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性论文-张一凡

辐射安全性论文-张一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信能同传,多用户MIMO,预编码,微波传能

辐射安全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凡[1](2019)在《微波传能的预编码技术与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分布,对于无接触充电和能量输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了解决特定应用场景下线缆难以部署且能量传输可持续性差的问题,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微波传能技术是将电能转化成微波,微波经过自由空间到达能量接收端,再经过整流转化成电能的无线传能技术。微波传能传输距离远,传播能量大,频率高,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对周围环境中的通信设备造成干扰,且高能量密度的电磁波势必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微波传能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辐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无线信能同传系统(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是在微波传能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和能量协同传输系统,系统依赖于接收机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信息传输和能量收集两种工作模式,两种模式的系统性能指标不同,实现两种模式下的性能最优化是信能同传系统研究的重点,具体内容包括:(1)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多用户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SWIPT信能同传系统模型,接收机在不同时隙分别进行信息接收和能量收集,信息传输模式下,系统以实现信息传输速率最大化为目标,能量收集模式下,系统以实现收集能量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实现系统性能最优化,针对两种工作模式设计了多用户最大化信息传输速率预编码矩阵和最大化能量收集预编码矩阵,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预编码算法对SWIPT系统性能的影响,为SWIPT系统不同工作模式选择最优的预编码方式。为了针对用户QoS(Quality of Service)提升系统性能,建立了多用户SWIPT系统服务QoS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基于QoS的多用户SWIPT系统服务选择策略,在满足用户QoS的同时实现系统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升SWIPT信能同传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具有参考意义。(2)针对微波传能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首先选择了微波发射天线模型,并根据国际标准对微波传能发射天线的电磁辐射值进行评测,由于微波传能系统发射的电磁波频率高,携带的能量大,极易对其电磁环境中的通信系统产生阻塞干扰。本文在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预测原理和分析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微波发射系统和邻频Wi-Fi通信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并创新性地利用ANSYS EMIT软件对微波传能系统和Wi-:Fi通信系统进行了系统级的电磁兼容仿真,分析了产生的电磁干扰问题,并提出了电磁兼容防护措施,对于微波传能基站部署时的电磁兼容设计具有参考意义。(3)针对微波传能系统的电磁辐射安全性,首先分析了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在选择的微波传能发射天线的基础上,利用CST仿真平台对微波传能发射基站周围环境中人体头部的SAR值(比吸收率)进行了仿真预测,并且根据国际规定的人体射频暴露的安全准则,划定了微波传能环境中人体电磁暴露的安全区域,并设计了一款电磁辐射安全距离自动化预测软件,可以根据输入的基站发射天线参数,计算并得到基站的电磁防护安全距离,对于微波传能基站的部署和设计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张一凡,张洪欣[2](2019)在《微波传能发射系统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能系统工作时在周围空间会激发高频电磁场,因此对无线传能系统有较高的电磁兼容性指标要求.文中通过对无线微波传能系统发射天线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进行建模和分析,以及微波传能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影响,研究了无线微波传能发射端周围空间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发射功率为500 W时,通过计算人体头部的比吸收率值,根据国际射频暴露的安全导则,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界定了人体电磁暴露的安全区域,划定基站天线主波束、旁瓣、后瓣的安全距离分别为25 m、3 m、2 m,并给出了无线微波传能基站部署的参考方案,对于无线微波传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蒋梦迪,周帆,张龙江[3](2018)在《《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心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电离辐射损伤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优化辐射剂量是大势所趋。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等多家学会联合推出了《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的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汇集并解释了当前与使用电离辐射有关的心血管成像知识,提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佳实践指南。(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韩国嵩,李刚[4](2018)在《拍摄口腔X线片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测量口腔常用X射线检查片的辐射剂量,研究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将经过退火处理的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器芯片安装到ART-210型头颈部体模的21处解剖结构点上,分别对头颈部体模拍摄根尖片、曲面体层片、头影测量片和锥形束CT片,使用热释光剂量读出器读出各解剖结构点的吸收剂量,按照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更新的组织权重因子,计算出拍摄各片位的有效剂量,结合天然本底辐射剂量,评价所测片位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各检查片位的有效辐射剂量如下,全口根尖片为72.32μSv,曲面体层片为10~30μSv,头颅正位片为1~5μSv,头颅侧位片为1~3μSv,锥形束CT为249.1μSv;结论:口腔放射临床实践中,放射防护仍是有必要的,锥形束CT的使用要有严格的适应症。(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九次全科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8-30)

邓艳丽,明申金,朱国平,侯利娜,王兵[5](2018)在《X射线快速安全检查系统的辐射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X射线快速安全检查系统是港口、物流中心、公路卡口等场所对大量进出集装箱货物进行快速安全检查的X射线类检查系统。国内某厂商研制的X射线快速安全检查系统,采用司机直接驾车通过检查通道的方式来实现对集装箱卡车货物的快速检查,本文介绍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正常工况下司机被系统误扫、人员闯入或藏匿于集装箱中的安全风险,以及设计基准事故下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该系统是安全可行的,关键人群司机以及意外闯入检查通道的人员所受剂量低于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人员健康无影响。(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徐君臣,杨文庭,李利辉[6](2018)在《加氢反应器裙座热箱的辐射传热分析与安全性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反应器裙座热箱结构对底封头与裙座连接处的应力影响较大,需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详细的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本文采用APDL语言建立了裙座热箱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在机械载荷、机械载荷与热载荷耦合作用下进行了应力分析,并按照JB 4732标准对关键位置进行了应力强度评定。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场的施加对结构等效应力影响较大;直接施加地震、风以及偏心载荷产生的弯矩与施加弯矩产生的等效应力得出的结构总应力和应力线性化结果基本一致。计算的方法与结果为该类反应器裙座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期刊2018年07期)

李硕,李成义,李敏,杨秀娟,冯新昌[7](2018)在《离子辐射选育当归新品种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离子辐射选育当归新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Pb、Cd、Cu含量;测汞仪测定Hg含量;原子荧光法测定As含量。以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样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辐射选育当归新品种岷归3号、岷归4号药材中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规定。灰色关联度法对样品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表明,岷归3号、岷归4号整体安全性优于其他样品。当归不同部位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归头对重金属Pb、Cd、Cu的富集程度较高,归尾对重金属As、Hg的富集程度较高,归身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相对较低。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未测得ig给药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而小鼠对其最大耐受量为120 g/kg,相当于临床成人(60 kg)最大用量的480倍。结论当归辐射选育品种药材无明显毒性,临床常用量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1期)

高洁,许文黎,黄立群,张伟,孙鸽[8](2017)在《放射性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辐射剂量及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放射性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中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剂量,为辐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辐射测量仪和表面污染测量仪对实验室运行期间的实验场所环境、场所、人员污染及放射性废物进行监测并记录。【结果】~(99m)Tc淋洗活度49.7-368mCi,供试品活度47.8-101.6 mCi,给药活度46.45-100.3 mCi。淋洗、标记和动物给药平均辐射剂量率分别为20.33、12.09、38.241μSv/h,平均操作时间为3.25、14.0、14.38min,最大瞬时辐射剂量率45.56μSv/h。操作人员有效剂量在0.05-0.01mSv之间,未发生严重污染事件。运行期间放射性废水处理后总α为0.089Bq/L、总β为4.70Bq/L,控制区、监督区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34Bq/cm~2、0.10Bq/cm~2,各房间屏蔽墙外、防护门口30cm贯穿辐射剂量率最大为1.172μGy/h。【结论】本实验在放射性动物实验设施内开展并严格遵循GLP规范。操作人员有效剂量、放射性废水总β/β、控制区/监督区表面污染等各项指标低于国家限值,防护设施满足辐射防护要求。为后续放射性药物评价试验的辐射剂量及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七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4)

王硕[9](2017)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建模与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充电技术能够实现电能在充电电源与车辆之间的非接触式传输,具有便捷、灵活的优点。在较大传输功率时,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线圈周边易产生超标电磁辐射,危害生物安全,因而需要研究有效的电磁辐射抑制方法,使汽车车内及周边生物活动范围内,电磁辐射强度降低到相关安全限值以内。本文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耦合电路建模,磁场建模和电磁辐射抑制方法叁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围绕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电路拓扑结构开展分析和研究。基于电路理论,研究了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线圈和补偿网络的电路模型,梳理和归纳了各类模型与结构的性能特点;基于耦合模理论,建立了有外部能量注入的两个有损振荡电路的耦合模模型;分析了基于电路理论和耦合模理论所建立模型之间的关联性和在效率分析应用中的等价性,搭建了四线圈耦合电路和LCC-CCL型耦合电路,测试了电能传输效率,验证了耦合电路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在磁场建模方面,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问题产生机理,确定了电磁辐射重点抑制区域;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分别分析了单匝圆形线圈、多匝圆形线圈和两线圈感应耦合电路周边磁场分布特性,建立了不同电路结构下的磁场模型,为无线充电系统周边磁感应强度精确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面向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安全性,提出了基于线圈匝数优化的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给出了线圈匝数优化设计流程,归纳了最优匝数配置方案随充电距离、负载、发射线圈匝数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托两线圈感应耦合式无线充电系统实验平台,开展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侧线圈匝数最优配置和对称式配置情况下,耦合线圈周边的磁感应强度,验证了线圈匝数优化方法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抑制方面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辐射抑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韩博,李绪泉,刘龙[10](2016)在《电热膜电磁辐射安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急性和累积效应两方面对采暖季中长时间使用远红外辐射电热膜引发电磁辐射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急性效应方面,实测电磁辐射场瞬时强度与标准限值进行比较;累积效应方面则通过构建量子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热膜产生的电磁辐射场中最大电磁辐射仅为225.4 n T,仅为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规定限值的1/444,中国国家标准限值的1/100,其对人体神经微管有一定影响,但无累积效应。(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辐射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线传能系统工作时在周围空间会激发高频电磁场,因此对无线传能系统有较高的电磁兼容性指标要求.文中通过对无线微波传能系统发射天线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进行建模和分析,以及微波传能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影响,研究了无线微波传能发射端周围空间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发射功率为500 W时,通过计算人体头部的比吸收率值,根据国际射频暴露的安全导则,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界定了人体电磁暴露的安全区域,划定基站天线主波束、旁瓣、后瓣的安全距离分别为25 m、3 m、2 m,并给出了无线微波传能基站部署的参考方案,对于无线微波传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安全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凡.微波传能的预编码技术与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张一凡,张洪欣.微波传能发射系统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9

[3].蒋梦迪,周帆,张龙江.《心血管成像电离辐射优化使用安全性和效能的最佳实践专家共识》解读[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

[4].韩国嵩,李刚.拍摄口腔X线片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九次全科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5].邓艳丽,明申金,朱国平,侯利娜,王兵.X射线快速安全检查系统的辐射安全性分析[J].辐射防护通讯.2018

[6].徐君臣,杨文庭,李利辉.加氢反应器裙座热箱的辐射传热分析与安全性评定[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8

[7].李硕,李成义,李敏,杨秀娟,冯新昌.离子辐射选育当归新品种安全性评价[J].中草药.2018

[8].高洁,许文黎,黄立群,张伟,孙鸽.放射性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辐射剂量及防护[C].2017年(第七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7

[9].王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建模与电磁辐射安全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7

[10].韩博,李绪泉,刘龙.电热膜电磁辐射安全性评估[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6

标签:;  ;  ;  ;  

辐射安全性论文-张一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