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社会关系论文-郭彦光,张时杰

微观社会关系论文-郭彦光,张时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社会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微观财务活动,实证分析

微观社会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郭彦光,张时杰[1](2018)在《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微观财务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在的"圈子","圈子"之于企业是无形的,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企业,而这个所谓的"圈子"就是企业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企业的活动已被诸多学者证实,而本文则专门针对企业微观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研究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对其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网上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搜集,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叁类活动的影响情况。经分析,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叁类活动的主要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本文希望借此引发管理层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高度重视,扬长避短,充分的利用企业这一独特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0期)

李群峰[2](2013)在《社会关系网络、市场化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关系网络是市场机制之外另一种影响经济行为和绩效的非正式社会制度。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多维测量体系,利用基于收入决定方程的夏普利值分解方法和中国农户微观数据(2008)对不同市场化水平区域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农户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农户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更高。社会关系网络并非普遍认为的有助于减小农户收入差距,而是对扩大收入差距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慕良泽,任路[3](2013)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乡村社会建设的困境、微观经验与启示——以广东省云浮市“村民理事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研判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叁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断裂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统制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被国家全面消解甚至走向衰败;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混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基础上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磊[4](2008)在《微观社会关系与宏观社会关系的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之行》是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描绘了二十世纪初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展开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追求“唯一联结”的思想。本文为了进一步探索“唯一联结”的思想,引入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并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追求自然的思想中受到启发,发展出微观社会关系和宏观社会关系的博弈这一研究视角。本文引言阐述微观社会关系和宏观社会关系的博弈这一研究视角。第一章到第四章具体论述了两种社会关系的博弈在小说四位主要人物阿齐兹、菲尔丁、摩尔夫人和阿德拉身上的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小说中的四位主要人物未能在微观社会关系和宏观社会关系的博弈中实现“唯一联结”。小说中的四位主要人物最终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从而进入了新的宏观社会关系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福斯特将实现“唯一联结”的希望寄托于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形成新的宏观社会关系体系,在新的微观社会关系和宏观社会关系博弈模式中实现“唯一联结”。(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1-01)

姚小涛,席酉民[5](2008)在《基于个人社会关系资源的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一个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管理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的层次连接缺失问题,从企业外部联系人的个人社会关系资源入手,构建了一个微观与宏观连接的理论模型,并结合这一理论模型提出了若干理论命题。(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肖星[6](2006)在《事件、行动与访谈:国家-社会关系的微观投影——实践社会学的一项个案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转型期国家-社会关系变动为背景,从实践社会学“过程-事件”分析方法或“策略行动”方法出发,着重采用参与观察和结构访谈等质性研究策略,对上海市的一个居委社区作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在集中呈现社区生活中的组织、人员、行动和事件的真实面相的基础上,对其中所托载的国家-社会关系特征作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总结。(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6年09期)

朱炳祥[7](2002)在《村治权力与仪式变迁——以周城白族火把节为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逐步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的出现是一件新事物,它虽然不是国家一级政府机构,却承担着国家政策法令的宣传、贯彻、执行的职责,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基层形态;与此同时,它又是全体村民自由选举的产物,体现了乡村社会传统的延续。这使它成为国家与民间社会沟通与联系的中介。本文以80(本文来源于《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期刊2002-05-13)

林尚立[8](2002)在《社区自治中的政党: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以上海社区发展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十年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国家与社会一元化的权力结构开始分化,社会相对独立于国家的自主空间日益扩大,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社会自治的发展,如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等。(本文来源于《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02-04-01)

微观社会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关系网络是市场机制之外另一种影响经济行为和绩效的非正式社会制度。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多维测量体系,利用基于收入决定方程的夏普利值分解方法和中国农户微观数据(2008)对不同市场化水平区域社会关系网络如何影响农户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正向影响,农户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更高。社会关系网络并非普遍认为的有助于减小农户收入差距,而是对扩大收入差距起到关键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社会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郭彦光,张时杰.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微观财务活动研究[J].价值工程.2018

[2].李群峰.社会关系网络、市场化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

[3].慕良泽,任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乡村社会建设的困境、微观经验与启示——以广东省云浮市“村民理事会”为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

[4].刘磊.微观社会关系与宏观社会关系的博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5].姚小涛,席酉民.基于个人社会关系资源的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一个理论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2008

[6].肖星.事件、行动与访谈:国家-社会关系的微观投影——实践社会学的一项个案考察[J].求索.2006

[7].朱炳祥.村治权力与仪式变迁——以周城白族火把节为例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C].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2002

[8].林尚立.社区自治中的政党: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以上海社区发展为考察对象[C].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2002

标签:;  ;  ;  

微观社会关系论文-郭彦光,张时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