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大学论文-杨玉洁

中国教会大学论文-杨玉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教会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会大学,新闻教育,密苏里模式,现代化

中国教会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洁[1](2018)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研究(1921-1952)》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之有大学,自教会大学始。中国之有新闻教育,亦自教会大学始。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最初是作为西方传教士宣教的工具出现的,虽然教会大学至今仍旧不能摆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的嫌疑,但抛却政治意义,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教会大学绝对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锋。新闻系作为教会大学最突出的科系之一,在近代中国新闻教育史乃至世界新闻教育史上都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本文根据教会大学新闻教育在近代社会发展的时间脉络,从教会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新闻教育进行新的探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即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缘起,包含内外双重因素;第二章介绍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诞生,主要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对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影响方面展开探究;第叁章对教会大学新闻教育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国本土化的转向进行概述;第四章考察了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战争灾难对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影响以及教会大学新闻系的坚守;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升华,总结了教会大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燕京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和沪江大学新闻科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力求对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整合,以此来窥见中国新闻教育在近代社会发展的一斑。文章主要从教会大学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积极作用方面探讨,并非为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作辩护,而只是运用“现代化”范式对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研究所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教会大学不仅率先将西方先进新闻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开中国新闻教育风气之先,更是培养了一批支撑起中国报业的新闻人和具有坚实西学功底的知识分子,对于推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教会大学新闻教育在近代社会的影响力相比,当今中国新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甚微。中国新闻教育的振兴之路,必然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之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新闻教育不妨借鉴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的模式,通过与新闻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互通有无,将中国新闻教育重新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闻教育。(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8)

曾宸[2](2018)在《清末民初中国教会大学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进程探析(1882—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在教会资助下在旧中国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构之初,教会大学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目的,并模仿西方教育模式进行办学,因此宗教化、西方化是它们的特点之一,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尤其是教会大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受到了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其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其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本文先分析教会大学兴办的原因;再以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为例,通过分析教会大学性质和特点,指出正是其宗教化、西方化的特点导致了教会大学必须开启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接着以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作为引发教会大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再结合叁所学校的历史史料从宗教教育的弱化、英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展和加强以及中国传统教育——国学教育热潮叁个方面分析叁所教会大学到1937年前的中国化和世俗化进程;最终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叁所教会大学中国化、世俗化进程,揭示进程的叁个特点。(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王秀强,孙麒麟[3](2016)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育经费和场馆设施、体育制度及组织、体育竞赛和课外活动、体育思想及价值观等方面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提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的历史贡献,得出主要结论:教会大学体育历经发端、巅峰和衰退阶段,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教会大学体育对中国近代体育进行了思想启蒙,促进了体育理论研究,引领和示范了国立和私立大学体育,历史贡献不容忽视;教会大学体育印证了体育在强健学生体魄、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教会大学体育的精神财富将继续为新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习超[4](2016)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发轫、发展,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凭借人、财、物及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舞台扮演起重要角色。清末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外族入侵频频,以魏源、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复兴济世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向西看的主观愿望。尽管教会大学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侵略原罪难辞,但中国社会对西学的需求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教会大学从海外募集捐赠,在华购产、置地,建学校、开医院,以慈善的形象赢得了众多青年拥趸,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清政府慑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对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办学行为基本不干涉,任其发展。民国伊始,国人民族独立意识高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大学在办学形式上作出调整和让步,由清末自主创办转变为民国的注册立案。嗣后,民国政府公布《私立学校规程》等法令,规定教会大学“须由中国人任校长”,由此揭开了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历史序幕。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主要有:东吴大学杨永清,金陵大学陈裕光,燕京大学陆志韦,沪江大学刘湛恩,圣约翰大学涂羽卿,华中大学韦卓民,华西协和大学张凌高,岭南大学钟荣光,齐鲁大学朱经农,福建协和大学林景润,之江大学李培恩,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辅仁大学陈垣等,他们的任职时间大都在1927年至新中国建国之间。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形成和角色冲突,从近代中国历史制度变迁、中西文化冲突和中籍校长个体认知等方面解读其角色冲突的原因。历史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变迁中重大事件的作用,社会认同理论则强调个体对所属特定社会群体的会员身份及附加在该身份上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本研究把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体因素有机结合,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中籍校长角色概念的特定内涵源于政府、教会和中国社会等各方赋予校长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期待,他们的身份包含有中西文化、思想、制度交流与冲突的元素。第二,中籍校长在多重身份和多方期待、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中,与政府、教会和师生之间存在角色冲突。与政府之间存在校长治校与政治干预、党化教育与基督教育、国家主义教育与公民教育等冲突;与教会的冲突表现在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宗教目的与服务中国、西化教育与中国化教育、校长与校务长职权冲突等;与师生的冲突表现在学校管理中应对中西教师的文化和个体利益及应对学生政治活动冲突等;作为理性知识分子,中籍校长与自身价值观和个体心理也存在冲突。第叁,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社会制度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从清末“中体西用”教育制度的妥协性,到民国“以党治国”的一元性,中国社会制度设计者对多极化制度是排斥的,并利用权力资源强制教会大学纳入政府管理,与西方文化制度存在冲突。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背后,蕴藏着资源和权力的争夺。二是中籍校长的教育家身份与教会组织代理人身份的不可调和性。中籍校长多毕业于教会学校,受宗教理念影响,对教会有深厚的情感认同,被教会赋予在华事业继承者的角色身份。他们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过程中,存在着与教会董事会、与政府、与教会大学师生的冲突,反过来,正是在这些冲突中,形成了中籍校长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在中国官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独立理念之间,中籍校长追求现代大学的自治与教会控制、政府控制之间产生冲突。叁是中西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的必然选择。在传统儒学与基督信仰之间,在中国身份与教会身份归属之间,在基督人格价值观与官方价值观之间,中籍校长遭遇了激烈的价值观碰撞,作为教育者和理性的个体,其独立人格促进他们追求理性的教育理念,包容的文化构建和“完人”情怀。他们的自我理性认知和社会认同综合作用,导致了冲突。四是双重办学主体下中籍校长经济独立性的缺乏,使他们无法挣脱对教会经费和政府补助费的依赖。第四,中籍校长角色冲突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教育理念的转型具有历史价值。中籍校长长校过程中面临不同的利益、资源冲突,坚持“师夷长技”之西学教育,大力推进理性人格之道德教育,即便在经济困顿、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教育家智慧和献身教育精神,沟通中西文化,调节中西冲突,提升办学绩效,保持了教会大学在国内外文化教育舞台的卓越地位,彰显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背景下,教会大学中籍校长所引领的思想理性和精神自由之独特价值。第五,中籍校长角色冲突对于理解现代大学的历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近代中国大学建制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摆脱古代官学影响而逐步引入西方现代大学模式的过程,是对大学的本质不断探索和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籍校长是西式教育的成果,他们在求学和长校过程中形成了个人价值观体系,一方面坚持教育救国,另一方面追求大学自治和独立,有效平衡东西文化冲突,带领教会大学突破时代局限性,对今天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在制度上有宝贵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与理论贡献有:1.文献搜集与梳理。作者先后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搜集、整理了十多位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个人信件、着述等历史文献,详细考证了中籍校长的成长背景及职务履行情况,并由此来分析教会大学中籍校长与近代中国社会、政府及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本文采用了以往研究中未涉及到的第一手文献,弥补了前人研究在文献方面的不足。2.研究视角与方法。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和社会认同理论,给予中籍校长角色特定的理论梳理和概念界定,在宏观层面将中籍校长角色放入近代中国历史大环境中考量;在微观层面将中籍校长角色置于利益、资源、制度等相互关系中进行研究。本文从多层面、多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弥补了前人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欠缺。3.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中国社会权力在教育制度形成和运行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科举官学到近代大学建制的演变过程中,学校性质是中籍校长教育家不可逾越的挑战;中籍校长基于自我的社会认同是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核心要素。本文突出了中籍校长自我认同与社会制度变迁之间的必然联系,得出了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结论。4.历史思考。本文从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与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出发对中籍校长群体身份、信念和价值观进行了历史思考,分析了他们与教会、政府、师生和社会存在的角色冲突,发现他们理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合理应对自身的身份归属、民族责任和历史使命,求同存异,化解冲突,教育救国,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体现了教育家的价值取向与人格追求。(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9-01)

张真[5](2016)在《温州艺文大学堂:中国教会大学史上的遗珠》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终生从事传教、教育事业,他有在中国办大学的理想和实践,艺文学堂就是苏氏在温州传教期间创办的。但艺文学堂的办学层次问题长期被人们忽视,普遍认为只有中学层次,其实该校是一所具备从小学到大学兼有女校的完整体系的教育机构。艺文曾经举办过大学课程,颁发过大学文凭,是近代温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教会大学,这不仅与该校的英文校名相吻合,也可与若干文献记载相印证。(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吴梓明[6](2016)在《对中国教会大学的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峡教育研究中,教会大学的存在并没有被遗忘,因为台湾现在还有天主教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东海大学等教会大学;大陆方面,学者亦有关注及从事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本文尝试作出扼要报导,并认为中国教会大学研究亦将会有助于海峡两岸教育传统的相互认识及交流。(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王聪[7](2015)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1879-1952)》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引进了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它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成为中国同时期其他类型大学学习的典范。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取得了超越自身办学规模的重大成就,这与其校园文化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发展历程有着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大学,就像是阳光雨露之于草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办学成就得益于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我国当今大学的发展同样需要一流的校园文化。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校园文化,为我国当今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启示。首先,论文阐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及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把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发展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并根据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本文又把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分为在封建教育体制下孕育着萌芽、游离于政府管理体制外的洋化发展和向政府立案后的本土化发展叁个阶段。然后,根据校园文化的存在形态,介绍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把影响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其中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宗教信仰、校园管理和物质条件,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在立案前、立案后和新中国建立这叁个历史时期所起作用的不同,本文又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四个角度对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较为完整的论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本土化和世俗化发展的脉络。再次,考察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认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叁大特征: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宗教氛围浓厚;国际化程度高,跨文化交流频繁;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兼容中国传统文化。并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作用。最后,根据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经验,挖掘了其对我国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并结合中国教会大学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12-01)

孙刚成,曲歌[8](2015)在《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从登州文会馆算起历时约60年而终,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实现本土化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通过中国教会大学落户中国直接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师夷长技引入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实现大学精神的融入,再到海纳百川用先进办学理念弘扬民族文化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同时证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国外办学模式的复制或移植,而在于通过开放和包容实现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大化;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再次实现腾飞。(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5年06期)

陈明霞[9](2015)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社会服务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大学沿袭了美国大学的办学模式,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且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转变。这种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系科专业设立与发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社区服务开展等方面,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之才。回顾其人才培养模式,有些做法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学校性质的制约,接近了教育本质与意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冯寅[10](2015)在《抗战前中国教会大学招生的特点、影响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招生是教育活动,受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影响而逐渐形成体系制度,产生其规范性特征和一定标准。外来的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招生具有阶段性且受多因素影响而形成自身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教区就近招生、重视考察学生宗教信仰、招生考试内容上则是宗教性减弱而学术性加强。回溯教会大学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特殊存在,分析其招生活动、招生特点的发展变化均和当时的社会变动息息相关,虽然其间各所教会大学自身所做调整各有不同从而发展方向亦存在差异,但所形成的一个多元化的教会高等教育系统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15年04期)

中国教会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在教会资助下在旧中国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构之初,教会大学以传播基督教为主要目的,并模仿西方教育模式进行办学,因此宗教化、西方化是它们的特点之一,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尤其是教会大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受到了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其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其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本文先分析教会大学兴办的原因;再以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为例,通过分析教会大学性质和特点,指出正是其宗教化、西方化的特点导致了教会大学必须开启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接着以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作为引发教会大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再结合叁所学校的历史史料从宗教教育的弱化、英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展和加强以及中国传统教育——国学教育热潮叁个方面分析叁所教会大学到1937年前的中国化和世俗化进程;最终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叁所教会大学中国化、世俗化进程,揭示进程的叁个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教会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洁.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新闻教育研究(1921-1952)[D].山东大学.2018

[2].曾宸.清末民初中国教会大学的中国化与世俗化进程探析(1882—1937)[D].武汉大学.2018

[3].王秀强,孙麒麟.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

[4].杨习超.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D].苏州大学.2016

[5].张真.温州艺文大学堂:中国教会大学史上的遗珠[J].宗教学研究.2016

[6].吴梓明.对中国教会大学的再审视[J].海峡教育研究.2016

[7].王聪.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1879-1952)[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8].孙刚成,曲歌.中国教会大学本土化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

[9].陈明霞.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社会服务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冯寅.抗战前中国教会大学招生的特点、影响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

标签:;  ;  ;  ;  

中国教会大学论文-杨玉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