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激酶 B 与冠心病

蛋白激酶 B 与冠心病

一、蛋白激酶B与冠心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嫄,陶国水,吴波,陆曙,孔令豪[1](2022)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交泰调脉方的成分和靶点,并使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疾病关联数据库(GAD)、药物靶标数据库(TTD)、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等疾病数据库获得冠心病相关靶点。通过取交集得到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2软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筛选关键靶点和子模块,最后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Reactome数据库进行Reactome富集分析,并制作"药物-成分-靶点-通路"图。结果:共获得交泰调脉方成分405个,作用于冠心病的潜在靶点146个,包括6个子模块和10个关键靶点。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成分为槲皮素、甘氨酸、β-谷甾醇、(R)-氢化小檗碱、芹菜素等,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 (HIF-1)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酸鸟苷酸-蛋白激酶G (cGMP-PKG)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交泰调脉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以调节心肌细胞凋亡和血管新生等心脏重构过程,改善心肌细胞低氧耐受水平,加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作用,且降脂、降糖调节内分泌水平,以治疗冠心病。

杨志华,毕颖斐,毛静远,王贤良,李金哲,任晓宇[2](2022)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清痰化瘀方的化学成分和潜在靶点,利用DrugBank、治疗靶点数据库(TTD)、DisGeNET、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筛选冠心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Venn分析,筛选二者共同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5.1构建"中药-化合物-共同靶点-疾病"网络,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通过筛选获得清痰化瘀方101种化学成分和253个作用靶点,共同靶点112个,获得640条生物学过程和108条信号通路。通过对112个靶蛋白进行PPI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AKT1)、白介素-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3、MAPK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原癌基因蛋白(FOS)等靶蛋白度值较大,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清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的较多靶点被富集在TNF、低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Toll样受体、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等信号通路上。结论清痰化瘀方中的槲皮素、丹参酮ⅡA、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MAPK3、MAPK8、VEGFA、FOS等关键靶点,进而调节PI3K-Akt、cGMP-PKG等信号通路治疗冠心病。

徐明安,荣书玲,李保[3](2021)在《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白细胞介素-37的产生和免疫学特点,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和机制及治疗冠心病的前景。白细胞介素-37是白细胞介素-1家族的一种新型抗炎细胞因子,在冠心病发生、发病中发挥保护作用。

张敏[4](2021)在《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原因,AS也是首先发生于血管内皮的一种炎症疾病。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逐渐重视“毒邪致病”理论,并且毒邪与AS中炎症反应等机理密切相关。黄连是常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心烦心悸等病症的清热解毒中药,既往相关研究证实,黄连及其提取物小檗碱(Berberine,BBR)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BBR干预AS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1)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2)小檗碱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炎症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研究一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和筛选BBR干预AS靶标并探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BBR干预AS的靶标分别来源于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1)运用 TCMSP、BATMAN-TCM、Swisstargetforecast 和 STITCH 数据库检索并预测 BBR 的相关靶标,Malacards、DisGeNET、Drugbank、OMIM、CTD、TTD 数据库检索并预测AS相关靶标,将BBR靶标与AS靶标整理去除重复项后取交集,得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BBR干预AS靶标。(2)以“小檗碱”和“动脉粥样硬化”为关键词,通过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收集BBR干预AS的靶标,并与以上生物信息数据库预测和筛选的靶标合并后去除重复处理,经过UniProt数据库人类物种确认并标准化基因名。两组数据库来源的BBR干预AS靶标汇总上传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得出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借助Analyzer工具对BBR干预AS的靶标进行拓扑分析,根据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紧密度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中位数筛选出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关键靶标。将关键靶标导入 David 数据库进行 BP(Biological process)、MF(Molecular function)、CC(Cellular component)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前8位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结果:4个药物相关数据库分别预测到17、7、107、10个BBR靶标,合并去除重复后共得到115个。6个疾病相关数据库分别预测到82、695、36、215、61、24个AS靶标,合并去除重复项后为844个。BBR与AS靶标取合集得到38个BBR治疗AS的靶标。2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预测到BBR干预AS的靶标为42和56个,合并去除重复项后得到78个。生物信息数据库筛选的38个和文献数据库筛选的78个BBR干预AS靶标进行合并去除重复项处理,得到113个。根据113个靶标网拓扑参数筛选出BBR干预AS的31个关键靶标,其中前8位最为关键,依次为信号转换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核转录因子 P56(Transcriptionfactorp65,RELA)、α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serine/threonine-proteinkinase,AKTl)、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核因子NF-kappa-B p105 亚基(Nuclearfactor NF-kappa-B p 105 subunit,NFκB 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MAPK3)、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关键靶标富集分析显示 BBR 可能通过参与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ions,,JAK/STA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依赖性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干预AS。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结果显示,8个最为关键的靶标与BBR结合力强。结论:BBR可能通过参与炎症、血管钙化、巨噬细胞极化、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干预AS的发生发展,关键靶标与BBR分子对接结合力强,可信度较高。研究二小檗碱对ApoE-/-AS小鼠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小檗碱对ApoE-/-AS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含2%的胆固醇,21%的脂肪)喂养的ApoE-/-小鼠构建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小檗碱组(B)、辛伐他汀组(S),遗传背景相同的C57BL/6J作为正常对照组(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p70(Interleukin-12p70,IL-12p7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6,IL-10)含量,Western blot(WB)法检测 NF-κB 和 YY1 转录因子(Yin yang 1,YY1)蛋白表达。结果:炎性因子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炎性因子TNF-α、IL-6、IL-12p70、MCP-1、IL-1β表达均上调(*P<0.05,**P<0.01),IL-10表达上调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炎性因子TNF-α、IL-6、IL-12p70、MCP-1、IL-1β表达下调(#P<0.05,##P<0.01)。炎性介质蛋白表达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NF-κB p65/NF-κB p65和YY1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p-NF-κB p65/NF-κB p65和YY1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P<0.01)。结论:BBR治疗可减轻ApoE-/-AS小鼠血管炎症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YY1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林泉[5](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冯浩欣[6](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斑块处纤维帽变薄而破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卒心痛”范畴。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患者最为多见的两种证型,而血瘀是这两种证型的共性病理特征。相较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ACS具有起病急、炎症反应剧烈、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研究炎症因子在ACS急性期的变化有助于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病理特征深入了解,为病证结合诊治冠心病提供新视角。本研究通过比较ACS血瘀证不同类型(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影响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炎症因子,为规范化辨证ACS气病血瘀证提供循证证据。目的:观察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两组证型ACS患者的心功能、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共纳入244例患者,包括气虚血瘀证ACS患者为112例,气滞血瘀证ACS患者为1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及炎症相关因子 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的血清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冠脉Gensini评分。对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化验指标、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冠脉病变特点、冠脉Gensini评分及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冠脉Gensini评分与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中风史、肝肾功能、LVEF、LVEDd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pro-BNP、cTnT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患者(P<0.05)。2.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计分更高、口唇及齿龈暗、舌下脉络曲张两种征候计分更低(P<0.05),而血瘀证计分、冠脉血管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AC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 六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两种证型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s-CRP的血清水平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r=-0.206,P=0.033),ICAM-1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Dd呈正相关(r=0.278,P=0.009);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各个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5.对ACS患者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气滞血瘀证组患者中,冠脉Gensini分数与IL-6的血清水平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292,P=0.001),而与其他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更重、口唇及齿龈暗的程度和舌下脉络曲张程度较轻,这三种症候可能有助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进行诊断和鉴别;2.在AC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更明显、炎症反应程度更重,以Hs-CRP升高为主;3.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即随着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吴小平[7](2021)在《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目的 研究心脾同治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预测其治疗CH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心脾同治方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 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 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HD疾病靶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经Uniprot数据库校正后,使用Venny2.1分析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蛋白互作(PPI)分析,将PPI网络文本文件导入Cytoscape3.7.2中,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将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基因本体论(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利用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推测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作用通路。结果 经机体外源化学物吸收(ADME)筛选后,提取黄芪活性成分20种、白术活性成分7种、当归活性成分2种、丹参活性成分64种、黄连活性成分14种、莪术活性成分3种,其共同作用于224个靶点基因;检索OMIM、DrugB 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HD疾病靶点基因1990个,二者取交集,筛选出交集靶点129个。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PPI分析,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15个,包括主要有STAT3、JUN、AKT1、MAPK1、TNF、TP53、RELA、MAPK14、MAPK8、IL6、APP、VEGFA、CXCL8、EGFR、FOS。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方基于2209条生物过程、148项分子功能、96项细胞组成、193条信号通路,发挥调治CHD的作用。结论 预测心脾同治方可以通过PTGS2、PTGS1、SCN5A、ADRB2等关键靶点,调控FSS、AGE-RAGE、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从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维度共同发挥效用。二、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科学评价心脾同治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心脾同治法治疗CHD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1.筛选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CHD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限制;干预措施方面,试验组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心脾同治中药治疗,对照组为CHD常规西医治疗;疗程≥14天;结局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各四个,分别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与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3.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包括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疗效指标及文献的质量评价等。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5.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424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7篇,总样本量为1460例,其中试验组748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症状有效率(RR=0.22,95%Cl=[0.1 7,0.26],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RR=1.34,95%C1=[1.25,1.44],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27,95%C1=[1.13,1.42],P<0.00001)、hs-CRP(MD=-2.29,95%Cl=[-2.80,-1.77],P<0.00001)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分析纳入文献的心电图疗效发表偏倚,基本呈不对称散点分布,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8项研究观察了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其中3项研究出现了不良反应。试验组出现轻微胃部不适、腹泻、头晕,坚持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发生轻度头晕、腹泻,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二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病例,停用他汀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胃部不适者加用抑酸药后好转,考虑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有关。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证据质量均为低级。结论 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与hs-CRP,其干预CHD具有一定疗效,具备较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故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提供支撑。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目的 通过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探究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配伍规律。方法 基于前述Meta分析研究中的心脾同治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中药名称。在二次核对处方数据的基础上,将心脾同治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块,设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筛选并分析高频药物组合及其关联特征,本研究不进行熵聚类新方药物组合分析。结果 17首处方共涉及中药40味,累计使用170频次,前10位高频中药依次是黄芪、丹参、党参、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红花、当归、赤芍。心脾同治药物的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脾、心二经用药频率最高。取支持度为6,共得到57个常用药物组合,包括27组对药、22组角药和7组串药,共涉及9味中药。设置支持度为6、置信度为0.9,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8个。结论 脾胃受损,元气不足,继发气滞、湿蕴、痰阻、瘀血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故辨治胸痹可从脾治心。本研究通过分析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初步探明了胸痹辨治中心脾同治法及其用药的规律特征。心脾同治用药特点可概括为:立足心脾、寒温并用、甘以健脾、苦以燥湿、辛以活血。补气健脾、祛湿化浊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四味药为主导,和血药与活血药合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可谓心脾同治法中活血祛瘀之主帅。黄芪、丹参在心脾同治中常作为君药使用,使用剂量较大,“黄芪-丹参”为心脾同治中最经典的药对。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实践验证。

谌子诺[8](2021)在《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通过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在防治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见证候要素中,属实证的证候要素以血瘀和痰浊出现频率最高。因此可见,痰与瘀是冠心病常见的证候要素,两者又多相互兼杂。《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针对痰瘀互结证患者,可选用中成药丹蒌片。现代研究表明丹蒌片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调节血脂代谢系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恢复心肌供血。目的:1.构建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2.聚类富集分析丹蒌片“寒、凉、温”不同药性的作用机制。3.临床研究获取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前后的差异基因,生信分析并验证药理预测网络。方法:1.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预测。通过数据库与系统文献检索,收集丹蒌片药物成分;运用TCMSP、TCMID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成分的对应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结合STRING6等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映射,以MC.ODE算法识别核心节点,进行PPI网络功能注释。2.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分类功能富集。在构建的丹蒌片“成分-靶点”数据库中分别提取寒药、凉药、温药中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将获得的成分靶点分别输入Webgestalt生信分析工具,选择物种为人类基因组,运用ORA富集方法,通路选择KEGG与GO(BP、CC、MF)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3.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检测。选择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例受试者,采集干预前后血液4ml,进行高通量RNA测序,筛选找到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统一为Gene Symbol格式,与预测的药物成分靶点映射取交集,进行生物学注释与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到丹蒌片药物活性成分共190个,根据《中国药典》与文献检索补充57个成分,将补充数据与TCMSP数据库检索数据比较去重后获得丹蒌片活性成分(瓜萎15个、薤白13个、葛根17个、川芎17个、丹参80个、赤芍36个、泽泻13个、黄芪26个、骨碎补20个和郁金17个)。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和文献检索筛选出丹蒌片活性成分对应的药理作用靶点,去除重复值后共得到369个药物成分靶点。利用OMIM、Drugbank、GeneCards、TTD与DisGeNET数据库查找稳定型心绞痛相关基因,去重后共计3385个疾病靶点。将丹蒌片的成分靶点与稳定型心绞痛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292个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对其网络对应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根据节点度值筛选发现排名前5的药物成分包括quercetin(槲皮素)、Daidzein(黄豆苷元)、luteolin(木犀草素)、kaempferol(山柰酚)、Puerarin(葛根素),以上成分的度值均超过50,与多个疾病靶点相关,可能是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活性成分。度值排名前5的靶点有6个,包括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HSP90AA1(热休克蛋白90 α家族A类成员1)、NCOA2(核受体辅激活蛋白2)、ADRB2(β2肾上腺素能受体)、F2(凝血酶),以上靶点的度值均超过40,与多个药物成分有靶向关系,可能是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药理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基于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的292个基因,通过Metascape平台映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其中7类具有代表性的MCODE模块可视化分析,发现丹蒌片可能具有抗病毒感染、保护脊髓损伤、调节类固醇激素代谢、与GPCR配体结合、介导抗炎细胞因子、转运调节生长因子、活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2.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丹蒌片组成的中药四性记载,将丹蒌片组成药物按药性分类,将大寒、寒、微寒统一归于寒,将温、微温均归于温。结果发现方中有寒药(瓜蒌、泽泻、郁金、丹参、赤芍)、凉药(葛根)、温药(薤白、川芎、骨碎补、黄芪),无热性药物。基于第二章研究结果,在文献与TCMSP数据库提取到丹蒌片中寒药104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247个作用靶点;凉药12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159个作用靶点,温药58个活性成分,检索获得对应的296个作用靶点。按寒药、凉药、温药分类输入Webgestalt生信分析工具,选择物种为人类基因组,运用ORA富集方法,开展KEGG与GO通路富集,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在KEGG前10通路上,丹蒌片中寒药与凉药作用共同的通路“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其原理可能与两者的组成药物皆具有辅助血行的功效有关。此外,寒药与温药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GO富集前10的结果表明寒药与温药的生物学过程都作用于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应激反应与防御反应、细胞活化与分泌等方向。而凉药与另外两组存在部分差异,具体包括正调控多细胞生物过程、正调节催化活性、正调控细胞迁移、负调节刺激反应、稳态过程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调节等方面。在细胞组成上,寒、温、凉药均与神经元投射相关、膜筏与质膜相关。其中寒药和温药还涉及树突区室,即神经元主要接受信号的部分。在分子功能上,寒药与凉药均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蛋白激酶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活性相关,而仅温药具有核受体活性。3.临床研究纳入受试者10例,干预前两组基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试验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脱落,4周药物干预结束后共计获实验组样本5例,对照组样本4例。依据2018年《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疗效评价,结果发现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通量测序后根据蛋白编码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量进行差异筛选,去除试验组中与对照组交集的33个基因(混杂因素),剩下64个丹蒌片作用基因(其中52个上调,12个下调),绘制火山图以查看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基因的整体分布情况。富集GO项目的显着节点发现试验组在生物学过程中下调较上调基因增加“节律过程”;细胞组成中,“突触”为下调项目独有,而“细胞外基质”为上调项目独有;分子功能中,上调项目较下调增加“酶调节活性”、“分子传感器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蛋白质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受体调节活性”。KEGG top20分析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造血细胞谱系”、“紧密连接”、“粘附连接”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将高通量测序得到的64个基因与预测的丹蒌片药物成分靶点数据库(369个靶点)比对,映射得到4个基因(EGF、F3、MET、MGST1)。以上基因对应药物成分的口服利用度均大于30,推测口服利用度高可能是药物疗效作用的基础。将这4个基因与构建的稳定型心绞痛的疾病靶点库(3385个靶点)比对,结果发现只有EGF、F3同时录属疾病靶点。综上,高通量测序结果验证了“成分-靶点”预测网络中的部分节点。结论:1.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复杂的多靶点药理作用机制,其核心药物成分可能与黄酮类化合物相关,主要药物靶点可能与炎症等基因相关。2.在药物共通性上,KEGG富集前10结果提示丹蒌片中寒药与凉药都作用于通路“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其原理可能与寒药及凉药的组成药物皆具有辅助血行的功效有关。此外,寒药与温药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活性成分之一可能是槲皮素,主要的靶点包括EGF与F3,这与“成分-靶点”预测网络的结果部分吻合。

边娟[9](2021)在《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按照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不同组别之间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探究血浆骨保护素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及对高危组预测价值,并观察不同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线水平分组间6个月内再次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探究不同基线水平OPG与MACE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脑血管专科医院心内科2019年8月—2021年1月因症状疑似早发冠心病患者收住院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06例,年龄48.86±4.65岁;女性104例,年龄54.65±6.49岁。资料收集:入院记录一般资料并书写病历,嘱患者距离次日采血禁饮食8小时,于次日采集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样本并送检于我院检验科,样本在25℃下高速3000r/min离心20min后,取EP管-80℃冰箱冻存,采用ELISA检测血浆骨保护素浓度。所有入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冠状动脉成像CT结果分为PCHD组150例和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水平;再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心肌损伤标记物等分为PSAP组41例,PACS组109例,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及OPG含量比较;将PACS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RACE评分≤108分、108-140、>140),上述分组依据GRACE评分分组,分析比较各组间OP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OPG与GRACE评分的之间的相关性,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GRACE评分高危组的危险因素,血浆OPG水平对高危组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据ROC曲线测得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OPG组和低OPG组,比较两组间半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1.PCHD组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LDL-C、HCY明显高于CON组,(P<0.05);在年龄、尿酸、胱抑素C、甘油三酯、缺血修饰白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及D-二聚体PCHD组高于CON组(P>0.05)。2.PCHD组血浆OPG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01),且PACS组血浆OPG水平高于PSA组(P<0.001)。3.PACS组HCY、LDL-C高于PSAP组(p<0.05)。4.PACS组根据GRACE评分分为低、中、高危组,其中高危组吸烟史、LDLC、OPG水平明显高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且OPG血浆OPG水平与PACS组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91,P<0.001)。5.二元Logistic回归示血浆OPG和高血压病史是PACS高危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5-1.016,P<0.001;OR=3.451,95%CI=1.101-10.820,P=0.034)。6.采用ROC曲线分析OPG对PACS组GRACE评分高危组的预测价值,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AUC)=0.823,95%CI=0.724-0.905,P<0.001。取OPG=396.64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18,其对GRACE评分高危组的诊断价值最大,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4%与71.4%。7.PACS组分为高OPG组55例和低OPG组54例,两组间院内、1月内MACE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0.05);院外3、6月两组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血浆OPG水平与PACS组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91,P<0.001)。2.血浆OPG≥396.64pg/ml时,提示PACS更高的缺血风险。3.高血浆OPG水平,提示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高。

王兆博[10](2021)在《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筛选动脉粥样硬化(AS)差异表达的miRNA,研究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差异miRNA的调节作用;2.探索“温阳益心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探讨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机制,为温阳益心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支撑。方法:1.模型建立:将C57BL/6J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维生素D3腹腔注射、猪油、高脂喂养的方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空白组予普食喂养及纯水灌胃。9周时进行模型评价,10周时取造模组体重前1/2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温心方低剂量组、温心方中剂量组、温心方高剂量组、西药组),分别予纯水、温心方(低、中、高)、西药(阿司匹林联合立普妥)灌胃,空白组则继续予纯水灌胃。干预给药6周后麻醉全部小鼠进行眼球取血并剥离主动脉,检测血脂水平,对主动脉瓣处进行切片及HE染色;2.miRNA基因测序及表达量验证:通过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及药物有效调控的miRNA、mRNA,运用QT-PCR技术对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将miRNA录入Targetscan及Miranda基因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通过KEGG富集分析预测“温阳益心法”治疗AS作用通路,根据Log Q对通路的重要性进行排序;3.网络药理学分析:检索TCMSP数据库检索各中药化合物(OB≥30%、DL≥0.18),并将化合物的靶蛋白信息导入Uniprot网站进行基因名转换。将整合的数据导入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可视化网络图。登录Dis Ge NET、Genecard、Drug Bank、OMIM、GAD、TTD数据库对动脉硬化靶点进行检索,并将疾病与药物的交集靶点录入String网站及Cytoscape 3.5.1构建PPI网络,将靶点基因导入Metascape网站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对通路进行预测;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关键通路PI3K-AKT上的蛋白(IGF1R、ERK2、PIK3CA、PRKCA、VEGFA)进行验证。结果:1.空白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血管光滑无病变形成。模型组动脉褶皱硬化明显,并有散在斑块形成,HE染色显示AS病变明显,温心方低剂量组改善并不明显,其他组别病变程度均有较明显的减轻。各组血脂差异并不显着(P>0.05)。2.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共筛选出30个“病变”miRNA基因,而“温阳益心法”有效调控了其中18个,3个基因(miR-6984-5p、miR-497-5p、miR-187-3p)通过QT-PCR证实与测序结果一致;3.网络药理学研究共筛选出疾病靶点基因3127个,温心方作用靶点196个,药物与疾病重叠靶点123个。β-谷甾醇、豆甾醇、小檗碱、槲皮素是温心方中度值排名最高的几种化合物。其可能通过PI3K-Akt、NF-κB、HIF-1等通路进行调控,而PI3K-Akt可能是温阳益心法(温心方)治疗AS的核心通路;4.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温心方对PI3K-Akt通路上IGF1R、ERK2、PIK3CA、PRKCA蛋白的表达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其中对IGF1R、PRKCA蛋白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益心法可有效改善AS小鼠动脉病变状况;2、温阳益心法能够改善部分AS“病变”miRNA的表达;3、温心方中β-谷甾醇、豆甾醇、小檗碱等化合物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并可通过多条通路对AS起到治疗作用,而PI3K-AKT可能是关键通路;4、温阳益心法能够调节PI3K-AKT通路上IGF1R、PRKCA等多个蛋白的表达。

二、蛋白激酶B与冠心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激酶B与冠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库与方法
    1.1 数据库
    1.2交泰调脉方成分及靶点获取
    1.3 冠心病靶点获取
    1.4 PPI网络构建
    1.5 富集分析过程
    1.6 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图”
2 结果
    2.1 交泰调脉方成分及靶点
    2.2 潜在作用靶点筛选结果
    2.3 PPI网络构建结果
    2.4 富集分析结果
    2.5 药物-成分-靶点-通路图
3 讨论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清痰化瘀方化学成分的筛选
    1.2 清痰化瘀方潜在靶点的收集及网络构建
    1.3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1.4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1.5 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 果
    2.1 清痰化瘀方的化学成分
    2.2 清痰化瘀方“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3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2.4 “中药-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 论

(3)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细胞介素-37概述
    1.1 白细胞介素-37的生成
    1.2 白细胞介素-37的免疫学特点
2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2.1 白细胞介素-37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
    2.2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2.1 白细胞介素-37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2.2.2 白细胞介素-37减轻血管钙化
        2.2.3 白细胞介素-37可能是冠心病预后的预测因子
    2.3 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发挥保护性作用的相关机制
        2.3.1 白细胞介素-37可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激活
        2.3.2 白细胞介素-37可能抑制RHO相关蛋白激酶的激活
        2.3.3 白细胞介素-37参与先天性或适应性免疫反应调节
        2.3.4 白细胞介素-37对血脂的影响
3 小 结

(4)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4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5 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研究
    6 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7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小檗碱对ApoE~(-/-)AS小鼠NK-κB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5 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材质量检测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
        6. 观察指标
        7.数据统计及分析
    结果
        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1.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生化指标比较
        1.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血瘀征候及血瘀严重程度比较
        1.4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冠脉血管病变数量及严重程度比较
        2 经典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经典炎症因子比较
        2.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心功能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2.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 新型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中的新型炎症因子比较
        3.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综述一 现代医学冠心病与消化系统的整体性
        1.1 消化系统是诱发CHD的重要病因靶位
        1.2 CHD合并消化系统障碍或疾病状态
        参考文献
    2 综述二 心脾同治法防治CHD
        2.1 心脾同治法的概述与源流
        2.2 CHD从脾治心的理论依据
        2.3 心脾同治法的相关方剂与中药
        2.4 心脾同治方的概况与前期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心脾同治方成分及作用靶点的筛选
        1.3 CHD疾病靶点基因的检索
        1.4 网络药理学相关网络的构建
    2 结果
        2.1 心脾同治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2.2 CHD疾病靶点
        2.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2.4 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2.5 GO富集分析
        2.6 KEGG富集分析
        2.7 心脾同治方成分-CHD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3 讨论
        3.1 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活性成分分析
        3.2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核心靶点基因分析
        3.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发表偏倚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7 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软件
        1.3 数据处理及录入
        1.4 组方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处方的基本特征
        2.2 药物频次统计
        2.3 药物气味归经统计
        2.4 药物剂量统计
        2.5 药物组合分析
        2.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的药理作用研究
    1 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2 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3 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4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5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6 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
    7 改善心室重构
    8 调节心率失常
    9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网络预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TCMSP数据库检索丹蒌片活性成分
        2 系统文献检索补充丹蒌片活性成分
        3 资料提取与数据统一
        4 丹蒌片成分对应靶点检索
        5 稳定型心绞痛疾病靶点检索
        6 构建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成分-靶点”网络
        7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PPI网络
    第二节 结果
        1 丹蒌片主要活性成分获取
        2 丹蒌片主要成分对应靶点获取
        3 稳定型心绞痛疾病靶点获取
        4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成分-靶点”
        5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的PPI网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分类功能富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丹蒌片组方的四性分类
        2 丹蒌片中药四性的功能富集
    第二节 结果
        1 丹蒌片寒药的功能富集
        2 丹蒌片凉药的功能富集
        3 丹蒌片温药的功能富集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差异基因检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采集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4 样本量估算
        5 治疗方案
        6 疗效判定标准
        7 样本采集与分析
    第二节 结果
        1 干预前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 干预后患者中医疗效评价分析
        3 干预前后基因表达谱测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研究成果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临床资料收集
    (三)相关定义
    (四)骨保护素测量方法
    (五)实验方法
二、过程与结果
    (一)PCHD与 CON组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比较
    (二)PACS与 PSAP组一般临床资料及OPG比较
    (三)GRACE评分低、中、高危组一般资料及OPG比较
    (四)血浆OPG与 GRACE评分相关性分析
    (五)不同OPG分组间患者半年内 MACE 事件发生率比较
三、讨论
    (一)PCHD与 HCY
    (二)PCHD与 LDL-C
    (三)PCHD与其他因素
    (四)PCHD与OPG
    (五)不足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发冠心病的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10)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1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miRNA与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冠心病诊疗与温阳益心法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NA基因测序及表达量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模型建立与取材
        2.基因芯片测序与PCR定量验证
    二、实验结果
        1.一般情况
        2.血脂情况
        3.HE染色
        4.miRNA及mRNA高通量测序及富集分析
        5.核心miRNA的QT-PCR验证
    三、小结
第二部分 温阳益心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实验方法
        1.方药成分化合物与网络构建
        2.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3.韦恩图与蛋白互作网络(PPI)构建
        4.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二、实验结果
        1.温心方有效成分筛选
        2.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3.药物与疾病的靶点韦恩图
        4.药物与疾病PPI网络构建
        5.GO及KEGG富集分析
    三、小结
第三部分 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模型与取材
        2.蛋白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讨论
    1.温心方中关键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2.作用靶点与通路
    3.PI3K-AKT通路中靶蛋白研究
    4.PI3K-Akt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5.温阳益心法对PI3K-AKT通路的调控作用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蛋白激酶B与冠心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交泰调脉方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J]. 杨嫄,陶国水,吴波,陆曙,孔令豪. 新中医, 202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痰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作用机制[J]. 杨志华,毕颖斐,毛静远,王贤良,李金哲,任晓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 [3]白细胞介素-37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徐明安,荣书玲,李保.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24)
  • [4]基于NF-κB炎症信号通路研究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D]. 冯浩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7]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D]. 吴小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8]基于靶点预测和高通量测序的丹蒌片干预稳定型心绞痛作用机制研究[D]. 谌子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血浆骨保护素对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预测价值研究[D]. 边娟. 延安大学, 2021(11)
  • [10]温阳益心法对动脉粥样硬化miRNA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兆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蛋白激酶 B 与冠心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