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1例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1例疗效分析

王树勇游会增(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261041)

【中图分类号】R77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162-02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治疗方法众多,但易反复发作,影响病人生活,严重者可引起病人眼球运动受限及视力障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科自2004年6月~2009年8月,门诊随访≥6个月,资料完整的61例病人,其中男性15例(16眼),女性46例(46眼);年龄20—65岁;病程1年至18年;本组病人均有反复患眼溢泪流脓史,挤压泪囊有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本组病人常规行鼻腔CT检查,其中合并鼻中隔偏区者6例,术中未予处理,合并下鼻道息肉囊肿1例,术中切除,合并慢性鼻窦炎2例,同期手术。本组病人均经眼科会诊排除恶性病变。本组病人均无全身手术禁忌症。

1.2治疗方法

手术器械使用德国Storz鼻内镜系统及手术器械。手术在粘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下或全麻下进行。首先找到造口中心点,一般应用枪状镊定位:枪状镊双脚分别放在内眦处和中鼻甲前缘,无阻力时枪状镊指向位置即为造口中心点。沿中甲平行线切开鼻粘膜,刀口长约1-1.5厘米,向前后分离,注意保护鼻粘膜,暴露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前部,用电钻磨去骨质,即可暴露泪囊,此时可用探针自泪小管导入以确定手术位置是否正确。彻底切除泪囊内侧骨质并磨平,切开泪囊内侧壁,呈花瓣形向外铺开,修剪鼻粘膜瓣覆盖在铺开的泪囊粘膜上,局部明胶海绵轻轻固定,下方止血海绵填塞固定。术后24小时取出止血海绵,明胶海绵待其自行脱落。

术后用药:抗生素静脉用药5天,改口服抗生素5天;吉诺通300毫克tid;雷诺考特2喷qd。

术后随访:1月内鼻内镜下每周复查1次,主要清理血痂及肉芽;1周后开始用庆大霉素溶液行鼻泪管冲洗,每周1次,视情况逐渐减少复查次数,直至造口完全上皮化。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鼻内镜下泪囊造口形成,宽敞,口缘和周围创面完成上皮化,泪道冲洗通畅,泪溢和下泪小点流脓等症状消失;好转:鼻内镜下泪囊造口形成,上皮化完成,但较狭窄,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少量泪溢;无效:鼻内镜下泪囊造口闭锁,泪道冲洗不通或加压后仍不通,症状无缓解。

2结果

61例病人一次治愈46眼,治愈率75.4%,好转7眼,好转率11.5%,总有效率86.9%,无效9眼。门诊随访≥6个月,62眼均未见并发症。

3讨论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泪囊慢性炎症疾病和鼻泪管阻塞已经为眼耳鼻喉科医生普遍接受。与传统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内镜下手术因为创伤更小,手术更精密准确,面部不留瘢痕,术中方便的治疗鼻腔疾病,术后更好的护理,所以拥有更大的优势。

通过对61例病人的治疗,我们认为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找准造口中心点,避免位置过低,误将鼻泪管当作泪囊处理,从而使术后造口闭锁,同时,亦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其次,尽可能的切除泪囊内侧骨壁并磨平,对于钩突前方坚硬骨质可用咬骨钳咬除,再以电钻打磨,尽可能使泪囊造口完成后呈盘子状,而非杯状,以使泪囊粘膜瓣铺开时减小张力,以达到扩大造口,防止术后粘连的目的。再次,尽量保留正常的粘膜,良好的鼻粘膜覆盖泪囊粘膜瓣不会引起愈合不良和阻塞造口,相反能减少粘连,减少肉芽增生,从而促进造口更快的上皮化。最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术后定期鼻内镜复查,清理造口附近的血痂,泪道冲洗都是减少术后造口再次闭锁的必可少的治疗措施。

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泪囊慢性炎症疾病和鼻泪管阻塞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开展手术所需设备简单,易于为广大耳鼻喉医生接受。

参考文献

[1]李源.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75.

[2]谢立信,主译.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

[3]苟华,赵艳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78例.2009,9(2):113.

标签:;  ;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61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