004、0.004、0.008,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为0;白蔹ITS2序列种内遗传距离为0,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29。大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蛇葡萄、光叶蛇葡萄、异叶蛇葡萄、叁裂蛇葡萄、牯岭蛇葡萄、白蔹psbA-trnH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分别为0.040、0.004、0.008、0.006、0、0.006、0.008、0.009、0,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为0。(4)构建系统邻接树,ITS2序列NJ树结果显示,总体分为两支,蛇葡萄属物种为一支,崖爬藤属2份样品为一支;蛇葡萄属大支内,白蔹单独成支,其他物种聚为一支。psbA-trnH序列NJ树结果显示,总体同样分为两支,乌蔹莓属与崖爬藤属两小支聚为一大支,蛇葡萄属与葡萄属两支聚为一大支;蛇葡萄属大支内,大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3个物种聚为一支,其他12个物种聚为一支,两支内没有物种单独分离出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蛇葡萄属药用植物及其近缘种10个物种33份实验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比较分析。色谱条件为:An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v/v)梯度洗脱,流速:0.7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65nm,进样量:20μL。分析结果显示,蛇葡萄属不同物种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同一物种不同产地所含化学成分也存在差异;该属植物几乎都含有没食子酸、杨梅苷及槲皮苷;蛇葡萄素和杨梅素只在大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中检测到,且含量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5-30)

高峰[4](2015)在《葡萄各品种的药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广的水果之一,有成千上万个品种。9月份正是葡萄丰收的时节,市场上的葡萄品种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可以让我们一饱口福外,它们还有别的什么功效呢?巨峰:消炎降脂成熟的巨峰葡萄果实呈紫黑色,果皮较厚,果肉较软,口感酸甜,含有丰富的白黎芦醇,具有辅助降血脂、消炎等功效。新鲜的巨峰葡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霜,用(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5年17期)

陈敏,凃媛,桂春,程佩佩,严瀛灏[5](2014)在《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和杨梅苷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和杨梅苷含量的方法。方法:大叶蛇葡萄样品先用石油醚超声脱脂,再用甲醇超声提取;分析柱选用Angilent TC-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进行洗脱(20∶80,v/v),柱温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蛇葡萄素在16.6~415.0μg·mL-1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25%,RSD=1.14%(n=6);杨梅苷在1.0~25.5μg·mL-1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19%,RSD=1.16%(n=6)。结论:蛇葡萄素和杨梅苷成分因产地和药用部位不同,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靠,可为大叶蛇葡萄的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4年04期)

方丽平,李进步,薛建平,王志强,陈耕[6](2014)在《六十种药用植物提取物对葡萄炭疽病菌抑菌活性的室内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隶属于44科的60种药用植物为试材,以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选取的药用植物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以筛选出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药用植物资源。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100mg/mL时,对葡萄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80%以上的有11种植物提取物,抑制率超过90%的药用植物有艾蒿、苍耳、丁香、黄芩、苦参、肉桂和石菖蒲7种,其中丁香、肉桂和石菖蒲的提取物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为100%。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药用植物丁香、肉桂和石菖蒲具有开发成防治葡萄炭疽病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02期)

刘敏,马旭光,苏岩,王莎[7](2013)在《葡萄蔓基质中九种食药用菌的筛选及相关酶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菌丝生长速度、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为指标,在20%、40%、60%、80%、90%葡萄蔓取代杂木屑的培养料中对九种食药用菌进行生长筛选,结果表明,韩芝HG(Ganoderma lucidum)在各个比例的配方中对纤维素的酶解能力最高,菌丝生长最快。在初筛基础上子实体栽培实验结果表明,韩芝在60%葡萄蔓、30%木屑、9%麸皮、1%生石灰培养料中产量和生物转化率都高于常规培养料。(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燕,梁敬钰[8](2009)在《蛇葡萄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蛇葡萄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及展望其开发前景。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蛇葡萄属植物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蛇葡萄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显着,具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09年03期)

刘翔,李紫薇,秦松云[9](2008)在《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6):517-518,522经调查鉴定,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有8种8变种,其中乌头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为重庆新分布种。(本文来源于《重庆中草药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刘翔,李紫微,秦松云[10](2007)在《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调查鉴定,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有8种8变种,其中乌头叶蛇葡萄、显齿蛇葡萄为重庆新分布种。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医疗用途、地理分布、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重庆市丰富的蛇葡萄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07年06期)

葡萄药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隶属于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属(Tetrastigma Planch.),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药用植物,俗称“叁叶青”。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地区,在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岛屿(海南岛、台湾)也有少量分布,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典型广布成分。常绿阔叶林为中国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它起源古老,自晚第叁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植被变迁历史。古植被重建研究认为这一植被类型在末次盛冰期时完全退居至南部热带地区,全新世气温回暖后从南部避难所向北回迁;而有限的亲缘地理学研究案例则一致揭示了物种在冰期原地居留在多个避难所,冰后期仅存在有限的扩张。因此,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组成物种对历史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目前仍不甚清楚,亟需选择该森林植被的典型的广布成分,并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常绿阔叶林下的重要藤本类型叁叶崖爬藤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的野外资源调查和取样的基础上,结合亲缘地理、系统发育、生物地理以及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了第叁纪以来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谱系分化、群体动态历史和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开发了物种特异性SCAR分子标记,为叁叶崖爬藤药材的科学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种内谱系分化和群体动态历史基于叁个cpDNA片段(petL-psbE,trnK-matK,rbcL),对叁叶崖爬藤的20个群体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共检测到20个叶绿体单倍型。在物种水平,叁叶崖爬藤具有较高的叶绿体遗传多样性(hT=0.918:πT:2.110×10-3)和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NST=0.851,GST=0.795,P<0.05).系统发育分析和TCS构建的单倍型谱系关系均支持叁叶崖爬藤种内存在两大地理谱系:西南谱系(SW)谱系和中东部谱系(CSE).CSE谱系可进一步划分为海南岛、中国中部和东南部叁大分支。对上述四个地理分支(中国西南,中部,东南部,海南)进行分层次的AMOVA分析揭示:67.9%的变异存在于地区间,19.5%存在于地区内群体间。基于cpDNA序列和多化石点校正的BEAST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SW谱系和CSE谱系在上新世早期(c.5.07 Ma)开始分化。CSE谱系内部叁个主要分支的分化时间均在上新世晚期,其中,海南岛分支最早分化(c.2.78 Ma),中国中部和东南部两大分支的分化时间较晚(c.2.12Ma)。基于叶绿体数据的祖先分布区重建结果揭示了,上新世早期的全球变冷和地质变化引发的地理隔离事件导致了叁叶崖爬藤祖先群体压缩到中国西南部和南部两个避难所,进而分化形成两个独立的地理谱系,西南地区群体长期居留原地,而中国南部群体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经历了两次独立的由南向北的拓殖事件。失配分析结果也证实了SW谱系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历史,仅在CSE谱系及其中部分支检测到了群体扩张信号,扩张事件发生在更新世早期到中期(CSE:0.81 Ma;中部分支:0.71 Ma)。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第四纪前的东亚的环境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遗传结构的长期影响。(2)微卫星水平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地区间基因流本研究基于双重抑制法发开了8对有多态性的叁叶崖爬藤特异性微卫星引物。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叁叶崖爬藤群体可以划分为四个地理分组,分别对应于中国西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海南),这一模式反映了更新世后期该物种被压缩到至少四个独立的避难所。基于MIGRATE的地区间基因流检测结果表明,叶绿体地理分支(西南部、中部、海南、东南部群体)间存在中等或较低水平的基因流;个别地区间,如海南和东南部大陆群体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基因流。生态位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时叁叶崖爬藤的适宜分布区向西南方向有一定的迁移,但是并没有完全退缩到南部热带地区,南部大陆地区保留了稳定的适宜生境并进一步扩展到南海大陆架区域,因此更新世冰期路桥的形成很可能为海南岛和大陆群体间的二次接触提供了迁移通道。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物种在末次冰期-间冰期循环中相对稳定的群体历史,对前期古植被重建提出的“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末次盛冰期完全退居至中国南部热带地区”的观点提出了挑战。(3)比较转录组和单拷贝核基因开发通过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叁叶崖爬藤CSE谱系和SW谱系个体进行转录组测序,运用de novo从头组装的方法,分别获得了52,838和65,197条unigenes,其中89%以上的unigene可以比对到公共蛋白库中。基于序列相似性,我们共找出6692对谱系间直系同源基因,其中有10对基因的Ka/Ks值显着大于0.5,可能经历了较强的正向选择或松散的净化选择,有3734对基因的Ka/Ks比值显着小于0.5,表明受到了强烈的净化选择作用。从谱系间的直系同源基因中我们共定位了286个EST-SSR位点,有78个位点在谱系间可能存在长度多态性。基于叁种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共鉴定了1018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约78%的位点在谱系间存在中等或高水平的遗传分化(Pairwise identity≤99.5%)。通过与葡萄基因组比对预测内含子-外显子边界,本研究成功开发了12对外显子锚定的核基因引物,其中8对在叶绿体单倍型个体间具有较高的多态性(hT:0.909-0.993;πT:7.32--16.01×10-3),为后续基于多位点的统计亲缘地理学和景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功能基因标记。(4)叁叶崖爬藤(叁叶青)的分子鉴定本研究从100对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了12条多态性适中、条带清晰和重复性好的引物,发现引物UBC843的扩增结果中在1800bp左右出现的条带为叁叶崖爬藤样品所特有的,而崖爬藤属其他近缘种和伪品土圞儿均不存在此条带。经实验验证,针对此特异性条带设计的SCAR分子标记,只在叁叶崖爬藤样品中才能扩增出单一、清晰的目标长度条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扩增产物的有无和片段大小将叁叶崖爬藤与同属近缘种和市场伪品进行准确区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药用论文参考文献

[1].阎颖,孙渭歌.抗菌药用药频度对下季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8

[2].王一涵.葡萄科药用植物叁叶崖爬藤的亲缘地理学和分子鉴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6

[3].夏叶.蛇葡萄属药用植物DNA分子鉴定及化学成分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4].高峰.葡萄各品种的药用价值[J].乡村科技.2015

[5].陈敏,凃媛,桂春,程佩佩,严瀛灏.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和杨梅苷的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中药.2014

[6].方丽平,李进步,薛建平,王志强,陈耕.六十种药用植物提取物对葡萄炭疽病菌抑菌活性的室内筛选[J].北方园艺.2014

[7].刘敏,马旭光,苏岩,王莎.葡萄蔓基质中九种食药用菌的筛选及相关酶学检测[J].食用菌学报.2013

[8].陈燕,梁敬钰.蛇葡萄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9

[9].刘翔,李紫薇,秦松云.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

[10].刘翔,李紫微,秦松云.重庆蛇葡萄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标签:;  ;  ;  ;  

葡萄药用论文-阎颖,孙渭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