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带判定论文-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

交错带判定论文-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错带判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地,交错带,游动分割窗技术

交错带判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1](2014)在《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判定及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态交错带变化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的原理,利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对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交错带进行判定,并结合样方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指数、降雨量等因素分析了交错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游动分割窗技术适用于四儿滩湿地交错带判定,适宜窗口宽度为8个样方;2006—2013年的交错带判定结果发现,2007年湿地宽度最大,距湿地中心距离最远,健康状况最好。之后几年各项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湿地健康状况逐年变差,其变差的原因是2008年高铁建设截断了湿地上游水源补给。因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尽量少破坏地表径流系统,以利于湿地长远发展。研究表明,在西北半干旱区湿地健康评价和退化研究中,通过交错带的变化来反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郝强,乌兰图雅[2](2014)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范围判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国后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农牧交错带的定义及范围判定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过程,并给出初步结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4年04期)

王志述[3](2014)在《宁夏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及植被数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重要价值,而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地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更是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湿地生态环境及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湿地健康状况的评价及保护措施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9-2013年的外业植被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借助游动分割窗技术,对四个样线方向的交错带进行位置和宽度的定量判定,然后根据判定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叁个植被带,即湿地植被带、湿地一干草原交错植被带和旱生植被带,并对叁个植被带的a多样性、p多样性以及生态位进行测度,最后将交错带位置、宽度、植被多样性指数以及年降水量作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游动分割窗技术可以很好的适用于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判定,合适的窗口宽度为8个取样单位。研究年限内各样线交错带距核心区的距离均呈现先基本不变后明显增大,然后又稍有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这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两者的相关性显着。而各样线交错带的宽度并没有随年份表现出统一的变化趋势。按样线方向分析,结果显示四条样线交错带距核心区的距离并不相等,研究年限内整体表现为东样线>南样线>北样线>西样线,经调查,这主要是因为湿地周围地形抬升程度不同导致了水分分布不均造成的;四条样线的交错带宽度整体表现为东样线最大,其余叁条样线的交错带宽度接近,这表明东样线的交错带比其它叁条样线的交错带过渡平缓。对叁个植被带的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群落均匀度略有不同,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总体来说,交错带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边缘效应。对叁带植被β多样性的测度表明,湿生带和交错带之间的群落相异系数大于交错带和旱生带之间的相异系数,即表明交错带和旱生带有较多的共有物种。对四个方向样线上的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方向样线间α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的干扰和地势起伏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及能量输送不均匀。该研究区各样带均有自己的优势物种,但优势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重迭度不一定高,说明植被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重迭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交错带位置和宽度、植物的α多样性指数、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表明,降水量是影响该地区交错带位置和宽度以及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叁个α多样性指数之间,物种多样性与其它两个指数均显着相关,但和群落均匀度的相关性更大,说明在此生态环境中,物种多样性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的共同影响,但后者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王晓,张克斌,杨晓晖,顾岚[4](2012)在《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目前国内对于半干旱区及小尺度上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界定的研究较少,利用交错带对其周围环境变化具有提前指示作用的原理,以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为例,首先探讨游动分割窗技术在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中的可行性,其次再对2006年—2010年湿地-干草原交错带的宽度和边界进行判定,通过交错带的宽度和边界变化并结合交错带内植被的变化情况,综合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湿地退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尺度大小以及交错带过渡性是否明显将决定适宜窗口宽度的大小,这点在选择最小适宜窗口宽度时体现更为显着;降雨量是决定该区交错带的位置与宽度的最主要因素,但降雨量并不是决定该区交错带内植被变化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交错带距湿地核心区的距离是影响交错带内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保护区的成立,四儿滩湿地在2006年—2007年间,交错带宽度变大,湿地状况转好,2008年—2010年,由于铁路建设,湿地遭到破坏,交错带萎缩,湿地出现退化现象。湿地-干草原交错带作为一个敏感地带,它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作出一定的提前预示;在半干旱区湿地的健康评价和退化研究中,通过交错带的变化来反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6期)

欧晓昆,柳小康,张志明,王文礼,施雯[5](2011)在《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时、空尺度上变化较快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全球变化敏感区。生态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过程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片断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态交错带本身的复杂性,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尺度水平,并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致于目前还缺乏公认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研究生态交错带,对其位置、宽度判定和动态变化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在分析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方法以及影响因子进行论述,并对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王勇军[6](2010)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交错带的定量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青藏高原特殊气候与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脆弱生境,该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维持山地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近几十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为过度干扰共同驱动下,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并对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对于揭示该区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机制,有效的促进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沿其海拔梯度(1790-2510 m,下同)进行调查取样,对该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游动分割窗技术,对植被垂直带群落交错带进行了定量判定,主要结论如下:1.在调查区域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52种,隶属57科146属,其中乔木2科2属2种,灌木34科58属133种,草本35科91属117种。该区域优势科属明显,优势科内属以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禾本科(Graminea)为主;优势科内种以蔷薇科、菊科和忍冬科(Caprifoliaceae)为主;优势属内种最以柳属(Salix)、栒子属(Cotoneaster)和绣线菊属(Spiraea)为主。植物生活型以灌木为主,占总数的48.02%。植被垂直带群落灌木、草本植株平均高度和盖度都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及生活习性上表现为干旱河谷植物向半湿润植物再到亚高山植物过渡,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在海拔梯度上分异明显。2.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灌木、草本以及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规律,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物种丰富度在海拔1790 m处最低,在海拔2100 m处较高,在海拔2510m处达到最高。3.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分布规律较明显。灌木α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规律,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差异较小。群落草本α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海拔梯度上也呈先增加后减少而后又增加的规律,但变动幅度较灌木小,Simpson优势度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差异较小。4.相邻样地群落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明显。相邻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随海拔梯度上升都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再下降的规律,而Cody相异性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规律。相邻样地灌木、草本、群落在海拔1790 m处相似度指数最高,相异性指数最低,表明物种的替代程度和速率低;在海拔2510 m处,相邻群落相似度指数较低,相异性指数较高,物种的替代程度和速率高。此外,在海拔2100 m处,相邻植物群落存在较高的物种替代程度和速率。5.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草本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着相关关系;群落物种α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环境因子中的海拔、土壤含水量、PH值呈显着相关关系,而Simpson优势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着。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得知,PH值、海拔是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排序图显示,群落与海拔、土壤养分、水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是土壤养分、水分与海拔共同作用的结果。6.基于群落二元属性数据和灌木重要值,采用平方欧式距离计算的游动分割窗峰值图都出现了一个较明显的峰值,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上群落交错特征明显。交错带以蔷薇、毛榛、绣线菊等灌丛与牛奶子、辽东栎等灌木和高山栎林的交错,海拔范围介于2060-2240 m之间,群落分界位置在2120-2160 m,交错带宽度120-160 m,属于渐变型过渡带,表现为干旱河谷灌丛-山地森林交错带。(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肖鲁湘,张增祥[7](2008)在《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牧交错带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域与牧业区域相交汇的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农牧交错带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农牧交错带边界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划分方法不一,划分标准和指标不一致,导致划分的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做进一步的研究。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限制,但也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更是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存在的。本文在总结以前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研究中主要用到的方法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建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虑农牧交错带,并就边界确定的研究方法做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2期)

石培礼,李文华[8](2002)在《生态交错带的定量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过渡性是梯度环境的特征之一 ,过渡带的显着性是地理学和地植物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生态交错带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是定量研究交错带生态学过程的基础。样带法是采集非连续梯度数据和研究交错带的结构、功能和格局梯度变化的有效方法。生态交错带变化最为显着的特征是植被的变化 ,包括植物种类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变化 ,植被生态学群落分析中的相异系数、β多样性、梯度分析和分类排序技术等已被证明是成熟可靠的方法。介绍两种交错带定量判定的有效方法。游动分割窗技术是通过滑动求取样带上样点间相异系数 ,通过相异系数变化曲线判定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分割窗技术提供了敏感地定位非连续梯度的客观且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可用于环境梯度上的等距离样点取样 ,而且可用于非等距离梯度样带多元变量的分析。植被的特征是对生态环境连续体的综合反应 ,植被在环境梯度上的排序参数提供了一种较好的交错带定量指标 ,样带植被数据特征参数的变异轮廓图能够反应植被沿样带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变化格局 ,可以反应植被沿环境梯度的 β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梯度分化 ,植被变异侧面轮廓图的间断或不连续 (突变 )区间就是群落边界的位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石培礼,刘兴良[9](2002)在《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 ,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 ,Bray_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 ,上述距离系数均能作为判定林线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的优良指标 ,其中 ,平方欧氏距离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植被的变异。样带上距离系数的峰值区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较为敏感的指示意义 ,游动分割窗技术是交错带判定和群落划分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交错带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建国后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农牧交错带的定义及范围判定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过程,并给出初步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错带判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判定及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4

[2].郝强,乌兰图雅.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与范围判定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3].王志述.宁夏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及植被数量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4

[4].王晓,张克斌,杨晓晖,顾岚.半干旱区湿地-干草原交错带边界判定及其变化[J].生态学报.2012

[5].欧晓昆,柳小康,张志明,王文礼,施雯.生态交错带宽度判定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1

[6].王勇军.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垂直带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交错带的定量判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0

[7].肖鲁湘,张增祥.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

[8].石培礼,李文华.生态交错带的定量判定[J].生态学报.2002

[9].石培礼,刘兴良.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02

标签:;  ;  ;  

交错带判定论文-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