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点论文-王飞翔

空间视点论文-王飞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视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叙事,空间属性,视点

空间视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翔[1](2019)在《从空间结构与视点聚焦谈电影叙事话语——以《金氏漂流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叙事是独立自主的封闭体系,它立足于电影本体、视觉元素,直接作用到人脑想象。以韩国导演李海俊作品《金氏漂流记》为论述例证,阐述叙事的内部材质与空间结构的变化,认为电影视点作为一种"语言",起着与观众心理画面之间的巧妙搭桥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9年19期)

刘梅[2](2019)在《行旅视点中的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往今来,有人即有行。走出日常起居生活区域的行旅实践,是人们接触新世界的认识来源。透过行旅视点,我们可了解到人们对非日常起居生活空间的认识与经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魏晋志怪小说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仍具备实录性与民间性的史料笔记特征。故行旅视角下,魏晋志怪小说的空间描绘也多呈现出别样的文本文化特征,并形成空间意象。因而,文章以魏晋志怪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动态行旅视点探讨空间意象的独特性空间体验。文章主体共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说明研究对象且确定取材范围;整理研究现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文本”切入,在行旅视点中,首先,界定“行旅”相关概念;其次,概述行旅视点中的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记录情况,并分类具述;最后,从空间意象记录状况中,总结空间表达的规律。相关记载虽零散杂乱,却表现出微观与宏观空间表达的不均衡、空间地点记录的模糊与虚实空间变换的杂糅等特征。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出魏晋大众还处于空间感受的迷茫期;另一方面表达了朦胧的空间感与魏晋志怪小说之怪诞奇幻内容的浑融一体。第二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与故事的文本关涉”入手,依次探讨行旅者、行旅所见、行旅动机和故事主题与空间意象在故事情节与文化韵味中形成的文本关涉。在行旅的动态视点中,行旅要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的行旅故事,反映了魏晋人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自我确立的萌芽。行旅要素与空间意象的文本关涉,是行旅视点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文本的独特表现。第叁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审美意蕴”着眼,首先,通过仙境、地府意象在文本中的陌生化视觉之旅与山穴、洞窟意象在故事中的心理距离感,探讨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意蕴中的线性“熟-怪”审美体验。其次,通过冢墓幻化的府舍、屋宅等意象为情节主题塑造的恐怖阴森的叙事场景与寺、庙意象为情节主题营造的神秘诡异的背景环境,阐释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文本表达中的立体式“哥特”氛围。最后,通过冢墓意象在故事中积淀的象征含义与梦境意象在故事中累积的隐喻内涵,解读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文本中的散点性审美指涉。线性“熟-怪”审美体验,立体“哥特”氛围与散点审美指涉不仅共同反映了行旅视点中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独特性审美意蕴;还折射出魏晋人们在体验新空间时,无目的与无意图、模糊与随意的空间审美观念。同时,这也是行旅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怪诞性空间审美的独特之处。第四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文本文化内涵”立足,首先,利用田、市意象,府舍屋宅、坞亭之楼意象,车、亭、舟、船意象与山、水类意象共同了解了魏晋日常生活习俗文化。其次,通过山水类意象,冢墓、祠社意象与石室、洞穴意象,寺意象共同观照了魏晋原始宗教、神仙道教与新鲜佛教的民间宗教信仰内涵。行旅视点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作为地理景观或空间工具的空间意象接受了魏晋时代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魏晋时代的文本文化内涵。空间意象的文本文化内涵即是行旅视域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的独特所在之一。通过文章主体部分的解析,笔者希望可以从实录性与志怪性夹杂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了解魏晋时人的空间认识与经验,空间意蕴与空间文化,从而更全面地解读魏晋志怪小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马潇源[3](2018)在《多视点复合区园林景观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多视点复合区园林景观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特点,以某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GPS航行轨迹进行跟踪,选取某一景观,并将其作为中心,获取可视区域,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从研究森林公园中挑出4个观赏位置,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取不同因子的权重系数,把研究景观单因素和相应权重系数相乘,获取研究景观不同观赏位置依据GIS的整体视觉景观排名,计算美景度,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确定最佳观赏位置。分析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距离特点、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象限特点、不同布局形式下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最佳观赏位置空间景观容量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最佳观赏位置视点场分布大部分在景观高度四倍距离区间内;第一象限与第八象限的视点频率较其余象限更高,空间布局的轴线方向能够显着提高景观的方向性,最佳观赏位置右侧视点分布比例比左侧更高;中心式布局最佳观赏位置视点场呈环状,景观的不同观赏点均需有高观赏性,场地开阔,针对扇形视点场,人流方向有很长的场地,可通过两面观赏多视点复合区园林景观;最佳观赏位置具有视觉空间容量大,视觉景观容量小的特点。经实验验证,得到的研究结果准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1期)

孙迟,李影[4](2018)在《探究青瓦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新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青瓦是我国传统建筑构件,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文章概述了青瓦的历史渊源和价值体现,以及青瓦在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根据青瓦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纹样总结装饰特征和表现形式。从美学原理、自然生态、创新材料等角度入手,剖析青瓦艺术在建筑空间中应用的实际案例,探究青瓦艺术在当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新视点,总结设计方法及策略,使青瓦艺术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2018年06期)

金程远[5](2017)在《开拓猜想空间 助力思路发现——基于高考数列问题解决的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考复习的解题学习中,对于较难寻找思路的高考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思维形式的介入,如取特例实验、思想实验、变更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组织成更为合适的表征、联想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等,其中,对于某些问题,想象与猜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于自己(本文来源于《中学数学教学》期刊2017年01期)

刘甜甜[6](2016)在《the的视点空间建构及认知可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冠词the是语篇视点空间建构的重要标记。传统的语言分析认为定冠词the限于用作限定名词的重复所指、身份所指、对现实强调所指。这些认识对定冠词的语篇引进新成员、转换视点、构建视点空间、突显、引领、激活的语篇功能无法作出解释,反映了对定冠词the语篇功能认识的局限性。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定冠词the的语篇视点空间建构性进行认知分析。(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淼,沟口正人,赖文波[7](2015)在《中国北方农村住宅空间构造的特征和形成要因的研究——功能与平面布局视点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作为中国北方农村住宅研究的基础论文的一部分,以辽宁省与河北省的住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住宅的房间功能和平面布局的关系,以明确探讨住宅空间构造的特征和其形成要因为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中国北方的辽宁省与河北省具有不同的住宅平面特征。这种特征的地域差异就其形成要因不仅是基于各地区对现代住居环境不同的需求,而且也与其地区的气候、风土、风俗等相关。在广地域的中国,本文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设计与评价做出了较有价值的摸索。(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汪辉,陈芬,焦任直,彭宗举,郁梅[8](2016)在《基于空间加权的虚拟视点绘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视点视频系统中,如何能在视频终端得到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已成为基于深度图的绘制(DIBR)技术所研究的主要任务,其中虚拟视点像素插值是该技术中影响绘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虚拟视点绘制标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加权的像素插值算法。它是通过对多个投影像素点的深度值和水平方向绝对距离进行加权操作来实现像素插值的。在插值过程中,该算法考虑了不同区域投影像素点个数对像素插值准确性的影响,从而剔除了部分失真像素点,并且在图像输出前还分别对左、右参考虚拟视点进行了失真检测和矫正。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改善了绘制的主、客观质量,其中,PSNR平均提高0.30 d B,SSIM平均提高0.001 3。因此,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像素插值过程引入的噪声,提高像素插值的精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6年08期)

王鹏飞[9](2015)在《基于空间形成视点的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间形成的视角,文章探讨了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从而在等质空间中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寻求与场所性结合的商品消费萌芽是理解与社会分工并列的地理差异的关键。与其说农村地域活力需引进域外企业,倒不如说以依靠地域内部主体性的供求为重点,以形成地域循环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内生式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导致了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因资本主义的渗透呈现出的各种矛盾中,能够找到城市与农村相互补充的存在关系。作者依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认为城市与农村的进一步等质化或许能够孕育出新型的城乡关系。(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浩然,梁彦刚,陈磊[10](2015)在《空间态势场景中OpenGL视点控制策略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OpenGL视点控制是决定空间态势可视化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Open GL视点坐标系统相关原理;其次,提出了基于球坐标系的视点控制算法,考虑到Open GL视点设置函数提供的函数接口为笛卡尔坐标系下视点,实现了笛卡尔坐标系下视点与球坐标系下视点间的相关转换;然后推导了球坐标下的视点平移、旋转和缩放;给出了该视点控制方法在空间态势场景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空间视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往今来,有人即有行。走出日常起居生活区域的行旅实践,是人们接触新世界的认识来源。透过行旅视点,我们可了解到人们对非日常起居生活空间的认识与经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魏晋志怪小说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仍具备实录性与民间性的史料笔记特征。故行旅视角下,魏晋志怪小说的空间描绘也多呈现出别样的文本文化特征,并形成空间意象。因而,文章以魏晋志怪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动态行旅视点探讨空间意象的独特性空间体验。文章主体共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说明研究对象且确定取材范围;整理研究现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文本”切入,在行旅视点中,首先,界定“行旅”相关概念;其次,概述行旅视点中的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记录情况,并分类具述;最后,从空间意象记录状况中,总结空间表达的规律。相关记载虽零散杂乱,却表现出微观与宏观空间表达的不均衡、空间地点记录的模糊与虚实空间变换的杂糅等特征。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出魏晋大众还处于空间感受的迷茫期;另一方面表达了朦胧的空间感与魏晋志怪小说之怪诞奇幻内容的浑融一体。第二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与故事的文本关涉”入手,依次探讨行旅者、行旅所见、行旅动机和故事主题与空间意象在故事情节与文化韵味中形成的文本关涉。在行旅的动态视点中,行旅要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的行旅故事,反映了魏晋人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自我确立的萌芽。行旅要素与空间意象的文本关涉,是行旅视点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文本的独特表现。第叁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审美意蕴”着眼,首先,通过仙境、地府意象在文本中的陌生化视觉之旅与山穴、洞窟意象在故事中的心理距离感,探讨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意蕴中的线性“熟-怪”审美体验。其次,通过冢墓幻化的府舍、屋宅等意象为情节主题塑造的恐怖阴森的叙事场景与寺、庙意象为情节主题营造的神秘诡异的背景环境,阐释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文本表达中的立体式“哥特”氛围。最后,通过冢墓意象在故事中积淀的象征含义与梦境意象在故事中累积的隐喻内涵,解读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文本中的散点性审美指涉。线性“熟-怪”审美体验,立体“哥特”氛围与散点审美指涉不仅共同反映了行旅视点中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独特性审美意蕴;还折射出魏晋人们在体验新空间时,无目的与无意图、模糊与随意的空间审美观念。同时,这也是行旅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怪诞性空间审美的独特之处。第四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文本文化内涵”立足,首先,利用田、市意象,府舍屋宅、坞亭之楼意象,车、亭、舟、船意象与山、水类意象共同了解了魏晋日常生活习俗文化。其次,通过山水类意象,冢墓、祠社意象与石室、洞穴意象,寺意象共同观照了魏晋原始宗教、神仙道教与新鲜佛教的民间宗教信仰内涵。行旅视点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作为地理景观或空间工具的空间意象接受了魏晋时代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魏晋时代的文本文化内涵。空间意象的文本文化内涵即是行旅视域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的独特所在之一。通过文章主体部分的解析,笔者希望可以从实录性与志怪性夹杂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了解魏晋时人的空间认识与经验,空间意蕴与空间文化,从而更全面地解读魏晋志怪小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视点论文参考文献

[1].王飞翔.从空间结构与视点聚焦谈电影叙事话语——以《金氏漂流记》为例[J].文化产业.2019

[2].刘梅.行旅视点中的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马潇源.多视点复合区园林景观最佳观赏位置空间分布特点[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4].孙迟,李影.探究青瓦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新视点[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

[5].金程远.开拓猜想空间助力思路发现——基于高考数列问题解决的视点[J].中学数学教学.2017

[6].刘甜甜.the的视点空间建构及认知可及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

[7].王淼,沟口正人,赖文波.中国北方农村住宅空间构造的特征和形成要因的研究——功能与平面布局视点的考察[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

[8].汪辉,陈芬,焦任直,彭宗举,郁梅.基于空间加权的虚拟视点绘制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

[9].王鹏飞.基于空间形成视点的城市与农村关系的再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王浩然,梁彦刚,陈磊.空间态势场景中OpenGL视点控制策略与实现[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5

标签:;  ;  ;  

空间视点论文-王飞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