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宣飞霞,蔡鲁南

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宣飞霞,蔡鲁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民,公共政策,网络参与

公共政策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宣飞霞,蔡鲁南[1](2014)在《网民公共政策网络参与态度研究——以中央提高农民扶贫款标准的网络反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央提高农民扶贫款标准"这一公共政策的网络反应为例,分析网民对公共政策网络参与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在公共政策网络参与的态度上网民呈现出多元价值立场,并呈现出态度多元、情感理智及行为倾向具有批判性和诉求性等特点,这和现代社会转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民众的相对剥夺感等原因相关,也受性别、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公共政策的网络发布要重视内容的全面和准确,要抓住网民公共政策参与的高峰期。(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洪涛,魏淑艳[2](2013)在《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因性别、年龄和道德等差异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同态度,进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诸多因素中,道德是影响人们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公共政策态度量表和多维道德量表,构建研究模型,对沈阳部分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rs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模型分析,验证了我国市民整体公共政策态度呈积极状态,受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我国市民的道德具有多维性,且这种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的形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蔡鲁南[3](2013)在《网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社会的标志性成果——网络,在当前社会形态下的中国已成为勾连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纽带,不仅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也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自由的声音提供了体制外的参与途径。如今,网民参与公共政策表达自身的基本态度,作为参与方式之一已常态化,这不仅折射出迄今为止中国仍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也反映了公众在政治需求上民意表达的诉求。尽管这种民意表达并不必然影响政府决策,但毫无疑问是任何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等不同环节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广泛的政策参与方式有利于解决公共权力的失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程序的民主化,以及政策执行上的公平公正。同时,这种间接感知与介入社会管理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对传统的国家政治参与机制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压力,为其创造了改变的契机。但是,我国政府对网民公共政策态度的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也缺乏完善有效的机制;而且学界在这一领域也未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更遑论社会对其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本研究以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为背景,以关注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中央提高农民扶贫款标准”为切入点,通过对网民参与公共政策和网民公共政策态度等相关概念和研究状况的梳理,提出态度理论视野下对网民政策态度叁要素,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以对我国网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态度进行研究。这既可以让政府对公众的网络参与状况和参与公共政策的态度进行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在学术上拓展一定空白领域,在社会上推进正确政策观念的形成,更为网络政治参与和公共政策参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以个案“中央提高农民扶贫款标准”这一公共政策为研究案例,以网民参与公共政策所呈现的网络反应为抽样框,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62条网络跟帖作为研究样本;同时以微博广播和与扶贫相关的政策和新闻为辅助资料,对网民的主体情况,网民公共政策态度中的政策认知、政策情感和政策行为叁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认知上,除部分网民在政策内容上存在认知模糊外,大部分民众在政策参与上并不存在认知障碍,且相对理智;但在对待公共政策不同环节的权威主体上有较大差异,同时网民中也存在知觉定势、刻板印象和认知偏差等现象。在情感上,网民相对感性,对政策表示认可;但情绪上却表现为宣泄和批判迁移的特征。在行为倾向上呈现出批判与诉求的特征,并形成“群体认同”的心理。另外,网民的政策态度整体上呈现出多元的价值立场和特点,且影响因素多元化。对网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态度进行研究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这有利于政府了解网民的基本态度,建立民主化、程序化的公众参与体制,解除政府的公信力危机;也有助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进而促使民众对政府和公共政策产生认同度与归属感。(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3-05-10)

周甜甜[4](2012)在《浅析政府在房地产问题界定中的误区及其应然态度——基于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应对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不断出台。然而,这些政策"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房价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从政策过程的最初阶段——政策问题的界定阶段来探讨有关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失效问题,并认清政府在此问题界定中存在"住房是纯粹的私人物品"等叁个误区。当前,大力发展经济、地方政府真正让渡利益才是政府针对房价调控的应然态度。(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09期)

才凤伟[5](2011)在《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研究不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相对"被忽略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本研究对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以往相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交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休闲娱乐活动还主要停留在传统层面,具有现代色彩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同时研究发现,在对待国家公共政策的态度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和休娱乐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国家公共政策越趋向给予消极的评价,而农民的社会交往情况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1年08期)

陈姣娥[6](201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扎根理论,采用网民对宁波公务员错时工作政策评论的案例,对网民政策态度的形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网络评论帖进行编码分析,本文发现"印象"和"比较心理"在网民的政策态度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印象主导网民的政策认知,比较心理催生政策情绪;通过进一步讨论,提炼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概念,认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分别是导致网民政策认知偏差的主客观因素。文章还初步归纳出网民政策态度形成过程模型和网民政策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洪涛,陈洪侠[7](2009)在《公众公共政策态度实证研究——以沈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公共政策态度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定位问题,它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当今公共行政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明确公众公共政策态度的现状,理解其影响因素,进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善公众公共政策态度的合理化政策建议,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09年03期)

王洪涛[8](2007)在《沈阳市市民公共政策态度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众公共政策态度问题实质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定位问题,它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当今公共行政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也在近几年的行政改革中,明确表示行政管理理念要从传统集权主义理念向民主行政理念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研究沈阳市城市居民的公共政策态度,提出改善市民公共政策态度的合理化政策建议,就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整理的方法,采用SPSS软件和lisr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明确沈阳市城市居民公共政策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出个人特征及道德倾向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最后为政府提出可行性建议。文章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探讨部分,系统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流程,同时对公共政策态度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实证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架构、研究主题、研究假设、问卷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及实施程序,并对研究结果作了详细统计分析;第叁部分是研究应用部分,提出研究结果的各种应用方法,对政府提升公众公共政策态度提出政策建议。国内现有研究中对公共政策态度的研究还比较匾乏,尤其是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采取实证的方法,以沈阳市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这将有利于扩大该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该问题的研究方法。论文建立了以个人特征为自变量,道德倾向为中介变量,城市居民公共政策态度为因变量的研究模型,这一研究模型的确立,使自变量的考虑更为完善,研究模型更为合理,这为进一步研究公共政策态度问题提供了参考。这次研究符合我国及沈阳市政府对民主行政密切关注的现实背景,调研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将为政府拟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文中提出的建议,将为政府进行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7-05-01)

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因性别、年龄和道德等差异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同态度,进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诸多因素中,道德是影响人们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公共政策态度量表和多维道德量表,构建研究模型,对沈阳部分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rs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模型分析,验证了我国市民整体公共政策态度呈积极状态,受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我国市民的道德具有多维性,且这种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的形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宣飞霞,蔡鲁南.网民公共政策网络参与态度研究——以中央提高农民扶贫款标准的网络反应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2].王洪涛,魏淑艳.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蔡鲁南.网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态度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4].周甜甜.浅析政府在房地产问题界定中的误区及其应然态度——基于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

[5].才凤伟.中国当代农民生活方式及其对公共政策态度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1

[6].陈姣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

[7].王洪涛,陈洪侠.公众公共政策态度实证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9

[8].王洪涛.沈阳市市民公共政策态度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07

标签:;  ;  ;  

公共政策态度论文-宣飞霞,蔡鲁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