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粗糙度论文-刘浩,张雷,冀世军,吴文征,李霄琳

区域粗糙度论文-刘浩,张雷,冀世军,吴文征,李霄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粗糙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气机,叶片抛光,表面粗糙度,叶顶

区域粗糙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浩,张雷,冀世军,吴文征,李霄琳[1](2015)在《叶片难抛光区域粗糙度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压气机转子中叶片叶顶、叶根倒圆、下端壁这类难以自动抛光区域的表面粗糙度对转子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旨在为叶片抛光加工表面粗糙度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跨音速转子rotor37进行气动计算,分析了98%阻塞流量工况不同转速下各部位表面粗糙度对转子的损失系数和出口总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设计转速下,叶片各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增加均使转子损失增加,叶顶的表面粗糙度使出口总压升高,而叶根倒圆和下端壁表面粗糙度使出口总压降低;表面粗糙度15μm是一个转折点,大于15μm时表面粗糙度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程度开始变大;下端壁表面粗糙度对性能的影响最大,在60%设计转速下,下端壁表面粗糙度使损失降低,但是在80%和100%设计转速下,则使损失增加.(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关皓,高峰,李荔姗,余丹丹[2](2012)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近年来海表粗糙度参数化研究成果,借助COARE算法对四种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海气界面通量及大气底层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高海况条件下,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海表粗糙度受海面波浪状态的影响,在其参数化方案中考虑波龄的作用后,在高风速、低波龄区,波浪作用使海气界面上的动量和热量通量显着增加;波浪通过参与海气界面上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影响低层大气运动,低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使大气运动减弱,高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较小;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较敏感,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不大,对台风强度影响显着,从个例来看,采用Smith92和Liu07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为更合理的参数化海气界面的物理过程,提高耦合模式的模拟准确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5期)

关皓,周林,王汉杰,景丽[3](2008)在《有限区域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海表粗糙度参数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通讯(IPC)技术将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与第叁代海浪模式WW3进行双向耦合,建立考虑大气-海浪相互作用的风浪耦合模式,在耦合模式中引入3种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通过对一次热带气旋过程的模拟,研究大气-海浪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系统的影响及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LINUX系统下的进程通讯技术可以方便有效地实现大气和海浪模式的双向耦合,模式运行稳定;耦合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热带气旋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影响下海浪场的分布和演变,模拟结果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较敏感;海浪的反馈作用同时影响了海气间的动力和热力作用过程,不同的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两种作用过程不同的影响程度决定了其对气旋系统强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8年04期)

和渊,苏炳凯,赵鸣[4](2001)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标量粗糙度的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气通量的计算中 ,一般没有考虑温度、水汽、动量的相应粗糙度之间的不同 ,本文将标量粗糙度 Z0 T和 Z0 q引入区域气候模式 Reg CM2的陆面过程BATS中 ,用 1991年 6月与 7月的观测资料作了叁组敏感性试验 ,并同实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区域气候模式 Reg CM2中引入标量粗糙度后 ,提高了地气间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的计算精度 ,改善了地表温度和地面比湿的模拟 ,进而改变了降水的模拟 ,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标量粗糙度是敏感的 ,并且在晴天状况下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01年02期)

贾立,王介民,MassimoMenenti[5](1999)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资料对区域表面动量粗糙度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湍流观测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几个典型下垫面的局地地表动量粗糙度, 与卫星观测 Landsat T M 资料相结合得到了由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 ( N D V I) 计算地表动量粗糙度的经验关系式, 进而估算了实验区夏季和近冬季的地表粗糙度的区域分布, 并对所得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9年05期)

胡广茹,吴国运[6](1988)在《试样厚度因氧化物及粗糙度诱发对裂纹闭合对近门槛区域疲劳裂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Transactions of the ASME”《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P86—91,vol.109, №1,Jan. 1987报道最先由Elber推广的塑性诱发裂纹闭合方式至少定性地说明了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许多方面。此外,目前已经确认了由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期刊1988年02期)

区域粗糙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了近年来海表粗糙度参数化研究成果,借助COARE算法对四种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下海浪对海气界面通量及大气底层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高海况条件下,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海表粗糙度受海面波浪状态的影响,在其参数化方案中考虑波龄的作用后,在高风速、低波龄区,波浪作用使海气界面上的动量和热量通量显着增加;波浪通过参与海气界面上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影响低层大气运动,低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使大气运动减弱,高波龄条件下,波浪作用较小;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较敏感,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不大,对台风强度影响显着,从个例来看,采用Smith92和Liu07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为更合理的参数化海气界面的物理过程,提高耦合模式的模拟准确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粗糙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浩,张雷,冀世军,吴文征,李霄琳.叶片难抛光区域粗糙度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关皓,高峰,李荔姗,余丹丹.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研究[J].海洋通报.2012

[3].关皓,周林,王汉杰,景丽.有限区域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海表粗糙度参数化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

[4].和渊,苏炳凯,赵鸣.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标量粗糙度的敏感性试验[J].气象科学.2001

[5].贾立,王介民,MassimoMenenti.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资料对区域表面动量粗糙度的估算[J].大气科学.1999

[6].胡广茹,吴国运.试样厚度因氧化物及粗糙度诱发对裂纹闭合对近门槛区域疲劳裂纹的影响[J].钢铁研究.1988

标签:;  ;  ;  ;  

区域粗糙度论文-刘浩,张雷,冀世军,吴文征,李霄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