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许奕轩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许奕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直补,时间编码,多层logistic模型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文献综述

许奕轩[1](2013)在《政府粮食直接补贴与西部地区粮食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从未间断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即“叁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焦点问题。正所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乃至整个国家的根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如何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都是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自从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后,2009年世界粮食日提出的主题就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近几年,自然环境恶劣,常出现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粮食生产遭受到极大创伤。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户收入以及粮食产量。到2012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贯彻实施已经走过了8年,各界学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不断研究政策对于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农民在政策实施下的粮食生产行为决策。国内外大量研究,都针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粮食生产行为影响给出了各种不同观点的解释以及建议。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对于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影响问题上的认知,为我国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文献资料,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本文在之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探索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而不再拘泥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大省。本文研究使用2008年至2010年的云南省红河州农户调查数据,不同于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全新的角度和方法研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西部粮食生产影响。通过更适合于纵向数据的发展模型以及多层logistic模型,增加地理特征变量、时间基线重新编码、对比农户从业类型效应等考察西部地区特殊情况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影响,同时,通过设计粮食生产收入占比以及农业生产收入占比,即粮食收入与其它第一产业收入之比,农业收入与第二、产业收入之比,农户粮食播种面积,从而来衡量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以此考察粮食直接补贴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提供给政府政策制定者相应的借鉴。本文采用农户纵向数据,由于传统模型的不适用性,考虑使用发展模型,不但弥补了传统模型的不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户异质性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的农户调查的纵向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重新编码时间基线,分别从农户种粮收入与粮食播种面积两个方面研究叁年内直接补贴效应的变化。主要使用软件为SAS,通过建立发展模型与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更符合实际的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农户粮食生产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本文的结论为: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但对于农户倾向粮食生产、农户倾向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粮食播种面积有积极影响,并且这种积极影响有着相对良好趋势。其中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得农户接触制造业、采矿业以及服务业并且重要的是高教育经历使得农户掌握农业以外的技能,从而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脱离传统农业耕种转向第二、叁产业中。机耕形式的发展使得粮食生产以及农业生产变得相对快捷有效,促进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为农民提供了接触并参与到第二、叁产业劳动的机会,同时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是影响农户倾向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的地势特征主要因素。综上所述,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1)使用适合纵向数据的多层logistic模型与发展模型,并重新编码时间基线,通过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总收入以及农户粮食播种面积两个方面,对比考察调查初期与调查末期农户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于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2)将农户从业类型变量class通过SAS定义为分类变量,考察每类农户倾向农业生产和倾向粮食生产的具体差异。通过其它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以及地理特征变量,考察农户个体特征及当地特殊地理情况对于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05-01)

孙顺强,李宏婧[2](2012)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财政等理论思想,以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多功能性、正外部性和粮食供求的特殊性为基本依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指出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孙顺强,朱桂英,张桃梅[3](2012)在《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结构现状,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功能和实质,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功能是保护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保持本国粮食贸易优势地位;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实质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一是坚持完善协同配合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二是调整粮食生产直补办法;叁是建立粮食生产补贴长效制度机制;四是提高对粮食生产补贴制度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孙顺强,耿辉霞,李亚[4](2012)在《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后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社会调查,从粮食生产补贴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压力、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级负担可能带来的后果、直接补贴对刺激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及对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影响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后效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孙顺强,陈璐,李亚[5](2012)在《典型国家与地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典型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制度变迁中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制度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绩效做出了评价,然后总结了典型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制度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张琴[6](2011)在《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维护全国粮食供需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发展缓慢一直是制约安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粮食生产是农民稳定而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农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其发展关系着现代化农业的推进,影响着农民粮食增收和粮食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涉及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可以说,粮食生产是解决“叁农”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2002年安徽省率先在来安县、天长市进行粮食直接补贴改革试点,将对粮食生产者收入支持放在明面上,使农民能够确确实实的看到和拿到补贴资金,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刺激了粮食生产。2003年又在安徽省全省范围内进行试点。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完善,我省粮食直接补贴体系逐渐形成,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效应日益显现,成为促进粮食丰产、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认真研究我省粮食补贴的现状及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粮食直接补贴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福利经济学分析等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演变进程及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现状,包括粮粮食直接补贴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C-D生产函数的构建方法,建立起我省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对包括粮食直接补贴在内的诸多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有正的效应,且影响效应较大,也即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作用较大,激励农民进行粮食生产。因此,为达到增加粮食的供给量,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可加大粮食直接补贴力度来促进我省粮食生产。结合我省粮食直补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粮食直接补贴的经验,本文提出了增加粮食直补力度;关注农资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支持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等配套政策;改进补贴依据及补贴品种;出台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完善我省粮食直接补贴,提高其粮食增产效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孙顺强[7](2009)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粮食生产角度研究考察粮食生产直接补贴问题。针对理论界研究的不足,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界定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涵、实质和归纳分析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二是研究分析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叁是从绩效角度考察研究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政策和探索相关的国际经验;四是分析考察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特别依据、绩效和后效应,探索坚持和丰富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对策。一、主要研究结果1、为了本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利益考虑以及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世界各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中,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农业补贴的重心已转移到粮食生产直接补贴领域。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等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对粮食生产的导向性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它也是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它又是对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保护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是保障粮食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叁是保持本国粮食贸易优势地位;四是保护粮农利益。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世界普遍性,不仅粮食生产大国有补贴,粮食生产小国也有补贴,补贴包括长期性补贴和临时性补贴。世界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类型根据粮食生产补贴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主要有四类:一是支撑性补贴、二是服务性补贴、叁是收益性补贴、四是应急性补贴。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粮食生产补贴主要体现在其“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之中,它对成员粮食生产补贴有差别性要求。2、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合理性,基本依据主要有六个:一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决定的,粮食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决定劳动力成本,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二是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粮食生产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环保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叁是粮食生产具有正外部性,粮食生产具有经济正外部性、社会正外部性和生态环保正外部性;四是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粮食供求不能单靠市场调节;五是粮食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国家基本战略物资,粮食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粮食影响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六是由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需要决定的,政府对粮食产业发展有必要进行扶持与调控,加大财政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现财政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3、国外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形式多种多样,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确立了自己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及补贴方式、补贴范围及标准,补贴绩效显着。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给我们的的重要启示是: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大调节功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效果显着;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保持一个合理水平。4、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自己特别的依据:一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巨大,因为中国粮食需求巨大,国际余粮不能满足中国需要,中国负有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责任。二是中国粮食生产受到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我国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叁是中国粮食生产风险大,我国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巨大,粮食生产市场风险大增、粮食生产社会风险大增。四是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不仅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低,而且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效益低,并且生产主体(农户)的规模效益低。五是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严峻形势:粮食生产资源大量外溢;部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一些基层政府不重视粮食生产等;六是中国已具备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的条件,中央财政实力较强,地方财政也已具备相当实力,扶持工业发展的压力已大大减轻。5、中国的粮食生产补贴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粮食生产补贴目的的演变、粮食生产补贴方式的演进以及2004年至今的粮食直接补贴(收益性补贴)发展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补贴的目的是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粮农收入。中国粮食直接补贴在品种范围、构成与标准、补贴方式(模式)上省际差异较大,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资金划拨和地方(省、市、县)财政资金切块。中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整体上看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黄箱”政策范围。6、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绩效主要体现在叁方面;一是通过粮食生产支撑性补贴使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条件改善带来了粮食的增长;二是通过粮食生产服务性补贴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粮食品质得到改善,粮食总产量得到提高;叁是我国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和提高,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和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逐年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直补降低了粮农实付成本,增加了单位面积粮食种植收益,增加了种粮农户的收益;从粮食直接补贴绩效的分区评价来看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播种面积具有不同的影响;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也不同;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幅度也不同。现阶段我国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02262。影响粮食直补绩效的因素主要是四个:直补的范围大小、直补的总体水平、区域粮食生产规模和农户粮食生产规模的大小。7、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后效应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粮食生产补贴对中央财政构成了压力,粮食生产补贴数额巨大并且粮食生产补贴具有长期性、粮食生产补贴标准能升不能降;二是粮食直接补贴对地方(省、县两级)财政也构成了压力,补贴对粮食生产大省、大县的财政压力和补贴对粮食生产小省、小县的财政压力与财政收入水平存在倒置现象。叁是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级负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粮食生产大省、大县补贴标准低,对生产刺激不足,粮食生产小省、小县补贴标准高,产量增加有限,粮食调出区为粮食调入区承担补贴,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受阻。四是直接补贴对刺激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刺激作用、对粮农采用先进技术的刺激作用、对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刺激作用效果正日益显现,但却存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循环上涨的风险。五是粮食直接补贴对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包括对油料、棉花、糖料生产的影响、对水果、蔬菜生产的影响、对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二、主要创新点1、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涵、实质和体系透过国外和国内粮食生产补贴现象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界定为它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等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对粮食生产的导向性财政支持。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归结为四类:一是支撑性补贴、二是服务性补贴、叁是收益性补贴、四是应急性补贴。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实质它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它也是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它又是对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2、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基本依据借鉴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财政等理论思想,研究认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其合理性,基本依据主要有六个。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特别重视粮食生产所具有的社会公共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紧平衡条件下,粮食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公共性质尤其突出,利用公共财政实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3、从绩效比较角度较系统的考察了典型国家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国际经验从绩效比较角度分析了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国际经验:它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大调节功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效果显着;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保持一个合理水平。4、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特别依据、绩效和后效应结合中国的粮食安全需要和粮食生产的国情以及中国财政状况和水平分析了中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贴的特别依据.从整体上对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绩效作了评价,借鉴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框架及基本假设,构建了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函数经验模型,并利用2004-2007年全国分省的面板数据估计了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主要结合社会调查结果对我国粮食直补的后效应做了评价。研究表明:(1)在现有补贴制度和水平下,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2)通过模型测定估计结果的对比发现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13253,远大于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弹性系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对促进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3)从粮食生产角度切入,较深入系统考察了国内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发现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偏重于提高其粮食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应以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叁、政策运用1、建议我国坚持完善构建协同配合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应包括四方面的类型:粮食生产支撑性补贴、粮食生产服务性补贴、粮食生产收益性补贴、粮食生产应急性补贴.各类补贴发挥其特有的补贴功能,注意支撑性补贴、服务性补贴、收益性补贴的衔接与配合,注意完善服务性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应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向“绿箱”政策转型。注意优化粮食生产补贴结构,增加农产“亲环境”粮食生产补贴。2、我国应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生产直接补贴主要是发挥杠杆作用,应带动我国相关投资主体加强农村交通、通讯、能源网络建设投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增加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土)改造投入,增加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投资。3、我国应增加粮食生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注重增加粮食生产科研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投入,增加粮农技术培训经费等。4、鉴于粮食直补的积极影响,我国应扩大粮食生产直补范围,提高直补水平.把直补扩大到所有粮食品种,直补扩大到所有粮食生产者,粮食生产直补提高到适当水平。5、我国应调整粮食生产直补办法。对不同种类粮食生产进行差异补贴,对不同规模粮食生产者进行区别补贴,注重以粮食生产量为依据进行补贴。6、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筹措政策应作调整,区分粮食调出区的直补资金筹措、粮食调进区的直补资金筹措和粮食自给区的直补资金筹措进行调整。7、我国应建立粮食生产补贴长效机制,把粮食生产补贴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组织系统,建立粮食生产补贴基金,开征粮食生产补贴税,专款专用,健全粮食生产补贴的国家预算收支制度。8、国家应提高对粮食生产补贴制度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专门的粮食生产补贴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国家有关的粮食生产补贴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查询服务,认真听取广大粮食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决策反馈服务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11-16)

刘俊杰[8](2008)在《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粮食产量的变化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刺激粮食生产,我国在农业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减轻农民税费负担。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认真研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够推动政策设计和政策调整的科学化和定量化。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叁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农民收入的提高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直接补贴和农民收入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包括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直接补贴政策实施背景、直接补贴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分析等。2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状况概述。主要包括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演变,我国目前粮食直接补贴现状、主要方式及评价。3直接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分析。通过分析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政策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和供给反函数模型,综合研究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多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寻粮食增长的源泉,并根据估计结果将各变量对粮食生产增长的贡献进行分解,分析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果。研究表明,播种面积、劳动和资本投入、直接补贴对粮食产出有显着的正影响。播种面积的扩大对于粮食产出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影响粮食生产主要的因素;税费的减免能够促使粮食产出的显着增加;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不同粮食品种的有不同的影响。4直接补贴政策对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分析。通过农民收入的阶段性、结构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包含政策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包括直接补贴政策在内的各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有正的影响,直接补贴额的增加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耕地面积叁个因素都对农民收入有较显着的正的影响;农业税费负担对农民收入有负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稳定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优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严格保护耕地等政策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20)

郑冰[9](2007)在《支持价下免除农业税及直接补贴对农民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持价下免除农业税及给予粮食直接补贴,让农民种粮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粮食产量得到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要延续这叁项政策的效应,需遵循粮食供求规律,需适时适度调整粮食补贴及粮食保护价。(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科技(学术)》期刊2007年06期)

[10](2007)在《徐州市2006年度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资金审计调查结果公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的话审计公告制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通过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二是有利于促进审计(本文来源于《徐州日报》期刊2007-03-17)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鉴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财政等理论思想,以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多功能性、正外部性和粮食供求的特殊性为基本依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指出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参考文献

[1].许奕轩.政府粮食直接补贴与西部地区粮食生产[D].云南财经大学.2013

[2].孙顺强,李宏婧.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3].孙顺强,朱桂英,张桃梅.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孙顺强,耿辉霞,李亚.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后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孙顺强,陈璐,李亚.典型国家与地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2

[6].张琴.安徽省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1

[7].孙顺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D].西南大学.2009

[8].刘俊杰.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

[9].郑冰.支持价下免除农业税及直接补贴对农民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

[10]..徐州市2006年度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资金审计调查结果公告[N].徐州日报.2007

标签:;  ;  ;  ;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论文-许奕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