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射频信道论文-郝文慧

宽带射频信道论文-郝文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宽带射频信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光子学,信道化接收,光频率梳,啁啾脉冲

宽带射频信道论文文献综述

郝文慧[1](2018)在《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宽带射频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民用通信中信息的巨量生产与高速传播,以及军事战争中日益增长的实时侦查与警戒需求,宽带捷变信号的实时抓捕成为众多应用的核心使能技术。现代射频信号的感知接收与处理要求具有高分辨率、宽带宽、大动态范围等性能以应对高密集度和复杂度的信号环境。融合了光波宽带低损优势和微波窄带精细控制的微波光子学,克服了超宽带模拟处理的电子瓶颈,为微波/射频信号的产生、传输与处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解决思路。射频光子信道化接收技术是实现大瞬时带宽信号精确感知和接收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第一,需要具有理想矩形窗函数的窄带光滤波器来实现信道划分,同时滤波器与激光器的波长对准严重影响感知精度;第二,利用色散器件进行光谱分离难以实现较高的频率分辨率;第叁,现有方案系统繁琐,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针对以上技术挑战,本文从双相干光频梳、啁啾脉冲的特性以及傅里叶变换叁个方面展开了创新性研究。本论文针对精细光谱控制困难、高精度和实时性的宽谱感知无法同时获得等问题,研究了利用双相干光频梳对射频谱进行精确、并行地分解感知技术。通过合理设置双光频梳的间隔,利用本振光频梳感知相干的多播信号光频梳,通过商用的波长解复用器即可实现不同频段射频的并行信道化接收。这一过程既避免了精细滤波的参与,又无需光源与滤波器之间的精细对准,同时还实现的较高的感知精度。实验搭建了具有20GHz瞬时接收带宽的信道化接收机样机,信道带宽1GHz,频率感知精度在1MHz范围之内,各信道的频率响应为良好的矩形窗函数形状,且叁阶无杂散动态范围不小于97dB·Hz2/3,同时提出了基于后数字补偿的非线性抑制算法,对带内叁阶交调失真和载波间互调失真实现了较高的抑制,提升了 8dB动态范围,增强了系统处理强弱信号的能力。本论文针对现有技术系统操作复杂,成本较高等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啁啾脉冲和数字相干解调的信道化接收技术。啁啾脉冲与其自身延时的拍频产生一个可调的射频本振,本振频率与延时成正比例关系。增加啁啾脉冲延时路的路数,即可实现多本振并存,在信道化接收中用于不同频段射频信号的下变频。本论文采用两种方案产生啁啾脉冲,一种是利用脉冲光在色散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实现了信道带宽100MHz,覆盖DC-20GHz范围的射频信道化接收。各信道镜像干扰抑制比大于30dB,邻道串扰抑制比大于25dB,叁阶无杂散动态范围大于100dB.Hz2/3。另一种是基于Talbot效应,利用频移反馈激光器产生离散啁啾脉冲,实现了500MHz的接收带宽内5个信道化的划分,各信道都具有良好的接收性能。基于啁啾脉冲的信道化方案通过光耦合器即可实现信道划分,延时参数决定信道的中心频率,方案操作简单,参数灵活可控,系统成本较低,为宽带射频信号提供了一种简捷高效的接收手段。本论文针对通过色散器件进行光谱分离时频率分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光的傅里叶变换与I/Q欠采样的频谱实时检测机制,通过对脉冲的时间拉伸、调制、时间压缩,将调制信号的频率信息映射到光的时域上,两者之间成线性关系,通过判断时域脉冲的时间位置实现频谱感知。同时利用相同的脉冲对傅里叶变换脉冲进行I/Q欠采样,将宽带射频信号下变频到第一奈奎斯特带宽内。可见,调制信号的频谱信息在时域上展开,通过采样对脉冲时域的截取就可以等效为对原频谱的截取,间接地实现了宽带射频信号的信道化接收。同时,本技术还具备中心频率可调的滤波功能,大大减小了采样过程中频谱搬移导致的噪声迭加,避免了额外的带通滤波器的使用。实验中利用重频为2.5GHz的脉冲光实现了 3.8GHz-15.8GHz范围内频谱的精准检测,频率分辨率在百KHz范围内,实现了15dB带宽为6GHz的中心频率可调的滤波器功能。本技术为信道化的接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6-13)

田原[2](2016)在《宽带双信道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为了更好的使用和管理无线电系统,我们需要对无线电信号的频率、功率等特性进行检测,对信号携带信息进行分析并且识别信号的来波方向。90年代初,美国最先提出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概念,当前普遍认为SDR覆盖的频带为0.8GHz–6GHz。本文针对SDR定义的频带范围设计了可用于监测接收系统的双信道射频前端电路。该射频前端的接收频率范围为30MHz–6GHz,系统采用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总共使用叁级变频单元,将接收频率范围内的射频(RF)信号下变频到中心频率为160MHz的中频(IF)信号,信道带宽为40MHz。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外主要的监测设备厂商现有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本监测设备中射频前端的指标要求。通过常用接收机结构性能的对比,确定采用超外差的接收方案。根据当前模数转换器、频率源等模块的限制因素,确定了射频前端叁级变频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分析每一级变频电路中的镜像频率,杂散响应和互调干扰等因素,确定该级变频电路滤波器设计要求和其他器件的选型方案。在确定射频电路的链路设计方案后,对射频前端的增益,噪声系数等系统指标进行仿真验证。完成仿真验证之后,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设计,主要完成了预选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混频电路设计。本文针对第一混频电路高中频方案中本振泄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振泄露信号抑制电路的设计方案,解决了高中频方案设计中滤波器对本振泄露信号抑制不足的问题。最后,对双信道射频前端电路进行功能调试,并且对增益、噪声系数、和系统线性度等指标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电路功能基本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金国琼[3](2009)在《短波宽带大动态射频信道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代电子侦察系统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程实现技术,研制了短波宽带数字侦察接收机。讨论了适用于大动态、高线性的射频信道的电路结构及性能特点。综合考虑了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增益和动态范围,仔细选择所有元器件,研究了射频信道各部分的指标分配与整机性能指标优化设计,提出了自动增益控制扩展总动态的实现方案。在接收机高线性和大动态范围的设计与具体电路实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独到之处。实验证明接收机具有85dB的动态范围,满足短波宽带电子侦察系统设计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09年04期)

宽带射频信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无线通信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为了更好的使用和管理无线电系统,我们需要对无线电信号的频率、功率等特性进行检测,对信号携带信息进行分析并且识别信号的来波方向。90年代初,美国最先提出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概念,当前普遍认为SDR覆盖的频带为0.8GHz–6GHz。本文针对SDR定义的频带范围设计了可用于监测接收系统的双信道射频前端电路。该射频前端的接收频率范围为30MHz–6GHz,系统采用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总共使用叁级变频单元,将接收频率范围内的射频(RF)信号下变频到中心频率为160MHz的中频(IF)信号,信道带宽为40MHz。本文首先调研了国内外主要的监测设备厂商现有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本监测设备中射频前端的指标要求。通过常用接收机结构性能的对比,确定采用超外差的接收方案。根据当前模数转换器、频率源等模块的限制因素,确定了射频前端叁级变频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分析每一级变频电路中的镜像频率,杂散响应和互调干扰等因素,确定该级变频电路滤波器设计要求和其他器件的选型方案。在确定射频电路的链路设计方案后,对射频前端的增益,噪声系数等系统指标进行仿真验证。完成仿真验证之后,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设计,主要完成了预选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混频电路设计。本文针对第一混频电路高中频方案中本振泄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本振泄露信号抑制电路的设计方案,解决了高中频方案设计中滤波器对本振泄露信号抑制不足的问题。最后,对双信道射频前端电路进行功能调试,并且对增益、噪声系数、和系统线性度等指标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电路功能基本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宽带射频信道论文参考文献

[1].郝文慧.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宽带射频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田原.宽带双信道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3].金国琼.短波宽带大动态射频信道的设计[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9

标签:;  ;  ;  ;  

宽带射频信道论文-郝文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