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郭燕红

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郭燕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血透室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探析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病人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医治的64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均施以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血液透析。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代谢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BUN、Cr水平无显著区别,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TC、TG、LDL与脂蛋白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应用于尿毒症患者,对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采纳与推行。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常规血液透析;尿毒症;血脂代谢

【中图分类号】R5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68-02

尿毒症指的是肾功能不全进展至终末期时,因病人自体代谢物积聚,再加上电解质、水、酸碱协调异常等因素[1]。从而导致内分泌异常,进而引起一连串的中毒表现。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的动脉硬化进展速度快,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因而受到临床高度重视。血液透析作为医治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为进一步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医治疗效,本次研究特选择6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就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应用于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医治的64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6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22-69岁,平均年龄(46.8±1.7)岁;病程区间1-8年,平均病程(3.6±1.3)年;血液透析时间0.8-5年,平均时间(2.3±0.2)年。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23-71岁,平均年龄(47.4±2.1)岁;病程区间1-7年,平均病程(3.4±1.2)年;血液透析时间0.8-5年,平均时间(2.1±0.1)年。采用统计学处理手段,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常规资料。P>0.05表示无统计学价值,故可用于对照分析。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施以高通量血液透析,应用瑞典GAMBRO公司生产的Polyfluxl7R高通量透析器,表面积1.4平方米[2];每周开展血液透析3次,每次4小时;脱水量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状况而定。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血液透析,应用德国Fresenius公司生产的透析机[3];采用碳酸盐透析液,流速设定为每分钟500毫升,血流量每分钟200至250毫升;抗凝应用普通肝素;针对存在出血倾向,或者出血严重的病人采取无肝素透析;每周开展血液透析3次,每次4小时;脱水量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状况而定。2组病人在医治过程中,常规施以促红细胞生成素、降压药、钙剂以及活性维生素等进行医治,且均未服用降脂以及降尿酸类药物。

1.3观察指标

2组患者开展血液透析后,每月均需监测血浆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血尿素氮(BUN)以及血肌酐(Cr)的指标变化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透析前后的BUN和Cr水平无显著区别,P>0.05组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价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透析后的BUN和Cr水平,均发生明显的下降,P<0.05组内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详见表1。

3.讨论

尿毒症的发生与体内潴留的各类分子毒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可将分子毒素分成大、中、小3种类型[4]。小分子毒素质量<500D,如尿素、酚类等,其可使患者发生贫血、呕吐等不良表现;中分子毒素的质量500-5000D,可使患者贫血严重化,甚至引起心脏毒性;大分子毒素质量>5000,如胰岛素、β2-MG等,因其质量较大常在病人体内聚集,从而构成尿毒症状。

血液透析是一种具有极高净化水平的血液净化技术,其不仅操作简易,而且安全性较强[5]。血液透析作为临床医治尿毒症的基本措施,其通过排出患者机体内部的有害物质、多余电解质以及代谢废物,从而实现对血液净化的目的。由于常规的血液透析只能清除小分子毒素,无法很好的处理大分子毒素,对蛋白质、细菌以及致热源等透出效果不佳,反而对患者起到一定的负性作用。若大分子毒素长时间在人体内部潴留,极易导致患者发生顽固性高血压、病毒性脑病等不良情况,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常规血液透析无法很好纠正尿毒症病人的脂质代谢紊乱情况,并且还可能使患者脂质代谢的异常程度加剧。脂质代谢异常的实质是指构成脂蛋白的载脂蛋白发生代谢异常。这是由于病人经血液透析后,其血尿素氮与血肌酐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下降情况,但病人体内的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脂蛋白却在提升,从而导致激素发生紊乱。此外,透析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病人的赖氨酸缺失,致使尿毒症毒素中出现脂蛋白酶抑制物,从而不利于脂质的正常代谢。因此,应当及早发现血脂代谢紊乱,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对潜在的危险以及并发症进行处理。尽量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可有效减低临床病死率。对于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障碍的病人,不可开展血液透析或及时停止血液透析操作。可对此类病人开展腹膜透析或者其他血液净化措施进行医治,以免加重尿毒症状,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鉴于使用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医治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弥补常规血液透析的不足,临床上引入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医治。高通量的透析手段能够在常规透析的前提下,通过促使膜筛孔的增大,而实现提升对流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对大分子毒素等代谢产物进行清理。此外,高通量透析膜具备较好的生物兼容特性,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脂质水解酶抑制物的生成。这对提升脂蛋白脂酶活性,减少血尿毒素生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通量透析能够明显优化血液透析病人的血脂代谢,在延缓病情进行发展、防范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效果良好,从而对提升病人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本次研究,2组患者的BUN、Cr水平无显著区别,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TC、TG、LDL与脂蛋白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而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血脂代谢。

综上所述,高通量血液透析应用于尿毒症患者,对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采纳与推行。

参考文献:

[1]宋娜.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串联灌流器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J].实用医药杂志,2015,32(6):499-501.

[2]付水鸽.尿毒症严重皮肤瘙痒症行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9-90.

[3]谷粒,徐秀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2):1785-1786.

[4]邹雪梅,杨玉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6):83-84.

[5]钟素兰,袁金菊,陈美如.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321-322.

标签:;  ;  ;  

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郭燕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