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蒋涛

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蒋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情景构建,应急

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蒋涛[1](2019)在《天然气处理站重大突发性事件情景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突发性事件情景构建是当前公共安全领域最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文中基于底线思维,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整理分析、研讨和后果量化风险分析(QRA)等方法,建立了某气田处理站装车区液化石油气槽车充装作业过程中液化石油气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的情景模型,确定孕育、发生、扩大、爆发、应急结束、恢复6个演化过程,核算火灾热辐射强度半径、爆炸冲击波过压半径,以确定可能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保证推演过程的合理性,推算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后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重要参考,节约部分应急演练所需的水、电、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对同类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的应对也具有一定示范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石化节能》期刊2019年09期)

乔芊芊[2](2019)在《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大突发性事件一般为负面事件,通常表现为对社会和民众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故和灾祸,又可以称之为天灾人祸。此类事件突发性显着、破坏力度大、影响广泛、持续性强,往往一经发生便会成为社会热点,具有极强的新闻性、时效性和吸引力。社会发展速度越快,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发生此类事件的概率也就越大,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高发期,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不仅具备新闻意义,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多且速度更快,对于此类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就更高,稍有不周就会致使谣言遍布而引发社会不满、恐慌情绪,造成“二次伤害”。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及个案分析法,介绍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及报道原则,宏观分析我国此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结合“11·24”江西丰城发电厂特别重大坍塌事故和“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两起同类事件,从多角度对比分析因报道应对不同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旨在总结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7)

翟晓敏[3](2018)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我国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2年非典型肺炎事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这些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威胁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灾难无情人有情,每当这些公共事件发生,政府均拨付大量的救援款物到受影响地区,社会公众也万众一心,捐赠大量的救援款物,为救援和重建工作出一份力。短期内数量巨大的救援资金和物资募集到灾区,如何保证这些款物用到实处,是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任务。此时,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确保救灾物资用到实处的重大责任。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过程跟踪审计,汶川地震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审计效果。仅在恢复重建阶段,此次审计就规范了2500多个项目的管理,提高了200多个项目工程的质量,总共节约重建资金和挽回损失12亿多元,同时收回违规使用的资金3亿多元,依法追究了22人。汶川地震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说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一次极具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本文旨在研究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总结出的此类审计方式的实施框架,结合对汶川地震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案例分析,得出进一步完善此类审计方式的一些思考。文章首先阐述了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与相关理论,然后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框架,其中包括审计目标、审计组织形式、审计标准、审计过程以及审计的报告与披露。再通过对汶川地震全过程跟踪审计进行分析对上述实施框架进行认证,最后总结此类审计方式的实施启示和难点,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09)

唐永峰[4](2017)在《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新闻报道是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大众包括灾民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渠道,承担着灾情预警、安抚民心、协助复建、乃至对事故原因调查问责等重要功能。理应准确反映灾民呼声,致力增进公共讨论,并促成对体制漏洞的反思和检讨,推动灾难治理和防灾救灾方式的革新与完善,以维护公众利益,避免类似悲剧重复发生。然而,当前媒体对灾难的介入和报道却并不如人意,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中存在着“新闻偏向”。新闻通过话语建构灾难事件,同时话语又受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本文论及的“新闻偏向”,是指新闻采集或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意或无意的、对某一方或某种立场、对特定话语形式和叙事方式的偏好。本文综合运用话语分析及深度访谈研究方法,以2015年天津滨海爆炸这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恶性安全事故为例,探讨我国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中存在的新闻偏向。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灾难新闻和新闻控制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新闻偏向”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释;第叁章归纳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天津爆炸事件的新闻再现;第四章就具体个案对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透视其隐含的“新闻偏向”;在此基础之上,第五章对灾难报道新闻偏向的成因、影响与治理途径做了深入分析。本研究提出:受新闻管控及新闻娱乐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仍然存在新闻偏向。其在话语叙述和话语结构等方面的表现特征,主要包括用戏剧化和片段化的方式再现灾难事件,以及对个人事迹和聚焦权威的偏好。而这一新闻偏向在不同类型的媒体中呈现分异性。部分地方媒体较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新闻偏向表现得较为明显。灾难事件中新闻偏向的存在将削弱媒体的公信力,不利于舆论监督的切实执行,并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借鉴可行的实践范例,笔者提出纠正新闻偏向性的相关措施,并呼唤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在新闻媒体中能切实得到重视和贯彻。(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刘晓君[5](2017)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包括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心理影响是构成社会影响的重要部分。如果把突发性事件的承受者范围扩大,突发性事件不仅对当事人产生影响,还会随着危机信息的传播经过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对非事件当事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使风险呈放射性扩散。为什么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远在千里之外的非事件当事人的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有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的平息下来,而有的事件却经过发酵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甚至形成新的危机。而不同特点的突发性事件对公众安全感的作用程度不同,政府、媒体和个人在危机的扩散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基于对公众安全感的研究,将公众安全感的结构维度分为确定控制感、归属感和安全需要。通过文献梳理,在众多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中,提取了事件属性、媒体传播、政府应对和群体心理及行为4个影响突发性事件下公众安全感的关键变量。其中,事件属性有事件发生地、死亡人数、财产损失和影响范围;政府应对包括应对及时性、应急能力和事后追责;媒体传播涵盖报道数量、报道准确性和是否存在谣言;群体心理及行为又包括了群体情绪、群体搜索和群体表达。由此,建立了突发性事件下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四维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范围广、应对不及时、谣言的存在和消极的群体情绪是导致公众安全感丧失的必要条件,当其他条件变量与必要条件同时发生时,最容易引发公众安全感的缺失。通过实证研究,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媒体传播对公众安全感的解释力最大,其次分别是事件属性、群体心理及行为和政府应对。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包括百度搜索指数、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和新浪微博。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自编的情绪字典将事件属性、政府应对、媒体传播、群体心理及行为和公众安全感各变量转化成定量数据。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探寻在突发性事件中导致公众安全感缺失的必要条件和逻辑条件组合。最后,基于实证结果,灾后公众安全感的恢复有赖于公众的应急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发挥媒体在抑制风险扩散和心理干预中的作用,旨在建立以提高应急能力为目的,以政府、媒体和公众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治理机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3)

王雨蓉,郭铭华[6](2015)在《重大食品药品突发性事件要向社会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雨蓉郭铭华)日前从省政府获悉,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与食品药品行政执法活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处罚案件、食品药品抽检结果等信息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同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5-12-23)

程诚[7](2015)在《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重大性突发性事件频发,媒体对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历数近年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不难发现:“二次伤害”一词被频频提起,且常常出现在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或是重大灾难性事故的报道中。为何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易出现“二次伤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究其原因,首先要归结到新闻从业者的素养上。突发性事件如何报道,在报道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已成为我国媒体所反复探讨的一大问题。其次,我国媒介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受众的心理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加之近年来我国各类灾害事件不断,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受众心理的波动都会影响公众舆论的动态。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二次伤害”为研究对象,并对我国近年来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涉及二次伤害的数据予以研究和分析。按照逻辑顺序排列,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章的整体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主要从课题来源、相关研究、文章结构等方面展开,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突发性事件以及二次伤害等概念的界定和厘清。分析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对二次伤害问题的探讨。第叁部分,对当下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表征进行分析。以近年来我国突发性事件数据统计为依据,从报道数量和报道类型两方面深入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出现的“二次伤害”。第四部分,探究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产生的深层动因,并对其危害性及其根源进行分析思考,据此提出富于理性和建设性的应对策略。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温岭杀医案”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找到这一类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问题存在的共性,以期能为今后我国新闻媒体报道突发性事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此来丰富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并对现实产生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5-05-01)

陈素仪[8](2015)在《从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报道看电视新闻的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也普遍提高,作为人民群众获取重要社会信息的一大有效媒体途径,电视新闻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电视新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所以,在对部分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时,不仅是对电视新闻真实性和科学性的一大考验,也是对电视新闻综合素质的一项考核。对此,本文就电视新闻直播报道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作用进行研究,从中对电视新闻综合素质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12期)

王强,守强,高明[9](2014)在《德州特巡警:锻造特别能战斗的“尖刀”》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组建于2012年8月,是德州公安的一支新军,也是山东省特警系统组建较晚的一支队伍。起步虽晚,但成长速度惊人。它的人才基础、战训规划和精良装备极大地提升了这支队伍的实力。短短两年,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跃升至全省特警工作前列。(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4-07-08)

赵静[10](2014)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演进,中国社会正步入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基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非预见性和复杂性,社会大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极度依赖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其中,电视媒体作为影像时代的“日常化媒介”和“家庭媒介”,其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已成为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及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湖南经视《经视新闻》栏目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脱颖而出,由湖南经视主导的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本文以“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为研究主题,选取湖南经视《经视新闻》栏目为研究案例,借助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学理和实证并重的路径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首先,论文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的定义、类型和价值进行考察。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进行多种类型的划分,其中,从事件性新闻报道到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转换正好反映了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发展演变历程。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兼具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和显着性,显现出极高的新闻价值,同时也具备监测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等社会价值。其次,笔者以湖南经视《经视新闻》栏目为例,探究了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的传播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从时间上看,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倾向于采用实时直播,如湖南经视对雅安地震的报道,通过“硬新闻”与“软新闻”的结合实现了全景式的立体报道,并借助滚动字幕、连线报道等形式实现了多角度的全覆盖传播;从渠道上看,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倾向于采取融合传播,如湖南经视对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天气的报道,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了多媒体联动式报道,并通过观众互动平台的构建促成了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从内容和方向上看,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注重通过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引导,如湖南经视对“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事件的报道,正是通过媒介议程的设置引发媒介间议程,继而影响政策议程,同时又以媒介议程的历时变化不断引导公众议程,通过“第二层议程设置”实现社会舆论的引导,促进社会危机的解决。再次,从宏观的中国新闻生产的历史演变及现实语境来看,外部社会环境及湖南经视自身定位的模糊导致其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机制,缺乏正确的媒介角色定位,缺乏专业素养并导致报道水平良莠不齐。最后,提出建设性意见,即提升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的质量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二是正确把握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舆论导向,叁是提升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专业水平,四是灵活运用新传播技术,走融合新闻传播之路。惟其如此,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大突发性事件一般为负面事件,通常表现为对社会和民众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故和灾祸,又可以称之为天灾人祸。此类事件突发性显着、破坏力度大、影响广泛、持续性强,往往一经发生便会成为社会热点,具有极强的新闻性、时效性和吸引力。社会发展速度越快,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发生此类事件的概率也就越大,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高发期,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不仅具备新闻意义,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多且速度更快,对于此类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的要求也就更高,稍有不周就会致使谣言遍布而引发社会不满、恐慌情绪,造成“二次伤害”。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及个案分析法,介绍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及报道原则,宏观分析我国此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结合“11·24”江西丰城发电厂特别重大坍塌事故和“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两起同类事件,从多角度对比分析因报道应对不同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旨在总结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蒋涛.天然气处理站重大突发性事件情景构建研究[J].石油石化节能.2019

[2].乔芊芊.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翟晓敏.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4].唐永峰.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偏向研究[D].深圳大学.2017

[5].刘晓君.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6].王雨蓉,郭铭华.重大食品药品突发性事件要向社会公开[N].黑龙江日报.2015

[7].程诚.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8].陈素仪.从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报道看电视新闻的素质[J].才智.2015

[9].王强,守强,高明.德州特巡警:锻造特别能战斗的“尖刀”[N].人民公安报.2014

[10].赵静.重大突发性事件电视报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突发性重大事件论文-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