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探测论文-郑飒飒,刘东升,范思睿,冯金燕

冰雹探测论文-郑飒飒,刘东升,范思睿,冯金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冰雹探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基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仪,多普勒雷达,冰雹

冰雹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郑飒飒,刘东升,范思睿,冯金燕[1](2019)在《基于多源探测资料对四川一次冰雹天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普勒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仪等资料,分析了宜宾2017年4月13日一次降雹过程,探讨新型探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阶梯槽是冰雹天气过程重要的环流形势,短波北槽触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爆发释放。0~6km存在较深厚的垂直风切变,0℃高度出现在约3.5km处。(2)此次降雹过程的回波特征为多单体强风暴,垂直结构上有回波悬垂和弱回波特征区,VIL有四次明显的跃增,20:44VIL密度值>4g·m~(-3)。(3)降雹前,0~10km相对湿度垂直分布存在"上下干,中间湿"的3层结构,K指数为40℃,降雹开始后相对湿度垂直分布存在"上干下湿"的2层结构,K指数波动较大;大气水汽总含量、大气液态水总量急剧增长,降雹发生在二者的波峰上。(4)雨滴谱仪观测到的降雹时段为20:56~21:19,最大冰雹直径为8.5mm;降水粒子的直径较小,大多数粒子直径只有0.2~1mm,雨滴谱呈双峰型分布特点,双峰上雨滴谱谱宽加大,雨强增大。(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石宝灵,王红艳,刘黎平[2](2018)在《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冰雹的覆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石宝灵[3](2017)在《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冰雹能力的评估与冰雹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然而在山地等复杂地形下,遮挡区域轻则造成气象散射体回波减弱失真,甚至完全探测不到天气现象,致使部分冰雹天气难以识别或完全不能识别,地形遮挡对于天气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能力影响非常大。本文针对雹云回波的伸展高度垂直结构特点,考虑以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评估多普勒天气雷达雹云探测能力。文章以位于低纬高原的云南省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结合2014~2016年607个地面降雹样本,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能力,并对探测效果进行了探测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结果认为用0℃层和几个高度差作为衡量雹云探测范围的效果是比较合理的。云南大多数多普勒天气雷达最适合探测冰雹的区域为距离雷达站30-110km的圆环区域,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该省雷达网约2%的面积被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以2014~2016年的降雹样本为例,全省规划布局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有90%的地面冰雹能被雷达有效探测和识别;约有3%在地面冰雹落在雹云发展到8km以上才能识别的区域;约6%的地面冰雹落在雷达只能探测8km以下的区域,可能造成漏判、误判;即使9部雷达全部组网探测,全省仍有约8.5%面积无覆盖。在复杂地形下本文将分类判别分析法和模糊逻辑法用于雷达冰雹回波的识别,以2014~2016年共24天多雹日雷达基数据的二级产品SCIT(Stor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产品数据为基础,建立适当的时空匹配方案,以地面冰雹的大小预先将SCIT风暴单体分成小雹和大雹单体两个类别,将SCIT时空上与地面冰雹没有匹配的单体归类为普通单体,采用分类判别统计方法,采取逐步增加因子和逐步剔除因子相结合,计算每个因子组内的离差平方和与样本总的离差平方和差异情况,选择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明显的因子,由这些因子构成线性组合判别函数,用于判别SCIT单体为小雹、大雹或普通单体的分类。进一步利用分类判别的结果,计算出普通单体、小雹和大雹单体各个因子的概率密度,利用概率密度分布生成冰雹模糊逻辑指标识别方法。最后进行识别检验,统计识别的准确率、命中率、空报率以及客观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在空报率和客观评分等方面比NSSL冰雹算法都有改善,认为该两种方法比较可靠,便于业务化应用。分析评分结果认为,地面冰雹收集的局限是产生空报过多的原因之一,地形遮挡和SCIT算法不识别较小的风暴单体是产生漏报的原因。基于判别分析的冰雹识别方法是建立在先验概率上的算法,本身包含区域性特点,在不同气候类型地区均可采用,避免一种指标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类型的应用局限,当样本增多、样本精度足够时,先验概率更可靠,识别准确率也会更高;模糊逻辑指标识别方法是在判别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应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9-01)

周小刚,费海燕,王秀明,王晨曦[4](2015)在《多普勒雷达探测冰雹的算法发展与业务应用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CINRAD WSR-98D SA/SB及部分C波段多普勒雷达内置的算法参数是美国WSR-88D的缺省算法参数,我国业务人员发现由冰雹探测算法得到的冰雹指数产品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存在过高预报冰雹尤其是强雹发生概率及冰雹尺寸偏大问题。针对此认识,本文首先从算法演变过程说明目前WSR-98D算法中强雹发生概率及冰雹尺寸的缺省参数来自于美国1992年俄克拉荷马和弗罗里达的10个强雹个例资料集。基于此强雹数据集得到的算法参数本身就高估了强雹概率及冰雹尺寸,即过高预报强雹概率是由算法本身局限性所造成;在不改变当前冰雹探测算法参数设置的情况下,结合前期的冰雹算法,业务上可以使用其他一些环境参数及多普勒雷达探测特征作为强雹预报的辅助判据,如VIL、VIL密度、TBSS等;根据强雹形成物理过程,提出在不失一般性的假设下,-20℃层CAPPI产品上55 dBz范围超过100 km~2可以作为快速判断单体降强雹的补充闾值使用。(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5年11期)

吴林林,刘黎平,郑媛媛,安晶晶,纪雷[5](2014)在《基于SWAN的冰雹探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冰雹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性,首先介绍了WSR-88D冰雹算法原理,提出了在SWAN中使用垂直高度阈值进行改造的方法,通过和PUP产品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其次,针对业务中出现的冰雹尺寸计算值过大问题,通过与有冰雹尺寸记录的实例进行比较,使用最佳的幂函数拟合进行了修正。最后,对业务中常见的由超折射引起的虚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设定风暴中心附近的反射率垂直梯度阈值>3,可以消除大部分的超折射。对于由冰雹产生的阈值<3的风暴,继续使用二维风暴个数>7的阈值进行识别,可以减少误判率,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4年03期)

于雪涛[6](2014)在《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冰雹探测及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效性,本文以福建省为主要研究区,采用雷达数据、探空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主要研究了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首先采用射束高度图和本文提出的波束照射强度分布图全面评估了福建省区域内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覆盖情况和探测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气象要素数据和探空数据,根据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气象要素因子进行叁维扩展,建立了叁维的气象要素场;并改进SCIT算法,实现了叁维风暴体的识别及在气象要素场辅助作用下的跟踪。采用颜色自相关图模型和灰度共生矩阵模型提取冰雹云雷达回波内容特征,提出了典型冰雹云回波的匹配计算方法。最后采用GIS技术,改进了WSR-88D冰雹探测算法,使算法增加了降雹范围预报产品,实现了冰雹预警范围及预警结果在具有详细位置信息的地理地图中的显示与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4-06-01)

王荣梅,支峻,阿吉买买提[7](2012)在《喀什地区“8·11”冰雹过程的雷达探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11日在喀什发生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出现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0℃层和-20℃层的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70 dBz强回波区和悬垂结构及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增加等都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2年05期)

王瑾,刘黎平[8](2011)在《WSR-88D冰雹探测算法在贵州地区的评估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使用贵州504个防雹炮点的冰雹观测资料及2005,2006年贵阳雷达站8次冰雹过程观测资料,使用时间窗方法间接地将风暴单体与降雹记录相联系,建立了冰雹算法校验数据库,并对降雹校验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探测概率、虚警率、临界成功指数来检验冰雹探测算法。强冰雹概率(POSH)的强冰雹探测算法的总体评估结果表明:当POSH算法的强冰雹预警阈值为30%时,在贵州地区获得最高的临界成功指数评分,但这个阈值在每次强冰雹预警时并不是都获得最佳结果。强冰雹预警阈值选择模式(WTSM,即根据冻结层高度动态选择每天强冰雹指数的预警阈值)在不同地区气候状况下的差异,是导致缺省的POSH算法在贵州地区应用不佳的最主要原因,这也说明对冰雹探测算法的局地性适用评估非常必要。通过对WTSM的调整,改进了原来的POSH算法。(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芬[9](2010)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兴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基数据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基础资料,经过敏视达公司提供的气象应用软件RPG(Radar Products Generator)程序的气象算法处理后,生成冰雹指数产品(57号产品),并在主用户处理器PUP(Principal User Processor)上进行产品显示及分析。主要生成并处理的体扫基数据资料为发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2005年1月~2007年8月共3年总计20次冰雹天气过程。运用雷达气象学、统计学、天气学等方法对生成的冰雹产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从冰雹概率SHI、强冰雹概率POSH及最大冰雹尺寸MEHS这叁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生成后的冰雹产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用算法对此20个风暴日样本的冰雹产品进行了POD/FAR/CSI(探测概率/误报率/临界成功指数)评分,并对WT(警报阈值)、H(相对雷达的高度)、M(漏报率)、FA(虚警率)等多个特征函数进行了计算,并将这些分析出来的数据结论与SHI作对比分析,将SHI作为冰雹尺寸的预报因子进行独立评估,得到了SHI和WTSM精确程度检验结果,即SHI基本随观测到的冰雹尺寸增大而增加,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当冰雹尺寸增加时,最小的和平均的SHI是增加的,即产生较大冰雹的同时也产生直径较小的冰雹。对实际观测到的冰雹尺寸与模式预报尺寸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即观测尺寸与模式预报尺寸相差较大,平均SHI值随冰雹尺寸增大而增大。在考虑了本地气候背景、地理环境的前提下对误警率较高、评估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进行了算法补偿,针对误警率较高的现象提出的两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一是输入当天的时间上和地点上最接近的0℃/-20℃高度,二是提高冰雹探测反射率阈值,将原来默认的45dBZ提高到49dBZ。用上述改进方法对2007年发生的9次冰雹天气过程重新进行产品生成并与改进之前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方法改进后得到的冰雹产品较未改进前误报率有所降低,冰雹尺寸预报更接近实际探测尺寸。最后对此冰雹探测算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分别从算法原理、质量控制、探测性能、风暴自身特性、雷达自身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其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吴剑坤,俞小鼎[10](2009)在《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预警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强冰雹天气的有利环境背景条件和强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有利于强冰雹的环境条件是-10℃和-30℃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 km之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0℃层距离地面高度适中。(2)强冰雹的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高悬的强回波;低层的弱回波区(WER)、中高层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中气旋。(3)能够有效判断强冰雹发生的3个辅助特征指标:VIL密度,风波顶辐散和S波段叁体散射长钉(TBSS),具体如下:①强冰雹发生对应的VIL密度阈值是3.5 g/m3,如果达到4 g/m3,几乎肯定发生强冰雹;②产生强冰雹的正负速度差值的阈值是38 m/s;③S波段雷达回波中出现TBSS是存在强冰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09年03期)

冰雹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雹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1].郑飒飒,刘东升,范思睿,冯金燕.基于多源探测资料对四川一次冰雹天气的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9

[2].石宝灵,王红艳,刘黎平.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冰雹的覆盖能力[J].应用气象学报.2018

[3].石宝灵.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冰雹能力的评估与冰雹识别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7

[4].周小刚,费海燕,王秀明,王晨曦.多普勒雷达探测冰雹的算法发展与业务应用讨论[J].气象.2015

[5].吴林林,刘黎平,郑媛媛,安晶晶,纪雷.基于SWAN的冰雹探测算法研究[J].高原气象.2014

[6].于雪涛.基于GIS的冰雹探测及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7].王荣梅,支峻,阿吉买买提.喀什地区“8·11”冰雹过程的雷达探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

[8].王瑾,刘黎平.WSR-88D冰雹探测算法在贵州地区的评估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11

[9].王芬.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探测算法评估及检验改进[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2010

[10].吴剑坤,俞小鼎.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预警技术综述[J].干旱气象.2009

标签:;  ;  ;  ;  

冰雹探测论文-郑飒飒,刘东升,范思睿,冯金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