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论文-朱玉博

青少年依恋论文-朱玉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少年依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恐惧怜悯,社交焦虑

青少年依恋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博[1](2019)在《青少年依恋、恐惧怜悯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智能产业的对日常生活的冲击,致使许多人变成了“低头族”,人们与他人的共同活动不断变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情绪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不少的个体在青少年时期,会出现社交焦虑情绪,这给青少年的学校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而在早期与父母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青少年易出现人际关系不良问题,并对积极地情绪产生恐惧。积极的情绪中包含有怜悯,而怜悯可以化解许多心理问题。如果出现恐惧怜悯心理,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本研究通过以11-19岁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从郑州市、开封市杞县两地选取1134名被试,研究青少年依恋、恐惧怜悯与社交焦虑的现状,并对青少年依恋、恐惧怜悯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采用李同归(2006)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问卷”(ECR)、刘天(2017)翻译Gilbert恐惧怜悯量表、朱海东修订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Adolescent version,SAS-A)进行施测,使用SPSS22.0与Amo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中介模型的潜在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等统计方法。研究结论如下:(1)青少年依恋回避在年级存在显着差异;依恋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依恋焦虑高于男生;来自乡镇的青少年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显着高于来自城市的,学校所在地位于县级城市的青少年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显着高于位于省会城市的。(2)青少年恐惧怜悯整体上处于中等略微偏下水平,恐惧怜悯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来自乡镇的青少年恐惧对他人怜悯显着高于来自城市的,学校所在地位于县级城市的青少年恐惧对他人怜悯显着高于位于省会城市的;恐惧接受他人怜悯、恐惧自我怜悯维度在年级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社交焦虑在性别上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女生的社交焦虑高于男生。害怕否定评价维度、陌生情景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均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即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4)青少年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恐惧怜悯、社交焦虑之间呈两两显着正相关。(5)恐惧怜悯在青少年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提出了以下相应的教育对策:开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要重视亲子关系的培养,加强沟通与交流;培养耐挫心理,降低青少年恐惧怜悯水平;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社交焦虑行为。(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金莲[2](2018)在《青少年依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形成于幼儿时期,贯穿人的一生。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相对于婴幼儿依恋,青少年的依恋研究就更加复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依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使得其研究重点从儿童转向青少年。笔者将从青少年依恋的理论基础、测量方法、实证研究、不足和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田雨馨,伍新春,王文超,周宵[3](2018)在《青少年依恋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以汶川地震8.5年后极重灾区的1153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的依恋、认知重评、表达抑制、PTSD和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依恋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直接正向预测PTG;青少年的依恋可以通过认知重评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表达抑制负向预测PTSD,却不能通过表达抑制预测PTG。(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曲星羽,陆爱桃,苏丹晓[4](2016)在《听障青少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听障青少年孤独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儿童孤独量表(CLS)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的友谊满意度分量表调查了107名听障青少年。研究发现:(1)叁种依恋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其中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相关较强于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2)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孤独感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同伴依恋与友谊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个体早期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只能通过孤独感影响听障青少年的友谊满意度,而个体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同伴依恋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友谊满意度,也能间接通过孤独感对青少年的友谊满意度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戈[5](2016)在《青少年依恋、人格与偶像崇拜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叁所中学的56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依恋、人格、偶像崇拜的问卷研究,调查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考察了依恋与人格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内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时间一般为1-3年;当代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以影星歌星为主;青少年崇拜偶像的原因还是以外貌因素为主,兼有偶像个人的才华因素;青少年了解偶像的信息渠道以电视和网络为主;青少年认为偶像崇拜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没有重大影响;对极端粉丝的做法持反对意见的青少年居多;青少年比较认同适度的偶像崇拜。第二部分从青少年依恋、人格和偶像崇拜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依恋状况较好,年级和学习情况在依恋上的主效应显着;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状况较好,学习情况在人格上的主效应显着,年级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上的主效应显着;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程度以轻度和重度为主,年级在偶像崇拜上的主效应显着,性别在娱乐社交程度和关系幻想程度上的主效应显着,学习情况在完全认同程度和病理边缘程度上的主效应显着。青少年的依恋、人格与偶像崇拜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青少年的依恋和人格均对其偶像崇拜作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测。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性在依恋对娱乐社交的回归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余照照[6](2016)在《青少年依恋、自尊与自感学业和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感学业能力和自感社交能力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种能力,几乎在学生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发挥作用。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则较少。但是这一阶段的个体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青春期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这一时期的依恋关系也会出现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对于青少年的自感学业能力和自感社交能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自尊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本研究以469个初中、高中和大一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青少年自我能力觉知量表(SPPA)中的学业能力分量表和社交能力分量表以及自尊量表(SES),对青少年的依恋、自尊、自感学业能力和自感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自尊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在青少年的叁种具体依恋关系中,只有同伴依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父母依恋存在年级差异,大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一落到最低值;(2)青少年的自感学业能力和自感社交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初叁落到最低值;自感学业能力存在生源地差异,城镇青少年自感学业能力显着高于农村青少年;(3)青少年的亲子依恋、同伴依恋、自尊、自感学业能力和自感社交能力两两显着相关;(4)自尊在依恋与青少年自感学业能力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自尊在依恋与青少年自感社交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1)

温兴盛,秦素琼,玉丁婕[7](2015)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对甘肃天水31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除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与母亲信任、父亲信任、父亲沟通无显着相关外,社交焦虑其他各维度均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自我概念显着相关(P<0.01或P<0.05);母亲沟通、自我概念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20,P<0.05;β=-0.269,P<0.01);母亲疏离、同伴疏离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33,P<0.05;β=0.211,P<0.01);自我概念在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50%和34.19%。结论农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依恋、自我概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自我概念水平可以降低其社交焦虑行为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教育》期刊2015年08期)

谢佳[8](2015)在《青少年依恋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伴随着生理和智力发生的变化,他们开始要求去探索外部世界,开始自己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和同伴亲密关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社会适应性的实践。本文从青少年的依恋角度分析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08期)

陈艳,缪绍疆,赵旭东,童俊[9](2013)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着的主效应(R2=0.063,P=0.000;R2=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张慧,范多芳,Alyssa,Surina,王振宏[10](2013)在《青少年依恋风格与情绪调节——迷走抑制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恋的研究是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而自主性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是表达压力反应的主要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多迷走神经理论为理解副交感神经调节如何对个体适应性和不适应性功能做出贡献提供了框架。因此,为了探究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性差异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法(ECR)对136名被试进行调查,其中有效被试123人,男生52名,女生61名,M_(年龄)=19,SD=1.83。经过换算得出安全性依恋个体72人,不安全依恋个体51人(其中,依恋焦虑型个体30人,依恋回避型个体21人)。其次,创设实验室压力情境,将基线RSA(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水平作为其迷走神经张力的指标,将压力任务下迷走张力的降低作为迷走抑制的指标,利用修订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作为情绪评定的材料,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生理调节是否调节依恋风格与情绪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基线RSA水平、迷走抑制水平要显着高于不安全依恋个体;(2)压力情境下,不安全依恋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显着多于安全型依恋个体;(3)压力任务后,不安全依恋个体尤其是依恋焦虑型个体在情绪恢复量上显着低于安全型依恋个体;(4)个体的迷走抑制水平在依恋风格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起调节作用,当个体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迷走抑制时,对不安全依恋个体尤其是依恋焦虑个体而言,可预测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安全型依恋与个体情绪调节的迷走抑制没有相关。因此,迷走抑制是依恋风格与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且安全型依恋个体比不安全依恋个体有更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青少年依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形成于幼儿时期,贯穿人的一生。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相对于婴幼儿依恋,青少年的依恋研究就更加复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依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使得其研究重点从儿童转向青少年。笔者将从青少年依恋的理论基础、测量方法、实证研究、不足和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少年依恋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玉博.青少年依恋、恐惧怜悯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河南大学.2019

[2].张金莲.青少年依恋研究综述[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

[3].田雨馨,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青少年依恋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

[4].曲星羽,陆爱桃,苏丹晓.听障青少年依恋和友谊满意度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6

[5].李戈.青少年依恋、人格与偶像崇拜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6].余照照.青少年依恋、自尊与自感学业和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7].温兴盛,秦素琼,玉丁婕.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5

[8].谢佳.青少年依恋的特点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才智.2015

[9].陈艳,缪绍疆,赵旭东,童俊.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10].张慧,范多芳,Alyssa,Surina,王振宏.青少年依恋风格与情绪调节——迷走抑制的调节作用[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标签:;  ;  ;  ;  

青少年依恋论文-朱玉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