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长诗论文-李斯颖

壮族民间长诗论文-李斯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壮族民间长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壮族,民间长诗,发展,特征

壮族民间长诗论文文献综述

李斯颖[1](2017)在《壮族民间长诗的阶段发展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民间长诗的发展可分为五大阶段,不同阶段均有自己的特色。通过选取壮族历史上的若干民间长诗为例,分析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可再现其与壮族族群历史内容的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许钢伟[2](2010)在《壮汉文化冲突与壮族民间长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许钢伟[3](2008)在《文化渗透与审美映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民间长诗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座富矿,也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壮族民间长诗既受文化的影响,本身也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艺术文化学、文学-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将壮族民间长诗置入社会文化的网络结构与壮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进行文化透视研究,有助于全方位观照壮族民间长诗与各种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以及与壮族文化进程的历史关联,以期加深对壮族民间长诗的认识和理解。论文主要从共时分析和历时阐释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壮族民间长诗文化透视之共时分析——在文化场中考察壮族民间长诗与各种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一方面,壮族民间长诗处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包围之中,这些文化因素以各种方式,给壮族民间长诗以深刻的影响。壮族稻作生产文化作为壮族民间长诗产生的经济基础,同时还为它提供了众多的创作素材。壮族歌咏文化产生的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谣,培养的众多歌手、歌师、歌王,形成的众多歌圩、歌会,为壮族民间长诗的产生提供了“精神气候”。壮族师巫文化除了作为壮族民间信仰渗透在民间长诗之中外,后来在世俗化发展中演唱长诗、编创长诗,也促进了壮族民间长诗的创作。壮族文化的其他部分,像居住文化、民间风习、伦理道德、历史观念、民间文学的其他体裁等,也对壮族民间长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汉文化除了一些思想观念渗透到壮族民间长诗的创作之中外,大量汉族文学在壮族地区的流传为壮族民间长诗的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所有这些文化因素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场,滋养了壮族民间长诗。另一方面,壮族民间长诗也对这些文化因素给予能动的审视,在审美创造中铭刻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壮族稻作生产的源起,稻作农耕的技术、知识、习俗,壮族的居住文化、民间风习、伦理道德、历史观念等等,无不被壮族民间长诗以审美的方式记忆和保存。壮族民间长诗作为歌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歌咏文化;它的繁荣成为歌咏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壮族民间长诗还对师巫文化的世俗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壮族民间长诗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沃土,对之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使作品深蕴民族生活内涵和族群文化品性。一句话,壮族民间长诗在审美创造中对这些文化因素进行了能动映照。二、壮族民间长诗文化透视之历时阐释——在壮族文化进程中考察壮族民间长诗与文化演进的历史关联。一方面,壮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对壮族民间长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壮族文化经历了自主发展自由创造的漫长历史时期。此一时期,壮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身体劳作获取物质资料以维系肉体生存与发展,极富创造精神;精神创造解释天地万物以达致心灵安适与调节,充满想象力。这些充满智慧灵光的创造活动及其取得的成果是壮族文化的根脉,也是壮族民间长诗最早的文化背景。自从秦始皇征服了岭南,壮民族进入了长达两千余年民族自律与王朝他律张力作用下的发展时期。与外来汉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逐渐复杂,为民间长诗的创作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素材;古壮字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壮族民间长诗的发展;汉文化尤其是大量汉族文学作品在壮族地区的日益广泛的传播,不断为民间长诗的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无疑成为壮族民间长诗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文化背景。而遇有外国敌对势力入侵,壮汉文化面临共同的生存挑战时,壮族人民则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之中,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一道,捍卫国家安全,表现出深切的民族大义和中华认同。壮族文化的这种生存状态,也对壮族民间长诗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壮族民间长诗也对壮族文化历史进程给以审视,在审美创造中映照出壮族文化历史进程的完整影像。接近与族群命运之感和个体心灵之痛息息相关的壮族民间长诗,就是接近壮民族的命运与灵魂。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之一,它传承了壮民族的种族记忆,指认了壮民族的生命血质,记录着这个远古文明的山地民族所创造的沉重厚实的文化积淀,所经历的坎坷崎岖的历史艰辛。一句话,壮族民间长诗是壮族文化历史进程之内在本质的最生动最深刻的表现。总之,文化养育了壮族民间长诗,壮族民间长诗在审美创造中与文化整体沟通,铭刻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映照出壮族文化历史进程的内在本质。文化渗透与审美映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存于壮族民间长诗与文化的关系之中。(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刘戈[4](1984)在《论壮族民间长诗《李旦与凤姣》》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李旦与凤姣》广泛流传于桂西、桂中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咸知。其抄本繁多,有排歌体的,有勒脚歌体的,有的叫“李旦王”,有的叫“唐王歌”,有的叫“李旦与凤姣”。右江流域的“唐王歌”长达八千多行,还有专门演唱它的“唐王调”。此外,又有故事和师公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和情节都大同小异。最近,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壮文版长诗《李旦与凤姣》,这是壮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新成果。本文拟对作品的历史来源、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作初步的探讨。长诗以唐王朝宫廷斗争为背景,通过李旦遇难流落他乡及其与凤姣的爱情和为匡复大唐而率众起兵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壮族地区的斗争生活,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歌颂了壮汉民族团结战斗的精神。其主要故事情节如下:(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1984年06期)

陈驹[5](1983)在《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唱离乱》又称《离乱歌》,如按原壮语篇名直译,则应译为《贼歌》①。全诗二千多行,是桂西田东县岩仰歌圩上所唱的两万行“嘹歌”中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五个篇章,也是当地每届歌圩必唱的传统作品之一。②它在壮族群众中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至今仍为壮族人民所传唱。(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3年01期)

壮族民间长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壮族民间长诗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斯颖.壮族民间长诗的阶段发展与特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

[2].许钢伟.壮汉文化冲突与壮族民间长诗[J].广西民族研究.2010

[3].许钢伟.文化渗透与审美映照[D].广西师范大学.2008

[4].刘戈.论壮族民间长诗《李旦与凤姣》[J].学术论坛.1984

[5].陈驹.壮族民间长诗《唱离乱》的艺术个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标签:;  ;  ;  ;  

壮族民间长诗论文-李斯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