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模型论文-李秀萍,徐丽杰

公信力模型论文-李秀萍,徐丽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信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CSI,检察机关,检察人员

公信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萍,徐丽杰[1](2016)在《基于ACSI模型的检察公信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界定检察公信力的内涵入手,将对检察公信力的研究从外部公众扩展到检察机关内部。借鉴顾客满意度模型分析(ACSI)提出检察公信力测评模型,将公众期望、行为表征、公众感知、公众满意、公众反馈作为研究变量,并提出提升检察公信力应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检察队伍建设、检察品牌建设。(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19期)

刘旭[2](2015)在《基于博弈模型的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慈善组织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志愿行动、善款的募集、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但是,中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导致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发酵以及随后各种慈善组织自身贪腐事件的曝光,慈善组织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部分民众选择绕过慈善组织进行募捐,这不仅导致慈善成本的增加,还严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公信力如何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完整的动态博弈模型,结合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公信力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传统慈善组织出现公信力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我国传统慈善组织有关权利过大,通过违规手段能取得的非法收益数额巨大;(2)对于传统慈善组织违法牟利行为的监管困难,处罚不得力;(3)对于个人、公众或社会而言,想要监管这种政治背景下的慈善组织更是成本高昂、难以实施;(4)政府介入一个很显着的问题是造成慈善组织中掌握权利的成员更加重视短期政绩与短期收益。其次,研究发现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有:(1)传统慈善组织政府职能剥离时的利益冲突;(2)慈善项目发起者资格审查与真实性调查;(3)网络慈善互联网慈善信息可信度的考察机制;(4)募捐善款的管理机制。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对策建议:(1)互联网慈善模式外部环境的制度化;(2)互联网慈善模式内部发展的制度化;(3)传统慈善组织中政府职能与慈善职能剥离;(4)传统慈善组织寻求与互联网慈善组织事业的合作。(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洁[3](2015)在《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Facebook、人人网、twitter、QQ、微博、微信等的相继出现,社交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这种集聚数字化、多媒体化、时效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社交性、互动性以及分众化等优点于一体的第五代媒体,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浪狂潮。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优势被人们逐渐挖掘的同时,失真报道,流言、虚假信息的快速蔓延以及为博取广大网民的眼球而产生的大量黄色、暴力新闻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干扰了社交媒体信息的正常传播,给社交媒体的形象蒙上了阴影,严重损害了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公信力的研究曾在政府阶层、司法方面以及早期的大众媒介等领域经历了持久而漫长的研究经历。然而,关于媒体公信力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现有文献大都是以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对媒体公信力的概念和认知提出自己的看法,实证研究很少,以至于能够支撑其研究结论的数据极度缺乏。而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关于其公信力研究成果在国内更是少之又少。文章首先根据文献研究法,对社交媒体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公信力的概念、分类等进行全面详实的综述。然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不足进行了总结,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界定一个概念、建构一个模型、设计一个量表”。通过理论分析,将社交媒体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为“社交媒体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设计等固有属性和社交媒体机构的专业媒介素养及其专业技术的信任和认可程度”。其次,总结了前人关于媒体测评因子的研究成果,对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进行设定。再次,将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中的每个指标细化为可测变量(题项),设计出社交媒体公信力测量量表。通过使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社交媒体测量量表中的题项和指标进行多次甄选,最终所得研究成果既验证了界定的概念,又对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和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进行了修正。接着对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的最终模型进行解释。最后对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中的不足。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公信力的六个方面:基本概念界定、维度探讨、测评模型建立、测量量表指标甄选、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4-21)

刘太刚,林孙俊[4](2013)在《公信力的本质及生成机制——基于承诺—兑现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信力的本质就是信任,而信任的产生是一个从承诺到兑现的过程,人们通过对承诺主体兑现承诺的情况做出判断和心理预期,从而对承诺主体的公信力作出评价。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承诺主体的复杂性,承诺客体的模糊性,承诺客体与承诺主体对于承诺兑现心理预期的差异性等原因,导致信任的建立过程失败或是效果差,造成公信力的危机。公信力主体,尤其是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承诺途径和兑现途径入手,着力消除和解决公信力生成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和问题,提高公信力。(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魏猛,韩元涛[5](2012)在《论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系统构建——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执法环境下,必须以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来把握。麦肯锡7-S模型的系统性与功能性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以全新的思路,从社会环境和执法环境的动态性和时代性的角度,通过理念、战略、结构、制度、人员、风格与技术等方面来审视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本文来源于《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舒咏平[6](2009)在《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的建构与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公信力是社会、政府、消费者、广告业多方利益平衡性的视角,是广告产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广告公信力的提出既是现实的需求,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本文在相关理论探索梳理的基础上,建构了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并阐明该模型操作的动态流程,使广告公信力评估具有了操作性的理论工具。(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余俊[7](2007)在《论广告公信力的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传播的效果,究其本质是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上的。为了更为有效的评价广告效果,本文从广告公信力角度入手,在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的建立缺乏相关概念、理论的指导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广告效果及媒体公信力相关研究成果,以总结、分析、概括及调研为方法,在广告传播中寻找到能与广告公信力建立联系的众多因素,并形成一个初步评估体系。本文从传播学基本传播模型出发,以现有“广告效果评估”为基础,参考“媒体公信力”研究成果,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创造性的提出广告公信力评估叁大原则:①传播内容的价值感受评估原则;②传播载具的特征评估原则;③传播受众的态度评估原则。以该原则为指导,结合以往的广告效果模型和广告传播理论,本文大胆的提出了“广告公信力视角广告传播效果模型”,并借此确定了“广告公信力评估的逻辑关系”--“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受众态度为基础、传播载具为辅助”。在此逻辑关系下,进行指标归纳、整理后,正式提出了广告公信力评估指标,并对其进行了阐述,从而最终形成了“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通过提出全新的“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以期为广告效果评估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以此作为抛砖引玉之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公信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慈善组织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志愿行动、善款的募集、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但是,中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导致各种问题。近年来,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发酵以及随后各种慈善组织自身贪腐事件的曝光,慈善组织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部分民众选择绕过慈善组织进行募捐,这不仅导致慈善成本的增加,还严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公信力如何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完整的动态博弈模型,结合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公信力重建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传统慈善组织出现公信力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我国传统慈善组织有关权利过大,通过违规手段能取得的非法收益数额巨大;(2)对于传统慈善组织违法牟利行为的监管困难,处罚不得力;(3)对于个人、公众或社会而言,想要监管这种政治背景下的慈善组织更是成本高昂、难以实施;(4)政府介入一个很显着的问题是造成慈善组织中掌握权利的成员更加重视短期政绩与短期收益。其次,研究发现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重点与难点主要有:(1)传统慈善组织政府职能剥离时的利益冲突;(2)慈善项目发起者资格审查与真实性调查;(3)网络慈善互联网慈善信息可信度的考察机制;(4)募捐善款的管理机制。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对策建议:(1)互联网慈善模式外部环境的制度化;(2)互联网慈善模式内部发展的制度化;(3)传统慈善组织中政府职能与慈善职能剥离;(4)传统慈善组织寻求与互联网慈善组织事业的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信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秀萍,徐丽杰.基于ACSI模型的检察公信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

[2].刘旭.基于博弈模型的互联网时代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3].陈洁.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模型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

[4].刘太刚,林孙俊.公信力的本质及生成机制——基于承诺—兑现模型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魏猛,韩元涛.论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系统构建——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探讨[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2

[6].舒咏平.广告公信力评估模型的建构与操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

[7].余俊.论广告公信力的评估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公信力模型论文-李秀萍,徐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