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的内在关系

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的内在关系

清远市质量管理协会5115000

摘要:通过对人类食物需求与传统农业的原始联系以及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和对食物资源化学污染的反思。进一步强调了现代人类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并在全天然,全营养发展思路下,提升了食品工程与生态农业的必然性。

关键字: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农业

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是第一类别的物质范畴,不仅需求量大,品种繁多、品质要求甚高,人的食物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数亿年来生命物种演化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的诞生不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因此人体生命的诞生,就是自然万物优化发展,不断提升进化出来的高级智慧动物,与自然万物具有相统一相和谐的自然属性。食就是人体生命生理活动所需求,并不时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物质品种,是人命根性需求物。

一、传统农业的演变

在人类诞生的早期时代,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是依赖于对自然界丰富多彩树果的采集及野生动物的捕获,以满足人类年幼时代的物质生活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口的增多和集中,对自然食物的需求量也加快增长,导致原始森林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便开始了作物的种植及禽兽的饲养。从而拉开了人类原始农业的序幕。这是人类在食物需求内容及行为上的一次大突破。使得人类从采集与捕猎的方式,走上了种植与饲养的方式,开始了人类农业生产的伟大时代,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数万年来虽有生产工具及技术方法上的多次重大变革发展;但种植内容品种、技术却日新月异。

二、食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的关系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生长在生态环境中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中按照严格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生产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生长区内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区域内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等。其次,要防止农业自身施用的化肥、农药对粮、油、畜、菜、瓜、果等的污染,其中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健康食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优美生活环境。生态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是一场绿色革命。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有着直接的关系。生态农业为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基本条件,绿色食品又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因此,要发展绿色食品必须发展相应的生态农业。

三、绿色食品的加工技术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规定了产地的空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养殖用水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各项指标以及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牞提出了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肥力分级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对于一个给定的污染物在全国范围内其标准是统一的,必要时可增设项目,适用于绿色食品(AA级和A级)生产的农田、菜地、果园、牧场、养殖场和加工厂。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两部分。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是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物质投入的一个原则性规定,它包括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和水产养殖药的使用准则,对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其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和休药期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以上述准则为依据,按作物种类、畜牧种类和不同农业区域的生产特性分别制定的,用于指导绿色食品生产活动,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技术规定,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

3.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该标准是衡量绿色食品最终产品质量的指标尺度。它虽然跟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一样,规定了食品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等内容,但其卫生品质要求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主要表现在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项目种类多、指标严,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必须是来自绿色食品产地的、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反映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先进水平,突出了绿色食品产品无污染、安全的卫生品质。

4.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进行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时应遵循的原则,包装材料选用的范围、种类,包装上的标识内容等。要求产品包装从原料、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应有利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包括包装材料的安全、牢固性,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或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具体要求和内容。

四、开发绿色食品所需要的生态模式

生态模式是指在其产业布局中,按照生态学原理,形成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体系;既有相邻产业之间的产品、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也有生物区域与人的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产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态产品。

1、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模式

(1)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的生态模式这是一种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合的生态农业系统。据此,尽可能多地设计食物链、生产链,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不但可预防各种污染,而且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取得综合性效益。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及应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越复杂,就越能承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预的打击,从而保持较好的稳定状态。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复杂,各地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按照生态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设计出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系统。南方气温较高,可根据动植物生长较快的特点,采取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与蚌共生,水禽与鱼与蚌共生,稻与鱼与萍共生,稻与鸭共生等;北方可采取农林、牧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粮间作等.

3、发展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

根据各种动植物对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在一定土地面积和空间上间种粮食作物和果树等经济作物,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生产,以提高土地面积生产力,达到高效目的。要注重种植业布局的空间合理性和时间里用的科学性。空间上要合理配置高、中、矮、爬地和根类作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时间上依据作物生长期的特点间作、混作、套作,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4、运用高科技手段

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措施和技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必须大体上维持平衡的原理,科学的测定生态系统的循环路径和速率,准确地核算出生物所需的化肥量和农药。如作为自然肥料的人粪尿的施用必须考虑它的养分循环速率,否则,过剩的养分将会对农业食品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同样,传统农业耕作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耕作方法,也必须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方法科学施用,以减少和缓解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在农田及农产品上的过量累计、残留所导致的农产品与农业面源的污染。所以,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必须合理使用化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效的污染量和流失量;要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使用技术,减少农药残留量。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用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增强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和恶劣自然条件的能力,将传统农产品改造成绿色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要健全农业科技体制,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广普及科技知识。

结语:生态农业是生产健康的安全食品的有效途径,换而言之,生产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和“绿色战略”又将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蔺芳,赵红艳,皮川真.我国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开发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9(07)

[2]徐德强.绿色环保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

标签:;  ;  ;  

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的内在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