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粘土论文-刘云龙,黄欢,蒋友琼

成都粘土论文-刘云龙,黄欢,蒋友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都粘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都粘土,明渠高边坡,滑坡,原因分析

成都粘土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龙,黄欢,蒋友琼[1](2019)在《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穿越成都粘土区明渠高边坡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主干渠第一流量段明渠工程大部分位于成都粘土覆盖区,其独特的工程物理性质对明渠边坡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部分已施工明渠边坡开挖施工实例,对其滑坡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滑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成都粘土边坡失稳的演变过程,阐述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供同类工程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唐艳妮,吕利[2](2019)在《改性成都粘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HDTMA)对成都粘土进行改性,将改性粘土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对处理过程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分别在303.15K、313.15K和333.15K下,粘土吸附渗滤液中氨氮和有机物的平衡时间为50min左右,改性后的粘土吸附效果比原土提高了大约2~3倍;改性粘土对氨氮的吸附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也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有机物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此反应过程均属自发的放热过程,其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粒子内扩散方程。(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9年02期)

葛璐月[3](2018)在《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以及物源问题一直都是成都粘土研究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该文综述了不同学者关于成都粘土分层、成因及物源的研究进展,分层上多数学者主张分为含钙质结核的典型成都粘土、含铁锰结构的成都粘土乃网纹红土;成因上,更多的学者趋向于风成因说;物源上,多认为主体粒级来自西北干旱沙漠地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梁树[4](2015)在《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发生了大面积的破坏现象,降雨是主要的诱因,降雨入渗深度是确定降雨影响大小的重要参数。因此,如何简单而又较准确地确定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成都粘土基坑边坡的入渗深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工程师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搭建室内大型重塑成都粘土基坑边坡模型,尺寸为3.7m×0.8m×1.0m,同时自制人工模拟降雨系统,自制含水率测试元件及读数装置,研究降雨条件下基坑边坡入渗深度随着降雨强度、降雨时长和边坡坡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在成都东郊西河镇某基坑,选取一临时边坡,通过现场搭建大型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研究现场原状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再采用SEEP/W软件按照室内模型和现场建立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计算得到室内模型和现场的入渗深度的特征,并将叁者进行对比分析。再建立入渗深度与降雨时长、降雨强度、边坡坡度、饱和渗透系数、裂隙深度的数学关系,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定性计算模型。最后将数值模拟方法和定性计算模型应用于实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本文研究得到了降雨时长、降雨强度、边坡坡度、渗透系数和裂隙深度对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降雨时长对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降雨时长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降雨强度小时对入渗深度有一定影响,降雨强度大时对入渗深度影响很小;边坡坡度对坡顶面入渗深度没有影响,对坡面垂直入渗有一定的影响;渗透系数和裂隙深度是入渗深度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最后建立了定性计算单次降雨导致的入渗深度的计算模型和暴雨工况下最大入渗深度的计算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白鹏,张梦[5](2015)在《对成都粘土变形的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粘土具有很强的胀缩性,这种膨胀性粘土因自身显着的胀缩特性给建设工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直接导致全球性的地质灾害。由于其这种灾难性影响,全球各国对膨胀土的存在十分头疼,美国称之为"隐藏的危害",日本称之为"难对付的土","问题多的土"。我国素有"逢暂必滑,无堤不塌"之说,因此本文针对成成都粘土胀缩性进行研究,旨在对降低工程建设的危害性有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5年08期)

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6](2014)在《“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粘土"由Thorp和Dye于1936年命名,用以指示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西北部丘陵及高阶地上的含钙质结核粘土。Thorp和Dye并提出,"成都粘土"可能是遭受风化的风尘堆积。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发育完整的第四纪粘土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叁层:"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在Thorp和Dye之后的70多年间,"成都粘土"成为土壤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是,"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及"成都粘土"与青藏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成都粘土"作为可能的风成堆积,针对其的研究,对认识和了解地质时期,尤其是冰期和冰消期四川盆地西部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大气环流格局及强度,以及风尘源区的植被覆盖及干旱化等古环境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此外,"成都粘土"及其下伏的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是着名的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粘土,对于这一特殊土体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就有关成都粘土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深入调查成都粘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地貌分布特征;2.开展成都粘土的精细年代学研究并建立标准剖面;3.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的成因及物源的深入研究;4.确认"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及网纹红土叁者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沉积间断;5.阐明"成都粘土"与川西高原黄土、黄土高原黄土之间的物源关系;6.重建"成都粘土"的风尘传输过程及机制;7.探索各层粘土的成因及后期风化改造对其超固结性、胀缩性和裂隙性发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柯斌,吴勇,熊昌龙,孙先锋[7](2014)在《有机改性成都粘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粘土为原料,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HDTMA)为改性剂制备有机改性土,并将其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采用单因素静态吸附实验,以粘土对垃圾渗滤液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作为考查指标,初步探究有机改性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适宜条件;并对有机改性粘土及原土进行性能表征,初步分析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土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原土,处理效果上比原土提高了1.6~2.3倍;有机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适宜条件为:投加量120 g/L、搅拌速度200 r/min、搅拌时间50 min、pH=7、静置时间为6 h。(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徐冠立,孙传敏,孙遥[8](2013)在《新型固化剂加固成都粘土的矿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实验室合成的新型固化材料为固化剂,加固成都粘土。用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XRF、XRD、SEM等方法研究了成都粘土加固前后力学性质、矿物组成、土壤组构的变化。成都粘土中的主要粘土矿物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非粘土矿物为石英和长石。加固后土壤中的自由水转化为结晶水,并生成了棒状钙矾石和蜂窝状、绒球状氢氧化铝凝胶,形成新的钙矾石-粘土矿物骨架结构。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可达2.28MPa,实验证实新型固化材料对成都粘土有明显加固作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3年04期)

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9](2013)在《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LaN/SmN和La 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应立朝[10](2013)在《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成堆积物——成都粘土进行了光释光测年,获得了一组74.67±9.59~18.60±0.33ka的年龄数据。这一结果表明,成都粘土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末次冰期的堆积物,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相当。末次冰期干冷的气候条件为川西地区风尘堆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了分布较为广泛的成都粘土。(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成都粘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HDTMA)对成都粘土进行改性,将改性粘土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对处理过程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分别在303.15K、313.15K和333.15K下,粘土吸附渗滤液中氨氮和有机物的平衡时间为50min左右,改性后的粘土吸附效果比原土提高了大约2~3倍;改性粘土对氨氮的吸附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也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有机物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此反应过程均属自发的放热过程,其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粒子内扩散方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都粘土论文参考文献

[1].刘云龙,黄欢,蒋友琼.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穿越成都粘土区明渠高边坡滑坡原因分析及处理[J].四川水利.2019

[2].唐艳妮,吕利.改性成都粘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9

[3].葛璐月.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8

[4].梁树.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5].白鹏,张梦.对成都粘土变形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6].冯金良,赵振宏,赵翔,赵其华,彭社琴.“成都粘土”的成因、物源、时代及其古环境问题[J].山地学报.2014

[7].柯斌,吴勇,熊昌龙,孙先锋.有机改性成都粘土预处理垃圾渗滤液[J].环境工程学报.2014

[8].徐冠立,孙传敏,孙遥.新型固化剂加固成都粘土的矿物学研究[J].矿物岩石.2013

[9].应立朝,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成都粘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风化强度的指示[J].中国地质.2013

[10].梁斌,王全伟,朱兵,郝雪峰,应立朝.川西地区成都粘土的光释光年代学[J].第四纪研究.2013

标签:;  ;  ;  ;  

成都粘土论文-刘云龙,黄欢,蒋友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