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

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

刘杏丽(河北望都中学,河北保定072450)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应遵循音乐课的教学规律,依据音乐课的教育目标,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成为欣赏课的主体,其核心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自主;音乐欣赏;主体;教育模式

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文件汇编》中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形式为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是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但要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很不容易,它不单是一节唱歌课、器乐课、音乐知识课、或是舞蹈课,而是一节综合课程。那么如何进行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呢?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而学生却往往是正襟危坐,死气沉沉。少有双边互动,常常出现任凭讲者“风吹浪打”,听者“我自岿然不动”的现象。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人,则是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必须遵循音乐课的教学规律,依据音乐课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教师要敢于打破框框套套,冲出固定教学模式的限定,创造出来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的新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一、身体“动起来”

我国音乐家赵宋光先生这样说:“假如你能把音乐不仅仅理解为听觉的艺术,而且进一步理解为运动觉的艺术,那么你对音乐美的理解就大大深化了。”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多彩,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觉能力很强,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音乐作品必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自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等。可以说,音乐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全书”。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单靠教师去讲解、分析、总结,很难面面俱到,因此,音乐教师应鼓励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总结有关的内容,上课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所得信息交由大家共享。例如学习中国民歌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收集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作品,学生积极性很高,既总结出民歌的体裁、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还试着唱上两句,很多作品都是老师所没听说过的。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同学信对民歌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中,讲到“和声”这个概念时,从理论上来讲,和声是多声部音乐进行时所构成的一系列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假如讲其理论,学生会觉得艰深难懂,比较抽象,我就让学生去唱,从歌唱的音响效果中去体会这一问题。对和弦135的演唱,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唱一个音,并保持,同时去体会和声的音响。有的学生听完说:“仿佛进入了宗教的殿堂,大家在唱圣经。”有的说:“感觉声音和谐、温暖、饱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在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我先教给学生简单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再让学生去欣赏作品,我发现,许多同学都随着音乐的节奏配以相应的动作,这也算是律动教学的一种方式吧!另外,我教大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律动伴奏等。在欣赏非洲音乐时,学生们用这些自制乐器打出了复杂多变的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节奏。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解释、再现音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把“动”引进到音乐课堂上来,鼓励学生动起来,从集体到个人,从局部到全身,随音乐而动,在动中乐,乐中动,使欣赏达到高潮,从中体验音乐的美。

二、情感“动起来”

音乐作品音响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和音色的阴暗将对音乐欣赏产生不同的效果。音乐抒发感情,可将人们内心复杂多变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欣赏者的情感可以与作品传达的情感达到共鸣,融为一体,进入物我两忘之境。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起伏或喜或悲、或哀或乐,使情感“动起来”。如欣赏作品《江河水》时,我将作品的社会背景、情节发展告诉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联想的环境。随着二胡那凄惨悲怯的音色,许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有的学生说:“听完这个作品内心感到沉闷压抑,似有一股怒火在燃烧。“这也正是教师设想要达到的情感效果。当听完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幅画,这三幅画不约而同的都有月亮——水——小船,诗意盎然。有一位学生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小诗一首:“风儿轻轻,月儿明明,水儿滢滢,我欲乘风行,月公自有情。”

音乐表演,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律动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二度创作作品。赋予作品生命力,表演中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进去。而用音乐去打动别人之前,先要显示自己已被音乐打动,因此,学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了解作品的背景,再与自己亲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就成为作品的表演者,又是创作者、欣赏者和评价者。

三、思维“动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练习,以求熟练掌握其中的知识,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孩子们活跃的头脑,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欲,学生的大脑被上了“铁锁”,主动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做,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哪怕是错的,不着边际的都可说出来,至少说明学生在思考,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音乐。如听过《蓝色多瑙河》后,有的同学说:“好像看到多瑙河两岸,蓝色的河水啊,在静静地流向远方。”有的说:“听完音乐感觉闻到芬芳的花香在空中飘荡。”听完他们的发言,真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思想、心理尚未定型,思维不受约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此时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好时机。如果在此时积极诱导、鼓励,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也许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不同领域里的“爱迪生”。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拘于模仿和统一,让课堂充分开放,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比如欣赏音乐作品《春节序曲》,在学生不知道音乐作品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倾听表现人们欢度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的场面,然后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哪些感受?”学生纷纷表示音乐旋律欢快、热烈,再进一步启发:“你们认为,这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学生很快想到燃放花炮、扭秧歌、看大戏、全家团圆吃饺子的场面。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大胆创新,合理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去充分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让学生“动起来”,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出强烈的情绪因素,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石国兴、鲁建义主编,新华出版社。

标签:;  ;  ;  

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