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张玲莉,王保云,王婷,蒋茂林

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张玲莉,王保云,王婷,蒋茂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危点,人群聚集场所,人群拥挤踩踏,风险评估

拥挤踩踏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莉,王保云,王婷,蒋茂林[1](2019)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高危点统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场所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场所的特征分析,总结了学校、宗教场所、体育场所、街道、歌舞娱乐场所、地铁站、公园、大型商场等人群容易聚集场所的事故高危点。然后对楼梯、过道、坡面、桥梁、出入口、地下通道等高危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高危点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高危点的危险度。本文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为人群聚集活动的安全预案制定、高危点识别、安保人员设置等提供客观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彭妮娜[2](2019)在《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防范室外大型活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设计了室外大型活动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通过构建该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系统管理流程,构建系统总体框架、物理框架,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建立起室外大型活动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形成一套能"实时监测、全面分析、自动预警、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龚芳毓婧[3](2019)在《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安全一直是公共安全关注的重点,我国校园有人群密度大、学生安全意识不足、学校安全教育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导致校园拥挤踩踏事故频发,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有群死群伤、社会影响大、后果严重等许多特点。因此本文在不完全统计分析近十年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的前提下,经过实地调研,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增加从众效应和情绪感染两个变量,提出影响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1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分析,验证假设模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近十年来我国已发生的踩踏事故进行不完全整理以及深入中小学校园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提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从众效应以及情绪感染是影响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的因素的假设。(2)编制了有关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原因的开放式调查问卷,以及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问卷的信效度较好,适合进行大规模发放。(3)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小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从众效应以及情绪感染对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存在显着性影响,且各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向。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假设模型。(4)建立了中小学生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经验证得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在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上有一定的适用性。该模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添加了从众效应和情绪感染两个变量,这丰富了理论模型也拓宽了理论的应用范围。(5)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中小学校园的拥挤踩踏事故预防培训方案,对培训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该方案对提高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有显着效果,培训方案中设计的课件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这也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方面的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王起全[4](2018)在《地铁拥挤踩踏事故脆弱性区域智能化预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预防地铁拥挤踩踏事故,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地铁拥挤踩踏事故,确定事故易发的脆弱性区域,揭示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孕育、发生、扩大的演化发展阶段,深入分析人群波浪效应、信息传递失真、空间阻碍导致的人流对冲等特征,探析预防控制地铁拥挤踩踏事故的关键阶段。基于预警系统工作原理,按照警源警情分析、警兆识别、警报设计与排警的工作机制,构建地铁拥挤踩踏事故智能化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孕育阶段是预防控制地铁拥挤踩踏事故的关键阶段;智能化预警监控系统能够明确预警等级,显示不同人群状态及密度下的风险等级,具备地铁拥挤踩踏事故预警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牛鹏骅,陈子鹏,谭亦卿,王玉珏,马建博[5](2018)在《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预防与应急》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发生突然、较难控制,一旦发生造成大量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阐述了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的特点,在事故树分析法和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的事故树和灾后应急物资调配模型,对群拥挤场所踩踏事件的发生因素和灾后成本最低和应急物资流量最大的应急物资调配方式作了深入分析,得出防止人群相互推挤和做好人群密度预测等是预防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的关键,同时还要提升管理水平和群众安全素质,做好场所的优化设计的结论,并为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预防和灾后应急物资的调配提出了有效对策和依据。(本文来源于《第3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暨第12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王起全[6](2018)在《基于层次关联系数法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防控制地铁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以人员信息跟踪、人群密度监测、应急疏散及广播信息为子系统,构建旨在智能疏散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对地铁站内安全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计算、分析;引入层次关联系数法对地铁的无预警状态、人工预警管理状态、智能预警管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在地铁拥挤踩踏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方面,相较无预警状态和人工预警管理状态更为可行可靠,可为下一步应急联动系统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尹晓庆[7](2018)在《基于FFTA-FCE的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铁线网也日益完善,地铁这种便捷、准时、运输量大的新型交通工具使得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然而,正是由于地铁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居民将其列为首选出行方式,地铁客流量不断增加,一旦有不利事件发生,空间密闭、结构复杂的地铁站内极易发生群体性踩踏事故。因此,对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影响因素众多、影响因素层次关系复杂、统计数据匮乏的问题,本文采用模糊故障树分析(FFTA)和模糊综合评价(FCE)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首先,通过统计近年来发生的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总结其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从人-机-环-管4方面分析地铁站拥挤事故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探讨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的演化机理,将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的形成划分为人群聚集、恐慌拥挤、规模踩踏3个阶段。然后,基于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编制地铁站拥挤踩踏故障树,利用模糊故障树分析法对所编制的故障树进行运算,计算地铁站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模糊概率,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实现对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后果的评价,结合概率计算结果和后果评价结果综合确定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等级。最后,在现有基本事件重要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全重要度概念,从基本事件概率大小、基本事件对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3方面分析基本事件的重要度,以明确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为风险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验证所建立的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以武汉市地铁2号线光谷广场站为例进行地铁站拥挤踩踏风险评估实例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光谷广场站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概率处于中等水平,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的后果较严重,综合评定光谷广场站的拥挤踩踏风险较大;(2)导致光谷广场站拥挤踩踏风险较大的因素为乘客不安全行为、大客流信息披露不及时、客流预测失误、安保引导力量配置不足、早晚高峰等。针对关键风险影响因素,本文从提高客流预测水平、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客流疏散效率、强化应急演练实效性5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9)

王艳,彭超,魏嘉池,游艺林[8](2018)在《基于时空拥挤度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避免地铁车站突发大客流造成的人员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以时空拥挤度为理论支撑,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与RFID(无线射频识别)为技术支撑,设计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架构、功能和工作流程,并提出其面临的挑战和研究建议。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对客流的实时准确监测和统计,实现参数化、可视化地反映人群聚集和运动状态,以及实现智能预警,有利于提高地铁管理层的安全管理水平。(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8年01期)

王起全,李鹏升[9](2017)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预警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防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以拥挤踩踏事故为研究对象,结合系统安全理论和预警原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拥挤踩踏事故预警模型。以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为实例,通过热力图预警分析、人群流向预警分析和地图搜索量预警分析,在事故发生前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得出存在事故早期征兆,属于Ⅱ级预警范围,应启动预警对控措施;并将预控对策与当晚实际事故发生过程中采取的对策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拥挤踩踏预警对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性,相关预警技术和方法可为大型活动科学预防和控制拥挤踩踏事故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周晓冰[10](2017)在《大型社会活动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分析及防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以来,大型社会活动方兴未艾,与之伴随的拥挤踩踏事故也频频发生。据笔者统计,2000-2015年全球大型社会活动中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约107起,致使15932人伤亡。拥挤踩踏事故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群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具有放大效应,极易转化成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拥挤踩踏事故防控体系,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或减小其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拥挤踩踏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估、人群疏散等方面,而对于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和预防则涉及较少。为掌握大型社会活动中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控体系,规避事故或减小损失。本文分别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对大型社会活动拥挤踩踏事故的时空分布和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运用链图分析法刻画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发展和演化的机理体系,并据此构建防控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000年以来,全球大型活动中拥挤踩踏事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某些特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0-2007年,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较频繁,造成人员较多、年际波动振幅大,形成两个波峰和波谷;第二个阶段为2008年以后,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次数和伤亡人数整体下降,且年际变化幅度变小。事故多发生在7月、2月和3月,而人员伤亡最多的月份是9月、1月和8月。发生地集中在宗教、节庆场所以及体育场,且多发于亚洲国家。(2)拥挤踩踏事故中个体心理具有焦虑、恐慌以及盲目性。个体行为决策遵循五个步骤,本我在行为决策中具有主导作用。在从众、逆反及法不责众心理影响下,人群具有从众行为、非适应性行为和自组织行为。(3)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分析理论体系,运用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力学理论等刻画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发展、演化叁个阶段的机理过程。(4)基于拥挤踩踏事故各阶段机理分析以及诱发因素分析,运用应急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构建防控阶段、防控内容,防控策略和措施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防范室外大型活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设计了室外大型活动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通过构建该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系统管理流程,构建系统总体框架、物理框架,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建立起室外大型活动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形成一套能"实时监测、全面分析、自动预警、快速响应"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玲莉,王保云,王婷,蒋茂林.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高危点统计与分析[J].安全.2019

[2].彭妮娜.拥挤踩踏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3].龚芳毓婧.中小学校园拥挤踩踏事故不安全行为意向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4].王起全.地铁拥挤踩踏事故脆弱性区域智能化预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5].牛鹏骅,陈子鹏,谭亦卿,王玉珏,马建博.人群拥挤场所踩踏事故预防与应急[C].第3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暨第12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8

[6].王起全.基于层次关联系数法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评估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7].尹晓庆.基于FFTA-FCE的地铁站拥挤踩踏事故风险评估[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王艳,彭超,魏嘉池,游艺林.基于时空拥挤度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实时监测预警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8

[9].王起全,李鹏升.基于大数据的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预警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

[10].周晓冰.大型社会活动拥挤踩踏事故机理分析及防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

标签:;  ;  ;  ;  

拥挤踩踏事故论文-张玲莉,王保云,王婷,蒋茂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