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生态知识论文-王磊

本土生态知识论文-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土生态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知识,林业精准扶贫,林业产业,安徽省

本土生态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认知、经济、扶贫叁大系统,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AHP法,建构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认知系统和扶贫系统所占权重较高。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环境和相应扶贫政策开展。(2)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样,生态知识和政府政策影响显着。总之,要发展安徽省的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资源优势和扶贫政策,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完成脱贫目标。(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9年03期)

麦地乃·阿不都克力木[2](2018)在《伊犁维吾尔族生计策略中本土生态知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种知识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一种体系,都离不开它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同一种事物,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常常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解释及利用方式,追根溯源还是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本土生态知识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对他们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做出文化适应的知识总汇,是相关民族或社群在世代的经验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地区许多具有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本土生态知识正在迅速消失。本文以生态人类学和民俗学为理论基础,从理性认识和田野调查两个层面出发,对伊犁维吾尔族生计策略中的本土生态知识进行阐释,力图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上找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问题的相应对策,同时挖掘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本土生态知识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为当地的生态建设提供服务。本研究以伊犁地区的苏布台乡、吐鲁番于孜乡、巴彦岱牧业七队叁个典型地区为调查点,分别从农业旱田种植、林果业种植、畜牧养殖叁种不同生计方式中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地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中所蕴含的生态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当地维吾尔民众如何用所掌握的本土生态知识弥补脆弱环节所造成的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各种灾害,以及如何传承保护各种生计策略中本土生态知识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本土生态知识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本土知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调查方法等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解释选择伊犁地区作为调研点的原因以及调研点的选择依据,分析生态观与计时制度在维吾尔族生计方式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从传统生计方式入手,分析半干旱区苏布台乡小麦种植中的的生态文化,从常态适应中的麦种选择、播种、收割、打麦场上的劳作、唱谷歌、农闲里的麦西来甫,到抗风险适应中的求雨行为、粮食存储、农户间的互帮协作、防治病虫害,再到补救性适应中的休耕、粪肥沙田的营造、圈养牲畜弥补损失等,即从文化适应的叁个方面深挖小麦种植中的本土生态知识。第叁部分以吐鲁番于孜乡林果业种植中的本土生态知识入手,分析其生产方式中的本土生态知识。第四部分以巴彦岱乡牧业养殖中的本土生态知识为例,剖析其在长期文化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性知识。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伊犁地区由于山地、水源、降水量的多少,造就了不同的地域小气候,而在这些地域小环境内,当地民众或种植旱田、或栽培果树、或放牧牛羊,都找到了适应环境的生计方式,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搜集整理这些地方性知识对于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19)

张梦尧,冯雪红[3](2018)在《评《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祥军博士的《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以下简称《阿尔泰山游牧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是在生态人类学向综合性生态环境和文化研究转变的背景下,基于新疆阿尔泰山牧区的田野调查而完成的一部有关生态环境与游牧知识的民族志着作。全书共计38万字,分导论、正文(七章)、结论叁部分。该书以草原生态和牧区发展为背景,围绕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民—牲畜"叁者之间关系,对源于草原生态的哈萨克族游牧知识展开动态性描述分析。通览全书,具有以下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邴波[4](2017)在《影像中的生态、本土知识及生计策略——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绿洲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足够有力的证据,通过影像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出它们在各自文化模塑下的整体性特征,清晰地认识两种系统演进过程中的文化、精神逻辑,而且还可以利用本土知识、生计方式等方面进行自然调节,进一步展示生态与新疆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7年06期)

吴合显[5](2016)在《本土知识与生态维护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文明类型,其核心价值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工业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干扰,人类只关注现代科学知识,忽视甚至贬低属于"前工业文明"的本土知识与技术。在项目展开的措施上,更是过分地偏重于照搬工业文明的经验与做法,盲目仿效,很少注意总结和发扬少数民族的本土知识与经验。甚至误以为这些全是过时了的东西,需要彻底抛弃的(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吴合显[6](2016)在《本土知识与生态维护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土知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传统知识体系,也是本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本土知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智慧、人类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磨合与协调。但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工业文明"核心价值的强势干扰下,这样的本土知识和技术大多会变得隐而不显,不经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就难以发现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在"生态文明"中的可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继杰[7](2016)在《藏族本土知识与西藏农村生态风险治理——基于藏族传统生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自人类社会的产生,风险就已经出现并伴随整个人类历史。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不同的风险问题,而人类亦积累起应对各种风险的本土知识。本文结合2012年、2015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藏族本土生态知识在当前西藏生态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杨庭硕,孙庆忠[8](2016)在《生态人类学与本土生态知识研究——杨庭硕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题记:作为一名国内知名、颇具国际影响的生态人类学家,杨庭硕教授的研究虽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本土知识,关注的却是地球村时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在人与自然的寄生性关系中,他始终强调人对自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他的学术思想更彰显了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深切的现实关怀。2015年11月1日,他应邀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陈祥军[9](2015)在《本土知识遭遇发展:游牧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的变迁——新疆阿勒泰哈萨克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对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知识"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理念改变了游牧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环境行为,使草原牧区固有的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最终使草原陷入生态危机之中。在调查基础上归纳提出,任何发展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同质化过程,而是要结合本土的知识和生态体系,否则既不利于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还会造成原有社会生态的失衡。(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曹娟玲[10](2014)在《陇中砂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措施探讨——兼谈本土生态知识的提升与共享》一文中研究指出砂田是一种源于陇中地区的抗旱保墒耕作方法,是当地民众基于生态环境结构性缺陷而创设的补救性适应措施,属于本土生态知识。目前,铺设材料枯竭、劳力耗费巨大、老化弃耕等成为制约砂田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可以通过寻找替代覆盖物、研制新型农机具、加强产业后续发展等措施予以解决。由此也可得出启示:传统砂田耕作措施与现代科技接轨,能够实现本土生态知识的提升;砂田在生态环境相似地域及相关领域的推广,能够实现本土生态知识的共享。(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4年07期)

本土生态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何一种知识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一种体系,都离不开它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同一种事物,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的人们常常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解释及利用方式,追根溯源还是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本土生态知识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对他们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做出文化适应的知识总汇,是相关民族或社群在世代的经验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地区许多具有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本土生态知识正在迅速消失。本文以生态人类学和民俗学为理论基础,从理性认识和田野调查两个层面出发,对伊犁维吾尔族生计策略中的本土生态知识进行阐释,力图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上找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问题的相应对策,同时挖掘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本土生态知识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为当地的生态建设提供服务。本研究以伊犁地区的苏布台乡、吐鲁番于孜乡、巴彦岱牧业七队叁个典型地区为调查点,分别从农业旱田种植、林果业种植、畜牧养殖叁种不同生计方式中所蕴含的本土知识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地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中所蕴含的生态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当地维吾尔民众如何用所掌握的本土生态知识弥补脆弱环节所造成的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各种灾害,以及如何传承保护各种生计策略中本土生态知识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本土生态知识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本土知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调查方法等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解释选择伊犁地区作为调研点的原因以及调研点的选择依据,分析生态观与计时制度在维吾尔族生计方式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从传统生计方式入手,分析半干旱区苏布台乡小麦种植中的的生态文化,从常态适应中的麦种选择、播种、收割、打麦场上的劳作、唱谷歌、农闲里的麦西来甫,到抗风险适应中的求雨行为、粮食存储、农户间的互帮协作、防治病虫害,再到补救性适应中的休耕、粪肥沙田的营造、圈养牲畜弥补损失等,即从文化适应的叁个方面深挖小麦种植中的本土生态知识。第叁部分以吐鲁番于孜乡林果业种植中的本土生态知识入手,分析其生产方式中的本土生态知识。第四部分以巴彦岱乡牧业养殖中的本土生态知识为例,剖析其在长期文化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性知识。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伊犁地区由于山地、水源、降水量的多少,造就了不同的地域小气候,而在这些地域小环境内,当地民众或种植旱田、或栽培果树、或放牧牛羊,都找到了适应环境的生计方式,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搜集整理这些地方性知识对于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土生态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林业经济.2019

[2].麦地乃·阿不都克力木.伊犁维吾尔族生计策略中本土生态知识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8

[3].张梦尧,冯雪红.评《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

[4].邴波.影像中的生态、本土知识及生计策略——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

[5].吴合显.本土知识与生态维护的关联性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6

[6].吴合显.本土知识与生态维护的关联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刘继杰.藏族本土知识与西藏农村生态风险治理——基于藏族传统生计的分析[J].青藏高原论坛.2016

[8].杨庭硕,孙庆忠.生态人类学与本土生态知识研究——杨庭硕教授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陈祥军.本土知识遭遇发展:游牧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的变迁——新疆阿勒泰哈萨克社会的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10].曹娟玲.陇中砂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措施探讨——兼谈本土生态知识的提升与共享[J].中国水土保持.2014

标签:;  ;  ;  ;  

本土生态知识论文-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