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的作用与功能

试论音乐的作用与功能

孟瑜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150080

摘要音乐永远是个永恒的话题。音乐在生命的希冀中,给人以充满生命之爱的温馨和与命运搏斗的悲壮,使人在诗意化的人生图景中沉醉在希望和梦幻所交织的朦胧潜意识心理状态中,使人的灵魂在韵律中得以升华。音乐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是思维的源泉、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悟性、音乐可以升华人的认识本质。

关键词音乐情操源泉悟性本质

古往今来,音乐永远是个永恒的话题。音乐在生命的希冀中,给人以充满生命之爱的温馨和与命运搏斗的悲壮,使人在诗意化的人生图景中沉醉在希望和梦幻所交织的朦胧潜意识心理状态中,使人的灵魂在韵律中得以升华。为此,苏东坡说过:“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人有多个侧面,所以同一个人需要不同的音乐作品来满足精神的渴求。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抒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表达人类多种多样的丰富的感情。如哀可使人泣,乐可使人笑,悲可使人忧,欢可使人跳,恨可使人义愤填膺,爱可使人钟情满怀,既可惊心动魄,又可心旷神怡。由此可见,如此丰富的感情不仅做为表达方式可获得一种美感,同时也具有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一贯十分重视“乐”的作用,最强调用音乐教化人民,治理国家,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列为六艺,而把“乐”排在第二位,并提出“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强化音乐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的作用。关于音乐的功能,孔子在《论语·阳贷篇》有一段精僻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以上论述可以表明音乐能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和睦关系,移风易俗,培养各种美好的品德,以使内心平和等等。

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曾指出了音乐在伦理、道德、净化方面的功能,并首先提出了“净化”理论。柏拉图又把这一理论推向高潮,提出了音乐应该是一切教育的中心观点。他说:“音乐教育比起其它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他还认为:“受过真正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很明显,柏拉图所强调的音乐教育的巨大作用,乃是美感意识中情感因素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认识了音乐的独特作用。

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无处不在。在古代中国楚汉之战引来“悲歌亡楚”的故事,以及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的弹奏所产生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

在现代,音乐对任何社会的作用广为人知,现代英国心理学家布克说:“音乐不会使你富有,但会使你幸福;他不能拯救你的灵魂,但会使你的灵魂值得拯救;然而这两者的条件都是不要把你自己的生活看成是出售某种东西的小商贩,而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试图去促进对世界的想象,使音乐艺术对伟大的生活艺术有所帮助。”

在中国,蔡元培提出了“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音乐对于改造社会,陶冶人的性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如今,我国又提出了美育应该贯彻于一切学科之中。纵观历史,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鼓舞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斗志。一曲《松花江上》唤起了人民对国土沦陷,备受欺辱的反抗情绪,决心拿起武器,解放家乡。

音乐是抒发心灵之声,与世界爱好和平,进步的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让那些美好的事物在人们的内心回荡,音乐自古就是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音乐的力量是无限的,心灵之声是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音乐是思维的源泉

音乐的传播是无形的、抽象的,因此它有不同于绘画和文学,它能激起人的更广深得思考和丰富的联想。而一个思考和联想枯竭的人类社会将是不可想象的,他将失去发展和进化的可能和勇气。这种被激发出的思考和联想是彻底自由的,开放式的,发散式的,在全面辐射的角度上又相互交错。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同样音乐也是想象力的翅膀。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悟性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博而后约“,现在被一些人演绎成为”T”型知识发展结构。“一”为博,“︱”为约,一个人如果只专研于本专业之中,对旁的事和知识不闻不问,那他只不过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学者,而不是一个有思想的学者,前者存储了大量的知识,而后者则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确,音乐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工作创造中不可少得一个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它比绘画与书籍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音乐可以升华人的认识本质

音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音乐的目的是认识世界,而且这也是认识这世界的本质。一切有教养和良知的人可以通过音乐去把握“自在之物”的永恒、普通的本质。音乐可以表达形而上学本体,可以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已经与牛顿以来的自然科学和培根、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所求索的本体论世界相通了。音乐是重构性的、反思性的。贝多芬特别指出:“万物都带电,它刺激头脑去创造音乐”。这里所说的“万物都带电”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可认性,它的现象蕴涵着本质,个别包含着一般,这些现象和个别不断刺激人的感官,激发人的精神活动,使人通过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认知手段,去揭示本质和普遍。客观对象“万物”这种“电性”,其实就是它们和主体认识器官的相互作用性。没有客体的诱发,主体是不会产生感应,进入认知过程的;但主体的感应和认知的形式,却是主题能动的过程。以音乐的形式,而且以何种适当的、最优美的音乐形式去反映客体,这是主体的创造,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音乐创作,它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哲学是头脑带电本质的结晶”。

由此可知,音乐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就其基本认识规律说,仍然是符合反映论的。

总而言之,音乐每时每刻都在以振动的最原始形式在这个宇宙穿行。它本身既具有空间三维的博大,又具有时间一维的延续,连接起每一个人,使我们不再感到莫生、孤独、隔离,使每个个体生命相互交流,抚慰我们的心灵,调节心情,超越时空,扩展我们生命的局限,冲破我们心灵的边界,其实人的潜在的感情和经验,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给人一种优美或崇高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使心灵得到陶冶,内心世界被涤荡、振撼,从而达到人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原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马恩列斯关于音乐的论述》中国音乐研究所

【3】《音乐美学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标签:;  ;  ;  

试论音乐的作用与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